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设现代教育集团的思考与实践
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前身为创办于1969年的杭州市第十三中学,即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系省一级重点中学。2004年4月成立为教育集团,是兼容公办和民办两种办学体制的全日制初级中学教育实体。集团下辖公办的杭州第十三中学、丰潭中学和民办的公益中学三所学校,现拥有初中教学班90个(其中十三中学40个、丰潭中学24个、公益中学26个)、学生近4000余人、教职员工300余人。集团总占地面积110亩,下属三所学校的办学均有一定独立性,有自己独立校舍、独立配套硬件设施及固定的师资队伍,校园环境幽雅,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已达到一类重点中学配备标准。
学校从连锁办学到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努力构建“团结、和谐、宽容、大气”的校园文化,在和谐的氛围中,集团全体师生获得了充分发展,教师们在业内茁壮成长,学生们在各级各类竞赛和活动中载誉而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提升教育集团的现代管理水平,运作和谐高效的教育机制,以低负担促成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发展,这些都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正在研究的课题。如何使集团化办学与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教育现代化的步伐相适应,真正发挥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积极作用,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集团面前的课题,打造现代教育集团,正是应对挑战的最好选择。
现代教育集团要有现代学校制度作保障,适应社会化大教育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有体现现代教育集团及其学校的新型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现代教育集团要有统一的办学理念、统一的管理理念和统一的工作策略,要打造现代教育集团的特色品牌。
一、“扁平化、动用活”的管理机制——打造现代教育集团的保障
(一)“扁平化”管理是打造现代教育集团的根本管理机制
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从最初的连锁办学到集团化运转的过程中,不断改善职权配置,学校组织结构是紧密型的,管理机制是扁平化的,实行的是“条条管理,块块落实,条块结合,统筹协调”的管理模式。从1995年连锁办学开始,学校统一设置党、政、工校级领导,总校长全面负责集团工作,对集团的人、财、物统一管理,管理权相对集中,四位副总校长从线上分管集团一条线,块上分别负责一个下属学校的日常工作。下属学校只设中层部门,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各校区年级组、教研组。扁平化的管理网络,保证了集团的高效运作。
十三中教育集团下辖杭州第十三中学、杭州丰潭中学和杭州民办公益中学三所学校,是兼有公办和民办两种办学体制的全日制初级中学。他们都是集团理事会领导下的三个校区,一个法人、一个章程、一套班子、一个思路、三个完整的年级建制。三所学校在集团总校长兼党总支(集团法人)的带领下,下设集团办公室、集团德育分管校长、集团教学分管校长、集团行政后勤分管校长和集团文、体、艺、科技和教师发展中心分管校长;他们负责在各条线上对集团作出总的规划和发展,同时又担任各校区校长负责各校区日常工作的管理。集团的这一“条条管理,块块落实,条块结合,统筹协调”的管理方法科学合理,资源共享,校区各有特色,运作稳定,达到和谐发展。
集团化办学的组织架构,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方式:
1.“条块结合”的网状组织架构
集团统一设置党、政、工各条线,总校长全面负责集团工作,对集团的人、财、物有统一的支配权;几位副总校长面上分管集团的一条线,块上分别负责一个下属学校日常工作的开展。下属学校只设中层部门,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年级组、教研组。网状的组织架构,保证了集团的高效运作。
从图1.1可以看出,这种组织架构要求集团负责人承担一条线和一个点的工作,其优点在于集团可以对所属学校进行有效的调控,有利于集团所属的各个学校间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2.“重心下移,放大中间管理层功能”的扁平化组织架构
从图1.2可以看出,这种组织架构实际上是以块为主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吸取了工程管理的思路,将集团方方面面的工作归并为若干个模块,然后竞聘一批中层干部,分别负责一个工作模块;由集团负责人协调各个工作模块之间的关系。由于管理层次减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内耗减少,依赖性减弱;组织结构中不会因为某一职能部门的突然缺损而导致组织瘫痪。显然,这种组织架构更有合理性,更符合专业治理的要求。
图1.1 “条块结合”网状组织架构图
图1.2 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组织架构和程序
(二)“动、用、活”是打造现代教育集团有效管理机制
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作为一个有三个校区、是西湖区乃至杭州市最早的一批教育集团,能够可持续地和谐发展并树立和谐的集团教育品牌,关键取决于集团有效的管理机制及和谐的校园文化。从杭州市第十三中学教育集团的成功发展中总结出“动、用、活”三个字。
所谓“动”,就是在集团中让干部、教师、学生流动起来,使他们成为集团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让集团文化在集团的各下属学校生根开花。通过流动,使干部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变得更成熟,成为独当一面的精兵强将;通过流动,把教师放到最合适的岗位,达到教师发展的最大化,使教师更优秀;同时,让学生流动起来,使学生能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通过流动不仅牛奶不稀释,而是让干部、教师、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所谓“用”,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仅仅让干部、教师、学生流动起来还不够,还必须在“动”的基础上“用”起来,使每一个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即用好人。如集团特级教师、优秀骨干教师在各校区流动上课,开设的讲座在各校区巡回演讲,各校区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制作的文化宣传展板在各校区巡回展出,集团的社会实践中心(内设有钳工车间、手工制作车间、陶艺作坊、航模制作中心等)各校区学生共享,优良的体育设施如羽毛球馆、射击馆、棒球场等也是各校区共享。优化了资源,提高了利用率。最终使学生受益,学校发展。
所谓“活”,就是集团化办学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活起来。做到人好用,资金得到盘活,每一、二年改造一所学校,使下属校区有序发展,面貌焕然一新;逐年为教师解决一、二件实事,使集团的教师能够安居乐业;盘活已有成果,中考、竞赛、文体艺等方面的成绩,一所学校取得,全集团共享,各校师生均以集团为荣;人事制度灵活,每年引进教师采用民办签约形式,进校实际考核后再通过公办招考吸收,优胜劣汰,确保教师队伍的良性循环。
