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崇尚精细,追求卓越
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思想的领导是校长最重要的最有力的领导手段,一个魅力校长不能用权威压人,也不是首先用行政手段管人,而是用思想的魅力去感召人、凝聚人、鼓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成功管理特色。一个诗意校长,始终追求管理的完美与灵气,不断追求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艺术化与高效化。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我们学校现从规范发展、基础发展走向特色发展,因此管理必然也有要求从规范管理走向精细管理。精细管理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管理借鉴人类工业史上一切有价值的管理学成果,其中最为紧密的应该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为质量而管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灵魂,就是科学与效率。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的4个意识——细节意识、服务意识、规则意识、系统意识。两大原则——立足专业、科学量化。精细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精细化管理要求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学校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强调做事要求“精”求“细”,不管是行政管理,还是教学管理、德育管理、科研管理,都要求都要在“精”和“细”做文章,并使之成为一种学校文化。
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渗透“个性化”管理,我们又融合了“中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思想精髓,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要求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即是一种至和、至诚、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所谓“中庸”,其实就是“用中”,即推行“中道”,强调的是平衡与和谐,体现了公正、务实、协调的精神。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也”,是一种辩证的、和谐的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以及“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在追求“精细”与“中庸”的平衡过程中,依法治校始终在统领。依法治校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依法治校以学校法人制度为基础。学校认真实施“关于校长负责制的若干意见”,努力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对于学校章程和规划的制订、干部调整、人事管理、制度修订、经费预算、基建及大宗采购以及重大奖罚、学生转、借读、保送等重大问题,坚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和程序来决策,并通过会议、网络、触摸屏、橱窗、通知等渠道和方式,全面真实地向教职工、学校、家长等进行校务公开。
浙大附中办学中有许多优良传统,也存在诸多问题,既有历史遗留问题,更有发展中的问题,既有客观制约的问题,也有主观工作中存在不足,管理工作临时随意,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管理理念和手段落后,管理水平、效率偏低所造成的问题。亟须理清学校发展思路、合理调整目标定位,在改革与发展中解决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因此,三年多前,我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地确立了“继承中求创新,稳定中求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浙大附中的和谐发展理论和两步走战略。即从精细管理入手,以规范整顿、调整改进、创设氛围、完善机制、夯实基础为第一阶段工作主题,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第一阶段工作重点,用两年时间完成第一阶段“五官端正”的基础工作,全面促进学校的规范发展。2006年在此基础上开始第二阶段工作,融入中庸精髓,把握理想和现实的平衡,以发展、提高为主题,着力进行规范发展的高级积累,实践并推广“基础+创新”的思路和模式,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以精细管理和谐管理为保证,在和谐与稳定中实现学校的快速进步与提高。从而实现从基础发展和规范发展向特色发展和自主发展阶段的迈进。
在教学管理上,我们树立了“把握平衡、合理匹配、分层施教、追求增量、整体提高、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加强教学管理,科学设置课程、优化教师组合、发挥群体整合功能。通过听课、抽查、座谈、调查等方式,落实备课、课前准备、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等常规环节的过程管理,并推行考绩制和奖励制度,教情学情分析会议制度。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大力开展专题教研活动,把握各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规律,研究推广“基础+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改变了班级间、学科间、教师间的三个不平衡状况。
同时,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把握各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心理,注重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开发,系统设计并实施系列学法教育。高一狠抓学习习惯养成,高二注重学习方法培养,高三注重学习能力提高。比如到了高二年级时培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问题。一个单元完,老师就让学生做单元小结。我去听了几节课,发现老师自己都没有做小结,只是单元内容完后做四张练习试卷,然后就开始考试,考完了之后就开始骂学生:“你们怎么这么笨,这些都是做过的,怎么错啦”,等等。针对这个情况我就思考、研究,后来我提出,要求每一个老师在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认真的小结,给学生上一次小结示范课。比如理科类学科小结时,老师先示范建立“知识网络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讲,学生都能讲出来。第二个问题是“重点概念、疑难解析”。老师选一两个疑难点,通过几道小题目来做“疑难解析”。第三个是“典型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老师通过选择典型例题来让学生体会一些基本方法,这是核心。第四个是小结时做好“反思和拓展”,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点可以向什么方向去展开。老师在单元小结做到了这四个环节,再布置学生做单元小结,提出要求:知识网络能重新建立一个更好,对老师建立的作改进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专题做一个网络小结也可以;接着“疑难解析”,不是把老师课堂讲的这两个问题去抄一遍,要选择自己的疑难,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问其他同学,把“疑难解析”写好。“典型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学生自己找题目,老师讲的例题,学生要换掉一两道,另外选例题,但另选的例题的功能要和原来的一样。遇到第二次单元小结时,就要求学生把例题全部换掉,但要说明与老师选的例题一样的功能。这样一次次的牵引、指导学生,几次训练下来,学生就会做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做得好的也要展览展览,表扬。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细致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确实能够让学生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