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心理学属于教师教育类吗

社会心理学属于教师教育类吗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教育责任,是指每一个教师对其职业所应当承担的职责。它是构成教师教育劳动的基础,它是以法律、行政规章制度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等形式来规定的。教育责任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基本范畴之一。现在的在校学生的素质如何,能否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劳动质量,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还关系到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

第四章 教师职业伦理范畴

教师职业伦理范畴,是指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伦理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成为教师的内心信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概念,如教育责任、教育公正、教育良心、教育荣誉等。它从一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影响教师的行为。

第一节 教育责任

一、教育责任的含义

责任是个广泛的概念,它反映了个人对社会、个人对他人应承担的一定责任,它往往与义务、职责、使命具有同等的意义。教师的教育责任,是指每一个教师对其职业所应当承担的职责。它是构成教师教育劳动的基础,它是以法律、行政规章制度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等形式来规定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能否履行自己的职责,是衡量该教师是否称职、是否有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的标准。任何一个从事教育劳动的教师,如果不愿履行教师职责,不承担教育责任,就是失职,就要受到道德的谴责,严重的还要追究行政甚至法律责任。

教育责任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基本范畴之一。它是教师基于一定的伦理认识,在内心信念和伦理责任感的推动下,自觉履行的对学生、他人和社会的应尽的职责、使命和义务,也是社会、他人和学生对教师的伦理要求。教师对自己应负的教育责任,具有一定的自觉性,才会去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了强烈而坚定的责任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做好教育工作。教师也只有在教育劳动实践中勤勤恳恳地担负起自己的教育责任,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扬。

今天,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塑造为适应既有社会规范而全盘接受知识或义理的人,而是为化解国家乃至人类未来的风险与挑战、创造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新文明、新社会而持续探索的“未来人”。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末早就预见到的:“人类教育正越来越倾向于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育新人。”这对教师的教育责任赋予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教育责任的确立

在教育劳动中,教育责任不是来源于教育教师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的强制性,也不是由于个别教师的“善良意志”,它的确立既有客观的社会基础,又受教师自身因素影响。

(一)教育责任确立的社会基础

1.教育责任根源于现实的教育劳动关系

教师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总要对与自己相关的社会、集体和他人承担起一定的使命、职责和义务。在教育实践中,社会用特定的概念形式把这种使命、职责、义务确定下来,而教师个人也以这些概念来理解、体验和把握自己的使命、职责和义务,这样就形成了教育责任范畴。所以,教育责任来源于社会教育劳动各种关系的客观要求,来源于社会分工和教育事业利益的要求。在教育劳动中,教师如何对待教育工作、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不是受个人心理和意志支配的个人私事,而是由现实的教育劳动关系所规定的。这种特定的教育劳动关系要求教师端正劳动态度,担负起教育责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用于为学生和社会服务,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2.教育责任的内容是由教师职业伦理原则和规范决定的

在教师职业伦理体系中,最集中表达与维护教育事业利益的是教师职业伦理原则和规范,因此,教育责任所包含的内容,应由教师职业伦理原则和规范决定。教师职业伦理原则与规范是根据社会和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教师各方面的需求而对教师提出的外在要求,而教育责任是教师在对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利益深刻理解、全面思考的基础上,把外在要求转化为本身的内在需求,成为教师个人教育劳动中高度自觉和坚定的内心信念。教师职业伦理规范是在某个特殊条件范围内,以个别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教育责任则是把这些特殊的个别的伦理要求经过总体上、本质上的概括确定为教师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因而教育责任能更深刻、更准确、更自觉地把握教师职业伦理原则和规范,指导教师道德实践。

(二)教育责任确立的教师自身因素

1.教师对自身职责的深刻认识

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蒙者和设计者,是各种人才的造就者。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学校教师的基本职责。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要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现在的在校学生的素质如何,能否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劳动质量,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还关系到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广大教师只有对自己的神圣职责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才能确立崇高的道德责任感,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国家昌盛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贡献。

2.教师对教育事业崇高的敬业精神

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指教师高尚的敬业和乐业思想,即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性质、任务、社会作用等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职业信念。这是教师确立教育责任感的思想前提和内在条件。一个教师如果对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崇高的职业信念,就不可能确立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更谈不上为教育工作尽心尽职。

3.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是与无私奉献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奉献精神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稳定、持久的情感意向和鲜明的价值选择,是教师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一个教师只有做到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不求名,不图利,才能真正为学生、教育事业、国家民族利益负责,确立起高度的责任感。相反,一个教师如果私心杂念太重,干什么事情都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是不可能确立什么责任感的。所以,无私奉献精神是教师确立教育责任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

实例研讨

范跑跑事件引发争议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人民生命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作为一名教师的范美忠第一个跑到了安全的操场,且丢下了学生不理不管,并在网上发表了“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的范氏言论。请你对“范跑跑”事件发表看法。

责任和幸福

案例介绍:

我的无奈

“王华飞,你昨天的作业完成了吗?”数学老师问了两遍后,只见一位低着头的男生慢慢地抬起头,苍白的脸上,两只胆怯的眼睛望了一下老师,头一摇,马上又低下去了。数学作业都没做,还谈什么我布置的英语作业呢?我忍耐着。怎么办?只能先去找其他没交作业的学生了。待我把作业本都收齐后再找王华飞,他还在语文老师那儿。像这种情况,在这个班里有五六个,他们都是经常不交作业的“钉子户”,而且也是各科老师“争抢”的对象。那天,等补完英语作业,已是傍晚6点半了。我在他的小本子写上:“请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回家作业。谢谢!”哪知,第二天家长的回条竟是:“由于其他作业已做到12点钟,因此英语作业来不及做了。”——哎呀,我特地询问了同学们,可昨天大多数学生在学校就完成了作业,极少数在晚饭前,连那几个“钉子户”最晚也在8点前做完了。他做到12点,英语作业还没做?我思索着,先与孩子沟通吧。我耐心地询问,并与他一起探讨时间的分配问题。但对我的苦口婆心,他只看了我一眼,就低下头不再抬起,也不说话。学生不交作业,家长又不配合,我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