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打造现代教育集团的灵魂
(一)集团理念方针政策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就是在十三中教育集团的发展中树立“学生第一,教师第一”的理念。强调“学生第一”,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的发展;就是要特别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强调“教师第一”,就是要引导教师关注教学,尊重科学规律;就是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给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舞台。所以,我们教育集团的教师、学生培养模式,由原来的金字塔模式过渡为现在的同心圆结构。如图1.3。
营造和谐的学校文化,就是以整体优化的观点协调各基本要素,找到一条融合自然性、生态性、人文性、发展性的协调途径。其根本在于人的素质,即人之和谐。
学生和班级,学生和学生,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决定着他们求学过程中的人际氛围,决定着他们的成功与否。
教育集团内部,三个校区,不同的办学体制,不同的劳动用工形式,教师员工的内部流动,包括招聘、解聘、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等,都很容易产生矛盾,所以,这种文化的倡导,是必要的。
图1.3 杭州市第十三中学教育集团师生发展模式
集团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集团校园精神的塑造过程,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该图体现了十三中教育集团“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集团的理念,方针政策,集团文化建设,集团制度建设,集团所有活动策划设计,集团所有项目制定、设置和集团课程设置、集团各种组织管理,始终围绕着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这一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整个集团的管理中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师生在十三中教育集团中都能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图1.4 十三中校园文化构成
正是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结合我集团的具体实际,我集团着重从物质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等四个维度,系统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鲜明的十三中教育集团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如图1.4。
“以人为本”理念引领着集团对大气文化的追求。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对学生、学校成员内在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
我们教育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构建了不同的传播集团文化的载体:
如以集团各校区的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和各类文化活动等为载体。
校风:团结、和谐、宽容、大气。
教风:严谨、务实、进取、创新。
学风:勤学、善思、求真、求实。
在集团短短10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集团逐步形成了师生认同、社会赞赏的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价值观念,诸如“精、进、敬,捷、洁、杰”的校训;每一天学生一到校门口,就能在校门口外的大墙壁上看到醒目的铜制校训牌(图1.5):
敬:敬长爱幼 敬业奉献
进:求实奋进 力争上游
洁:洁美校园 品行高洁
捷:体魄健壮 思辨敏捷
杰:全面发展 人才杰出
图1.5 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校训
进入十三中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右侧教学楼上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改变”的学习生活目标,以及学校的校标雕塑——雏鹰展翅。整个校标雕塑,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富有动感和艺术感,是学校追求大气开放文化精神的展现和学校团结和谐凝聚力的体现。现在,这个校标已经糅合在新的金色雕塑图案里。雕塑的左下方,镌刻着十三中教育集团在创新理念引领下集团文化的精髓,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团结 和谐 宽容 大气。
【链接材料】
浙江省领雁工程骨干校长培训班《十三中教育集团之行》(节选)
当第一天我们踏入十三中校园时,定格在我们每一位学员心中的是校园内徐徐升起的优秀班集体的班旗和荡漾在耳边的动人的校歌。由此我们想到的:教育是什么?有句话为此做了意味深长的诠释:当你把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那剩下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烙在学生身上永远也忘不了丢不掉的东西。每天晨会的这一幕势必是十三中的学子永远也不会丢掉的记忆。为期五天的实习因十三中的宽容、大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原生态的学校管理场景,让我们欣赏到各个领域精彩的首位度,更使我们深刻领会到学校在管理上的和谐度。这里谈几点感受:
学校文化软实力:团结的、和谐的、宽容的、大气的。
精致个人,卓越团队。和谐的班子:校长是一个有思想、有理念、有品位、有信仰、有智慧的教育专家。校级领导对学校忠诚,充满自豪感,执行力强。做到工作是舞台,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工作就是责任,责任是不需要提醒的。
精神引领,价值追求。
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以人文化的规划,引导教育远离浮躁和虚假,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向我们亮出了真实独特的名片。教师团队:爱岗敬业、善于学习、理论素养高、自我发展意识强、有充足的幸福感。学生:热爱生活、文明守纪、阳光自信、上进心强。
真正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师生都能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德育助力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十三中教育集团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人”是最本质的存在,为“人”服务,是事业的全部价值所在!
