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皮纹与科学选材
人体的皮肤特征、血型、血液系统、牙齿特征等,都是明显的遗传指标,特别是手掌和手指的纹路,被某些科学家生动地称为“暴露在外面的遗传因子”。
皮纹学(dermatoglyphics)是研究皮肤纹理的科学,又称为肤纹学,兴起于19世纪,20世纪以来得到迅速发展。皮纹学是建立在遗传学基础上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皮纹胚胎学、组织学研究成果丰硕,皮纹遗传学研究更有令人瞩目的成绩。
皮纹是运动员选材的一项新的遗传指标,皮纹选材是建立在遗传学基础上的科学选材,通过对皮纹纹式进行研究,探讨其与竞技能力各性状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特征和规律对备选对象进行辅助测评,从而准确地选拔优秀的运动员苗子。
皮纹是指皮肤脊纹排列成的多种花纹样式,主要有指纹、脊纹总数、掌纹、屈纹等,作为人体的一个特定性状,受多基因控制,于胚胎的13~19周形成,具有遗传性、个体特异性和终生不变的稳定性等特点。它与人的体质强弱、机敏程度、智力水平、运动能力及某些遗传性疾病密切相关。中医学也认为内脏和体表存在一定的关系,组成人体运动能力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心理、气质行为等,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制约,皮纹具有表露遗传记号的特征。因此,确定了皮纹选材的可行性。
20世纪70年代末,体育界开始研究皮纹,苏联最早用指纹来测定柔韧性的潜能,并得出结论:“指纹能显示体育天赋。”我国体育界于1984年开始着手对运动员的皮纹特征进行研究,众多的研究表明:皮纹特征与人的健康水平、智力、神经类型和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关系。皮纹具有人各有异、终身不变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皮纹将一般人群和具有运动潜力的人群区别开来。在掌握了优秀运动员的皮纹特点后,就可以在选材对象的婴儿时期对其未来的运动能力做出判断。皮纹选材具有测试方法和用具简便,既经济又无损伤的特点。利用皮纹进行科学选材的研究越来越重要。
3.1 皮纹
皮纹是皮肤表层出现的纹线图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皮肤的真皮乳头受人体内物质变化的生化过程向表面突起,而且排列成一条条具有一定走向的隆起的条纹,一般这些条纹在胚胎发育的第13周开始出现,到第19周发育完成,具有特异性、稳定性、遗传性等特征,它与人体的体质强弱、机敏程度、运动能力及某些遗传性疾病密切相关。
皮纹属于多基因遗传,受到遗传基因和胚胎发育环境的影响,所以每个人具有各异的皮纹特征,即使是同卵双生子。基因遗传过程受到胚胎发育环境的影响,会出现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异常、数量增减等,这些变异同时会体现在皮纹的形成过程中。遗传学和运动训练的实践证明,组成运动能力的各种特定性状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具有显著的遗传力。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了运动能力的高低。遗传决定了运动能力发展的上限,而环境决定了达到上限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和探讨组成运动能力特定性状的遗传规律、外显度,对运动员选材是至关重要的。20世纪70年代,苏联学者首先提出指纹可以预测运动员的柔韧性,以揭示其运动潜力,并且在举重和体操项目的选材中得到应用。从此,皮纹研究也成为运动选材的重要方法学之一。我国体育选材中的皮纹研究开始于80年代中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而且扩展到指纹、掌纹的综合研究,指标增多,反映的遗传信息量增大。研究发现皮纹能够从人的体质强弱、机敏程度、柔韧性等方面,为运动员选材提供可靠的遗传信息。人的体表特征,有些随运动能力的升高或降低会发生测定值的升高或降低,相同的体表特征决定组成运动能力的特定性状相似,这符合多基因遗传的相关性、连锁性及多效性。因此,随运动能力高低而变化的皮纹指标的高低,可能标志人的运动能力的高低。所以,皮纹中的某些指标,可以作为评定运动能力强弱指标之一。
人体手指、手掌上这些特殊纹线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特异性、稳定性和遗传性。
3.1.1 特异性——人各有异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观察过,每个人的皮纹都不一样。即使没注意过,最起码也总听到或看过警察以取得罪犯的指纹来破案的故事和电影吧——这就是因为皮纹有人各有异的特点。
由于皮纹脊线的走向和分布的不同,构成人体皮纹的个体特异性,即使是父母及其子女,甚至是双胞胎之间,尽管花纹形态较为相似,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特征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关于这一点,英国科学家高尔顿在1892年就曾推测,当世界人类增加至60亿人口时,也许才能找到一个相同的指纹。因此,按此推测及世界人口发展速度,在同一世纪内不会出现有两个绝对相同的指纹的人。1910年法国巴黎大学教授勃太柴氏用数学的方法也将此推测加以证明。
3.1.2 稳定性——终身不变
皮纹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一经形成,从生至死,到彻底腐败变质以前,它的基本属性始终是无明显变化的,稳定性很强。
虽然,人出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纹线会变粗,皮纹面积会增大,但到了成年以后,这些变化就不显著了,而且在花纹的类型结构、细节特征的总体布局和乳突纹线的总数目方面基本是终身不变的。
皮纹的相对稳定性,还表现在它具有一定的复原性和难于毁灭性。无论皮纹如何受损,只要不伤及真皮,不把真皮乳头细胞和表皮生发细胞毁坏,那么,即使表皮被大面积剥脱,由于真皮乳头的再生能力,其恢复后,仍然保持着与原来完全相同的花纹形态和结构,以及全部细节特征。
3.1.3 遗传性
皮纹脊的分化开始时与胚胎发育的早期,其结构是由遗传决定的。它在指纹的形态,纹线的数量和疾病遗传在花纹的变态反应方面均受显性、隐性、单基因和多基因的遗传控制,并伴有基因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外显率及不同的表现度。
有研究指出,在对日本家庭手掌小鱼际区花纹和C三叉缺失的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从样本整体上看,随着父母小鱼际区花纹数量的增加,他们子女中有花纹个体的比例也呈现出进行性增加;父母与子女在C三叉缺失发生率上有伴随关系。
