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魅力校长要有“治学之心”与“创新之心”

魅力校长要有“治学之心”与“创新之心”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长的教育智慧,正是在不断研究学生成长规律、不断面对学生发展的挑战,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并通过不断更新自我,实现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品质提升,从而形成校长自身富有生气的学校生存方式。集十人、百人之长,为我所有,那时的“我”该是何等的优秀啊!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鉴于此,教师的双手除了备课、批改、教书、劳作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写作。

第五节 魅力校长要有“治学之心”与“创新之心”

一、魅力校长是“研究者”,要有“治学之心”

在现代学校里,校长所处地位之重要、所起作用是重大,是过去任何时代和社会所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变化,对校长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校长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教学管理者,而且要求校长成为专家学者型领导。因此,校长成为研究者既是形势发展的呼唤,也是校长应有的追求。

那么校长应该研究什么呢?

(一)要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作为校长若不对孩子直接施加影响,就会失去教育者最重要的品质——感受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能力。”因此,研究儿童的成长规律,应成为校长研究教育的基点。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不仅仅是第一线教师的任务,作为校长——教师的教师,如果不去研究学生发展规律,他就会慢慢远离了学生,远离了教育。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等教育家为什么要坚持深入班级做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对学生成长的规律进行研究,我们无法全盘引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因为具体的教育面对着的是具体的、综合的、独特的学生群体和个体,它需要一种综合的、尊重整体性的研究,需要一种尊重独特性、在相通与不同的对话中存在着的研究,需要教师以自主的意识参与其中的研究,而其成果形态,就体现为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成果。

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也应该渗透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校长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可以、并且需要开展有意识的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实施学校的教育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与重建中,提高学校管理的智慧含量,提升校长工作的专业品质。对于校长而言,这一研究也必须深入到学校生活之中,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不断形成新的认识,不断推进实践改革的发展。

青少年学生独特的生存方式,渗透着其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个体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渗透着其自身的情意发展状态、能力发展状态和思维方式的特征;渗透着其在这类生活情境中可能会出现的个体行为方式;也渗透着其自身的人格发展状态。对于这一状态,中小学校长要比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者拥有更多的研究资源;长期的交往过程,也使得中小学校长更能认识学生们在这类问题上经常会出现的差异、问题。因此,中小学校长完全有可能形成更为清晰、合理的、对学生成长的认识。

作为校长,我们在研究学生成长、关注学生成长之时,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

(1)学生是丰富的,校长需要形成学生立场,增强独特个体的意识。校长需要承认学生有着不同于成人、甚至不同于同龄人的独特性,而不能以抽象的学生意识替代具体的学生个体意识。

(2)学生是有待发展的,校长需要透析学生当前状态中的成长。每个个体、乃至于学生群体,都存在着成长,都需要学校通过教育活动而满足其成长,并进一步提升其成长,促进学生在新的发展层面上面对新的发展问题。

(3)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需要学校教师以其教学智慧,促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地开发学生与文本资源,促进资源的相互生成,并把握住动态生成而出的资源,推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校长的教育智慧,正是在不断研究学生成长规律、不断面对学生发展的挑战,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并通过不断更新自我,实现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品质提升,从而形成校长自身富有生气的学校生存方式。

(二)研究教师发展规律

作为校长,除了研究学生发展之外,更要研究教师发展,因为只有教师发展了,教师素质提升了,学生才能有真正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有人提出了“教师第一”的观点。