当所有人的眼睛都紧紧地盯着学生的分数,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的时候,十三中教育集团三校区始终以道德立人,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追求三高境界——道德教育的高品位,规范养成的高标准,学生行为的高素养,注重培养深具潜力的并能持续发展的学生。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提出德育目标阶段化,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规范作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到发型、着装、出操、列队,大到重要集会、学生的发展,每个学段都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和具体的考核标准。为了使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个人习惯与追求,内化为一种精神,学校设计了“迈好中学第一步”、“迈好青春第一步”、“迈好理想第一步”等系列主题活动。活动设定了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以此撞击学生的情感与心灵。
公益中学的“学做人、学知识”的校训深入人心,十三中和丰潭校区以校训“敬、进、精、洁、杰、捷”,作为学校学期德育工作总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让我集团的学生成长为具有“正气、志气、灵气、大气”和具有三个意识(责任意识、问题意识、自主意识)的新时代的中学生。
在十三中教育集团为了提高全校教职员工德育工作全员意识,人人关心德育工作,倡导“学校无小事,处处是德育”,“教育无小节,事事做楷模”的集团德育工作氛围。加强集团德育领导小组成员的理论学习与交流,形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组织能力和经验丰富、有创新意识的集团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各种渠道多汲取优秀的德育工作管理的先进经验,促使德育工作的底线变的更高、更明确;形成年龄结构合理,有爱心和责任心,具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教育管理能力强的班主任队伍。进一步确立“师生共同发展”的班主任工作理念和重实效、重细节、重过程的工作意识。结合德育导师制工作,能够在三个校区都能培养出更多的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优秀班主任,从而不断整体优化班主任队伍素质,激励班主任工作的热情。
完善教育集团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使学生活动趋于规范化和系统化。树立德育活动的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力求最大限度发挥学校德育活动实效性,通过德育活动这一载体,让更多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得到内心的体验,以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四节一月”活动(“四节”为“阅读节”、“英语节”、“体育科技节”和“体育艺术节”;“一月”为“九月弘扬民族精神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不断延伸校训的含义,不断创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注重使学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感悟和锻炼。让“四节一月”活动能够真正内化为各校区的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细化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常规工作,力求在细琐的常规德育工作中做出亮点。德育常规工作是学校各项德育工作与活动开展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检查、反馈、沟通、交流,进一步规范班级工作一日常规,规范学生在校期间一日常规,并形成从多层次的反复抓、抓反复的制度;要进一步提升班级常规工作最低标准,鼓励班级常规工作形成各自班级发展的特点;强调班级常规工作和活动中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等,关注法制、禁毒、交通、安全、消防、心理、责任、网络、诚信、传统、科技等教育主题与日常班集体建设的有效融合。在杭州市优秀家庭教育指导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增强教育合力。结合各校区和各年级的家校工作,发掘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等,进一步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通过家庭教育沙龙、家庭教育论坛等形式为家长提供更广泛的交流,以期更好地形成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成长空间和环境。关注家校沟通,争取有所突破。结合集团校园网络升级工作,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家校网络沟通平台,关注德育和教学相互协调的班级和学生信息展示和交流的家校沟通平台的建设。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创设学校生态心理环境,使学校成为学生心理成长的乐园。具体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关注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等角度开展工作。
集团从学校德育工作层面全方位提升“校园安全”意识。安全是学校正常有序发展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特点,进一步坚持学生安全工作以预防和自护为主的教育方向,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结合实际进行一定形式的反恐、消防、疏散、意外伤害事故紧急处理等的实际演练和演习。同时继续加强与翠苑派出所、花园社区、西湖区防疫站、西湖区城管大队、西湖区交警中队、西湖区法制办、一墨律师事务所等联系,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保证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三)社团载体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十三中教育集团的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诸多课外实践活动和社团中(如晨曦文学社、小记者团、足球社、摄影社、陶艺社、棒球社、计算机社、机器人社,等等)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正如集团负责文、体、艺的教导主任俞善贤老师所说:“在十三中教育集团,成绩不好的学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找到自信,而成绩好的学生,除了在社团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外,还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成绩之外的方面与同学的差距。我们的社团活动就是要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自信地生活。”
