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的颜色》教学实录及反思

《海的颜色》教学实录及反思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的颜色》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首先对大海是蓝色的说法提出质疑,然后通过对四处海洋颜色的描写,说明了海的颜色是富于变化的,并得出结论:海水是无色透明的。并把描写渤海颜色的句子做上标记。让学生懂得文本始终是在围绕课文的主题“海的颜色”展开叙述的。这一部分的教学是整节课的重点。

《海的颜色》教学实录及反思

刘 飞

【教学内容】

《海的颜色》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首先对大海是蓝色的说法提出质疑,然后通过对四处海洋颜色的描写,说明了海的颜色是富于变化的,并得出结论:海水是无色透明的。让我们懂得: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命题,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文章以“海的颜色”为题,并以此为线布局谋篇,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读来条理清晰,真实可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七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肃然起敬”等词语。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的特点。

④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①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②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厘清文章思路。

③精读,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

④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⑤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厘清文章思路,了解海的颜色富于变化。

【教学难点】

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文本的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渗透写作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实录】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

学生:见过,我在山东见过。

学生:我也见过,那年我在深圳去玩时见过的。

师:有的同学见过大海,更多的同学没见过,今天呀,就让我们跟随作家王蒙,一块去感受一下海的颜色吧!

学生:齐读课题“海的颜色”。

师:如果在没有看这篇课文之前有人问你海是什么颜色,你会怎么回答?

学生:蓝色的。

学生:蓝色。

师:当别人对你说海是蓝色的,你怀疑过吗?

学生:没有。

师:面对大多数人的这种观点,我们没有怀疑过,可是本文的作者王蒙却提出了质疑。

课件出示: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

师:是啊,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大海到底是什么颜色?

反思

从课题入手,抛出本文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哪些海的颜色?同时要借助生字表和查字表拼读课文中生字,注意每个字的结构和写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请大家把书立起来,坐端正。

课件出示词语:渤海 北戴河 褐色 游泳 漆黑 溶化 湖泊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词语?

学生:准确读出了屏幕上的八个词语。

师:看来你认真预习了。大家说说,这些字在书写和认读时在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的?

学生:“褐色”的“褐”字是衣字旁,不要少写了一点。

学生:“漆黑”的“漆”下面不是“水”字,这个字很容易写错。

学生:“溶化”的“溶”不要读成了“lónɡ”。

师:大家很细心。这些的确是我们需要注意的。还有一个字大家没有注意到。“泊”是一个多音字,在我们这篇课文中读“pō”,这个字还可以读“bó”,停船靠岸就叫“停泊”。

反思

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具备了一定的生字词的自学能力,我们要做的是,交给他们学习生字词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认几个字。

师:大家合上书,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海的颜色?能说出一两点都可以,读了课文,总会有些东西留在你的记忆里。要相信自己。

学生: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渤海、大连、北戴河和烟台的海的颜色。

学生:还介绍了西西里岛的海,摩纳哥的海。

学生:还有西山群岛的海。

师:还有吗?

学生:没有了。

课件出示:渤海湾地图

师:请大家看看渤海湾的地图,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大连、北戴河、烟台都属于渤海湾。课文到底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海的颜色呢?

学生:介绍了渤海、西沙群岛、西西里岛和摩纳哥的海的颜色。

师:你不仅能认真听别人发言,而且能动脑筋思考问题。课文围绕海的颜色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不管是哪里的海,捧起海水来,都是无色透明的。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作者首先针对大多数人的观点提出疑问:海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然后给我们介绍了渤海、西沙群岛、西西里岛、摩纳哥这四处海洋的颜色。最终得出结论:海水是无色透明的。

反思

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在听、说、读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自学生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文章围绕“海的颜色”写了哪些内容,带着学生一步步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厘清文章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厘清文章结构的方法。如能够长期这种训练,必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师:下面的时间我们将跟随作者王蒙一起感受这四处海洋的颜色,看看海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大家可以根据课后的表格来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完成表格。

反思

过渡环节,教师的过渡语直接将学习目标指向了本文的中心内容——海的颜色。并作了学法指导,重点突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紧扣关键,上贯下联,落实训练

师:我们首先去渤海看看,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想,渤海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并把描写渤海颜色的句子做上标记。

师:很多同学边读课文边勾画,圈点,这说明大家读得很认真,读课文的过程当中都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读书就应该这样,带着问题读书,读一遍要有一遍的收获。

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渤海的颜色。然后把相关的句子朗读一遍。

学生:渤海平时基本上是草绿色,阴雨天又是灰蒙蒙的,浅海处是黄褐色。(并朗读了有关句子)

师:你很会读书。多么神奇的渤海呀!它的颜色居然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改变!为什么渤海的浅海处是黄褐色呢?