可是教师发展的现状如何呢?我认为是相当令人担忧的,且看几点事实: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曾涌现过一大批像霍懋征、袁容、斯霞、王兰、袁浩、于漪、钱梦龙等老一辈的教育专家。可你看当今这些大城市在全国有影响的中青年教育专家又有几何?是当今的城市环境不适合生长教育专家呢?还是当代教师素质已远不及解放初期呢?这是其一。其二,我和教师聊天,问他们每天什么时间读书?答曰:我也想读书,可是我从早忙到晚,忙上课,忙批作业,忙辅导,回家还要忙家务,忙孩子,等我把一天事情忙完了,我已累得筋疲力尽,再也没精力和心情读书了。这基本上是所有教师的真实写照。一个基本不读书的教师谈何专业成长呢?这怎么不叫人深深地忧虑呢?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真正成长为名师呢,据我十几年的研究认为,教师专业成长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一颗追求的心。想不想成为名师,想不想有所作为,有没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雄心壮志,这是能否成为名师的关键。如果这一认识成立的话,那教师培训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让教师成为有追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如果我们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心中播有一颗“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种子,那教师培养的任务就已成功了一半。

(2)有一双发现的眼。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育中不是没有成功、没有艺术,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教师要想发展,要想成功,第一,要善于发现同事的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位教师均有他独到之处,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为我所有。集十人、百人之长,为我所有,那时的“我”该是何等的优秀啊!第二,要善于学习同行的经验。现代媒体是多么发达,教育报刊成百上千种,上面刊发了无数成功的经验,如果我们能像海绵吸水、蜜蜂采蜜一般吸取别人的经验,你还担心不能成长吗?第三,要善于挖掘历史的经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也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古今中外教育大家积累了多少成功的教育理论,总结了多少教育规律。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借鉴、善于吸收,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愁自己不能高大起来吗?

(3)有一颗思考的脑。“我思故我在”,思考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特征。教师要思考什么呢?要思考如何让学生热爱我教的学科;要思考怎么增加教学的魅力;要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要思考怎么才能让学上学得轻松,学得牢固,学得扎实,学得融会贯通;要思考自己怎样才能教学相长……思考着的教师是最具魅力的教师,可别让忙碌的尘埃锈塞了思考的大脑啊!

(4)有一双勤劳的手。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鉴于此,教师的双手除了备课、批改、教书、劳作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写作。写作,是对自己工作的反思;写作,是对自己成功的奖赏。教师写什么呢?可以写自己得意的课堂,精彩的片断;也可以写自己沮丧的课堂,失败的片断;还可以写教育中成功的案例,挫折的经历;更可以写研究的心得,实践的总结,科研的报告,专题的论文……总之一切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写下来。笔耕不止,必将硕果累累,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它将给你意外的惊喜。

(三)研究教育教学

一所学校是否重视教学研究,其影响往往是长期而深远的,或许在短期内并不一定会显现出来,但它终究会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因素或阻碍因素。正因为如此,大凡有成就的校长,没有一个不重视和精通教学研究的。有的校长或许正是以前在教学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而后被提拔到校长岗位上来的。

在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校长本人是否重视教学研究以及教学研究水平的高低,所影响的不仅仅是校长本人所教学科的教学质量,而且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队伍的壮大等,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是由校长特殊的角色地位决定的。因此,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化;而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化,首先有赖于校长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并不断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

(1)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有利于营造教育教学研究氛围。一般说来,教学研究氛围浓厚的学校,会促使教学研究的人数增多,教学研究的水平提高,在此基础上又会进一步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教学研究氛围不浓的地区和学校,会促使教学研究的人数减少,教学研究的水平降低,在此基础上又会进一步冲淡教学研究的氛围,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这里,校长能否成为教学研究者,能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示范作用,直接关系到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的形成。这就是说,只有校长首先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才能有效地营造教学研究氛围,促使良性循环和防止恶性循环的形成。

(2)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有利于扩大教育教学研究队伍。现代教学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求教师必须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一所学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及其队伍的构成状况,不仅标志学校办学实力的强弱,而且体现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及其队伍的构成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没有参与也不会开展教学研究,参与和善于教学研究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还比较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它与校长本身不参与不善于教学研究,没有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学研究者是不无直接联系的。校长不重视教学研究,不带头进行教学研究,要教师成为教学研究者,只能是空话一句。只有校长首先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才能带动教师成为教学研究者,从而扩大教学研究队伍。