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棒球、机器人等项目引入课堂。为了使学校的文体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给学生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机会,学校先后成立了小记者团、舞蹈社、合唱团、书画社、摄影社、文学社等社团,并有章程和活动计划,各种课余艺术辅导与训练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学校还利用春假、暑假的时间开展社团活动,社团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比如学校学生的舞蹈、合唱在西湖区、杭州市中小学中都是名列前茅,棒球社团、绿缘科技社团获得杭州市优秀社团,音乐、美术社团获得西湖区优秀社团。
棒球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个特色项目,我集团在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中小学中成立了第一支棒球队,几年来先后到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代表浙江中学生参加国际少年棒球比赛。现在我们已经把棒球这一项目引入课堂,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立足实际,让十三中的每个学生都能了解棒球的基本技术,掌握棒球的基本技能,积极地参与这项运动。2004年7月在学校成功举办了中、俄、日和台湾地区国际少年棒球赛,现在我们正在将棒球申报浙江省体育特色项目。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度我们又用了10多万资金建立了机器人社团。
教育集团的学生社团工作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为更好地推动学生社团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学生社团工作制度”我们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修改,并加强了三校区学生社团工作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德育处协作下,校团委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评估、奖惩制度,加强资料的积累整理,协调好社团活动与正常教学活动的关系,使集团社团工作逐步地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促进学生社团活动更积极、更全面、更广泛、更有效的开展,力争为学生搭建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和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三校区能够组织建设更多的西湖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知名学生社团。集团争取在2009年编辑一本《心育采风》增刊——《多彩学生社团活动》。
(四)有效教学引领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十三中教育集团非常注重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健全和发挥各级各类部门在学校工作中的桥梁职能和管理职能。加强对学生全方位的关注和教育(如在后勤行政人员中设立“育蕾奖”,提高后勤行政人员管理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学校的“牵手”工作,调动全体教师管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位教职工都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集团的每一位教师都会与几名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教师对这些“牵手”对象不仅要进行学业上的指导,更要对他们进行大量的思想工作,解决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在起始阶段就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人人都是学校的管理者”的校园氛围。
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十三中教育集团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学上从具有合适难度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深入到十三中教育集团的课堂中就能发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要比休息时表现的活跃得多。来学校挂职的一位老师曾经就初一、初二年级2个班5个节次的语文课上师生的发言时间作过比较精确的统计,结果发现学生课堂上平均发言时间分别达到了20分钟和16分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成了真正的主角,在教师搭建的学习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
教学讲求效益。学校倡导集体备课、高效备课,为了节省学生时间,每个学科均最大限度地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提倡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坚持落实“起点适度、强化能力、分层辅导”的教学策略,落实三个年段教学“初一夯实基础,初二拓展能力,初三聚焦中考”的具体措施。
教学反馈主张个性、有效。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向预期目标发展,都需要依赖教学反馈调节,这涉及一个练习问题。集团的教学很大程度上都要求学生当堂内容当堂消化。阶段性练习,备课组教师群策群力,自行编制。另外,集团教师还自主创新编制资料,供学生有效学习。以语文组为例:编制《文海撷英》,倡导“美文美读”,精编学生练习。练习内容包括文章出处、阅读时间、内容梗概、词语贝壳、珍珠语段、精彩点评、语段仿写、他山之石。很大程度地夯实了学生基础,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对于这些练习,教师适时检查,分析学习动态,有的放矢地加以辅导。
(五)有效管理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同时,在学校管理中,我们非常注重将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在教学上的协作,促进教师发展。
十三中教育集团实行“集体备课”制度,要求每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必须“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
每一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一名主讲人将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主题讲解,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生情、学情,总结前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及可以推广的经验。备课组内的课件集体共享,每一学年结束后,集团都会组织相关教师将这一学年的备课组资料进行整理,放入教育集团的资源库中。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效率,减轻了教师负担,而且通过众人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又可以让大家博采众长,开拓了教师们的眼界,减少甚至杜绝了教师个体备课中容易产生的“盲点”,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们从中有了新的收获,所以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和拥护。并且又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加强了教师间的相互了解,增强了团队意识,对形成教育合力又有了进一步的促进,可谓是“一举三得”。同时,集团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资源库建设列入一年一度的笔记本电脑考核,优秀者每年可以获得1000元的奖励(其中资源库建设考核是以教研组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也促进教师更加关心教研组的建设,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们集团的教师又把它进行了延伸,创造了集体“磨课”,运用集体的智慧为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保证。
