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科研工作

加强科研工作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年来,学院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全面推进“品牌兴院”战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科研水平,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省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生源地遍及全国26个省区市。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学院确定护理和应用电子技术两个专业为首批重点专业。学院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让其先行一步,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并推荐其申报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第三章 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全省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学院党委一班人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走内涵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几年来,学院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全面推进“品牌兴院”战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科研水平,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省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生源地遍及全国26个省区市。

第一节 优化专业结构 打造重点专业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学院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优化专业结构,打造重点专业,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学院确立了“立足市场,依托优势,植根本位,瞻顾异域”的专业设置原则。“立足市场”是指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依托优势”是指依托已有的教师教材、无形资产、办学底蕴等优势;“植根本位”是指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瞻顾异域”是指广泛关注各地、各方面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学院稳步推进专业设置工作。学院成立之初,根据已有办学条件,于2001年首批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装潢艺术设计、应用英语、汉语、学前教育等5个专业。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学院于2002年至2005年又陆续增设了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2002年,增设了临床医学、护理、音乐教育、应用电子技术、园艺技术、法律事务、会计电算化等7个专业;2003年,增设了英语教育、文秘、计算机网络技术等3个专业;2004年,增设了美术教育、体育教育等2个专业;2005年,增设了音乐表演、服装表演、医药营销等3个专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开设的专业已达20个,专业口径不断拓宽,专业结构日趋合理,涵盖文理法医等多学科、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此基础上,学院着力打造重点专业,通过重点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学院确定护理和应用电子技术两个专业为首批重点专业。之所以选定这两个专业,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这两个专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二是这两个专业报读人数逐年增加,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三是这两个专业就业渠道畅通,就业前景看好。为尽快把这两个专业做强做优,学院着力构筑专业建设平台,从各方面予以扶持。首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学院制定了护理和应用电子技术两个专业的发展规划,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护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从事临床基础护理、社区护理和病区管理的高级护理人才,要求具有基础护理能力、按照护理程序解决病人健康问题的能力、对各专科重症病人进行监护的能力、对急危重病人进行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初步的社区护理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初步的护理管理能力和一定的英语阅读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八个方面的能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面向电子技术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备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制造和开发、电子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管理型高级技术人才。同时,这两个专业的发展规划也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其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李前程院长多次率领有关人员深入到医学院和电子信息系,了解情况,现场办公,对所反映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学院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让其先行一步,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并推荐其申报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院兴建了一所附属医院,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场地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学院首先满足这两个专业的建设需要,为其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教学用房和实验场地。学院还先后投入400余万元用于护理和应用电子技术两个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建立完善了ICU病房、整体护理模拟病房、EDA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配置了机房和多媒体教室,使这两个专业的教学基础条件达到了省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第三,配备高水平师资。为加快护理和应用电子技术两个专业的建设步伐,学院在积极提高现有教师水平的同时,聘请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兼职讲授护理专业的部分课程,引进硕士研究生充实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队伍,积极为这两个专业配备高水平师资。这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进入,为这两个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在学院的大力扶持下,护理和应用电子技术两个专业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专业方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突出,专业规格更加有利于学生就业,并先后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学院将适时再确定若干个重点专业予以精心打造,形成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专业群,以专业的吸引力来增强学院的吸引力,以专业的声誉来提高学院的声誉,从而不断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附:仙桃职业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