家长也无奈

记得那天已经很晚了,他照例在补作业。他爸爸来接他时,我与他爸爸谈了有关帮助孩子改进学习习惯的问题。哪料到他爸爸开口就说:“孩子那么大了,应该自觉。我们家长工作都挺忙的,没时间管他。他爱怎样就怎样,随他去。”我据理力争:“正因为孩子不自觉,因此,我们大家都有责任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而他爸爸则说:“我们从他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为他的学习和做作业问题不知花了多少精力,想了多少办法,打也不知打了多少次了,都没有用,管不好了!”我碰了一鼻子灰,心想:孩子是你的,你都没有信心,我瞎起劲干什么?何况还有那么多学生要我帮助。

老师的责任

谁知没多久,这孩子的成绩一下子从四十几分下降到二三十分。啊!我怎能意气用事呢?这是我的责任啊!我怎能随便放弃我的学生呢?我暗暗责备自己。一定要帮助他赶上队伍!以后只要有时间,我就陪他做作业、订正测验卷,一对一地帮助他补语法。由于在语、数、英老师眼中他都是“抢手货”,因此英语总是留到最晚。期中考试前的那次,当语文老师把他“移交”到我手上时都快7点了。我给他准备了晚饭,那天晚上我们补得比较晚,我又把他送回了家。通过努力,期中考试他考了80分。全班同学都为他鼓起了掌,这一次,他又低下了头,可是这次他的脸上分明写着喜悦。

我觉得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孩子的转变是给我最大的回报。但我又隐约觉得有点不踏实,因为这样的成绩毕竟是“恶补”的结果,他整个人还是松松垮垮、懒洋洋的,对学习总提不起兴趣。我决定用我的真心去征服这个孩子的心,改变这个孩子的学习习惯,让他真正地脱胎换骨,化蛹为蝶。

脱胎换骨

果然,他下半学期又松懈下来,三十几分的成绩又出现了。我抽时间找他谈心,告诉他学习一定要有恒心,要坚持到底,不怕困难,鼓励他要一点一点进步。晚上经常帮他补课补到很晚才回家,还细心地帮他准备晚饭。他渐渐愿意和我交谈了,从交流中我才知道,他父母都远在郊县的医院工作,每天都7点半以后才能回到家。然后还要做晚饭,确实挺忙的。从此我更关心他了,同时也体谅了他父母的心情。我还把自己的电话给了孩子,便于家长与我联系。家长也很感动。由于家长与老师互相沟通、了解,我们之间的配合也默契了。他妈妈双休日在家也经常督促孩子默写单词、听录音、背英语了。有天晚上,她打电话问我英语课文磁带哪里有卖,家里一盘也找不到。第二天我立即送给王华飞一盘。我想,孩子能踏上正规的学习轨道,这比什么都好。学期结束时,家长再三请我们几位老师吃饭,我们都推托了;家长感激地把钱塞在我手里,我也拒绝了。我告诉他们:我期待着孩子的进步。这将是我最大的快乐与安慰!

再接再厉

寒假里,我不仅在电话里与孩子交流,还去他家进行了家访,看见他正在听英语录音,我心里好高兴。使劲地表扬他一番后,我马上教他跟读与背诵的方法,并检查了他的作业,鼓励他继续加油。他告诉我假期的生活安排和新学期的计划。我嘱咐他抓紧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他响亮、干脆地回答:“好!”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家长也十分感动,不断地感谢我。我发自内心地说:“王华飞是你们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我是有责任的,我期待着他的改变,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而不仅仅是赶上集体的队伍。”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问他:“寒假作业完成了吗?”他笑了,响亮地回答:“完成了!”第二天默写测验,他及格了,65分。当我说不及格可重默写时,他坚决要求再默写一次,结果得了95分。王华飞真是脱胎换骨了,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过最高兴的却是我。人心都是肉长的——关爱,慈母般的关爱,是会改变一个人的。作为教师,我们所做的就好像投入时间池塘的石头,尽管它们本身会消失,但它们激起的波纹会伸向无尽。的确,我们投下去的精力、时间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我相信它会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得到回报,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用一句哈丽雅特·马蒂诺的名言与大家共勉:有什么工作比教书要负更多的责任,要具备更多的条件,由此也更加荣耀呢?是的,这份责任让我幸福,让我荣耀。

案例分析:

教师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在具备爱心的同时,还必须牢固地树立起责任意识。任何社会角色、行为主体都有客观规定的“责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责任是由契约的责任和道德的责任构成的。现在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签订聘书而走上工作岗位的,这一纸聘书便是一种契约,就是教师在新时期下必须要履行的一种责任;同时教师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职业,还有其道德责任,这个道德责任更多的是面向学生、社会、国家的未来。人民教师所肩负的有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三项主要责任,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案例启示: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责任心是多么重要。

1.履行岗位责任,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

新时期人们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都明白只有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整体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合力来。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教好自己的学科,所以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完成本岗位的职责。如果书都教不好,育人就更难了,更别说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了。上面的案例中,该英语教师发现王华飞学习困难后,没有听之任之,而是主动地帮助王华飞。虽然没有获得家长的支持,使她感到有点无奈,但可贵的是,她并没有放弃这个让人“无奈”的孩子,因为教师的责任心告诉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任何孩子,这也是教师岗位职责的要求。如果开始她放弃了,就不会有王华飞以后的进步。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却有许多相反的、令人惋惜的事件,这也是造成青少年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2.强化责任意识,有利于发挥教育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是教人向善的活动,而这种向善、求真、求知的活动,只有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意识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前面说了,教育是爱的事业,既然是爱的事业就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来,不负责任就是缺乏爱的表现。作为教师,时刻强化责任意识,才能真正为家庭、社会、国家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下一代,为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案例中,英语教师虽然屡遭失败,但心中的责任明确,一心一意要将王华飞的教育做好,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华飞产生了极大的转变。这种改善使其父母重新对他们的孩子产生了希望,愿意主动配合教师了。经过这样的努力,教师今后要轻松些了,王华飞的家庭又幸福和谐了许多。