教师外出进行公开课比赛,在我们集团教师的眼中,并不只是参赛教师的事,而是整个教研组的事。在参赛教师第一遍试讲时,整个教研组的教师都会来听课,每个人都会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集体确定教学方案,从而保证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我们集团教师这几年在从区级到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各类比赛中都获得很多的荣誉,有全国中学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杭州地区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等等,这些不仅体现了我们参赛教师个人的教学素质,更体现了我们十三中教育集团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
利用集团优势,建立试卷审核制度。
我们提倡利用集体的智慧把握课改方向,把握中考方向,从而使考试的指挥棒不会指偏。每一次大型的考试的试卷,出卷教师拿出初稿后,必须经过由三名骨干教师组成的审核小组审核通过才能正式使用,有时一份试卷要经过多次修改。这样,不仅规范了考试及出卷的操作步骤,减少了出试卷的随意性对学生产生的误导,而且促使教师们深入研究教材、把握课改方向,促进教师成长。同时也因为试卷的正确指向,从而避免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内容超纲、过难、内容陈旧等问题,也进一步有利于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过重负担,真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现在我们集团已被评为杭州市“轻负担、高质量”学校,并上报浙江省作为省“轻负担、高质量”学校的候选学校。
质量考核强化团队意识,变“单兵作战”为“大兵团作战”。
集团在进行质量分析时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考核等集体考核为主,多数奖励通过集体考核实行,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引导。
如:在治理学生“偏科”问题上,每一次大型的考试后,年级组都要集中全体教师进行质量分析,先是每一个备课组的科目分析,然后就是分班级进行的学生个体分析,每一位教师都会拿到所教学生的本学科的分析,并要对学科排名落后于总分排名的学生提出后阶段的整改措施。在所有的分析数据中,有一项很重要的统计内容就是“每班总分前n名学生的各科平均分”,这样每一位任课教师将不再仅仅是着眼于自己科目的成绩,学生的“偏科”问题对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了影响。于是,学校考核项目的改变使得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关注一位学生的综合发展,从而使原先解决“偏科”问题时人单力薄的现象有了极大的改变。
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在时刻思考的问题。如何通过塑造团队精神来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我们十三中教育集团一直在探索的。
(六)制度的完善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学校坚持“勤学多思、开拓进取、民主务实、奉公廉洁、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目标,努力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办学思想端正、精通现代教育教学管理、掌握政策法规、年富力强、团结坚强的领导核心,集团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中心组学习会议,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质,还积极选送校级干部参加市级以上的干部培训和有关进修学习,提高领导班子成员学历层次、教育教学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总校长全面负责、党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通过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体制下,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责权明确,不断完善集团管理的规章制度,使集团管理规范科学、运行机制顺畅高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全面调动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为了适应集团化办学发展的需要,学校经教代会不断制定和修改学校的规章制度,2004年学校对集团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完善和修改,并不断补充新的制度,每学期就有一项新的、涉及学校发展的制度经教代会讨论通过,使各项制度更符合集团化办学的需要。
2.发挥集团资源优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现有特级教师3名,省级名师9人,市级名师35人,区级名师61人,其中省、市、区教坛新秀33多名。在245名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35人,占96%,中高级教师171人,占70%。同时,学校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三校区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2004年集团成立以后,办学水平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学校声誉与日俱增,吸引了一大批省内外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随着年轻教师的不断增加,学校十分重视他们的培养,一是要求青年教师一年熟悉业务,二年站稳讲台,三年成为骨干,学校采用“新老新能挂钩”,“青年教师五项评优”,青年教师开汇报课、研究课,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升学考测试等方式,为青年教师搭梯铺路,激励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二是学校采用“稳定骨干力量,培养新生力量,锻炼后备力量”的用人原则,切实做到给骨干力量以讲台,给新生力量以展台,给后备力量以舞台,通过几年努力,已基本实现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化,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的业务骨干,集团教师每学期开设的区、市、省级公开课达数十节,在区、市、省和全国的各级各类优质课、说课和论文评比中成绩名列前茅,体现了杭州市第十三中教育集团教师的优良素质,一大批青年教师获得了各级各类教学荣誉称号。
