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打造崇文名师
名师,顾名思义就是著名的教师。他们师德高尚,是课堂教学的专家,是年轻教师的榜样,他们因在一定时期内以自己的才干和卓越的教学效果从一个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在崇文实验学校这片热土上,活跃着一批名师,他们潜心钻研,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和业绩。崇文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造就了一批“名师群体”,同样也正是这批名师引领着崇文实验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树立了崇文学校的品牌形象。
名师是令人羡慕和尊敬的,但是成长为名师却绝非易事,一定要突破一个我们称之为“教师发展高原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教师一般经过了10—2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已经完全适应了教师职业,掌握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有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特色。他们中一部分教师可能选择突破自我,继续奋斗,向名师攀登;他们一部分可能会对自己的经验和资历过于自信,对自己的职称“到顶”而不思进取,因在小环境内取得的一些成就而骄傲自满,从而失去了教师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名师是学校发展的脊梁,如何促进处于教师发展高原期的教师继续成长,使他们强化自己的教师职业理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突破原有的教学水平,力争有所成就,成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带领其他老师和学校发展,我们对此非常重视。本章着重探讨学校采取哪些举措推进教师个人向名师奋斗。
一、搭台子——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崇文实验学校努力创设一种教师学习的观念和文化,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为此,我们构建了教师教育管理体系: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具体由副校长分管,不同发展期的教师由不同的科室部门负责,教导处负责新教师的上岗培训以及三年内新手教师的培训考核;科研处负责成熟型教师的科研立项、管理工作;党支部负责教师的师德教育。学校每年投入教师教育专项资金40万元以上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营造了一个学校教师发展的大舞台。
(一)评选“崇文名师”,树立模范榜样
“崇文名师”是一种崇文实验学校校内的荣誉称号,她的评比始于2005年9月。当时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崇文建校以来,发展势头良好,短短几年,已在省内外形成了较高的美誉度,这与崇文广大教师的努力尤其是名教师的贡献息息相关。因此,“与时俱进,打造崇文名教师队伍;名师引领,促进崇文师资和谐优质发展。”永远是崇文追求不息的目标。所以学校经行政会讨论决定,在校内定期评选崇文名师,评选要求是:
●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孩子,师德高尚。
●热爱崇文,大局意识强,积极承担学校教育教学各项任务,对学校发展贡献突出。
●积极投身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成绩显著。近两年来,积极承担公开教学研究;教学业务水平在校内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在省、市、区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积极投身课题研究,近两年来,能主持校级及以上课题研究。
●在崇文工作两年及以上且符合上述条件的正式教师均可参评
当选崇文名师应履行以下的责任:
●积极承担校内“师带徒”工作和校外联谊交流活动,力求工作有成效;
●两年内设计并承担一次“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力求有特色,有成效;
●认真达成“参评条件”中的各项要求;
●对不能完成上述职责者,学校将取消其“崇文名师”称号和相应待遇。
当选崇文名师,每年教师节一次性奖励1000元;每两年享受一次学校组织的教育考察、交流、培训活动。
该评选推出以后,引起了崇文实验学校所有教师的极大关注。因为在崇文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校园里,能当选为崇文名师,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同时,也可以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教学创新都是一种极大的激励。这样的评选也打破了论资排辈的现象,鼓励个人冒尖,避免了一些职称评定中的限制,完全取决于教师在崇文实验学校的工作表现和业绩。
评选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参评者撰写100字左右的自我介绍,然后在校园网上展示“崇文名师”参评者的自我介绍,供广大教师浏览;三天后,发放“崇文名师”民意测评表,统计民意,支持率达80 %及以上者进入下一轮专家组考核;接下来支持率达80 %及以上者向专家组作5分钟“参评陈述”,专家组根据个人陈述讨论确定“崇文名师”人选;最后,行政会根据专家组考核意见,讨论确定“崇文名师”。在学校教师节庆祝活动中,对“崇文名师”进行表彰、奖励。
目前,首届崇文名师评选产生了五位崇文名师,他们都有高尚的师德、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公认的教学业绩,在学校发展中起到了重要榜样作用,激励了其他教师的志向,帮助了其他教师的成长,使大家都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作用张晓敏老师谈到
(二)营造学术氛围,鼓励上进冒尖
对于学校来说,在名师的造就过程中,除了名师评选这项工作,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有所作为。
1.创建支持性的环境