3.内化责任意识,是为国家培养大量有用人才的有效途径

教师工作的责任是重大的,又是极为平凡的,重大的教育责任是由每天点点滴滴的平凡的事情来完成的。是责任,促使他们完成每一天、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只有将责任意识深深扎根在教师内心,才能促使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件工作。培养人的工作容不得半点偷工减料,若是不负责任的教师,其言行将会给学生带来终生的不良影响,最终将严重影响祖国人才的质量。

(资料来源:黄而兰,2005(4))

第二节 教育公正

一、教育公正的含义

公正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是法学概念,又是政治学概念,也是伦理学概念。在法学中,公正与法律有关,法官的使命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主持正义,为社会公正服务。在政治学中,公正是一个道德原则,要求公务人员不徇私情、公正无私。在伦理学中,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把公正作为重要的伦理范畴,把它与义务、责任、荣誉等联系在一起作为伦理范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伦理学上的公正,即正义、公道,它表示人的品德,指为人处世没有私心,不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和公平合理的原则。

所谓教育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具体来讲,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评价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应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袒、不偏心,对待不同智力、不同性别、不同相貌、不同出身、不同民族、不同个性、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公平相待,满腔热情地去关心每一个学生,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因材施教。

教育公平是全球性的教育伦理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教育公平,固然涉及入学机遇、教育投入、教学质量、资源分配等方面,但归根到底还是每个孩子能否通过学校教育,成长为既满足社会各种需求,又彰显一己价值的“有用之才”。当每个智慧生命经过学校的“文化洗礼”之后,其特殊才能和实践价值得到社会化的彰显并实现,那么,教育就因为完成了给每位投资者以有形、长远的回报,而体现出庄严和普适的公平原则。

教育公正是和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严格教育好学生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公正,就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在学校生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抽象的公正。教育上的公正,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儿童。”(苏霍姆林斯基,1983:117)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教育公正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职业伦理要求,而且应是每个教师必备的个人道德品德素养。有了这种高尚的个人道德品质,教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自觉遵循教育公正的道德准则,公正、平等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最佳的发展。

二、教育公正的确立

教育公正不是教师与生俱来的伦理观念,它的确立既受社会历史条件、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取决于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水平。

(一)教育公正的内容受社会历史条件、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的制约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存在很大的差别,社会教育制度不利于劳动人民的子弟,教育目的是为统治者培养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因而教师的教育公正往往受到限制。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事业是为全体劳动人民服务的,而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尤其是随着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全面实施,绝大部分适龄儿童少年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为教师公正平等地对待和评价绝大多数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全体青少年儿童培养成为社会主义高素质的劳动者。同时,我国人民教师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日益得到提高,这为教师履行教育公正提供了经济政治基础。

(二)教师掌握教育公正要以全面深刻认识学生为基础

教育公正并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品质作出公正的评价,一律平等地对待,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只不过是一种低层次的“外表公正”。教师的教育公正不能满足于“外表公正”,而应该达到“实质公正”,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品质。“实质公正”就是指教师不但要实事求是评价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品质状况,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努力程度和进步程度,从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角度客观公平地评价、对待每一个学生,选择公正合理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手段。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片面强调一律平等,则会造成实质上的不平等,从而违背教育公正。

(三)教育公正的确立还有赖于教师个人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

教育公正要真正成为教师的内心信念,除了良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对教育对象深刻的认识外,还取决于教师个人伦理道德觉悟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坚持真理

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塑造学生真善美理想人格的重任,应该是真理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他们不但要向学生传播真理,而且还要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为学生树立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榜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使学生懂得在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过程中探索真理、坚持真理的价值和意义。坚持真理包含着修正错误。任何科学知识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教师要对所授知识进行严格的审视和鉴别,确保传授给学生的是科学而准确的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难免会犯错误,一旦出现过错,教师就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承认,坚决改正,而不能强词夺理、文过饰非、知错不改。不然,就会误人子弟,也会损害教师的威信。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各种社会问题必然要反映到学校中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教师要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美丑、真假,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的社会心理和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果教师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敢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讳莫如深,或从主观出发恣意评论,甚至采取极不公正的态度,必然会带来不良后果,甚至有可能把学生引上邪路。

另外,坚持真理还要求教师在解决各种问题、处理各种关系时必须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真理作为根本标准,而不能采取主观主义的态度,随心所欲。

2.秉公办事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尚不完善,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竞争往往又不能都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这些社会不公正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劳动积极性和思想情绪。这就需要教师以坚定的道德信念坚持真理,抵制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影响,提倡公平竞争,共求提高发展。

秉公办事,还有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教师对涉及学生利益的事情能公正处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学生思想工作者在处理一些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时,如选举学生干部,批卷评分,评定奖学金,考察学生入队、入团、入党等,要尽力做到公平合理,不徇私情,否则,就会侵害学生的切身利益,玷污教师的形象。

3.赏罚分明

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校规、校纪的约束,而校规校纪的约束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奖赏和处罚是实行严格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抑制歪风,树立正气,奖赏和处罚都是必要的。但只有做到奖赏合理、处罚公道,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只会造成恶果。

奖赏和处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奖赏是从正面给人以教育,鼓励先进,树立正气;处罚是从反面给人以教育,督促后进,抑制歪风。教师对这两种手段运用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在赏罚分明的同时,要使用同一尺度和标准,不能前后不一、因人而异,以免造成形式上和事实上的不公正。教师只有公正地使用这两种教育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思想混乱,行为失范,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降低教师的威信。

4.一视同仁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由不同相貌、性格、气质的青少年儿童组成的,他们在家庭出身、学习成绩、道德品质、理解接受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千差万别。对待这些不同的学生,公正的态度就是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决不能以个人感情为转移,以学生成绩好差分优劣,以智力高低定亲疏,更不能以家庭出身分高下,尤其不能把不正之风带进师生关系中,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庸俗化。