(3)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有利于丰富教学研究成果。学校的教学研究成果,有赖于全体教师共同来创造。而要使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主动选择课题进行教学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问题的存在固然与思想认识不到位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缺少必要的实践指导。校长是教师天然的榜样,不论校长主观上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在客观上必然会对教师的言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不仅能为教师带好头,而且能给教师的教学研究以具体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校长哪怕只取得一项教学研究成果,他所起的影响和作用,绝不仅仅是在学校教学研究成果总量上增加了一项,而会以一带一,以一带十,使学校教学研究成果会像细胞分裂一样涌现出来。

(4)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能。管理教学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之一。校长教学管理效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教学过程、教学规律等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一般说来,校长对教学过程、教学规律了解和熟悉的程度越深,就越有利于校长加强教学管理,并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反之,校长对教学过程、教学规律不了解,不熟悉,或了解和熟悉的程度不高,必然会影响校长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也就难以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而要了解和熟悉教学过程、教学规律,就必须研究教学,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这是因为,研究教学和努力成为一个富有成就的教学研究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了解和熟悉教学过程、教学规律的过程。因此,校长研究教学,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必定会有利于加深和提高校长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了解和把握的程度,增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校长要成为研究者,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研究的自觉性;必须更新知识,坚持研究的科学性;必须结合实际,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必须掌握方法,注意研究的技巧性;必须及时总结,讲究研究的效益性;必须长期坚持,保持研究的连贯性。如果我们的校长,通过研究学生,研究教师,研究教育教学,让学生成长了、成才了;让教师发展了,成功了;让教育教学顺利了、高效了,那我们的校长也就走向了成功的彼岸。

二、魅力校长是“开拓者”,要有“创新之心”

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本身就是创造性的活动。校长如果只习惯于按常规办事,力求保险,不出偏差,乐于做“守业者”,不谋求发展,不与时俱进,最终只能被淘汰。管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随时都会有大量的新问题涌现在校长面前,要求校长创造性地去解决。为此,校长应不断地注入现代的、超前的创新理念,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时代的前沿,规划学校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思维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始终保持自己领先的地位。

实践证明,校长追求进步的意向,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是一所学校活力的源泉,生机的所在。当前一些中小学校长缺乏一种敢闯、敢干的精神,不是开拓进取、争创一流,而是满足现状、等待观望,甚至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胸中无大志,心中无远景,不抢抓机遇、创事业、求变样、促发展。结果无所作为,事业得不到发展,工作上不了新台阶。因此,中小学校长必须思改革、抓创新、谋发展、促提高。

只有改革创新,学校事业发展才有出路,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的创新,主要是目标、方法、手段的创新和资源整合、成果应用的创新。如提出学校新的发展战略、学校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学校办学资源结构调整、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等。学校的改革创新涉及方方面面,校长着力抓好教育教学创新和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则是关键。

第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现阶段,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就是要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就新课程改革而言,中小学校长不仅要做课程改革的组织者、管理者、促进者,而且要做实验者、参与者、探索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抓住课程改革的新机遇,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诸多新问题,创新成果,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有个性的办学风格和教育教学模式,使本校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具有独具特色的优势,办出“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新型学校。

第二,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根本是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能有效启动学校内部活动。中小学校要从激励的技巧和原则上寻找建立内部运行机制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形成一套符合校情的内部人员聘用制度,采取“公开、公平、竞争和择优”的方式聘任上岗。积极探索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一套能体现“岗位职责、工作实绩和贡献大小”的分配方案,切实把教职工的业绩、贡献与其收入挂钩。

校长创新需要校长成为创新型校长,需要校长具有企业家精神,具体说来,创新型校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校长要有深厚的功力,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1.熟悉业务。校长作为一校之长,最基本的工作是要做好“管”和“理”的工作。如果学校工作没有头绪,整个学校一盘散沙,没有秩序,就没有办法创新。