3.建立校本培训的长效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科研和课程改革如何更紧密结合,让科研来推进课改工作,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学校校本培训工作的重点,尽快建立起适合学校发展目标,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校本研修长效机制,是搞好校本培训的关键。
学校制定了《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2003—2008年教师培养规划》、《教研组长职责与考核细则》、《备课组长职责与考核细则》、《教师教学研究业务登记手册》、《教师校本培训方案》、《教师校本培训手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办法》等制度,每周至少有相当于0.5个工作日的时间作为教研时间,并做到活动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与科研、培训结合在一起,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评优的一项重要评审条件。这样极大地鼓励了教师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例如学校为每个教师建立了“教师个人发展手册”,手册共有三年六个学期的内容,每项指标都进行了分数量化,记分与省、市校本培训记分方法一致,手册中既有教师的三年发展规划,也有每个学期的目标达成,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菜单式选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目标,并制定自己的三年发展规划。手册每学期填写一次,先在备课组内交流互评,然后上交校区教导处写好学期评语,集团教师发展中心进行分数统计,评价的结果将作为科研、课改先进个人评选,职称评聘,向上推荐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活动的重要依据。
学校制定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建立了新课程研讨制度,即教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及以上研讨课,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每周做一次教学后记,每周向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教研组经常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师与专家对话、专题研讨等活动,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教研组开展以“集体备课—动态说课—比较上课—反思培训—探索方法”为主线的教研活动,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教研组每学期有教研计划,活动有记录,有反馈,有总结,活动形式多样,有“单元主备式教研活动”、“沙龙式教研活动”、“主题式教研活动”和“休闲式教研活动”等,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学校扩班,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光靠引进优秀人才不足以解决问题,我们立足于本校培养骨干教师。学校得到了杭师大在教育科研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面的支持,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工作纳入到校本培训系列中,开展多层次的教师培训,开设创新型骨干教师培训班和班主任培训班,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本培训机制。讲课既外聘专家,又内请里手;内容上既有现代教育理论辅导,又有学科教学的专题讲座;形式上提倡“外出看一看,请来听一听”。
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多种途径的在职进修(包括研究生课程进修),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2005年和杭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了30名骨干教师的研究生课程班,是杭城第一家学校和大学合办研究生课程班的初中教育集团,课程班结业后有5位老师继续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现在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共有15人,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有3人,学校学习的氛围浓厚。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全员德育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是一个育人场所,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我们结合校园建设积极探索校园建设与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探索校园环境与素质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促动,力求使校园环境处处有知识、处处有生命、处处都育人,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品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学校积极创造“团结和谐、宽容大气”的校园风文化,提出建设“学习型”学校的口号。
强化全员育人意识,重视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争取社区、家庭和社会等单位等的密切配合,依托校园外丰富的德育资源,开设好规范有序、富有实效的学校德育系列活动。切实重视一委(家长委员会)、一校(少年团校)、二站(心理辅导站、家长学校指导站)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工作网络,联手共创平安校园、文明校园,集团定期开展读书节、艺术体育节、科技体育节和运动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开展了十多年,2006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集团内的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三个辅导站,由集团统一领导,专人负责,完成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探索和研究”、“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工作模式研究”等课题,在全市率先制定了《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三年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及实施要点》。该中心被评为杭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辅导站,现已申报省级优秀辅导站。学校本着“关注学生生命质量,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想,着手开展学生思想工作,倡导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工作模式,进一步落实和发挥学校心理辅导站的作用和功效,创设师生和谐发展的氛围。