总之,教师只有把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学生和社会的根本利益着想,以培养合格人才、高素质劳动者为最终目标,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内在的伦理道德修养水平,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到公正无私。

实例研讨

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人生而平等,学生也应得到公平的教育。公平,是教育的起点,一个教师若做不到教育的公平,就不能称作是优秀教师。

——源自日本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过:“公平是赏罚分明者的美德。”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给他们以公正的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日本优秀教师评选标准里有这样一条:一个教师若做不到教育的公平,就不能称作是优秀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无论自己是否引人注目、是否取得过骄人的成绩,甚至是否遵守学生规则,自己都会和其他同学一样平等地受到教师的关注,得到教师的关心,这时,他们才会不由自主地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产生由衷的“向师之心”,向教师袒露自己的心声。

日本教育领域认为:一个真正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是能尊重和宽容每一个学生,平等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学生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乖巧的还是顽劣的,他们都能够让自己的师爱阳光均匀地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案例介绍:

案例一:

鲁迅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鲁迅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后弃医习文。在日本7年多的时间里,鲁迅看尽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鄙视和虐待,但老师藤野先生公平待人的人格却让他敬佩万分,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一次,藤野先生在上评论课时,拿起了一幅讲义图问道:“这张下臂血管图是哪位同学所画?”

鲁迅立刻站了起来,其他同学充满轻蔑地看了他一眼,随即大声地说道:“是亚细亚黄种人的‘大作’!”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片不以为然的哈哈大笑声。

但是,在那个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时代,藤野先生却并没有对鲁迅露出任何歧视的神色,反而绷着脸对其他同学说道:“中国人也是人,不要以为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侮辱其他国家的学生,你们没有资格鄙视任何一个人!”

这句话从此深深地烙印在了鲁迅的心中,并使鲁迅坚定了努力出人头地、改变中国人地位的誓言。

藤野先生训斥完学生之后,便把鲁迅叫到讲台前,用手指着图对他和蔼地说:“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虽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了一些,但是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变它。”藤野先生接着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上了正确的解剖图,并且对鲁迅说:“以后一定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描画。”

整个谈话过程中,藤野先生始终保持着平和认真的态度,既没有因为鲁迅学习上的错误而展现任何的不耐和不屑,也没有因为鲁迅身份上的“与众不同”而露出任何的轻蔑和鄙视。

对于一个像鲁迅这样受尽了歧视和侮辱的民国留学生而言,藤野先生这种公平的对待和关爱,自然会使他感激万分,进而终身受益。

鲁迅后来所取得的成绩与藤野先生对他倾注的无私的爱无疑是分不开的,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藤野先生对学生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态度,一丝不苟地为一个中国留学生批改作业的行为感染了鲁迅,影响了鲁迅。

案例二:

在美国,学生入小学时,都要测试智商的高低,按照智商的高低分为快慢班。有一所小学有这样一个班级:智商低下的有之,思想不健全的有之,失去自主能力的有之……这个班级因此被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称为“特殊”班级。

学期中间,一个名叫麦琪的老师被调到这个学校来,校长要她担任这个“特殊班”的老师。

通过初步的了解,麦琪知道了这是一个智商最低、老师都最不愿接手的班级,但她并没有因此退却,反而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教学和管理中,麦琪想方设法地对学生渗透平等、民主、自主的观念。课堂提问时,为了保持公平,使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回答机会,她让学生一排一排挨个儿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期结束考核后,校长把麦琪请到办公室,问她说:“你对这些孩子施了什么魔法?他们考试成绩竟然比普通班的学生还好!”

麦琪笑着回答道:“那很自然啊!他们的智商本来就比普通班学生要高呀,您不是也说他们很特殊吗?”

“我当时说这个班学生特殊,是因为他们有的患情绪紊乱症,有的智商低下,需要特殊照顾。可是你好像并没有照顾他们,那为什么……”校长不解地问。

“我为什么要照顾他们,他们和普通的学生一样,我对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公平,包括我对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模一样的。”

校长这时才醒悟过来,原来“特殊班”的学生并不特殊,只是自己没有做到平等地对待学生而已。从此以后,校长撤销了“特殊班”。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藤野先生在面对其他同学对鲁迅的歧视时,并不是置之不理,更没有“同流合污”,而是教导学生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他面对鲁迅画错的讲义图,也并没有责骂,而是耐心地给予讲解。

作为教师,对于你身边的“问题学生”,你能做到像藤野先生那样公平地对待吗?

教师要想对每位学生的成长确实有所启发、有所引导,就必须做到尊重、关心他们,理解、体谅他们,信任、接纳他们,以关爱之情、公平之心去感染、感化他们,逐渐建立起一种体现公平的精神教育模式。

公平就像教师的碉堡,教师只要恪守公平的原则,就尽可以躲在碉堡里高枕无忧。要知道,这公正二字做成的碉堡,可是坚硬似铁,牢固如钢,学生是永远攻不破的。

案例二中,麦琪老师改变了一个落后班,创造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教育奇迹。而这奇迹,正是公平的种子开出来的花朵。

在每一个班集体中,都会存在这样一群孩子——后进生。由于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形成自卑心理,产生无能感,从而促成孤僻、冷漠等畸形性格。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认为这些学生是“差生”或是“问题学生”,对他们总是嗤之以鼻,不予理睬,那么这样的教师就缺少了最起码的做教师的准则,更谈不上什么人格魅力,自然就会永远被学生拒之于心门之外。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泛爱”的教育理论——教师不能只爱几个“好学生”,而应该“爱满天下”。

案例启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公生明,廉生威”,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的建立,不是靠“老师”这个称谓带来的,更不是靠说教和体罚强迫学生建立的,而是靠教师自己的情操和人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后自然生成的。

教师的“公平客观”,是理想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人格之一。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教师凭个人好恶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

当一个教师用真诚、善良、言行一致的原则与学生相处,对学生不偏不袒,公正无私地处理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时,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仰慕感,就会有意无意地效仿教师,甚至是追随教师。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却常常有不公平的教育现象存在。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之下的共同交互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在处理师生关系的矛盾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公平现象是多方面的。