续表

第二节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没有质量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不能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学校是没有竞争力的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基于这一认识,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推动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院紧紧围绕“打造就业型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和“一专三强,身心健康”的培养目标,先后确立了“双重适应”、“三贴近”、“三个转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双重适应”要求学生要适应教师,教师也要适应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努力让每名学生学有所获;“三贴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按照“触摸兴奋点,探索兴趣源,找准结合部,锁定知识链”的要求,突出重点,精讲精练,前后照应;“三个转移”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实现从外延型教学管理向内涵型教学管理的转移、从评教向评学的转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技能培养的转移。2005 年6月,学院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过去四年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在今后一个时期的教学工作中,要本着对社会、对学院、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评估为标杆,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打造就业型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学院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的不断明确和完善,推动了此项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根据已确立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学院在教学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学整合课程。学院努力突破普通高校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多次修订教学计划,压缩公共课、理论课,增加专业课、实训课,确定理论课课时数和实训课课时数之比为1∶1—1∶1.5,同时要求加强公共课的针对性,突出专业课的实用性,做到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学生就业服务。根据这一要求,各院系结合自身实际,对课程进行了科学整合。电子信息系将《模拟电子技术》的理论课由90学时减至45学时,实训课由20学时增至60学时;《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理论课由76学时减至40学时,实训课由20学时增至55学时。医学院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三门课程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一门课程,将《诊断学》改为《临床诊断学》。计科系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删减了《PASIC语言》、《DOS操作系统》等课程,增设了《电工基础》、《模拟电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中文系在保留传统的文学类课程和语言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应用写作、口才学、普通话口语等实用性强的课程。政法系删减了《国际法》、《国际私法》、《法学前沿》等理论性课程,增设了《法律实务》、《证据法》等实用性强的课程。课程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技能,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改革教学方法。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创设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广泛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专题式等教学方式,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政法系采用“即问即答”的教学方式,由学生现场提问,教师即席作答,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英语系将课内与课外贯通,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语音室、英语角配合日常教学,拓展了英语教学时空,解决了英语学用分离的问题。电子信息系在教学中将复杂的理论分解为多个易于操作的实训项目,学生每完成一个实训项目就掌握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同时,学院不断加强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积极为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创造条件。学院专门制定了《关于开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暂行规定》,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发和应用幻灯、录像、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目前,学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人数不断增加,80%以上的教师能娴熟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粉笔+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形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院成立了实习实训指导中心,制定了《实习实训组织与管理办法》,建立了一大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人才。学院还不断加大实验室改革力度,合理调整实验室结构和布局,全面开放实验室,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积极开展结合职业需要的实际操作。同时,学院打破固有模式,采取实习顶岗、实习与就业同步、轮流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置身于实际工作场所,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各院系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医学院在30余所医院建有实习教学基地,并不断完善领导带队、教学管理人员蹲点、辅导员包片、教师巡查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和检查,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该院2002级学生吴新春、王玉珍分别在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荆州中心医院组织的实习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受到了实习医院的好评。电子信息系组织学生设计制作音响放大器、水温控制系统、简易冰箱保护器、交通信号灯等电子产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教育系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和技能发展水平,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训两周,一学期有一学期的实训重点,如一年级上学期的实训重点是“了解职业对象”,一年级下学期的实训重点是“熟悉工作常规”。这种学用结合、重点突出的实训形式,不仅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提高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敏感性。政法系设立了模拟法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庭气氛,巩固所学知识。学院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充分发挥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抓好优质课程建设。学院制定了《优质课程建设与评估办法》,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效果等方面对优质课程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在优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院领导多次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评课,予以指导。2005年6月,李前程院长率领有关人员深入课堂,听取了电子信息系教师胡进德的《单片机控制》、美术系教师杨薇的《图形创意设计》、政法系教师汪艾玲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医学院教师余凡的《外科护理———急性阑尾炎》等四节展示课,并对这四节展示课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认为这四节展示课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反映了优质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学院对一批已具有一定基础的优质课程予以重点扶持,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从中产生若干门课程体系优化、内容新颖、达到全省一流水平的精品课程。如对在全省已有一定影响的“两课”,学院实行“三个倾斜”,不断推动其上层次上水平。一是政策倾斜。在学院大幅度压缩理论课课时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两课”课时开足开齐。二是资金倾斜。学院每年拿出数万元支持“两课”教学,为“两课”教学部门购买了大批图书资料。三是人员倾斜。学院聘请了原湖北经济学院社科部主任王先斌教授为“两课”学术带头人,聘请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陈昆满、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翟天山为“两课”教学顾问,并从四川大学、湘潭大学引进2名研究生担任“两课”教师。2005年4月,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管理工作会议在学院召开,学院推出了六节示范课,并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得到了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李怀中,省教育厅助理巡视员高长舒等领导和其他高校专家的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进一步扩大了学院“两课”教学在全省的影响。