另外,在花纹性状中,遗传力最高的有:指纹型和数量、总指脊数、a-b脊数,接近于1(Danuta Z.Loesch,1971、1974、1982);遗传力较低的有:掌纹、大鱼际区箕形纹、小鱼际区箕形纹、第三指间区箕形纹、t三叉点等,其近于0.5(Danuta Z.Loesch,1971)。
3.2 皮纹研究的发展
说起皮纹,特别是手纹,人们往往把它与民间的看手相等同起来,以为是迷信,其实不然。皮纹学的一切结论都是以严格的科学分析事实为基础,已经被世界上公认为是建立在遗传学基础上的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
3.2.1 皮纹研究的四个里程碑
古人就已经知道手指皮肤花样的个人特异性和不变性,并应用于个人的鉴定。
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关于“手迹”的记载(见西安出土文物秦简的《盗穴篇》)。唐朝文学家贾公源在为《周礼》注疏时,出色地考证出“下手书”就是画指卷。我国唐代时已开始在订契约的单据上用按指印作为信证。
但将皮纹作为科学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里程碑。
最先是19世纪中叶的普金耶(Pukinje)。他是捷克的生物学家兼生理学家。他第一个对皮纹花样进行系统的科学分类。他提出的9种皮纹分类和现代的分类很接近,可以说是皮纹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普金耶之后,高尔顿(Galton)对皮纹学做出了最卓越的贡献。他在花纹花样的分类、皮纹的生物学变异、孪生儿和同胞的一致性、皮纹花样的永恒性和遗传性、皮纹的种族差异、采取花样印纹的技术等许多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是皮纹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一次重大的飞跃。
20世纪初,威尔德(H.Wilder)对手掌和脚底的皮纹的所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给指间三幅线a、b、c、d和主线A、B、C、D定名,指定主线终止处的数值,提出主线公式,描写大鱼际区、小鱼际区和指间区的花样。他对脚底的皮纹也做了同样的工作。在另一部著作里,他还讨论了皮纹学对体质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的重要意义及其局限性,双胞胎和三胞胎的手掌和脚底皮纹的相似。同年,他的夫人艾娜丝·威尔德(I.Wilder)发表了一篇关于一种哺乳动物的皮纹文章,是非人类的皮纹研究领域最早的一部严谨的著作。这是皮纹学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卡明斯(Cummins)是近代最杰出的皮纹学家。“dermatoglyphics”这个词就是他在1926年首次提出的。1936年卡明斯进一步研究了皮纹脊图形与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关系,描绘了先天愚型患儿的皮纹特征,是最早把皮纹学应用于医学的创始人。他和米德罗(Midlo)一起在1942年发表的《灵长类的皮纹》是非人灵长类皮纹最早的综合性的重要著作。特别是1943年出版的《指纹、掌和足》一书是皮纹学划时代的经典著作。他对皮纹学的各个方面,从个人鉴定到医学应用,都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对皮纹的方法学、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种族变异等都有卓越的贡献,是皮纹学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是又一次重大的飞跃。
从普金耶到卡明斯的这个阶段,皮纹学的研究主要是描写图像和统计对比。在这期间,日本的古畑(Furuhata)曾对不同种群的指纹指脊数进行了比较研究。加拿大的麦克阿瑟(Macarthur)对著名的五胞胎迪奥尼(Dionne)姐妹的皮纹做过鉴定。还有其他学者的工作都对皮纹学的进展做出了贡献。
3.2.2 国内外皮纹学研究进展
近一百年来,细胞遗传学的迅猛发展,激发了人类遗传学家、人类生物学家、体质人类学家、解剖学家、胚胎学家及医学家对皮纹学的兴趣。他们纷纷投身到这个行列中来,产生了把各个方面的皮纹学工作者组织起来协作的要求,于是在1961年召开了皮纹学国际会议,选举卡明斯为名誉会长。1971年7月在巴黎举行的第四届人类遗传国际会议更名为国际皮纹学会,皮纹学研究进入了联合工作的阶段。在此期间,研究者对世界各大种族的许多群体进行了皮纹特征和变异性调查分析工作,汇集了大量资料作比较研究,在皮纹的胚胎发生和皮纹的遗传、皮纹的方法学,以及皮纹和医学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近年来,上海第二医学院、南京医学院、佳木斯医学院等的许多学者,监测了大量健康人皮纹图形的正常数值,对某些遗传病患者做了皮纹学调查。1983年,中国遗传学会成立了全国皮纹研究协作组,统一了皮纹学基础研究项目。
在体育科研领域的皮纹研究是近30年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苏联尼古拉耶夫国立别林斯基师范学院、莫斯科国家体育学院等已开始把皮纹研究作为运动员选材科研的一部分,如用指纹预测柔韧性、显示体育天赋等,但似乎主要限于对指纹的研究。
在国内,河南省体科所从1984年开始进行皮纹研究,1986年完成了第一篇皮纹论文《体操运动员的皮纹研究》,1987年12月入选在石家庄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学术报告会,同时入选的还有广东体院的《手纹形态与柔韧性素质选材初探》《广东高级运动员指纹分布初探》三篇有关皮纹研究的文章。近年来,成都体院、山西体科所等也均已开展皮纹研究。国内体育界的皮纹研究都是对指纹、掌纹的综合研究,指标较多,反映的信息面也较大,当前主要的研究内容着重于以优秀运动员为代表,建立相对稳定的皮纹选材模式和皮纹与柔韧性素质的关系这两方面的探讨。
3.2.3 皮纹研究前瞻
皮纹是暴露在体表的遗传因子。近年来,虽然皮纹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有许多遗传密码尚未解开,使多数人对它仍感有神秘的色彩。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参加皮纹研究的各类专家形成的国际性的大规模协作,预计皮纹研究在某些方面可有较大突破,前景是乐观的。
国内有专家预言,皮纹学研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数字化,将皮纹性状的质的性质转化为量的性质;胚胎皮肤细胞的体外培养,将对人类胚胎学做出进一步的贡献;特别是皮纹的遗传学,将有可能在分子水平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其对有关皮纹花样和其他形状的特异基因做出鉴定,并为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皮纹学和医学的联系也将更趋紧密,将更多的皮纹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成为某些疾病诊断和预防的重要手段。