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形成的原因

(1)不正确的学生观带来的不公平。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他们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潜能,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虽然身份不同,人格尊严平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学生观的原因,学生在校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有的学生因为“顽皮”“好动”,不符合教师脑中的好学生标准,经常受到教师的责罚,并限制其在校的活动自由;有的学生因学科成绩不好,拉了班级成绩的后腿,因而得不到应该享有的尊重;有的学生因特别喜爱某项活动而影响了学科成绩,受到教师的批评。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好动”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有特别爱好的学生都没有错,这不过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发展特点。但在僵硬的学生观下,这些行为都需要“修理”,教师要努力地让他们按学校的要求来行事。这样的“修理”对这部分学生的发展来说就很不公平,因为教师剥夺了他们按自己成长轨迹发展的权利。

(2)统一的教学标准造成的不公平。现代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强调的是教学的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及其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用同一个模式,没有区别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努力程度,而是用分数这一标尺来“一律对待”,这是在不平等起点上强调过程和结果的平等,从表面上看是公平的,实质上是不公平的。

(3)强调规矩产生的不公平。规范教育无可非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试想一班中有几十位学生,缺乏一定的纪律去约束,将会是什么样子。但规矩得有个度,不能以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代价。有的学校规矩多得不得了,班里还有一条条细致严明的班规,真要是严格执行只能坐着一动不动。对有些学生来说,众多的规矩抑制了他们的个性。有的学生喜欢把自己穿得漂亮些,可学校规定必须每天穿校服;有的学生没有午睡习惯,而学校规定必须趴在桌上一个半小时不作声。规矩对他们的限制已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4)评价中的不公平。教育评价总是以一定价值观为基础的。由于所依据的价值观不同,对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评价、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等,人们所得出的结论就有差别。如根据“听话就是好孩子”的评价标准,往往会把具有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学生评为不守纪律的学生,这对该学生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二、教师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1.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家庭出身不同的学生

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不歧视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刻薄、粗俗的语言打击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与学生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在学校,教师是公平公正的象征,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在工作中,不论学生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如何,教师都要一律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公平公正的、是平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平时的生活很简朴,在班里好像有些自卑,不敢张扬自己的个性,个别学生对他们也显示出一些不尊重和轻视,我们应该及时抓住苗头,郑重指出。人不能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以后的生活道路,要靠奋斗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平等地对待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家庭的孩子,教师要格外用心,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

2.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

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的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学生最希望教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当今社会的竞争已经渐渐扩展到了孩子身上,而且在“应试教育”指导下,学生每天面对着的不是无休止的试题,就是频繁的考试,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尽管这样,教师还是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少数尖子学生身上,而忽视大多数学生,而且对班里的所谓“差生”加以言语上的挖苦和讽刺,使他们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造成了学生们在情感和心理上的极大伤害。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些同学小学时候基础就不够扎实;有的家庭条件较好,周末或寒暑假就找老师补课,所以成绩相对较好;也有的同学精力并没有完全放在学习上;等等。虽然表面上看班上所有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时间是相同的,但他们实际参与学习的时间或积极参与学习的时间(学习机会)却是不均等的。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人为地扩大了学生成绩等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反过来强化了师生对这种成绩分布结果的错误看法,使之“固定化”。其结果必然压抑了学生的抱负水平,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破坏了许多学生的自我观念,而教师的挖苦和讽刺,更导致了学生心理上的障碍。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更是稚嫩的、脆弱的。当教师只注意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或教师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时,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将是恶劣且深刻的,甚至会使学生在自卑、忧郁、孤僻的性格陪伴下度过一生。而另一方面,学生也希望从教师身上获得人格的尊重而不是不平等的对待,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因此,作为教师要有一种平等意识,不歧视“后进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奋发精神,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进步程度等多方面给予恰当评价,已是一个不争的话题。教育公正不仅仅限于在“分数”面前“一律平等”的“外表公正”,更注重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实质公正”。

恰当地处理好“外表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实施教育公正的重要内涵。一个语文学习不够好的学生,也许他的数学思维特别活跃;一个文化学习不敏感的学生,也许他的歌唱得特别好,舞跳得特别美,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多多发现他们的长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地发展。

3.教师要公平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

“爱”是公正的原则,正如俄罗斯有一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爱,而爱难看的小孩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能遇到学生发生冲突的情况,这时,作为教师,对班上优等生和后进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另眼相看。优等生犯了错误决不能护短,同样要进行教育,使他们健康发展;后进生犯了错误也要多做调查,实事求是地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对学生的公正必将得到真正的实施。教育是神圣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何等的重要!

教育更是神奇的,许多不争的事实说明:一次偶然的教育机会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辛勤园丁的教师,又怎能随意错失这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呢?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写道:爱心无价!我们应细心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保持爱的天平的平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到老师的爱,让孩子们在公平、公正的爱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美国俄亥俄州某学校的校规规定:学生在学校里应当获得可能的最好的教育;学生作为一个个人必须得到教师公平的对待。如果教师没有公平地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可以通过个人或者学校的代表组织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教师受到相应的处罚。

教师应当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以个人的好恶选择喜爱某些学生,或厌恶另一些学生,这样不但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有损教师的人格。

作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同样的信赖和尊重、同样的鼓励和期望,会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资料来源:赵国忠,2009)

第三节 教育良心

一、教育良心的含义

所谓良心,就是人们对他人和社会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马克思说过:“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60:152)

教育良心,即教师的教育良心,是教育伦理学中的重要范畴,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自己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自我道德判断与评价。教师良心同教师义务密切联系,可以说是被教师自觉意识到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教师义务、使命。

教育良心是教师在履行义务中形成的一种内心信念,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其一,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教育事业整体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责任感。教师对自己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一种对他人和教育事业应尽的道德义务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从而把教育事业的义务升华为对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种高度自觉的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个人职业道德意识的深刻表现,最终成为教师个人的“职业良心”。其二,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劳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教育良心是一种理性的道德意识,当一个教师在深刻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合理性及必要性时,他就能够按照职业道德要求,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判断、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当发现自己的行为违背自己的“个人良心”时,就会促进自己改正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良心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在选择教育行为之前,教育良心起着能动和指导作用;其次,在教育行为中,教育良心起着监督和调节作用;在教育行为结束后,教育良心起着评价和激励作用。