开展学习性课外活动。各院系充分发挥课外活动在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性课外活动。计科系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运用所学知识为师生服务,如安装软件、修理网络、更新网页、打印资料等;医学院以“5·8”世界红十字日和“5·12”国际护士节为平台,定期开展专项技能比武活动;美术系的QQ漫画大赛、政法系的法律文化节、教育系的五项(朗诵、舞蹈、演唱、钢琴、书法)全能大赛等活动也各具特色。这些课外活动注重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把专业知识融入其中,拓展了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的空间,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院建立和完善了《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处理办法》、《教学人事安排原则与方法》、《调课管理规定》、《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各个教学环节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学院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有关标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教学工作检查,形成了期中和期末定期检查、平时随机抽查、学年综合评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估检查制度,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院系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学院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督导工作,通过教学巡查、听课评课、组织学生评教等形式,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教学动态信息和有关改进意见。同时,学院教务处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状况、日常考试考核成绩的优劣和进退、参加各类竞赛情况、参加研究活动人次比例和动手能力、学生就业率和分流状况等五个方面着手,制定了《学生学习质量评估方案》,初步实现了从评教向评学的转移。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学院成立以来,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院拥有了以“两课”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学院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全省“中华魂”读书活动征文比赛中,1人获特等奖;在全省大学生科技成果评选中,2人获三等奖;在全省第二届高校普通话大赛中,2人获优胜奖;在首届“青春中国”广告大赛中,5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在全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中,学院选送的合唱节目获一等奖,舞蹈节目分获二等奖和优胜奖;在全省第四届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1人获一等奖,1人获三等奖;在全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共夺取9金7银6铜,连续四年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专升本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已有300余名学生进入本科院校深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计科系毕业生庞炜在广东省湛江市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第三节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条件。学院把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于教学的教师队伍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教学水平,积极调动和发挥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学院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常抓不懈,提出了“乐于奉献,勇于创新,身正学高,德才双馨”的师训和“提炼,提升,提高”的具体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法规,教育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人民教育事业、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引导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院印发了《教职工备忘录》,对教师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使师德建设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对于师德高尚、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学院予以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以树立典型,激励带动其他教师,营造“学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2002年7月,朱君华、肖庆圣、向世斌等3名同志被评为学院标兵,学院给予其重奖,在广大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近几年来,学院涌现出了一大批受省市表彰的优秀教师,如李前程院长被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向世斌同志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黄杰同志被评为“湖北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王选贤同志被评为“仙桃市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

学院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层次。学院由中专转建而成,教师队伍中专的痕迹比较明显,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学院从三个方面入手,着力加以解决。首先,牢牢把住教师入口关。学院规定,凡新进教师原则上要求毕业于重点本科院校。近几年来,学院从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引进了一批起点高、素质好的青年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次,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学院专门制定了《优秀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程序,特别是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所享受的待遇作了详细的规定。该办法实施后,学院先后从东南大学、四川大学、湘潭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引进了6名硕士研究生,其中胡进德、綦保国等2名硕士研究生工作一段时间以后,被学院任命为中层干部。同时,学院定期或不定期地从校外聘请了一批学术造诣深、讲课效果好的专家教授或学术骨干,在部分专业基础课承担示范性教学任务,以开阔全院教师视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三,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学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参观考察和带领学生下工厂实习,使其及时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技术、工艺、设备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学院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一批教师已陆续取得了执业医师、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园艺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数量有了较大增长。同时,学院通过具体评估程序,从社会上聘请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兼职讲授有关课程,进一步充实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李前程院长在学院成立之初就指出:“我们要办大学,要与其他大学去竞争,就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使每名教师都具有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历,有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资格,有名牌大学教授那种儒雅的风度、清新的谈吐、渊博的知识、厚重的文化底蕴。要达到这一目标,除学院为大家积极创造条件外,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更新观念,努力学习提高,使自己具备这些条件,从而真正成为大学殿堂里的一员。”为提高教师的层次和水平,学院每年暑期组织集训,先后邀请了陈昆满、翟天山、董泽芳等知名专家学者为教师举办讲座,使广大教师有机会了解到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推动了教师素质的提高。这种形式直接、开放、针对性强,深受教师的欢迎,已经成为学院培训教师的一个保留节目。学院制定了有关政策,鼓励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采取不同形式攻读硕士学位。同时,学院选送有发展前途的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这些教师经过培训,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已经成为所在院系的教学科研骨干。2005年7月,学院还选派英语系1名教师赴英国短期留学,拓宽了教师培训的渠道。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学院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建立和完善了培训制度,分年度、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学院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计算机和英语水平培训和考核,并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为青年教师作师德规范、课堂常规、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推动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帮助青年教师过好师德关、教学关、科研关、英语关、计算机关等“五关”。几年来,学院先后有20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了相关培训。学院还充分发挥老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好、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优势,实行带教导师制,让新教师拜老教师为师,结成对子,从备、教、辅、改、考各个教学环节由老教师予以指导、定点帮助,充分发挥了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这种新老结合一帮一的培养方法,扎实具体,学用一致,易于体验和检查,是行之有效的、高效率的培养青年教师的途径。学院还充分利用华中师大仙桃学院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指派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辅导教师,直接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此外,学院每年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入门课、达标课、展示课活动,定期在青年教师中组织教学比武,积极营造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在关心青年教师业务的同时,学院从政治上、生活上多方面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每年青年教师进校后,李前程院长都要亲自主持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了解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安心工作,立志成才,使青年教师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学院的关怀。学院每年新发展的教师党员中,80%左右是青年教师,10余名优秀青年教师已经走上了院系领导岗位。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均有了很大提高,已经成为一支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教学科研生力军。