在体育科研领域中,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竞争程度的日趋激烈,各体育强国对运动员先天运动能力及其潜力的早期预测和诊断倍加重视和关注,相信在广大体育界皮纹学者的通力合作下,在其他学科科研工作者的支持和指导下,具有可靠的遗传信息的皮纹研究也将进一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继续开发和探索,解开皮纹与素质、皮纹与智力、皮纹的表象特征与人体功能的内在联系、皮纹与染色体等方面的关系之谜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3.3 皮纹选材的理论基础
皮纹选材,即根据皮纹与人体的功能相关性,通过对预选者皮纹检测,来诊断是否有某种遗传性疾病和评定其未来运动能力。
3.3.1 皮纹的名词术语及指标
3.3.1.1 指纹
(1)指纹类型。主要有弓形纹、箕形纹、斗形纹等(图3-1)。
图3-1 几种常见指纹类型
弓形纹(arch),常用英文字母A表示。皮纹脊线从一侧滑向另一侧形成弓形。无三叉区,指脊数为0。根据其弓弯的高陡程度,又分为平弓(simple arch,简写为AS)和帐弓(tented arch,简写为AT)。弓形纹在正常人中较少见,汉族中仅占2%。
箕形纹(loop),常用英文字母L表示,俗称簸箕。皮纹脊线从一侧出发,形成一个半圆后又迂回到本侧,形成箕型纹。有一个三叉区。按箕脊线的进出方向,又可分为尺箕(ulnar loop,简写为LU)和桡箕(radial loop,简写为LR)。脊线进出口在尺侧的,即向小指方向开口的,称为尺箕;在桡侧的,即向大拇指方向开口的,称为桡箕。正常人中桡箕也较少见,而且一般出现在食指和中指上,若出现在环指和小指上,则被视为异常。
斗形纹(whorl),常用英文字母W表示,俗称斗。皮纹脊线的中心线呈环形、螺形或曲形,两侧各有一个三叉的为斗形纹。斗形纹的分类可简可繁。简单的,可把各种类型的斗形纹统称为斗形;复杂的,可依其中心花纹的内部形态,分为环形、螺形、绞形、双箕形、曲形、囊形及嵌合形共七种。在观察时,有些中心花纹很难区分,常见的是既有区分,又较易鉴别的主要四种斗型纹:囊形斗(中心花纹呈树叶状)、环形斗(中心花纹呈同心圆)、螺形斗(中心花纹呈螺旋形,这是斗型纹中最常见的一种)和双箕斗(doubleloop whorl,简写为WD,中心花纹由正、反两个簸箕套合在一起)。
另外,尚有极少数人十指或部分手指没指纹。
(2)总指脊数(total finger ridge count,简写为TFRC)。指脊数的计算法为:除弓形纹外(指脊数为0),每个手指从三叉中心到箕形或斗形的中心连一条直线,计算直线在该两点间穿过的纹脊线数。斗形纹有两个三叉,取较大的一侧计数。十个手指的脊数相加在一起就是总指脊数。
3.3.1.2 掌纹
掌纹中的主要观察部分有:掌部三区、指三叉、a-b脊线、t三叉和掌褶。
(1)掌部三区。掌部三区指的是大鱼际区(thenar area)、小鱼际区(hypothenar area)和指间区(interdigital area)。
大鱼际皮纹脊线应顺着大鱼际方向,基本呈平行状。但有变异皮纹时,可出现非真实花纹,表现为弓形或退化纹;也可出现真实花纹(true patterns,简写为TP),表现为各种箕形和斗形。
小鱼际区的皮纹脊线也应与小鱼际基本呈平行状。但有变异皮纹时,也可和大鱼际区一样,出现非真实花纹,表现为外侧部呈弧形纹。出现真实花纹,变现为箕和斗或复合型的变异纹。
每只手的五个手指间共有四个指间区,从大拇指向小指方向排列,分别为Ⅰ、Ⅱ、Ⅲ、Ⅳ指间区。各指间区一般不应有花纹,但有的在各指间区也可出现真实花纹,表现为箕形。在普通人群中,Ⅳ指间区的花纹出现率较多,约占73.46%。
(2)指三叉(digital triradius,简写为DT)。除大拇指外,各手指根部均可以见到由三条不同走向的纹线汇成的一个三叉。一般分别用a、b、c、d来表示食指、中指、环指、小指根部的三叉。正常人应该有这四个指三叉,但个别人的皮纹有变异时也可缺三叉,常见的是c三叉缺失,a、b、d三叉缺失的较少。
(3)a-b脊数(a-b ridge count,简写为a-b RC)。在a、b三叉间连一直线,直线穿过的脊纹数称为a-b脊数。
(4)t三叉,又称轴三叉(axial triradius,简写为T)。在手掌的基底部,近腕区沟处的大、小鱼际交界处,也可见到三条走向不同的纹线,即t三叉。测试t三叉的方法有两种:t距比和atd角。
1)Walker氏法——t距比(即:t位,T distance ratio,简写为TDR)。t点至远侧腕横纹处的距离与中指根至远侧腕横纹处的距离之比即为t距比,简称t位(这里均指的垂直距离)。
t位= t高/掌高×100%
t位的正常比值是0~14.5%,t'位在15%~39.5%,t″位在40%以上,也称高t位。高t位者往往常见于某些染色体畸变患者手上。
2)Penrose氏法——atd角(atd angle count,简写为atd)。由a、d三叉区各引一直线至t三叉区,相交组成的夹角,即为atd角,它角是皮纹学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某些遗传疾病的临床诊断,对人的机敏程度的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atd角测试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当Ⅱ指间或Ⅳ指间出现真实花纹时,a、d两点应定在箕形纹靠手掌外侧的三叉点;二是当小鱼际出现内箕或者平行箕时,会出现好几个三叉点,这时t点应定在最接近腕基底部的那个三叉点(即最下面的三叉点)。
(5)掌褶(palmar flexion crease)。对人体手掌褶纹的观察,主要有两个方面:屈肌线和掌褶类型。
1)屈肌线(flexor line)。掌面一般有三条大的褶纹:第一屈肌线、第二屈肌线、第三屈肌线。
第一屈肌线,也称远侧横褶纹(distal transverse crease)或远心横曲纹。它起于小指根下外侧边缘,终端大部分达食、中指间下方,短的只达中指根下。
第二屈肌线,也称近侧横褶纹(proximal transverse crease)或近心横曲纹。它起于食指根下方内侧边缘,大部分终于手掌外侧部上1/3或中1/3区域,短的终于掌心。
第三屈肌线,也称大鱼际褶纹(thenar crease)或鱼际横曲纹。它起于拇、食指间外侧边缘,终端多数在t三叉内外,短的只达掌心。
2)掌褶类型。正常人的三条褶纹一般呈爪字形或川字形,属于普通型(normal type)。少数人手掌褶纹呈过渡Ⅰ型(transitionalⅠtype),也称桥贯型、过渡Ⅱ型(transitionalⅡtype),也称叉贯型、中贯型,也称悉尾型(sydney line)、通贯型(simple crease)。
医学界常见的变异皮纹有:四、五指桡箕,弓形纹明显增多(五六个以上),总指脊数过高或过低,大鱼际或小鱼际出现真实花纹,指三叉缺失,高t位,atd角明显增大和双手通贯等。
3.3.2 皮纹采样方法