2.了解社会。校长只有了解社会,熟知当今社会才能更好地协调各种关系,只有注意到未来发展趋势,才能对“症”下“药”,把学校办好。

3.擅长沟通。只有学会沟通,才能争取更多的关怀、支持和经费,不断改进创新。

4.善于造势。造势,说得通俗点就是要求校长善于确定目标,使现实与目标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差距。造势所产生的张力会产生两种可能:一种是把现况拉向愿景,另一种是把愿景拉向现况。而创造性张力主要是第一种情况所产生的力量。真正有创造力的人会利用目标与现况之间的差距来产生创造的能量。

5.营造气氛。只有形成一种全校上下都能乐于创新、接受创新、推动创新的气氛,才能保证有更多的“创新”产生和被应用。

(二)校长要有非凡的眼力,能见人之所未见,深悟社会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的要求

1.校长创新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完善而灵活的反馈机制是校长及时发现问题的保证。作为校长利用好“外眼”——群众的反馈,无疑是十分的必要,尽管对校长来说,许多情况是听来的,但对群众来说却是用眼发现的,相当于增强了校长的“眼力”,更容易看到问题。

2.良好的观察力有赖于敏感的问题意识。问题在于比较,创新在于思考,校长的跳跃性思维、非程序化决策十分必要。

(三)校长要有创新意识的积极参与,保持高涨的创新激情

创新需要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要求,是整个创新意识的基础,是动力的源泉。创新动机是从创新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部动因,创新兴趣是对创新动机的进一步发展,是主体对客体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人的创新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从创新的角度去看待整个世界,去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思维。

(四)校长要锐意开拓,处理好创新与守成的关系

不言而喻,学校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但是现在众多的校长不得不扬长避短,为创收而奔波忙碌、绞尽脑汁;校长们也清楚,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培养不出高智能、创造型的人才,但是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做“拔苗助长”的事。创新的产生需要校长敢于质疑权威、挑战权威、否定权威,抵制传统习惯,抵抗保守势力,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方法、新观念、新方案;创新的宣传也要求校长具有居高临下的气魄,展现美好的愿景,坚定必胜的信心;创新的实施也要求校长要雷厉风行,改良传统习惯,抵制保守势力,推动创新实施;创新的不确定性,更要求校长要果断决策,避免因争执不下而贻误时机。

(五)校长要处世冷静,能够妥善处理各种突发问题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们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却不可能预测出事物发展的每个细节。创新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改变人们对创新的看法,怀疑、嘲讽甚至否定创新。一旦发生意外,校长要能妥善处理,冷静分析其中的原因,消除疑虑,避免不良情绪蔓延,影响人们投身于创新的热情。

(六)善于授权,争取尽可能多的可供个人支配的时间

授权就是分配工作给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高效的授权将使得人尽其才,使每个人都有最大而又恰如其分的自由度,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佳的方法来完成他的工作。授权也许是学校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技能之一,它的最大好处就是:拓展你的时间,你无需事必躬亲,可以将时间用在更为重要的事情上。另外,授权还能帮你松开手脚、拓宽视野,有效地利用你所不具备的知识的专家,把工作分配给最合适的人还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当然,上面所列创新型校长的素质条件也不一定要在某一位创新型校长的身上全部体现,它的意义更在于为校长提供了努力的方向,提供了一个目标。创新素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需要创新者不断增强自我教育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创新素质本身具有的动态性、发展性也要求校长不断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总之,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校长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校长只有在创新上思考,在务实上着力,在探索中提高,在总结中前进,才能为我国教育改革工作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校长,要有一个清醒的意识,一份积极改变现状的愿望,一份追求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认真去构建学校发展宏图,去学习教育管理理论,去探索教学创新思路,去做自己的研究学问,去创造办学的特色,去构建教师发展的平台,去规划学校的文化,认真做一名思想者、自律者、学习者、研究者、快乐者,努力做好师生的教育者、赏识者、引导者、包容者、服务者,踏实地做好学校工作的领导者、协调者、开拓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魅力校长,办好我们的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