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教科室主任现象”说起

从“教科室主任现象”说起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前我已在喻立森教授的讲座中听到过“教科室主任现象”的提法。2007年2月,我把喻立森教授对“学校教科室主任”现象的描述放在了《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的互动电子论坛“教师话坊”上。2007年3月17日的《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以“‘教科室主任现象’给我们的启示”为题刊登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进一步引发了读者对“教科室主任现象”的关注。

从“教科室主任现象”说起

2006年11月,时任宁波市教科所所长的喻立森教授在《教育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教育科研‘内涵发展’的途径”的论文,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学校教科室主任现象”。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近些年来,发生在宁波的“学校教科室主任现象”格外引人注目,发人深思。十多年来,担任过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年轻老师,绝大多数成长为学科名师,相当大一部分被提拔为副校长、校长。学校教科室主任的根本职责是组织和带领全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要想担负起这个责任,他们自己首先必须学会教育科研。学校教科室主任的主要工作是为学校做课题,在广泛搜寻已有研究成果的思考中,在与学校领导互动交流的思想碰撞里,他们逐渐地成熟起来。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工作目标在于探索创新,学习、求知是他们的内在需求,想出新点子、搞出好成果是他们的成功渴望,这就促使着他们一定要较快地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此前我已在喻立森教授的讲座中听到过“教科室主任现象”的提法。我认为,他提出这种现象想说明的问题就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借助教育科研。换句话说,教育科研是引领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2007年2月,我把喻立森教授对“学校教科室主任”现象的描述放在了《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的互动电子论坛“教师话坊”上。这个帖子引起了不少坊友的兴趣,大家纷纷在下面跟帖留言。2007年3月17日的《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以“‘教科室主任现象’给我们的启示”为题刊登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进一步引发了读者对“教科室主任现象”的关注。

我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已经在负责学校教科室的工作,自己就要从“草根研究”的“践行者”变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领跑者”了。

2003年6月我开始负责学校教科室的具体工作,2005年8月担任教科室副主任,2008年担任教科室主任,全面主持学校教科室工作。这8年里,我从事的工作是差不多的,只是进入学校中层管理队伍之后,特别是全面主持学校教科研工作后,身上的责任更重一点而已。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是在研究中充分体验到了教育科研的实惠,今后应该让更多的人从中享受到实惠,这同“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走向共同富裕是同样的道理。

自从主持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工作之后,除了完成课题管理、科研指导等教科室的常规工作,教科室究竟在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中起到什么作用,就成为了我长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当然,这也对我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原先我的研究只是关注自己的学科领域,写的也全是学科领域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是熟门熟路。但是进入教科室工作以后,挑战就接踵而至了。2003年10月,学校创办校报,具体由教科室负责。当然,事情就落到了我的头上。写创刊词、确定版面、安排内容、排版校对,看似一张简单的报纸背后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后来,出于服务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科室还每学期编印一本《仁爱中学教科研导航》,我尽可能选择适合教师学习的资料,为教师更好融入新课改服务。

阅读教育报刊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也出台了教师专业报刊征订补贴制度,教师订阅专业报刊,学校补贴一半。我充分利用这项制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优秀的专业报刊,并向教师推荐。在我的推动下,《教师博览》、《师道》、《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教学月刊》、《德育报》、《教育时报》等优秀报刊进入了教师的视野,教师的阅读从原先的“学科阅读”走上了“开放阅读”的道路。在我的建议下,学校还出资为每位教师订阅了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办报宗旨的《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学校这样的做法也引起了报刊的注意,《中国教育报》登载《让教师乐为专业报刊“买单”》一文介绍了我校的做法。教育部主管的《中小学数学》杂志以《让专业期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题,用超过4000字的篇幅介绍了我校数学组学用专业报刊方面的经验。《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通过《学好专业报刊,就有专业成长》一文介绍了我校教师学用专业报刊促进专业成长的做法。

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师读书,在我的建议下,2006年起,学校出资为每个教研组购置了一组由宁波市教育局推荐的优秀教育图书,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读好书,促发展”活动。2008年11月,学校成立了教师读书社,培养教师中的“读书种子”。我担任了教师读书社的社长,成为了“读书种子”的“带头人”。我积极推荐自己读过的优秀教育图书供大家共读,并定期举行读书沙龙活动,进一步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推动教师读书。此外,我还邀请了入选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的张文质、闫学来校讲学,让他们与大家面对面交流。在我的提议下,学校工会还为每个教师办公室安装了共享书架,为教师阅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2011年,学校党支部还把优秀图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党员,让党员在学习型校园的建设中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我每年都组织教师参加由《教育信息报》主办的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在过去5次比赛中,学校3次获得了组织奖,并有多名教师获得奖励。近年来,我校获奖教师人数一直是全市各校中最多的。

在读书社的基础上,2010年8月,学校成立了教师写作组,统一纳入到教师读书社管理。于是,我建立了仁爱中学教师读书写作群。我把自己这些年认识的一些报刊编辑、专家学者、优秀教师邀请到了这个群中,让教师们能与优秀报刊的编辑“零距离”接触,方便教师们向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请教问题。2011年3月,我牵头成立了仁爱中学教育科研优培组,着力培养教育科研的“种子”,努力推进教育科研的普及化。

在服务学校、服务教师的同时,我个人也获得了成长,实现了双赢。“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除了校长科学的办学思想引导外,中层干部要切实提高执行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校长的办学思想。因此,作为学校的教科室主任,要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去,把学习、工作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研究中实现自己的成长。

在实践的基础上,我对教科室主任的定位和教科室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此,我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我撰写的《教科室主任提高自身素养的思考》发表在2010年第4期的《教书育人·校长参考》上,《做智慧型服务的提供者》发表在2010年9月21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教科室主任“有为”,教科室才能“有位”》发表在2011年第3期的《教师博览·原创版》上。写文章的过程,其实也是梳理自己思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自己的定位更加明确,让自己的发展有了更强的方向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