皮纹测试方法简单方便,只要是对皮纹有兴趣的人,哪怕是小学生,也能一学就会,极易掌握。测试时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这对我国国情,特别是基层业余体校来讲是切实可行的。
测试无创伤性,比较容易被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接受。皮纹测试的主要关键是对被测试者进行皮纹采样,即印纹。
3.3.2.1 工具
皮纹采样和观察的工具很简单,包括:少量略加稀释的油墨、一个纱布包扎的棉花球、8开道林纸(要求光滑、有一定的吸水能力)、洗衣粉、尺、笔、量角器、放大镜等。
3.3.2.2 印纹
印纹是一项细微的工作。一份清楚而完整的皮纹样本,就是一份珍贵的资料。
(1)印纹步骤。用纱布棉球,将油墨均匀地拍在研究对象或受测试者的手掌和指端,然后按手印,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
(2)油墨印色范围。手掌:上过四个手指的掌指屈褶;下过远侧腕横纹;左、右至大、小鱼际外侧。指端:上至指端;下过第一指节;左、右至指甲两侧。
(3)印纹过程。印掌纹时,前臂紧挨白纸,手腕稍上翘,手掌和五指保持自然形态,不要故意并拢,也不要用力张开,从掌根逐渐印至指根。操作者可在受测试者手掌背的腕关节、掌心和指根处重压几下,以帮助显纹。印指纹时,左、右手均从小指开始,一个指一个指的从尺侧滚至桡侧,直接提起。也就是说,要从指甲的一侧滚至另一侧。
3.3.2.3 印纹注意事项
(1)油墨沾手要匀。为了避免印色过深或出现墨团,可先将纱布棉球蘸上油墨后,在白纸上试拍,直至没有墨团,清楚地显露纱布的布纹时,再均匀地往受测试者手上拍。
(2)印纹要全。掌纹中必须显露中指根的掌指屈褶、腕横纹和四个指三叉,其中应特别注意d三叉;指纹中要显示手指的桡、掌、尺三个面和一个指节。
(3)凹陷处要补。运动员手掌的茧子较厚,凹陷处较多,有的人小指关节弯曲,伸不直,这样都容易造成印色不全。在拍纹时,若遇一下无法印色的地方要注意补拍,并在印纹时,顺着指间方向加压下按,以防止有的指三叉没有印上。
每当采好一张皮纹样本时,都必须用肉眼稍加观察,注意一下三叉,特别是d三叉是否印上。若因凹陷太深,实在无法印上时,则须当时就在受测试者手上找到d三叉的位置,然后按其纹路走向,在皮纹样本上标出相应的位置。
(4)防止移动和重印。印掌纹时,要防止手掌移动。印指纹时,要防止手指回滚而出现重印,以免给观察统计带来一定的困难。
3.4 皮纹与竞技体育
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主要由形态、功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力七个方面的因素决定。在这些因素中,既有先天遗传的,又有经后天训练而获得的。国内外体育界皮纹研究的成果表明:皮纹能从体质强弱、机敏程度、柔韧性等方面,为运动员选材提供有一定可靠程度的遗传信息。
3.4.1 苏联的研究动态
从已有的、不完全的文献资料中表明,苏联体育科研工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从事皮纹研究,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和结果如下。
苏联尼古拉耶夫国立别林斯基师范学院的谢尔基因科和阿列克谢耶娃在苏联《体育理论与实践》1978年第6期上发表的《柔韧性发展的遗传前提》一文中,得出指纹可预测柔韧性及柔韧性的潜能的结论。
他们指出:“有优异柔韧性指标的孪生子的左手的第四和第五个指头上,较经常地见到尺骨腕环形(即尺箕)与窝纹形(即斗)或弧形(即弓形)结合的花纹(56%)”,“上述两个指头出现尺骨腕环形的结合是柔韧性不好的标志”;“在左、右手十指上,总和为12和12个以下三角形(即三叉)、131和131个以下总指脊数、2和2个以个窝纹形的时候,对柔韧性的优异梯度的预测成功率达75% ;而当有13和13个以上三角形、132和132个以上总指脊数、3和3个以上窝纹形的时候,对柔韧性增长很差的预测成功率达60%”。
1985年在美国的苏联体育专家迈克尔在向美国《运动健康》杂志介绍苏联体育选材方法时说,用指纹预测柔韧性的测试“在举重和体操中都用得很多”。由于皮纹的种族差异较大,上述结论是否适合于我国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体育文摘》1984年第2期介绍:苏联科学家想要通过对遗传的身体特征的研究,用X射线照射身体各部位以及对肌肉纤维类型的研究,来挑选在重点学校中进行早期训练最为有利的儿童。研究人体不同的遗传记号,即不同血型和皮肤类型,是莫斯科国家体育学院进行的运动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他们已经证实:“儿童手部皮肤组织和他们运动技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他们研究的目的是使孩子们参加对他们的体质最合适的运动项目,避免参加对他们不适宜的项目。
1987年11月6日苏联《体育报》报道:苏联医学家科研最新成果表明,人的手指前段的纹路数目与其体育能力有直接关系。一个人的指端纹路越少,就越适合从事体育活动,儿童10岁以后,便能从指纹中显示体育天赋。
这些虽然都是一些简短而浅薄的报道,但是,已经不难看出,苏联科学家们的遗传实验在人的婴儿阶段开始进行,对其身体内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广泛的测试,把指纹作为挑选运动员的方法之一,以便更精确地挑选未来的运动员精英。
3.4.2 我国优秀运动员人群的皮纹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运动员的皮纹研究一直持续着。很多省市的体科所做了大量的皮纹采集和研究工作。河南省体科所从1984年开始进行皮纹研究,先后用五年的时间对田径、体操、游泳、排球四个项目的2479名汉族运动员,特别是831名优秀运动员(其中:田径、游泳、排球为运动健将,体操为全国甲组比赛中全能或单项前六名获得者)的皮纹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有了可喜的发现:优秀运动员在皮纹条件上的优势,不仅在一个项目上有,而且各项都有,是整个优秀运动员人群所共同具有的优势。
3.4.2.1 脑子灵活——atd角明显小
运动员一度被人们误认为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其实不然。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运动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要掌握高人一筹的复杂技术,应付场上瞬息万变的战术变化,承受超人的心理负荷,没有一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的脑子是不行的。