教育良心是教师职业伦理觉悟的综合表现,是一个教师的道德灵魂。加里宁指出:“为了真正地进行教育,不仅要很好地熟悉自己的业务,而且要有纯洁的灵魂。”(加里宁,1957:44)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具有了教育良心,才能自觉履行教师职业伦理要求,并激励自己认真负责,努力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育良心的确立

教育良心,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下,通过教师在教育劳动实践中对自身所承担责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而逐渐形成的。

(一)正确认识良心的起源和本质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良心既不是什么天赋的神秘现象,也不是人的“自然情感”的再现,而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产生不同的良心。因此,良心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定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教育良心,乃是教师对社会和学生的责任关系在教师内心的反映,是外部的责任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心的伦理要求和个人品质的结果。教师要形成高尚的教育良心,首先就要对良心的起源和本质有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良心观。

(二)深刻理解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和教育活动中的道德关系

教育良心,其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是教师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教育活动中的道德关系的自觉反映和深刻理解。教育良心作为道德责任感,是教师在深切体验和认识到自己对学生、对社会客观上所承担的责任时,才会产生和形成的;作为自我评价能力,反映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和教育劳动的道德要求。没有这些道德要求,或这些道德要求没被教师所认识和理解,就不能转化为教师的内心信念,也就不可能形成教育良心。因此,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有自觉认识和深刻理解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和教育活动中的道德关系,才能形成教育良心。

(三)自觉进行社会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

教育良心,区别于教育责任的明显特征,在于它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存在于教师内心的自我道德信念和要求。因而,教育良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己在社会和教育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取决于教师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由“他律”变成“自律”。一个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用教师职业伦理原则和规范要求对照检查自己,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才能形成高尚的教育良心。

实例研讨

要真切感受到神圣的使命

优秀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教师要对教育事业怀有使命感,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是为了去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

——源自美国“全美教师团队”年度评选标准

对于教师的使命,有不少比喻。有的人把教师的使命比作“蜡烛”,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的人把教师的使命比作“人梯”,学生是站在教师的肩上,从而看得更远,取得更大成功。有的人把教师的使命比作“园丁”,学生就像花木,园丁要精心栽培,花木才能生长茂盛。

要成为一个学生终生难忘、终生喜爱的教师,非常不容易。教师要圆满地完成培养人的使命,决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在教育中总是用全部智慧去发现美,用灵巧双手去创造美,用真情实意去感悟美,用诚实信誉去传播美。教书育人就是教师肩负在身的神圣使命。

美国优秀教师的设立标准中有一条:教师要对教育事业怀有使命感,教育教学事业,就是为了去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美国教育在全世界令人称道,是现今教育最为先进的国家,然而在美国的相对较落后地区,由于经济的影响,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很多教师的教学环境也十分恶劣。因此在对优秀教师的评选中,教师是否具有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是衡量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

案例介绍:

劳伦·迪阿就感受到这种使命感的召唤。如果不是这样,在工作的第一周她就会辞职。她所在的学校虽然称不上“压抑和简陋”,但对于充满热情的新教师,那里绝对不是最有利的发展环境。她23岁,刚从威斯康星大学毕业,所学专业是英语文学和西班牙语。虽然她被聘为双语课程教师,在市内的西南部学区教二年级,但没有人花时间向她说明这一课程的组织和目标。学校的校长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学领导者,对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和教师都不熟悉,而且也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当她拿到自己教室的钥匙时,就被告知“这里的一切都要你来教”。

她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只是因为感受到了那种召唤。在第一个学期里,她面对的挫折与困难比别的教师整个教学生涯中遇到的都多。但她明白,自己的学生和他们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尽管困难重重,劳伦还是下决心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我决不能放弃,”她说,“有时候我真的不想去学校了,但是我绝不能就这样离开我的学生。我了解他们的处境,知道代课教师将会让他们做什么,又将会如何对待他们。”

“你为什么教书,威廉先生?”一个学生问。

“我是来挣大钱的,当然。”我开玩笑地说。

“我妈妈是教师。”另一个学生突然插进来说,“我知道她挣多少钱。你说的挣大钱是什么意思?”

是的,孩子们或许是对的:教师挣不了大钱。事实上,一些教师甚至要在放学后做有偿家教或第二职业、暑期打短工来贴补家用。不过,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期间由于太投入,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寻求额外的收入来源。

因此,如果教师不挣大钱,那为什么一开始要进入这个职业?

我的猜想是,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某位家庭成员给了他们很好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对我来说,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我认识的最有耐心的人之一,他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教我系鞋带、认钟、系领带以及刮胡子。他还鼓励我看书。

后来,在他们读书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位专业的教师,打开了他们心灵的窗户,并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从事教育事业的种子。我是在高中的最后一年遇到这个人的。他就是詹姆斯· O.布莱恩神父,一个教我们社会学与经济学并兼做辅导员的爱尔兰耶稣会牧师。我把他视为力量、智慧、谦逊、朴素和同情心的化身。他让我们反思我们接受的所有教育,并让我们感悟到,如果我们不去帮助那些不如我们幸运的人,我们所有的学识、智力、技能和天赋都毫无意义。

在1980年的暑假,他挑选我去教那些靠奖学金从公立小学转到私立天主教学校的聪慧的穷孩子。我至今仍不知道他为什么选中了我,但我想,他一定在我身上看到了我那时没有看到的东西(后来我有机会回报这样的恩惠。8年前,我对一个优秀的十年级学生说,他应该考虑做教师。如今他就要获得教师资格了,而且在我的学校做实习教师,我们希望明年能把他永久留下来)。

