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充分享用“教师书房”的“精神补给”

充分享用“教师书房”的“精神补给”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起来,我第一次网上购书,还正是因为“教师书房”里隆重推出的书,从宁波的新华书店里买不到。另外,“教师书房”还是学习撰写书评的好地方。“教师书房”是教育类优秀作品集中展示的窗口,可以为教师的阅读提供明确的努力方向。因此,从阅读的角度上来说,“教师书房”更容易成为教师的挚友。现在的我,也悄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念头:从“教师书房”的读者变成“教师书房”的作者。

充分享用“教师书房”的“精神补给”

现在,我买书除了“大夏书系”和“源创”图书优先考虑外,还有另外一个参考标准,那就是《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的“教师书房”里介绍过的书。这些书,或是“教师书房”专门推荐的,或是刊发过相关书评的,头条推出的书我格外关注。

我不大喜欢网络购书,而更喜欢享受那种逛书店的感觉。如果非常想买的书,书店里买不到,我才会通过网络去购书。说起来,我第一次网上购书,还正是因为“教师书房”里隆重推出的书,从宁波的新华书店里买不到。2008年7月24日,“教师书房”头条以“如果积极成为一种心态”为题,介绍了中央教科所孟万金教授刚刚出版的新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此前,《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国家级报刊都大力介绍了孟万金教授所倡导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作为心理教师的我,在“教师书房”看到这本书出版的消息后,非常想了解一下系统介绍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著作。我在宁波的新华书店找了好几次,都未能如愿。2008年9月,我通过网络顺利地买到了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件事后,我对“教师书房”更加关注,对于“教师书房”介绍的书,在逛书店的时候总会有意识地关注一下。宁波的新华书店有专门的教育图书专柜,有不少教育方面的书,我总能在那里找到不少“教师书房”推荐的书。

仔细回想一下,我买的书中,有不少是以“教师书房”为媒的。仅以2009年为例,1月22日,我在“教师书房”看到《阳光心态,幸福随之上路——读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这一篇书评,就去买了《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关承华的《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我也是看了“教师书房”3月19日的头条介绍后去买的。同样,黄武雄的《童年与解放》、陶继新的《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我也是看到相关的介绍后才去买的。从2008年到现在,通过这种方式购买的书还有很多。

另外,“教师书房”还是学习撰写书评的好地方。不少书我也看过,为什么人家能写出高水平的书评,并且在国家级的报刊上发表,自己的却不行,差距究竟在哪里呢?同样以2009年为例,2月16日,“教师书房”以“诗意与责任:教育的永恒之美”为题头条介绍闫学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3月26日,“教师书房”以“育人考验教育者的耐心修养”为题头条介绍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8月20日,“教师书房”以“追寻特级教师成长的路线图”为题头条介绍《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9月17日,“教师书房”以“离教育教学的原生态更近些”为题头条介绍管建刚的《一线教师》。看到这些书评,我感觉非常亲切,因为这些书我都拥有,而且也都读过,看别人从不同的层面来解读这些书,对自己也是一种启发。因此,在不断解读“教师书房”中,自己撰写书评的水平也不知不觉提高了。

“教师书房”是教育类优秀作品集中展示的窗口,可以为教师的阅读提供明确的努力方向。《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的其他的几个版面也都很不错,但我更钟爱“教师书房”。虽然说教师不应该只读教育类的书,但是教师首先得读教育类的书,在此基础上再博览群书,效果自然更佳。因此,从阅读的角度上来说,“教师书房”更容易成为教师的挚友。

现在,我有时候也会比“教师书房”先行一步。比如2011年2月,我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7种策略》一书,没过几天,就在“教师书房”上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看样子,这本书我是买对了。

2011年2月下旬,我在某一专业群中发现了“教师书房”的群号,第一时间就申请加入了。在群里,我结识了“教师书房”的张贵勇编辑。通过他,我就能在第一时间得知“教师书房”的一些征稿通知和其他动态了。通过报网互动的方式,“教师书房”离我更加近了。

几年来,我把“教师书房”共享成了我自己的书房,让自己的书房与“教师书房”实现“无缝对接”。现在的我,也悄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念头:从“教师书房”的读者变成“教师书房”的作者。当然,要想成为作者,必须一如既往地当好“铁杆读者”。

从2007年起到现在的《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我基本上都保留着,并用专门的活页夹保存,特别是从2009年起的《读书周刊》,一张都不少。有空的时候,我就把“教师书房”翻一翻,回味一下自己与“教师书房”共成长的美好时光,别有一番滋味。

从2012年3月起,《中国教育报》重新改版。《读书周刊》也从周四改到了周一,“教师书房”依然存在。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手头上并不一定有《中国教育报》。从2012年下半年起,和其他的《中国教育报》的周刊一样,《中国教师报·读书周刊》在中国教育新闻网上的电子版只有当天可看。不过,《中国教师报·读书周刊》的博客会及时更新版面上的内容。如果你愿意,每周一中午11点,不妨进入中国教育新闻网,去《中国教育报》的电子版和“教师书房”见个面了,说不定能收获惊喜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