集团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设立了完整的工作机构,中心所属指导站下设宣传组、档案组、活动组、培训组、外事组共五个工作组,制定了明确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职责,各成员分工明确。并定期召开成员会议,制订计划,交流工作等,有力地指导家庭教育的工作。如图1.6。
图1.6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机构
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都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5.学生进行成绩跟踪,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建立了一套完整统一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同时,在制定集团发展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所辖的三校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各校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目标,确保每一个校区的教育教学的质量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集团建立有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中心,由信息技术组的老师专人负责,对三校区的教学质量实行统一管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系统,定期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并利用集团优势,建立试卷审核制度,并且各个学科成立了命题小组,每校区一人,负责期中考试、初三月考的命题,命题前先有三个人共同制定“考试双向细目表”,定出考试的范围、重点和难度系数,然后一人命题,另外两人审核,发现问题再次修改,直到没有问题为止,考试结束后,集团都要安排统一的时间进行三校区共同参加的质量分析,对试卷质量及考试情况进行统一的分析总结,以真正体现集团化办学的优势,把三校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完成资源整合,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初一新生入学集团就进行摸底考试,把这个成绩作为基础对学生在校三年的情况进行成绩跟踪,帮助学生考试后进行成绩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段努力的方向。
(七)“教师培养航行工程”项目的实施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现代教育集团,08学年集团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倾力打造十三中现代教育集团“教师培养航行工程”,制订实施方案,并进行项目管理。总体目标:“教师培养航行工程”分三块内容:一是新教师实施“起航工程”,二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实施“远航工程”,三是中老年教师实施“引航工程”。在立足教师整体优化,部分突破的基础上,按照“面向全体,重点选拔,梯次培养,人数适当”的原则,对各年龄段的教师进行分层培养,经过三年的努力,要力争培养100名校级品牌教师,60名区级星级教师,30名市级骨干教师,5名省级名师。并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三、“团结和谐、宽容大气”文化辐射——打造现代教育集团的基础
(一)“团结和谐、宽容大气”文化积淀
十二年磨合是集团稳定发展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杭州市区出现初中入学高峰,为缓解压力,经杭州市教育局批准,在1995年5月成立了以自身为依托的民办杭州公益中学,开始连锁办学、两种机制运行的探索。随着杭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建小区配套初中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矛盾开始显现,1996年9月,又接受了古荡小区配套初中杭州师范学院附中分校(现丰潭中学)的办学任务。也就是说2004年5月在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正式成立的时候,三所学校就已经磨合了近十年,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历程:一是经历了教学管理、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整齐划一到办学理念一致,教学目标统一,具体实施策略、实施途径根据各自情况灵活开展的发展历程;二是经历了学校内部教学上的不良竞争,引起资源共享的矛盾到集团内实现淡化内部竞争,强调和谐发展,实现资源有效共享的磨合,到朝着有共同的办学愿景同步发展的历程;三是经历了2000年杭州市初、高中分离时只有80多名教师到现在的近300名教师,并且这些教师都是来自于浙江省内、来自于全国各地,从每位老师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学校认同感的差异,到现在“团结和谐,宽容大气”校园文化的形成,教学理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已达成共识,朝着学生、教师和学校和谐发展的历程。
(二)创建校园的和谐校园生态环境,促进现代集团教育品牌的树立
营造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是建立社会化的育人体系,校园和谐生态系统建设是学生为中心,整合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注重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的内省,实现师生和谐统一、师生与学校的和谐统一、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通过整合自然环境,使学生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受到熏陶,增强学生关注环境及环境与内心世界和谐的意识,如图1.7。
图1.7 美化校园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十三中教育集团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交流平台,开展国际冬令营和夏令营活动、与其他国家知名中学的交流合作,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通过人文资源的整合,开辟十三中教育集团人文校本课程的选修,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人文讲座、科研沙龙、“萤火虫”教师读书会等活动,培养师生的人文精神,实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通过个体环境优化,充分利用老师学生的体育运动会和体育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激发教师、学生的自信、团结、合作意识,树立和谐的集团教育品牌意识。
以上几个途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三)改造集团三校区的物质文化,打造现代教育集团品牌