这些早期的教师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使命。我记得我的合气道老师帕特里克·奥格曾对我们说:“你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一项使命只有你才能完成。你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个使命。”我们都需要找到我们去为之付出的使命——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我们早期的教师不仅教会我们功课,他们让我们看到教育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这岂不就是所有的优秀教师所做的事情——引导我们的孩子找到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

因此,要是下次你再问我为什么教书,我会简单地回答说:“这是我与生俱来的使命。”

案例分析:

时代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活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什么做教师”这个命题自然应该有不同的理解。为学生做教师、为家长做教师、为学校做教师、为国家做教师,归根结底还是为自己做教师。一旦成为教师,就是将一项神圣的使命背上肩头,全力为教育而奋斗。

也许很多教师都如同劳伦·迪阿和威廉先生一样,是因为感受到这种使命的召唤,才能坚持在教育这条路上不断前行。这种使命是一种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以及一种身为教师的深切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一批批的学生成才了,一代代的教师却慢慢老去了。然而,只要这种身为教师的使命感还在,教育就会作为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案例启示:

教师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如何完成教师的使命?早在两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告诉了我们。

教师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真做到“有教无类”。这是师德中最首要的一条。说得更通俗一点,教师的使命之一是:热爱学生,一视同仁。

孔子告诉我们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于学习要永不满足,努力学习,决不厌弃;教育他人要永不疲倦,认真施教,情绪饱满。荀子在《劝学》这一名篇中,第一句就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明确提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上述孔子和荀子的话,其意思,就正是当今全世界都认同的一个教育思想——“终身学习”。

教师的使命之二,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不可以已”,要“终身学习”,并努力促进学生们“终身学习”。这是师德中最重要的一条。每个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教师首先要学,然后才能教;学好才能教好,善于学才能善于教。为教之道与为学之道是一致的。为学之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名篇《大学》开宗明义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即:学习的规律,首先要明白做人的美德,亲近民众,回归生活,努力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这正是教师的使命。“明德”“亲民”“至善”,成为师德的标志,成为教师这种职业的要求。

儒家经典名篇《中庸》里将学习的基本程序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广博地学习,认真地请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踏踏实实地实行。学、问、思、辨、行,五者要统一起来,一以贯之,永不停止。

教师的使命之三,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明德”“亲民”“至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八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师德的更加深入的阐发!

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是国家教育部一再强调的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是培养人,重在提高素质,主要包括“四大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的教育要培养人的“四大素质”本质是一致的。“四大支柱”与“四大素质”从整体看,是全方位对应的。由此可以看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新时代,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价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当今世界公认的教育的“四大理念”是:“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就是要遵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理。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宽容、相互包容,共同求得和平与发展。“回归生活”就是要“明德”“亲民”“至善”,教师要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得到有个性的和谐发展。“关爱自然”,就是要遵照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思想“道法自然”。按照教育规律育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民主”就是要遵照“有教无类”的思想,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师生在人格尊严上完全平等,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全球的视野看,教师的使命是努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将国际公认的教育理念“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教育民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上述分析使我们看到国际上公认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和“教育的四大理念”正是从孔子的智慧中吸取了不少精华。教师作为一个人,他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但是,教师完成的使命却是长存的、无限的。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教师们更珍惜自己的使命。教师在他完成使命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他的生命价值,同时,在他完成使命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永生。

(资料来源:赵国忠,2009)

第四节 教育荣誉

一、教育荣誉的含义

所谓荣誉,是指人们履行了义务而得到的社会的敬重、赞扬和褒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个人内心尊严感和欣慰感。

教育荣誉,也称教师荣誉,是指社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社会价值作出客观评价,以及教师由此产生的个人的主观意向。教育荣誉包含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方面,它是社会的客观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劳动履行了教师义务,对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后,得到社会舆论的承认、赞赏和褒奖,是一定社会用以评价教师义务及教育行为社会价值的尺度。二是主观方面,它是教师个人的道德自我意识,是教师对自己履行教师义务的行为所具有社会价值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道德上的满足感。它实际上体现着教师教育行为选择的道德责任感与自我道德评价能力,可以说就是教师良心的社会价值尺度。教师对自己行为在内心深处感到欣慰、尊严是经过他的良心的审查而实际确认的道德行为。

作为自我意识的荣誉与社会客观评价的荣誉是紧密相连的。教育荣誉是以赞扬和褒奖这一客观评价为基础的,教师内心的欣慰、尊严意向是社会评价的主观感受,是通过社会舆论把客观评价转化为主观意向。因此,社会舆论对教师职业行为评价越高,说明教师荣誉越大,社会价值就越高,由此可以增强教师的自尊心和自爱心。

二、教育荣誉的确立

教育荣誉既是社会对教师履行教育责任的肯定和赞扬,又是教师本人在履行责任后道德情感上的满足。因而,教育荣誉的形成和确立,一方面需要社会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正确对待荣誉。

(一)教育荣誉确立的社会条件

1.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教师,是一种培养、塑造新一代人的特殊职业,它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集中体现在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继承、发展、传播上。人类精神文明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因为它的传递、发展只有通过教育的途径才能实现,而教育的具体执行者主要就是教师。教师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传递给新一代人,以便在他们身上培养出社会所期望的品质和才能,从而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劳动者,人类的物质文明、物质生产也正是由此得到延续和发展的。因而,人类文明源远流长,但如果没有教师,就会断线、枯竭;人类的社会生活代代相传,但如果没有教师,就会陷入愚昧、野蛮。全社会上上下下,对教师职业的崇高地位和重要作用应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劳动的价值。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感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无上光荣的,是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

2.落实《教师法》,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为教师崇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法律保障。《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待遇和奖励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教师要真正享有这一切,还需要有关各方切切实实地贯彻落实《教师法》。各级政府、全社会应共同努力,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关心教师切身利益,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使教师真正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3.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教育荣誉能促进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反过来,教育荣誉的形成和确立,也有赖于全社会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从这方面讲,社会良好的尊师重教风尚是教育荣誉得以确立的重要的社会思想基础。因此,社会各方力量要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之风,鞭挞和纠正轻视教师、损害教师利益的行为,为广大教师增强教育荣誉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教师要正确对待教育荣誉