对教师取得的教学业绩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尊重每个教师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果我们硬要把每个教师的工作束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他们就会感到工作乏味无趣,就会失去创造的欲望和动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不可能有较大提高。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程,需要给教师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修充分的讨论,而不是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压制教师的个人见解。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给教师以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的沟通与对话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在制定统一的教师规章制度的情况下,采用扁平式的管理,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长,赞赏成功,宽容失败,宣传成绩,鼓励有个性的老师存在,为其提供努力的原动力。在学校制度制定、学校宣传、学校工作会议、学校日常管理鿇程中都注重对教师个人创造性工作的肯定,并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宣传,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教师成长。使得每一个崇文的教师都明白,在崇文工作,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独特个性和创造力的。
崇文教师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可以随时向身边的同事求助,“团队精神”一直是崇文实验学校最强调的校园文化。但同时,学校也会做大量工作,诊断教师个人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指明发展方向。学校会定期开展行政听课。
2.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学校的学术氛围,是建设良好环境的重要内涵之一。学术氛围的形成,要靠长期不间断的积淀。崇文一直很重视校园学术活动,开展了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学术活动,为营造学校的良好学术氛围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校不定期地请专家到学校来讲学,学校语文、数学、综合教研组和六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在暑假的时候还召开沙龙。
3.编制《学术通讯》
崇文实验学校科研处和教导处每月联合编制一期《崇文实验学校学术通讯》,里面收集了本月以来优秀教师的教学反思、学习体会、优秀教案、教研活动记录、读后感、心得体会等反映教师学习成果的材料,可以把一些优秀的经验、思考的问题向全校教师推荐,也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
4.促进教师理论阅读
要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保持开阔的胸襟,需有好书为伴。阅读能使教师充盈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思考的深度,能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教育世界中的种种风云变幻。崇文实验学校科研处定期向教师推荐、购买书籍供教师自学,并组织相应的读书活动。但是与早期的定期为教师购买相同必读书目的做法不同,崇文实验学校最近开始采用更人文更具教师特色的阅读活动,除了每年在教师阅览室为教师订阅大量教育类专业期刊外,科研处每学期向每位教师赠送一本新书,这本书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去书店购买,而是科研处先到书店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挑选一批值得推荐的书,先做一个了解,然后对每本书做一个关于内容、适用对象的介绍,然后与信息处合作,在校园网制作一个网页,教师们可以点击查看到每本书的介绍,挑选一本,然后在喜欢的那本书上留下自己名字即可。每个教师选书完毕以后,科研处按照自动生成的购书单购买图书,作为礼物赠送给每个教师,并组织相关的读书活动。
(三)挑担子——提供锻炼机会
从名师成长的经历来看,他们的成长除了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还需要不断得到完善自己、改变自己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投入完善业务素质,实现自我提升。从崇文实验学校的实践来看,学校为教师成长创造了非常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如“请进来”——举办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公开课等;“走出去”——参加各种研讨活动和培训等。这些多种形式的活动为教师们改变自己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不断地选择以成长机会最大化的方式处理工作,不断地在自己能力极限的边缘工作,不断地挑战自我。
(四)开放周
教师上公开的示范课或者研究课是一种教师常见的培训和学习方式,虽然课的展示过程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但是这节课的教学往往经历了教师个人或者教师团队反复、深入地学习这节课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尝试各种手段,努力使这节课成为精品课这样一个过程。它能使教师从自己的实践出发,解决课堂中实在的问题,并积累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所以,上公开课是对教师的一种极好锻炼方式,每次上公开课,都要经历“学课—备课—讲课—说课—评课—再上课”这样周而复始的研究过程,一次一次上公开课,就是一次一次的磨炼。经历磨课这样一个过程,有利于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增强敬业精神和师德水平,形成优秀的教研文化。经过这个过程,教师可以举一反三,认识教学规律,确立研究的思维方式,成长位研究型教师。据不完全统计,首届当选崇文名师的五位教师,人均一年上公开课5节以上,虞大明则至今累计全国上公开课100节以上。就是在这样一节又一节的公开课和讲座中,他们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并在自我超越中走向成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为了给崇文的骨干教师提供上公开课的机会,崇文实验学校每年面向全省举办一次“崇文实验学校开放周”活动,每年推出一批不同学科的新的研究课和教研活动,面向全省同行开放,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两届,第一届与教育部浙江大学课程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第二届与浙江大学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累计五千人次以上参加开放周活动,积累文字资料20万字以上,20多位崇文实验学校的教师得到研究课展示的机会。
(五)教学联谊活动
杭州市有着全国中小学特有的春假和秋假,各为期一周。学校除了每学期外派老师十多次帮助其他学校组织教研活动外,还利用每个春假定期到省内不同地区的学校开展教学联谊活动,目前已经开展了两次春假教学联谊活动,2004年的4月,学校全体教师和百余名学生代表一起开赴省内常山、江山、宁波、温州、海盐五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春假联谊活动;2005年4月,学校全体教师和百余名学生代表又一起开赴海盐、平湖、温州瓯海、柳市、安吉等五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春假联谊活动。目前崇文实验学校已经与“温州瓯海实验学校、柳市三小、江山中山路小学、常山天马小学、安吉递铺三小、海盐天宁小学、平湖实验学校、宁波东柳小学、滨江博文小学、临浦东藩小学、临平镇三小”共11所学校建立教学联谊关系。受到联谊学校充分的欢迎与肯定。