学生:(朗读有关句子)

师:你看得真仔细。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可能是因为那里的沙滩是金黄色的缘故。浅海处因为涨潮退潮,因为风浪,因为游泳的人跑来跑去,把沙翻上来,便黄了,而遇到大风浪,便成了黄褐色。

学生:(齐读句子)

课件出示:①不论在大连、北戴河还是烟台,我看到的海基本上是草绿色的。②阴雨天海是灰蒙蒙的,天与海的颜色最为接近,很难分清哪是天、哪是海。③浅海上常见黄褐色。④风浪特别大的时候,表面是白色的浪花,往下是黄褐色的海,颜色非常分明。

学生:(男女生合作读句子)

师:此时此刻,你们还会说海是蓝色的吗?

学生:不会。

反思

回扣“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理解文本要有整体意识,用联系的方式理解文本。

师:渤海的颜色有这么多的变化,难怪作者会说在渤海湾,就没有获得过蓝海的感受。那渤海到底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让人愿意接近。

师:草绿色的渤海让人觉得亲切,黄褐色的渤海让人觉得温暖,还有那里沿岸的水比较浅,风浪也不大,适合人们游泳、玩耍、嬉戏,所以让人觉得随和,愿意接近!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读这句话?

学生:(朗读句子)

师:带着这种情绪,请你来朗读第五自然段。有信心吗?

学生:(朗读句子)

感觉出来了。

你也来试试。

学生:(朗读句子)

非常好。

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接下来我们再去西沙群岛附近看看,那里的海完全不同。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西沙群岛附近的海是什么颜色的?又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西沙群岛的海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朗读有关的句子。

学生:西沙群岛的海是湛蓝色。(并朗读了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描写西沙群岛的句子。

师:在阳光的照射下,湛蓝的海面闪烁着金色的光辉,有一种神奇的飞鱼,不时跃出水面,在海面上飞行。多么奇妙啊!还有那威武的军舰和朵朵洁白的浪花。

(学生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

师:湛蓝是怎样的蓝?看看插图,要学会利用课本上的图片来学习。

学生:深深的蓝色就是湛蓝。

师:这深深的蓝色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学生:这深深的蓝色令人肃然起敬。

师:“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

学生:“肃然起敬”是十分恭敬、崇敬。

师:这我就奇怪了,这深深的湛蓝色为什么令人肃然起敬呢?

学生:因为那里的海深不见底。

学生:因为海面上有威武的军舰在巡逻。

学生:因为军舰上有解放军在保卫国家和人民。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西沙群岛海域不仅海水深不见底,而且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岛上没有定居的居民。有人说:“在西沙群岛生活,连狗都会发疯。”但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安全,保卫这片蓝色的大海,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就常年驻守在这连狗都会发疯的西沙群岛。这一切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反思

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引起学生共鸣,同时用老师的激情调动学生的情感,这样对“肃然起敬”的理解更为深刻。

课件出示:这深深的蓝色令人肃然起敬。

师:所以这深深的蓝色——(学生接)令人肃然起敬。

师: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敬意齐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这深深的蓝色令人肃然起敬。”师:能用肃然起敬说句话吗?

学生:奔腾东去的滚滚黄河令人肃然起敬。师:滚滚黄河令你心生敬意。

学生:站在泰山脚下,我不禁肃然起敬。

师:高耸入云的泰山确实令人赞叹、敬畏。

学生:巨龙一般的万里长城让我肃然起敬。

师: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让人崇敬。

反思

仿写句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语言的能力。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应用语言。

师:那么西西里岛和摩纳哥的海又是什么颜色的呢?又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带着这些问题,请大家快速默读第七、八自然段。

学生:西西里岛的海是天蓝色的,让人感觉晶莹而明亮。

学生:摩纳哥的海也是天蓝色的,感觉似乎比西西里岛附近的海颜色要深一些。

课件出示:海滩的沙子全是白色的,海水则是天蓝色的,晶莹而明亮。

那儿的海也是天蓝色的,但似乎比西西里岛附近的海颜色深一些。

学生:(齐读这两句)

反思

这两段话的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扶—放的训练过程,是学生习得能力的重要途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了四处海洋的颜色。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渤海平时基本上是(草绿色),阴雨天又是(灰蒙蒙的),浅海处还是(黄褐色)。(学生接答括号里的内容)

师:海一定是蓝色的吗?

学生:不是。(齐答)

师:西沙群岛附近的海、西西里岛附近的海、还有摩纳哥的海虽然都是蓝色,但是,是什么蓝?是怎样的蓝?