学院着力培养一批有水平、有影响的名师。学院提出,要从培养学院名师开始,逐渐推出一批在全省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的教师。根据这一要求,学院制定了《名师工程计划》,对学院名师的评选条件、培养途径、奖励措施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2003年4月,学院下发了《名师工程计划》和《名师推选方案》。2003年5月和6月,学院两次召开名师推选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2003年12月,按照有关条件和程序,经院系推荐、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审、学院党委审定,评定朱君华、刘砚中、向世斌、李德新、张烈山、杨绍业、杨学峰、梁大新、龚庆华、龚家炳、程志庆等11名同志为学院名师。这些名师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学院准备再评选若干名名师,以进一步壮大名师群体。

几年来,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学院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不断高涨,结构和层次显著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学院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四节 加强科研工作 提升学术水平

科研工作在促进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院对科研工作一直十分重视,确立了“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培养名师服务,为提高学院知名度服务”的指导思想,夯实基础,规范管理,充实内涵,使其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完善科研工作管理体系和制度,是科研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学院建立了学术委员会、教科所、院系三级科研工作管理体系,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学术委员会是科研项目评审立项和成果鉴定的权威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参与研究制定科研项目计划和课题指南;评审申报项目,提出资金资助建议;参与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成果验收及优秀成果申报的评议工作。教科所是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定期发布课题指南,制定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及有关制度;组织各级各类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组织项目的中期检查、成果验收及项目优秀成果的推荐申报工作;对科研经费的开支情况进行宏观管理。院系是承担科研任务的基层单位,负责科研项目的管理,在教科所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学院出台了《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专业技术人员科研考核办法》、《院系日常科研工作要求》等一系列科研工作方面的文件。为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学院要求教师除了要在校外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外,每学期至少上交学院一篇科研论文,每年评选一次,对先进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评先和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重要依据。科研管理体系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推动了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队伍,是提高科研水平的关键。学院积极构筑校内科研平台,凝聚和培养科研人才。一是成立校内科研机构。2002年4月,学院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陈友谅研究中心、装饰装潢研究所、软件工程研究所4个校内科研机构,分别依托相关院系,由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一批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参与,开展与有关学科和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二是设立院级科研课题。学院每年设立若干个院级科研课题,这些课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易于操作,并主要向中青年教师倾斜,为承担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积累经验,准备人才。同时,学院每年划拨一定经费用于教师科研立项及科研骨干的研究工作,并选派人员参加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以开阔视野,汲取新知。此外,学院还创办了《学报》,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科研成果、交流科研经验的园地。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院教师的科研意识显著增强,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是增强科研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学院在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同时,立足学科前沿,拓宽科研渠道,积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2年3 月,学院申报的科研课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省教科所批准立项,这是学院的第一个省级课题。这一课题已于2005年11月通过专家鉴定,顺利结题。2004年3 月,学院申报的科研课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思想研究》被教育部批准立项,实现了学院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2004年6月15 日,学院举行该课题的开题座谈会,省教科所副所长冉铁星、省教科所科研规划管理部主任李文鹏、省高教学会副秘书长李友玉等出席座谈会,对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该课题负责人李前程院长的主持下,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基本结束,正向有关部门申请专家鉴定。通过各级各类项目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增强了学院的科研实力。另一方面,学院与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几年来,学院共组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100多次,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素质教育专家陶宏开等专家学者先后应邀来校讲学。学院也应邀赴外地参加学术交流。2005年7月,李前程院长在湖北省高职院校长联席会议上作了题为《经营学校之我见》的学术报告,在与会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同时,学院多次承办省级学术会议,如2002年8月承办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2005年4月承办全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及管理工作会议,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学院教师与同行专家学者的学术联系,扩大了学院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学院教师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涌现出一批在科研工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人才,如李前程院长被评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梁大新、程志庆被评为仙桃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徐国洪、刘斌仿、程志庆、杨学峰、向世斌、赵敢国、龚家炳入选仙桃市科技行业专家库。各级各类科研立项课题(项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有市级以上科研立项课题(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2项,市级1项(见下表),获得的科研经费数大幅度增长,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附:仙桃职业学院科研立项课题(项目)一览表