教育荣誉是建立在教育责任基础上的重要伦理范畴。教师在确立教育荣誉问题上,要采取正确的态度。

1.把履行教育责任作为荣誉的前提和出发点

教育荣誉既然是履行教育责任后社会所给予的肯定、赞扬和褒奖,那么,它就必须以履行教育责任为前提。没有履行一定的教育责任,没有为教育事业、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社会就不会给予荣誉。获取教育荣誉是履行教育责任的结果,履行教育责任是获取教育荣誉的基础和前提,两者地位不能颠倒。每个教师都必须把争取荣誉和积极履行责任紧密结合起来,把履行责任作为争取荣誉的出发点。教师应把教书育人、培养合格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作为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应尽义务,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努力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正确处理好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关系

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复杂劳动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个体与教师集体相互协作的劳动过程。这说明,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也离不开教师集体力量的发挥。因而,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关心个人荣誉,但是关心个人荣誉必须与发展集体荣誉统一起来,决不能漠视集体荣誉,更不能以损害集体荣誉来换取个人荣誉。应该认识到,教师个人荣誉的取得,离不开集体的努力,教师个人荣誉不但是集体荣誉的体现,而且是集体荣誉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社会和集体应当鼓励个人建功立业,争取荣誉,而且要尊重和保护个人正当的荣誉感与自尊心。同时,也要引导和教育教师正确对待个人荣誉,不能为了荣誉而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更不能为了个人的荣誉而损害他人和集体荣誉;应当把自己和其他教师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争取集体荣誉来争取个人荣誉,把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有机结合起来。

实例研讨

小王老师的变化

某小学青年教师王某,事业心比较强,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业务过硬。分配进校不久,就担任学校教改实验班的班主任并承担教改实验的科研任务。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第一个实验周期结束时,他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进步显著,受到学校领导、同事及家长的一致称赞。王老师觉得自己成功了,渐渐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平时,与同事们的交流少了,在教研组的集体教研活动中,常常表现得相当自负,听不得别人的建议,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最正确。他班上的学生也在私下议论:“王老师的意见不好提”“王老师跟以前不一样,不跟我们亲近了”。学生家长也反映:“小王老师有点拿架子了。”有一次,班上几个同学的家庭作业没完成,王老师发现后大发脾气,罚这几个学生面壁半天,等他们的家长来校写了保证书,王老师才肯罢休。从此以后,这几个同学不但不听他的话,而且还想着法捉弄他,给他难堪。一次语文课上,其中的一个学生不知从哪儿找来几个繁难的异体字问王老师,王老师不认识这几个字,回答不了,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就大声训斥这个学生,叫他不要捣蛋。结果教室里一阵哄笑,王老师非常恼火,他忍受不了教室里的喧闹,竟然扔掉课本,赌气摔门而出。事后,王老师很苦恼,他自己认为对教学是认真的,就是对学生“狠”了点,那也是为了他们好啊。他百思不得其解。更为难堪的是,学期期终考试,班级成绩落到了全年级最后,原先想方设法将孩子挤进他班的家长,又纷纷托人找关系要求将孩子从王老师班上转出。

假期里,老校长多次找小王谈心,帮助他找出身上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败的原因。更多的是小王老师在感到痛苦、内疚的同时,不断反省自己一年来的教育行为。他终于明白了,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没能正确评价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导致自己角色定位不准确。第二学期,王老师调整了心态,更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他很快又找回了自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案例分析:

案例中王老师的失败就在于他成功以后,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过高地评价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从而忽视了自我职业道德的修养,导致了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的紧张,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态度,进而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一个教师,如果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价,没有自知之明,不仅会导致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还会导致教育行为的偏差。比如,案例中的王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发生的冲突,就是因为他未能对自己的实际教学做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教学基本功好,因此,才会做出不是自己不会,而是这个学生对自己不尊敬、“捣蛋”的错误判断,结果产生了不正当的举动,他自己还想不通。如果教师有了自知之明,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即使课堂上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也会适时地提醒自己:世界上没有无所不晓的人,不要把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看成是丢人的事,自己可以通过课后查阅资料再告诉学生,这样,教师的教育行为就会变得有条不紊了。至于王老师忍受不了教室的喧闹而摔门离去,则更是由于他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缺乏自知、自信、自我控制等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结果。

此例中的王老师惩罚未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在王老师看来,他是严格要求学生的,他是为了学生们好的,而学生们不理解,他自己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王老师这样“恨铁不成钢”而好心办坏事的现象相当普遍。究其原因,仍然是教师在评价自己时没有解决好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矛盾。

值得庆幸的是,案例中的王老师在校长的真诚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深刻反省,终于发现了自身的缺点所在,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并采用正确自我评价,解决了问题和矛盾,找到了人生的新坐标,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可见,“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自我道德评价,缺乏自知之明,对创造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对教师自身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只有全面、历史、客观、发展地了解自己,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和得失,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戒骄戒躁,勇往直前。

(资料来源:王荣德,2005)

学习思考

某中学在一次有奖考试中,有个班的不少学生为夺得这次难得的“荣誉”而作弊,其中包括正副班长等几名学生干部。李老师对他们给予了严肃的个别教育,终于使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但学生们都担心把事情张扬出去“坍了班级的台”,建议老师把这件事“了”掉算了,评奖照样参加,并保证今后绝不再犯。李老师指出,有集体荣誉感是好的,但害怕讲出去则是不敢正视错误的表现,主张把这次事件向全校公开,并决定在事实弄清之前,全班同学一律不参加评奖活动。李老师的这种做法符合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条道德规范吗?

相关链接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特制定《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中学教师是履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

续表

续表

三、实施建议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中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中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中学教师入口关;制定中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二)开展中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中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中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中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中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三)中学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中学绩效管理机制。中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四)中学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特制定《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

续表

三、实施建议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小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小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小学教师入口关;制定小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二)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小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小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三)小学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小学绩效管理机制。

(四)小学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