各种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的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愚型(21-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XO综合征等,都有高t位(40%以上)并伴有atd角明显增大的显著特征,均值可高达64°,因此,atd角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人的机敏程度,甚至有的给atd角以“智力角”的美称。
皮纹研究的结果,从一个侧面表明,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人的机敏程度的atd角,各个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均值,都要比以大、中专学生人群为代表的普通人群的均值明显小。普通人群的t位一般在15%左右,atd角均值为41°~42°。而皮纹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田径、体操、游泳、排球等各项优秀运动员,大部分项目的t位在16%~17%,atd角明显普通人群比小,男子在37°~39°,女子在39°~40°。而田径后备组(年龄在9~17岁的河南省17所地市业余体校的田径苗子)、游泳后备组(年龄在9~14岁的参加1988年亚太地区分龄组游泳锦标选拔赛的全体运动员)的atd角均值明显比优秀组大,不成才的一般运动员(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体操预赛的运动员,经两年跟踪调查,截至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体操预赛的运动员,经两年追踪调查,截至全国第六届运动会,尚未达到运动健将成绩者)的atd角均值更大,已基本接近于普通人群,男子在41°左右,女子在42°左右(注:后面提及的优秀组、后备组、一般组均按此划分)。
在优秀运动员人群中,atd角的大小还有以下特点:
(1)技能类对抗项目atd角均值最小。从表3-1各项互比中可以看到:技能类对抗项性项目——排球,其男女atd角均值最小,而技能类准确性项目——体操,虽然动作越趋复杂,对难、新、稳、美的要求都很高,但男女atd角均值都比临场战术变化多的排球项目要大。
表3-1 atd角对照表
(2)田径项目中,技能性要求较高的项目,atd角较小。在田径(除竞走外)的三种不同类型的项目中,即跑类——除跨栏外的——从100 m至万米、马拉松;跳、跨、全能类——在田径中——技能性要求较高的跳高、撑竿跳高、跳远、三级跳远、跨栏、七项或十项全能;投掷类——铅球、铁饼、标枪、链球,经分类处理后发现,男、女都有跳、跨、全能类atd角较小,跑类居中,投掷类稍大的趋势(表3-2)。
表3-2 田径各类atd角对照表
(3)田径跑类项目,长距离跑的atd角均值较小。在跑类项目中,除男子马拉松外,从百米到万米,男女均出现从短距离跑至长距离跑,atd角逐渐减少的倾向(表3-3)。但由于测试人数较少,是否存在规律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表3-3 跑类atd角数值表
(4)体操项目中,全能优秀运动员比单项优秀运动员的atd角均值小。将优秀体操运动员分为全能前六名和仅获单项前六名的两个组,他们之间互比后,发现男女优秀运动员都有全能比仅单项atd角小的趋势(表3-4)。
表3-4 全能和仅单项前六名体操运动员atd角对照表
综上所述,atd角在项目之间所表现的差异趋势可归纳为:临场应变能力要求高、战术意识强的项目比以固定程式参加比赛的小;协调性要求高的比以力量素质为主的项目小;全面比单一小的特点。
不少人曾有疑问:会不会手掌小的、长的,atd角就小些,而手掌大的、宽的,atd角就大些呢?我们的回答是不会的。实际上,atd角的大小与手掌的大小无关,它主要与t点的高、低,a、d点的内、外位置有关。t点低,a、d点长得靠里(有的甚至接近中指或环指处),atd角就小;反之,t点高,a、d点长得靠外,atd角就大。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些我国成绩卓著的知名运动员的情况,以供大家参考。体操名将童非为30°、34°,娄云为36°、38°;田径跳高名将朱建华为37°、34°;男排国家队主力二传沈富麟为31°、32°,邸安和为37°、35°;竞走世界冠军阎红为37°、30°,国家女排主攻手姜英为35.5°、34°;游泳运动员杨文意为35°、34°,黄晓敏为35°、36°;等等。
优秀运动员atd角明显小的事实,可作为我们选材时借鉴的一个重要的皮纹指标。
3.4.2.2 指纹结构复杂——双箕斗明显多,弓形纹较少
指头乳突线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排列繁简不同,从而组合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花纹,其形态、结构的多种多样,经历着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
纵观指纹的变迁,开始的花纹经历了最简单的平弓—帐弓—箕形—囊形—环形—螺形——双箕斗的过程。
据载,博纳维(Bonnevie)女士于1924、1929、1931年多次发表的关于乳突线值遗传的学说中曾指出:决定指纹隆线数(即乳突线值、指脊数)和形态的首要原因是指头神经分布的情况。神经分布良好、细胞增殖旺盛,指纹形态就复杂,从而决定着指纹隆线的多寡。
(1)双箕斗明显多。作为指纹结构发展中最复杂的一种——双箕斗,在普通人群中较少,指数出现率为4%~5%左右,人数出现率为30%左右。
在优秀运动员人群中,无论各项,其双箕斗指数出现率约为10%,人数出现率高达45%~60%,尤其是体操和田径更为突出,比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表3-5)。
从表3-5可以看出,在后备组中,双箕斗的人数出现率在7%左右,指数出现率约在40%,均略低于优秀组;在一般组中,双箕斗人数出现率仅在4%左右,指数出现率也在30%以下,基本接近于普通人群。
表3-5 双箕斗对照表
(2)弓形纹较少。指纹结构最简单的弓形纹,在正常人中较少见,汉族中仅占2%。但在一些遗传性疾病患者的手上,弓形纹却往往有明显增多的现象,有的可出现六至七个,甚至十个手指全是弓形。
从弓形纹的指数出现率上看:优秀运动员中,除男子游泳稍多、女排和男子体操明显少以外,其他各项与普通人群较为接近,在2%左右(表3-6)。但在女子后备组,特别是一般运动员中,弓形纹的指数出现率稍高于普通人群,占3%~4%。
表3-6 弓形纹对照表
从表3-5弓形纹的人数出现率上看:各项优秀运动员大部分在10%左右。后备组中,除男子游泳外,基本接近15%。一般运动员中,有弓形纹的人较多,达20%以上。
因此,无论在弓形纹的指数出现率或是人数出现率上,优秀运动员均较少。
3.4.2.3 掌褶正常——屈肌线短的较少,通贯手不多
掌褶(又称屈肌线)是分布在手掌掌面较粗大明显的沟纹,在胎儿发育生长过程中即形成,出生后随着关节屈伸活动的增加,越趋明显、深化。
由于手掌面积较大,屈肌线的形成比较繁杂,其数量、形态、粗细、组成、分布和类型在每个人手上均有不同的表现。这里,仅以80%以上人的手掌的三条主要屈肌线,即第一、二、三屈肌线的长短和类型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1)屈肌线短的较少。每条屈肌线都有一定的起、终端。在普通人群中,屈肌线短的就较少,第一屈肌线短的约占6%;第二屈肌线短的约占3%。在优秀运动员人群中,第一屈肌线短的基本为0,比普通人群明显少;第二屈肌线短的,男排运动员也明显少,其他除体操外,也有少的趋势,仅占1%左右(表3-7)。