第五节 拓宽就业市场空间 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国家将高职教育定位于就业导向的教育,更凸显出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学院按照“真诚关怀,科学指导,周到服务”的要求,不断加大就业指导力度,主动开拓就业市场,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

学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立健全了工作机构和相关制度。李前程院长多次主持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就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专门的研究和部署,要求学院各部门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想家长所想,急学生所急,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学院成立了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李前程院长任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教学、学生管理、毕业生就业的副院长任副组长,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学工处、教务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和各院系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任组长,副主任、辅导员为成员,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学院不断健全相关制度,严格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在就业协议书的管理、毕业生登记表的使用、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使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学院还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网络建设,为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配备了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并设立了就业咨询指导室和专用招聘室,面积达260平方米。为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学院开通了就业网,通过网络发布毕业生信息和招聘信息,使之成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学院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努力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学院十分重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多次派人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就业指导培训,为每名就业指导教师购买了相关书籍供其参考,并定期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学习政策、交流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同时,学院采取各种形式,不断加大就业指导力度。一是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学院通过网络、广播、报纸、橱窗、主题班会、座谈会等途径,广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和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信念和先就业、再择业、积极创业的就业观念。二是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学院先后邀请武汉理工大学、大连珍奥集团、TCL集团等高校和企业的专家来校就政策法规、求职技巧、就业形势、就业心理等方面举办毕业生喜闻乐见的讲座,帮助毕业生解决在择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院领导和教师也经常深入学生中间,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举办就业政策与形势讲座。2005 年6月,李前程院长为学生作就业指导专场报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三是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学院针对学生不同需求和性格特点,结合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定期在毕业生中开展择业倾向调查,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向毕业生公布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对学生实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四是突出就业指导的全过程性。就业指导绝不只是毕业前半年的工作,而要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学院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增强就业意识。学院还成立了以“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勇于实践,成功就业”为宗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广泛吸纳各年级学生参加,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培养学生求职择业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学院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就业指导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学院注重就业市场建设,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在全国整体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学院主动出击,全员动员,利用各种场合广泛宣传推介学院毕业生,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印发毕业生介绍资料等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收集到了大量高质量的需求信息,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用人单位联络信息网。学院先后派人前往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和福建等地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与近百家用人单位签订了毕业生招聘协议。与此同时,学院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并不定期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型专场招聘会。2004年4月,武汉中脉营销有限公司、龙人集团、荆州金凤广告设计公司、仙桃天诚大酒店等30余家省内外用人单位在学院举行现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2005年6月,大连珍奥集团、TCL集团、广东富士康集团、陕西安泰堂集团、仙桃脑血管病医院等50余家省内外的用人单位在学院举行现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学院还为广州华洋医药器械保健品公司、仙桃电视台、市长专线办、中国银行仙桃支行等用人单位举办小型专场招聘会,许多毕业生通过这一途径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2%,2005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8.5%,呈逐年上升趋势。毕业生就业观念明显改变,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到西部工作成为了不少学生的选择。美术系2001级学生郭海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毕业后自主创业,在江西南昌开办了自己的培训公司,现已初具规模,年收入近8万元。政法系2002级学生谭启帅毕业后,在广东海联泰达律师事务所任律师助理,已参与办理诉讼类案件10余起,独立办理非诉讼类案件20余起,涉及经济合同、劳动纠纷、婚姻、刑事等领域,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计科系2002级学生杜延朋家在山东,毕业后自愿到西藏工作,立志在艰苦地方建功立业。2002级100余名毕业生到仙桃市乡镇中小学工作,充实了乡镇学校教师队伍。

附:2004年、2005年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览表

2004年、2005年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