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实施美育

课堂教学实施美育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美育,在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中,多属于发掘各科教材的美育因素,在知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静态研究,这是十分可贵的。但还缺乏在课堂教学中完整地、系统地、动态地揭示审美效应的规律来实施美育的研究。教师是课堂教学实施美育的操作者,所有的设想、方案的实施都要依靠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才能转化为现实。课堂教学实施美育途径的研究,是应用性研究。再次,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美育。

一、美育开篇之作:课堂教学实施美育

只把美育看成是音乐、美术和语文课的任务,是狭隘的小美育的观点。大美育是广泛的美育,实际上,学校的一切教育领域无不蕴藏着美的因素。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美育,在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中,多属于发掘各科教材的美育因素,在知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静态研究,这是十分可贵的。但还缺乏在课堂教学中完整地、系统地、动态地揭示审美效应的规律来实施美育的研究。因此,学校努力探索课堂教学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教学实施美育的构想

美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当今的中小学生肩负着未来建设现代化的重任,需要打好德智体扎实的基础。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美育有着深邃的涵义和独特的功能,在教育教学中有其极大的感召力,它既是教育的任务,又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动力。但当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常被忽视。怎样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审美教育自觉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实施美育的操作者,所有的设想、方案的实施都要依靠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才能转化为现实。所以我们不会执著于理论上的泛泛学习,而是采取“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流程,在实践中探索实验,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以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生理学作为理论依据,进行筛选提纯,概括出实施美育途径的一般规律。

1.构建课堂教学实施美育途径的序列

课堂教学实施美育途径的研究,是应用性研究。因此,我们提出实施美育的两个序列:一是发掘教材内在的美育因素,体现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三个方面和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八个因素;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发挥教材的内在因素,在教学环节、手段和方法上实施美育,注重教师的形象和环境教育。要求教师顺着上述思路进行实践、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2.把握课堂教学实施美育研究的重点

我们从发挥教材的美育因素入手,以教学的全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作为研究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审美教育的渗透、师生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的交流是综合的、复杂的、多因素的,我们侧重于审美效应的探索。

(二)实践创新的主要举措

美育不同于基础知识教育那样注重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也不同于思想道德教育注重理性的说教,它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象和情节的可感性、可思性,复现学生大脑中储存的表象、意象(内在图式)产生审美的情感和体验,自由和谐地陶冶性情,开启创造能力,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通过教师自身的审美体验,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环境氛围,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审美体验,获得审美效应。

1.根据学科特点,发掘教材的审美因素

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的好多教材本身就是审美的媒体。思想品德课通过道德行为的辨析,分清是与非、美与丑、高尚与庸俗、文明与野蛮的界线,让学生感受到行为美、心灵美的教育,辨别是非好恶,培养审美观念。语文课文中的字、词、句、篇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汉语的语音声调读之跌宕起伏、抑扬顿挫,体现了韵律美;以形声字为主体组合的汉字,具有形态结构美;课文中用文学语言描绘的自然景观美,用感人心脾的情节抒发出爱憎分明的心灵美;文章的起承转合、对应、伏笔等体现逻辑结构美。

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公式、文字符号,也“藏匿”着美育因素。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它是以高度的抽象、极其简洁的数学语言(定义、公式、符号)和思想,反映客观世界,也是美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美不仅体现在形态结构上(如几何图形的巧妙构造、和谐对称、灵活变形),也体现在概念、定义、公式等高度抽象的简洁美(如用公式C=2πr来概括圆的周长计算),运算法则的和谐统一美,以及巧妙的逻辑结构的科学美。科学课是揭示大千世界物质的组成结构和运动形式的规律,自然界的“真”往往蕴含着美,诸如千姿百态的动植物的外形特征,显现了形象美、色调美;奇异的天体物理现象、化学变化和动植物的生长发展过程,给儿童以新鲜、好奇的奇异美;祖国辽阔的地域、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和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文景观,显现了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

音乐、美术、体育是艺术课程,是在现实的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比现实美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征。美育离不开艺术活动,但艺术活动不等同美育。艺术学科不仅是知识、技术的传授和训练,不能只教学生唱歌、弹琴、绘画、体操等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对艺术美的感受、想象和理解过程中产生情感的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和歌词;绘画的线条、结构、色彩、造型和主题;体育活动的壮健有力、生气勃勃、动作的匀称和谐、节奏的轻盈健美、队形变化的整齐快速和敢于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充沛和乐于奉献等审美心理,都表达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的形象和情感。

2.在教学环节、手段和方法中实施审美教育

教师在备课、授课、作业布置、课外辅导、成绩考查评价等各个环节中可以实施审美教育。首先,教师在备课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上课的主题明确,思路清晰,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方法,把理念的、抽象的、符号的学科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转化为学生的审美体验;在作业中要求学生表达美的感受,在课外辅导和成绩考评中加深美的理解。其次,借助板书、板画、图片、模型、演示、幻灯音像的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实施审美教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再次,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美育。发挥教材的美育因素,借助教师的艺术语言,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提问法、讨论法,把抽象的学科知识形象化、情感化,以唤起学生的美感体验;科学课,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法、演示法、实验法等实施美育,揭示物质世界的真实美;音乐、美术的欣赏法是通过听觉、视觉等感官去感受美。

3.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再造想象”

教师注重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审美效应。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反映在教材中被抽象为文字、公式等符号系统,便“藏匿”了美的直观和动态性质;教师发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只是教师自己的审美体验。要把教材的审美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审美体验,必须启迪学生“再造想象”,复现学生大脑中储存的表象——“内在图式”,把文字、符合还原为形象直观和生动情节,才能产生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学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助直观形象和生动情节的可感性或揭示逻辑结构的可思性,诱发学生“再造想象”,以沟通学科知识中美的因素与学生审美体验之间的桥梁,培养和增强审美效应。

4.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审美环境

人与周围环境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环境对儿童少年的教育影响起着重大的作用,学校环境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被称为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校舍建设的风格、教育设施的布局、整洁优美的校园、热情和蔼的教师、团结友爱的群体,师生之间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充满着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物质的和精神的环境,有形的和无形的审美氛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形同物理学中的“场”,被称之为“审美场”,创设审美场是课堂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根基。学校教师要十分重视创设一个美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布置教室,编写新颖美观、内容丰富的班报,窗台角柜放置盆花和工艺品,桌椅排列整齐,注重学生个人卫生和穿戴仪表。生活在凝聚着行为美、仪表美、环境美的教室里,可以诱使学生激起祥和舒适、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精神。

对审美场的创设,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人际环境。学科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生动具体的形象、情景,只有在一个审美的环境里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体验,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审美场的创设在教学过程是起着核心的作用,对班内学生优秀的、得意的,还是后进的、不听话的都能平等相待、热情关怀、积极鼓励。课堂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的氛围,还表现在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教师要倡导建立团结友爱的群体,让优等生有助人的自豪感体验,差生有得到集体关心的温暖感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