学生:西沙群岛附近的海是湛蓝色的,西西里岛附近的海是天蓝色的,摩纳哥的海也是天蓝色的,但似乎比西西里岛附近的海颜色要深一些。

师:也就是说,即便都是蓝色的,但也有差异,也有深蓝和浅蓝区别。

课件出示: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的吗?

师:感受了这四处海的颜色,我们再来齐读屏幕上的这三句话。

学生:齐读——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的吗?

师:海的颜色是富于变化的。

反思

了解了四处海洋的颜色,回顾前文,回扣“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让学生懂得文本始终是在围绕课文的主题“海的颜色”展开叙述的。润物无声中了解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板书:富于变化。

课件出示:不管海是什么颜色的,用手捧起海水来,却都是无色透明的,似乎这个海那个海与湖泊与江河并无区别,都是水嘛。

师:不同地方的海水虽然呈现不同的颜色,但不管哪里的海,用手捧起海水来看,却都是无色透明的,并无区别。

学生:(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

板书:无色透明。

反思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整节课的重点。紧扣“海的颜色”这一核心问题,抓住各部分重点语句,品词析句,认识海的颜色是富于变化的,海水是无色透明的。每学完一部分,就回扣开头“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的吗?”体现整体意识。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肃然起敬”等词语,并仿写句子。在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海的颜色》这篇课文,整篇课文紧紧围绕海的颜色来写。课文开头针对大多数人的观点提出疑问,海到底是不是蓝色的?接下来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四处海洋的颜色,说明海的颜色是富于变化的。最后得出结论:“海水是无色透明的”。

师:为了说明海的颜色是富于变化的,作者介绍了四处海洋的颜色,让人感觉真实可信。像这样列举实例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就叫做——

学生:(学生接答)举例子。

师: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我们五年级学习过,记得吗?

学生:记得,《奇异的激光》就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师:光知道不行,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还要试着用。要学以致用。

课件出示:课后表格

老师:请大家观察大屏幕上的表格,作者在介绍四处海洋时,都是先写——(海的颜色),然后写(自己的感受,)情景交融,让原本枯燥的说明文也充满了情趣。这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大家写作文可以尝试这种写法。

学生:(接答括号里的内容)

课件出示: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

溶化了的盐也是没有颜色的,浪花又都这么白,白得叫人心醉。

学生:(齐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

师:同桌间讨论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特别地方?注意每句话中不同颜色的部分。

学生:“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是作者看到的;“让人汗毛倒竖”是作者的感受。

师:怎么理解汗毛倒竖?

学生:海水深处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让人感觉非常害怕,感到恐惧。

师:非常恐惧、害怕的感觉就是“汗毛倒竖”。把你的这种感觉带进去读这句话?

学生:(朗读句子)

学生:“溶化了的盐也是没有颜色的,浪花又都这么白”是作者看到的;“白得叫人心醉”是作者的感受。

师:心醉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学生:白色的浪花很漂亮,让人感到陶醉,感觉很舒服。

老师:能够联系句子来理解,说得真好,奖励你给我们朗读这句话。

学生:(朗读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话。

师、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不仅生动描写了作者看到的事物,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感受。请大家拿出纸和笔,仿照这两个句子的特点写两句话。

学生:蓝天白云,阳光明媚,这一切让我精神愉悦。

学生:看着金黄金黄的橘子,感觉满嘴的牙齿都是酸软酸软的。

学生:满天的星星闪闪烁烁,真让人陶醉。

师:你们不仅对看到的事物进行了描写,同时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了解了许多关于海洋的知识,学到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也让我们懂得了即使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东西,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全信,要像作者王蒙一样,敢于提出质疑,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反思

总结全文内容,回到整体,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以及情感上的联系,养成良好的巩固与整体思维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本文在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上的某些特点,并学习运用这些方式方法,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教学的渗透。

六、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①完成课堂作业语段阅读部分,并当堂讲评。

②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来了解更多关于海的颜色的知识。

反思

课堂作业当堂完成,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内化,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减轻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同时将课内知识向课外拓展,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板书设计:

img31

反思

①《新课标》之处:“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本的基本说明方法。”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紧扣课标,拿捏得准确。掌握文中生字词,结合文本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目标把握准确了才能保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②整节课中我的“训练意识”很浓,语言文字训练较扎实。在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③教学中“整体意识”强,每教学完一个部分,都会回顾前文,并回扣“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让学生懂得文本的每一段话都是在围绕“海的颜色”这一主题展开的。在润物无声中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④能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理解句子或生词。并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将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特点。

⑤本文四个部分的教学,我各有侧重,有教、有扶、有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有意识地给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的机会。既习得了方法,又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奥林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