校园物质文化是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文化载体。现代化的和谐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是校园和谐文化的物化,是校园和谐文化的载体。现代教育既要注重人文主义思想,又要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使人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人和环境产生一种互动效应。
环境文化建设要遵循育人为本的原则,建设高雅别致、浸润师生思想、承载学校文化积淀的校园环境。2009年暑假,集团三个校区进行了校园和谐环境文化的再创造和再发展,学校在和谐环境建设中坚持做到“三让”,即让绿色永驻、让墙壁说话、让师生生活在如诗如画的校园和谐环境文化之中。如在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条小路边上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而且每一根树上都有该树的介绍;而且还由学生自己给校园每一条小道取上不同的名称,如图1.7就是教学楼走向食堂的学生叫他“回眸小道”;再如实验楼,在实验楼前做了一个“日晷”并给予相关介绍,在每个实验室墙壁上都配有相应的图文和说明(如图1.8);每幢教学楼的每个楼道的墙壁都有名人警句和相应的美术欣赏,还有我们的综艺楼每个教室和社团活动室都有与之配套的装饰,这一切和谐的校园文化载体,处处展示了我集团和谐校园文化的凝重、积淀和创新,这一切成为“追求卓越、创造一流”的十三中教育集团的学子们的精神大餐。为树立十三中教育集团的品牌效应奠定了基础。
图1.8 环境文化建设
视听欣赏陶冶人。学校团委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系统,在每天中午12:35,分别安排了“美文欣赏”、“时事纵横”、“心情驿站”、“HappyEnglish”等节目,发布学校的重大活动,及时报道国内外新闻,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了解社会和学校,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鲜活素材感染人。展示师生优秀的艺术作品、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的照片和班级、年级风采;张贴名人故事、励志名言;建立开放式荣誉长廊;让每一面墙说话,增强学生“校荣我荣”的意识。
雅致校景净化人。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丰潭先后进行了三期改造工程。走进校园,一条长长的甬道在白墙边常春藤的绿色中慢慢舒展开来,深灰色的教学楼、行政楼、综合实践中心、体育馆传递着现代、时尚的气息,中心庭院的十柱喷泉洋溢着生命的灵动,雏鹰展翅的雕塑激励着学子的心。更有那幽静角落的凉亭,葡萄架下的石凳,车库里随手可用的自行车电动充气器……无不体现着简约而温暖的人性关怀,显示着校园管理中细节的魅力。
自然和人文相融,规范和个性齐现。丰潭的美,是一种从容淡定、稳重大气、刚柔并济的美。你不自觉地就会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学校要让年轻人的心激荡,走进学校,应当让人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四、资源高效共享——打造现代教育集团和谐发展的关键。
资源高效共享是集团和谐发展的关键。为什么要实行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在哪里?从十二年的办学历程来看,实行集团化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学校资源,扩大品牌教育,让教育资源更迅速、更大面积地“优质”起来,因此,集团对三个校区的人、财、物实行一体化管理。首先是集团对下属三所学校的投入、设备添入,硬件建设实行通盘规划、统筹安排,保证各所学校均衡发展,使三所学校均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同时,充分发挥集团办学的优势,2004年集团对传统的劳技课进行整改,投入20多万元在丰潭中学建立了学生综合实践中心,集团所有学生每学期保证有两天时间在综合实践中心开展实践活动,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校缺乏实践基地的难题。其次,集团在人力资源、教育教学资源上实现高效共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注重优秀教师的引进,在集团建立人才库;二是对教师进行整体调配,实行适度的流动制,根据不同校区学生的特点、需要,每学年有10%左右的教师合理调配,把每一位教师调到最想去的地方,放到最能发挥其优势的位置,做到人尽其才,同时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采取集团聘任,各校区轮流使用,校级干部也实行2~3年一次流动。最后在分配制度上实行统筹安排,保证利益均衡。集团内所有教师,不论在公办学校、还是在民办公益中学,不论是有正式编制的教师、还是民办签约的教师,在奖金分配、福利待遇和评职评优等方面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这种做法避免了各校区因分配问题而引发的利益冲突,减少了校区之间的内耗,调动了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在学校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感,充分体现了集团“团结和谐,宽容大气”的校园文化。
五、发展所属校区特色——打造现代教育集团的动力
集团的优势是资源共享,发挥了资源最大化,但各个学校由于地域文化、生源质量和家庭背景不同,各个学校的发展不能整齐划一,跟着口号齐步走,而是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特色办学是今后教育集团发展的方向,也是集团发展的生命线。杭州市十三中学(本校)是集团的龙头学校,严谨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校风校貌,较高的师资水平,较高的社会知名度,稳定的教育教学质量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中考的成绩、杭州市后30%学生的抽测、学科竞赛等在杭州市名列前茅。“2+1”阳光兴趣活动和社团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
集团下属丰潭中学以科技为特色,建有杭州市初中所独有的综合实践中心,中心设有陶艺、工艺、金工、模型等多个专用教室,新建了现代化的射击场。集团所有学生每学期保证有两天时间在综合实践中心开展实践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发展为目标,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实践中心每年要接待数批省内外前来参观、交流、学习的兄弟学校老师。几年来,丰潭中学在海模竞赛中的成绩在浙江省名列前茅,仅在2006年,丰潭中学参加省、市、区各类航空航海模型、无线电测向、车辆模型等竞赛中取得综合团体、单项团体、个人优胜共60余次。获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锦标赛第二名、浙江省航海模型网络赛二等奖、浙江省无线电测向活动先进集体奖等称号。综合实践中心教师还根据几年的教学积累,编写了我集团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集团下属的公益中学是民办学校,利用其办学体制优势为集团的教育技术装备和教师的培养提供了经费支持,公益中学是浙江省特色民办学校、杭州市二类标准化学校,学校近几年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肯定,2007年夺得杭州市中考状元;学校秉承“学做人,学知识”的校训,把学做人作为学校办学的首要任务,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2005学年开始,本着关注弱势群体,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学校积极倡导感恩和关爱的教育思想,公益中学面向建德市招收了“公益班”,使贫困生实现了免费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