但是,屈肌线短的,特别是第二、三屈肌线短的,在后备力量和一般运动员中占15%~20%。体操一般运动员中,第二屈肌线短的,可高达30%~50%。优秀运动员与他们相比,各个项目第二、三屈肌线短的均明显少。
表3-7 三条屈肌线长、短对照表
(2)通贯手不多。在掌褶类型中,通贯,特别是双手通贯,在不少染色体畸变和恶性肿瘤等遗传性疾病中,也是一种典型的皮纹性状。在普通人群中,双手通贯占1.5%~2.2%;单手通贯占3%~4%。在优秀运动员人群中,双手通贯极少,田径、体操、游泳、排球四个项目831名优秀运动员中仅3人,占0.4%;单手通贯在田径、女排中明显少,均在1%以下,其他除男子游泳外,也一般只占2%以下,有少的趋势(表3-8)。
表3-8 单手通贯型掌褶对照表
但在一般运动员中,通贯的比例,女子基本接近普通人群,占3.5%;而男子却大大地超过普通人群,通贯手在10%左右。
3.4.2.4 肺功能好——大鱼际真实花纹明显少
大鱼际真实花纹是一种较典型的变异皮纹,不少呼吸系统遗传性疾病患者在大鱼际均出现真实花纹。在普通人群中,大鱼际真实花纹的出现率,男子在10%~13%;女子在7%~8%。
在优秀运动员人群中,除男田径外,男子约在3%左右,女子约在2%左右,与普通人群相比,大鱼际真实花纹明显少(表3-9)。
在后备组和一般组中,虽然大鱼际真实花纹的出现率,比普通人群也明显少,男子约占8%,女子约占4%,但明显多于优秀运动员。另外,在优秀运动员中,双手大鱼际都呈真实花纹的极少。在376名田径运动健将中,仅标枪有1人,占0.3%。在游泳、男子体操和女子竞走中基本为0。
表3-9 大鱼际真实花纹对照表
其次,在女子田径1500 m以上和长距离游泳(男子1500 m,女子800 m)的80名选手中,无论是一级运动员或是运动健将,都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只手的大鱼际上有真实花纹,其大鱼际真实花纹的人数出现率和手数出现率均为0。
综上所述,运动员的三个成才层次:成才的优秀运动员人群、含将来成才与不成才混合的后备力量、未成才的一般运动员,在皮纹单项指标上,与普通人群相比,清晰地表现为:明显优于普通人群—稍优于普通人群—接近普通人群的趋势;三个成才层次互比时,又表现为:优秀运动员明显优于后备力量,后备力量稍优于一般运动员的趋势。
3.5 皮纹综合评价
对每个运动员皮纹的评价,不仅应看单项指标的好坏,更应重视对多项指标的全面综合评价。因此,制定一个量化的皮纹综合评价评分标准,探索其与运动员成长层次及技术水平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3.5.1 皮纹综合评价评分标准
由于各种皮纹特征被认为受显性、隐性、单基因或多基因的遗传控制,并伴有基因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外显率和不同的表现度,因此,根据个体变异皮纹的多少,可有助于评估运动员的体质强弱、疾病的易感程度及一定的机敏程度。
一般来讲,变异皮纹多的,体质就容易弱;没有变异皮纹、纹路清晰、粗壮的,体质就较强。
评价指标是如何选定和进行权重分配的呢?皮纹的指标很多,哪些与运动员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应在选材时加以注意呢?我们根据三个方面,经验性地选择了八项评价指标,制定了综合评价评分标准(表3-10)。
(1)优秀运动员人群与普通人群或一般运动员、后备力量相比,有较显著优势的皮纹指标,如atd角、双箕斗、屈肌线、大鱼际、通贯手。
(2)能代表医学上常见的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典型皮纹指标,如弓形纹、小鱼际、指三叉。
(3)观察评估力求简单容易。筛掉了观察费时,而且不易准确的总指脊数(以弓形纹代替了总指脊数过低的一个侧面);四、五指桡箕在普通人群中就极少,若出现时实行追加减分。
权重分配也是主要根据前两个方面的优势程度和典型程度来分配的。其中,atd角的评分标准,是根据优秀运动员atd角大小的频数分布,用百分位数法制定的。根据上述原则,以八项皮纹指标为主,制定的皮纹综合评价评分标准中,60分为及格标准,80分为优秀标准。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皮纹的形态、类型等,参照综合评价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3.5.2 运动员成才层次与皮纹综合评价
运动员成才层次越高,不仅在皮纹的单项指标上越好,而且经研究发现,其皮纹综合评价的及格率、优秀率也越高,最低分数也随之逐级提高。
以皮纹综合评价评分标准对848名各项优秀运动员、670名后备力量、200名一般运动员逐个进行评估,结果见表3-11。
及格率(60分):优秀组占95%左右,后备组略低于80%,一般组仅60%左右。
优秀率(80分):优秀组占40%左右,后备组略低于20%,一般组仅2%左右。
最低分数:女子差异不大;男子优秀组为45~49分,后备组为35~39分,一般组为25~29分。
3.5.3 运动技术水平与皮纹综合评价
在将优秀运动员进一步按成绩分为三个级别,即健将级、国内冠军及以上级和世界水平级(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中前八名及田径、游泳成绩达世界前十名者),其皮纹综合评价的情况有规律性呈现:在优秀运动员这一高层次中,随着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皮纹综合评价绝大部分也同步出现优秀率逐级提高,及格率和最低分数也有所提高的趋势(表3-12)。
优秀率:世界前三名高达77%;世界水平级为55%左右;国内冠军以上级为45%左右;健将级为40%左右。
及格率:世界前三名为100%;其他级别基本上都在95%左右。
最低分数:世界前三名,男子为76分、女子为67分;世界水平级为50~59分;国内冠军以上级为50~54分;健将级为40~49分。
另外,相关研究还发现:在世界水平级运动员中,男女在项目水平上的差异正好与皮纹综合评价优秀率的高低基本相吻合。如:体操男子比女子强,排球女子比男子强,他们综合评价的优秀率之比分别为85.7∶16.7和53.9∶16.7。特别是一些世界著名的优秀运动员,他们的皮纹综合评价得分均很高。皮纹综合评价得分要达到80分优秀标准已经很不容易,而上述世界名手的高得分,不能不引起我们在选材时的注意和重视。
3.5.4 皮纹综合评价评分标准的科学性
经过经验性选择,由八项评价指标构成的皮纹综合评价评分标准,究竟是否科学、合理和实用呢?为此,我们用两类判别分析来加以验证,具体如下。
以男女体操优秀组(A类)和未成才的一般组(B类)为样本,用两类判别分析,试建立多元线性判别函数(各项指标的评分按综合评价评分标准)。
3.5.4.1 指标名称
X1:atd角(左手); X2:atd角(右手); X3:双箕斗; X4:屈肌线; X5:大鱼际; X6:弓形纹; X7:通贯手; X8:小鱼际; X9:指三叉。
3.5.4.2 判别函数
男子体操:
Z =0.006 925 5X1+0.264 956 2X2+0.154 505 1X3+0.253 281 6X4+ 0.087 196 16X5+ 0.202 691 5X6+ 0.375 858 7X7+ 0.012 873 22X8+
0.202 691 5X9
辨别值:
Z0=15.054 34 F =16.511 7
女子体操:
Z = 0.048 692 6X1+ 0.154 643 6X2+ 0.082 622 82X3+ 0.085 698
67X4+
0.219 547 4X5+ 0.021 003 52X6+ 0.029 326 99X7+ 0.312 846 3X8+
0.210 182 7X9
辨别值:
Z0=7.106 398 F =4.950 477
3.5.4.3 回代符合率
男子体操:A类Z>Z0,83.33%; B类Z<Z0,81.25%。
女子体操:A类Z<Z0,68.29%; B类Z<Z0,66.67%。
3.5.4.4 显著性检验
男子体操:F0.01=2.53,F =16.511 7>2.53,P<0.01。
女子体操:F0.01=2.55,F =4.950 477>2.55,P<0.01。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这两个判别式的回代率虽然不是很高,但显著性差异还是很明显的。这说明从皮纹综合评价来看,体操优秀组与未成才的一般组确实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但重叠面又较大。为了保证优秀运动员基本不漏选,使A类运动员(优秀组)绝大部分(95%以上)都合格(Z>Z0),我们从选材角度调整了一下判别值Z0,调整后的回代结果如下。
男子体操,判别值Z0调整为13.7后:
A类Z>Z0 95%
B类Z<Z0 60.94%
女子体操:判别值Z0调整为6.14后:
A类Z>Z0 95.12%
B类Z<Z0 31.94%
这些均说明:一方面,由于决定运动员是否能成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未成才的一般组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皮纹条件还不错,重叠面较大,所以,不能说皮纹条件好的都能成才。但另一方面,成才的优秀运动员绝大部分皮纹条件均较好,而皮纹条件差的,特别是综合评价差的,成才的可能性就极小。
3.5.4.5 直接评分判别法
虽然通过判别函数调整判别值后能区分运动员皮纹条件的好坏,但是所建判别函数的因子较多(9个),实际应用时计算较麻烦,而且,皮纹是受多基因控制,是积累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不宜过少,因此,只能设法简化计算方法。
由于综合评价评分标准中,主要皮纹指标的权重分配与上述两个判别函数X的贡献率(表3-13)基本相符,如atd角(双手合计)、双箕斗、屈肌线的权重分别为20分,它们的贡献率也在20分左右;各项优秀运动员皮纹综合评价得分(表3-14、表3-15)与调整判别值后,用判别函数判别的结果相仿,如以60分为直接打分的判别值,各项优秀运动员皮纹综合评分在60分以上的都在95%左右;而体操未成才的一般组运动员,皮纹综合评价得分在60分以下的,男子占48.4%,女子占31.9%。因此,可以证实,经验性选择而制定的综合评价评分标准是较合理的,而采用直接打分法较之用判别式计算,在方法上是大大简化了,也是较可行的。
表3-13 体操判别函数X的贡献率
综上所述,由atd角、双箕斗、屈肌线、大鱼际、弓形纹、通贯手、小鱼际、指三叉八项皮纹指标组成,采用百分制直接打分的综合而定量的评价标准,是简化、合理、科学和可行的。
3.6 皮纹选材的应用方法
在构成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七个主要因素(形态、技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力)中,人体功能水平和智力程度的高低,对大运动量的承受力、疾病的抵抗能力、动作要领的理解力、战术配合的应变力等方面均有主要的影响。皮纹正是有助于从体质强弱和一定的机敏程度上,对运动员进行选材的一项新的遗传指标。
3.6.1 皮纹选材的必要性
诚然,我们不可能奢望所有皮纹条件好的人都能在体育上成才,也就是说,在别的行业上,也有不少人皮纹条件较好。但是,对近千名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皮纹研究的结果表明:一方面,各项优秀运动员在皮纹条件上(含皮纹单项指标和综合评价两个方面),与普通人群、一般运动员、后备力量相比,均具有共同的人群优势。而且,随着运动员成才层次和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逐级提高,还同时呈现皮纹综合评价的优秀率、及格率和最低分数逐步提高的明显趋势。另一方面,经皮纹追踪调查看,皮纹条件差的,特别是综合评价差的运动员,绝大部分都不能成才。从正、反两个侧面都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良好的皮纹条件已成为绝大多数优秀运动员的必备条件之一。为提高成才率,减少淘汰率,建立这项新的遗传指标是完全必要的。
3.6.2 皮纹选材的可靠性
皮纹选材的可靠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皮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受遗传控制而形成的。医学界早已证明,异常皮纹可作为某些遗传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我们在皮纹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变异皮纹往往与受测试者本人或家庭疾病史有关,因此,其反映的遗传信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二是皮纹一经形成就终身不变。与近年来我们在选材时作为评定运动员技能状态常用的生理、生化指标,如身高、体重、体脂百分比、握力、肺活量、脉搏、血压、血红蛋白等相比,各指标反映的人体功能状态的角度虽然不同,但皮纹更有其不受人体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影响,不受被测者当时身体健康状况、情况、心理及认真程度等方面影响的优点,稳定性强,信息可靠。
3.6.3 皮纹选材的可行性
皮纹测试方法简单、容易上手、经济、无创伤;用百分制直接打分的观察、评估又省时、明了,易被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接受和掌握,便于推广和应用。
3.6.4 皮纹选材的局限性
从当前的研究结果看,皮纹测试主要能对运动员在体质强弱和一定的机敏程度上做出评价,而不能包罗万象,因此,它绝不能替代其他选材指标,不能仅以皮纹评估的好坏就轻易决定运动员的去或留,而是应该先在各个不同的体育项目所需的形态、功能、素质、心理等科学选材的基础上,把皮纹作为一项新的指标加进去,把好皮纹选材关。
其次,通过皮纹表象观察,虽然能对运动员在体质和机敏程度上有个粗轮廓的了解,但是,当两个运动员的皮纹条件基本相同时,就较难加以更精细的区分,因此,其有一定的局限性。
3.6.5 皮纹选材的实施步骤
运动员皮纹选材在实施过程中,一般的具体步骤如下。
3.6.5.1 填表
填写运动员登记表(表3-16),记录运动员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单位、项目、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专项或位置(专项指的是各类项目中,运动员所从事的主要分项,如田径中的跳高、百米,游泳中的泳式等;位置指的是球类项目中运动员所打的主要位置,如排球中的主攻、二传,篮球中的后卫、中锋等)、运动等级、运动成绩、本人和家庭疾病史等。
3.6.5.2 印纹
在8开白纸上署上运动员的名字后,用油墨按印法对运动员进行皮纹采样。
3.6.5.3 观察
在皮纹样本上,借助放大镜、尺、量角器等工具,对指纹类型、大小鱼际纹式、指三叉、atd角、掌褶等主要皮纹指标进行观察,并简单记录。例如:大小鱼际纹式中若出现变异皮纹时,可用“1”代表非真实花纹,“2”代表斗形真实花纹,“3”代表箕形真实花纹;指三叉缺失时,则可用“a”“b”“c”“d”来分别代表其缺失的位置等。
3.6.5.4 评价
将皮纹观察结果,填入运动员皮纹登记表(表3-17),并对照皮纹综合评价评分标准给每个运动员打出皮纹的最后得分。
由于皮纹一次采样,终身能用,因此,对每个运动员的皮纹档案完整登记、妥善保管,无疑对今后在皮纹领域内深化研究、探索规律,更好地指导选材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3.6.5.5 皮纹选材的应用注意事项
对运动员进行皮纹选材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早期预测。运动员选材的不少形态、功能、素质指标,如身高、体重、神经反应、速度、力量等,大部分都有各自的人体发育的敏感期,对整个人生过程来讲有相对的不稳定性。但是皮纹这个指标,它自出生至死亡,终身都不变。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儿童时期,业余体校招生初筛时就早期预测,把好体质关。
(2)重视皮纹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各项优秀运动员的皮纹综合评价,95%以上均达60分及格标准。在运动员初选时,可以上述研究结果为模式,除个别特长素质的苗子外,一般来讲,皮纹综合评价的得分应达到60分及格标准。这样既保证了一定的普及面,使各个运动项目在金字塔的底层有一定的训练人数,又筛掉了一些从体质和机敏程度上均不适应搞竞技体育的儿童,使之减少在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上的无效劳动和不必要的浪费。在复选和精选时,可根据训练的不同预期训练目标,适当提高皮纹综合评价的合格标准,重视优秀率。
(3)结合专项特点。皮纹选材时,在重视皮纹综合评价的同时,还应结合专项特点,考虑皮纹单项指标在本项目的权重。如:对临场应变能力和战术意识要求高的(球类、击剑、围棋、长跑等),技术较复杂、全面的项目(体操的全能运动员、跳水、艺术体操等),atd角应比力量性项目(举重、投掷等)小些;在耐力性项目中(中长跑、中长距离游泳、公路自行车、划船等),大鱼际不仅双侧,而且单侧也不应出现真实花纹。
(4)注意“特长”素质。在当前,优秀选手竞技能力的新特点集中地表现为“全面”加“特长”的时代,某些具有“特长”素质的运动员,往往能单方面突破,为祖国争得荣誉。因此,对有“特长”素质的苗子进行皮纹选材时,更须慎重对待,全面衡量。
我们也曾发现少数特例,特别是力量素质很强的个别优秀运动员,atd角易偏大;或是atd角偏大,但却有双箕斗弥补等情况;甚至极个别的,皮纹综合评价在50多分,没达及格标准。因此,对这些特殊苗子皮纹综合评估时,更应着重全面的、综合的评价,进行运动能力的多因素综合分析,采取“先留,后看,再定局”为妥,不要轻易将他们筛掉。
3.7 皮纹条件与后天因素
运动员的成才是由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个人勤奋、环境影响,甚至包括机遇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皮纹仅是科学选材中作为对运动员体质强弱和机敏程度进行遗传选材的一个方面。
3.7.1 先天遗传与后天勤奋的辩证关系
一个皮纹条件较好的运动员,是否就一定能成才?回答是:不一定。且不说构成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形态、素质、技术、战术、心理等因素在运动员成才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皮纹条件所影响的体质强弱和机敏程度来说,条件好也不完全等于实际的功能水平和智力程度就一定高。
一个运动员,先天的体质再强、再好,可是训练怕吃苦,意志品质不顽强,就很难承受大运动量训练,在“苦”和“累”的考验面前,有的会望而生畏,甚至拔足而退。一个运动员,虽然atd角较小,可是若不提高文化素养,不积极启发其善于动脑,不善于思考问题和钻研技术,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习惯于偷懒和平庸,那就像一台生锈了的机器一样,仍然转不动,没有用。相反,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体质和智力条件等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的运动员,凭借着个人的顽强意志,奋斗拼搏,坚忍不拔,注意弥补自己的不足,改变自身条件,最终在运动技术水平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先天遗传的好条件绝不是一只“红色保险箱”,只有后天的勤奋,才能使先天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后天勤奋是更为重要的。
3.7.2 选材须注意先天遗传条件
虽然先天遗传条件经过后天努力是可变的,但其可变程度的大小是不一的,因此,选材时必须注意先天遗传条件。每个人的各种能力都有一个相当广阔的潜力范围,这个范围的上限和下限是由遗传决定的,而能力的实际表现,则被多种多样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以复杂的形式促成的。
一个体弱多病的人,经锻炼,可使其体质逐渐增强,但他永远不会具有足球运动员那样健壮的体魄。更何况,在运动能力的功能指标中,有许多指标后天的能变程度极小,如反映心肺功能的最大摄氧量的遗传度高达93%,最大心率的遗传度接近86%,等等。
运动员选材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各种科学的测试手段,包括皮纹,早期发现和挖掘运动场上各专项的神童和天才,经过科学训练,使其先天遗传的优越条件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从而登上运动技术水平的新的更高的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