每次联谊活动,崇文的学生与联谊学校的学生共同学习生活,而崇文的教师则利用这个时间进行教学交流,提供教师教学课堂教学展示和专家报告等。通过在联谊学校的参观、交流和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绿色学校是如何营造的;一个大班老师是如何高效地管理诸多孩子的;一个学校的校本文化是如何渗透给每一位学生的;经典传统的中华文学作品是怎样紧紧围绕当代小学生的……这些都引起了教师们不小的思考,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上研究课的教师更是和他的备课小组一起又经历了一次磨课—展示的考验。
(六)外出学习
学校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的同时,也积极地创造条件,把学校的老师送出去学习,参加各种类型的研讨活动,都鼓励教师轮流去参与。西博会名师名校长论坛、全国“小语”研讨会、省口语交际研讨会等都是学校购票、教务处调整课务,组织教师参与,省市组织的各种专题培训活动,如“校本课程建设”、“班级管理”等,都会安排专人参加,会务、交通、食宿等费用都由学校提供。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之后,要求要完成一篇学习体会,公布在校园网上全校交流,带回来的各种资料由图书室存档,并向全校开放。同时,学校行政领导也组织起来到其他的学校参观学习,吸取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
每学期还会派出1—2位教师脱产轮训,形式为参加脱产研修班、外派挂职锻炼、到高等院校访学等。三年来,共有五位老师参加了一个月以上的脱产培训,目前还有一位老师在上海高校访学。
(七)岗位锻炼
崇文实验学校的校本教研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教导处组织、科研处参与策划。全校共分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大组,其中语文、数学教研大组下每个年级组同学科的教师又组成一个学科教研小组,综合组下分音乐、科学、体育等学科教研小组。每个学年大部分的校本教研活动都是以教研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每两周一次;以教研大组为单位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基本为每月一次。对于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学校都有明确的要求,首先,必须事先确定讨论的主题、适合参加的人群;其次,参与教研活动的每个人都事先有明确的要求。要做的准备工作、要阅读的相关资料、教研活动中具体的人员分工等都会提前网上公示;再次,每次活动必须安排专人整理所有相关资料包括会议记录、教师反馈收集等。
可见,担任学科组长的教师将承担起除了本不轻松的教学任务之外的另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这对教师却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他们是学校教研思想的落实者,是本学科组活动的组织者,是青年教师的指导者。他们要起到这些作用,就必须先紧跟时代潮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保持对教育改革的热情,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组内业务的“领衔人物”。
崇文实验学校用学科组长岗位锻炼的形式培养有潜质的骨干教师。一些高素质的优秀的年轻骨干教师会被挑选出来担任各年级各学科组长,承担起教研组组织、策划与服务的工作。要求他们首先根据学校发展及上级有关文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活动。学校在每个新学年开始前都要求各级教研组长制订全年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并在每个学期开始的第一周,利用校园网公布本学期的校本教研主题和专项负责人,每两周各教研组长集中开会讨论工作进展。期末,教研组长都要完成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学校根据总结评选出优秀教研组。其次,要求他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同学科组的教师起到引领作用,平时要承担起对学科组教师日常“教学五认真”的检查、调研课评估、学生“一月一赛”策划、教研活动主题设计、实施、反馈等工作,督导教师的育人工作,精心打造组内和谐民主的气氛。与此同时,还要求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用行动和思想感召着周围的教师。
首届当选崇文名师的五位教师,在走上更重要的岗位之前,无一例外地都曾担任过学科教研组长的工作,并坦言担任学科组长这段经历让自己获益匪浅。所以,在崇文实验学校,定期会有一批“未来的名师”走上学科组长这个岗位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人生价值,并带领其他教师一起前进。
三、找茬子——课题研究驱动
(一)日常工作课题化
不断将似乎常规的行为“问题化”,工作以问题为驱动,一旦问题得以改进,则会带来高效率。教师平时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深入思考,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一个课题,在科研处的协助下,面向实际问题,结合实践工作,设计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收集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不断地完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地改进工作。教师在选定课题之后,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有了非常明显问题意识,研究的主动性也大大增强。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了很多问题,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整个学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研究素质和反思能力得到的极大地提高,教师们普遍保持着终身学习和研究教学的意愿,富有创新精神。正是这些教师的素质保证了崇文实验学校各项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崇文实验学校关于课程、协同教学、校本教研等成果是课题研究的产物,它为改进崇文实验学校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崇文实验学校的一些新的举措,都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教师的发展与学校改革建立了有机联系。由此,教师教育、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教师发展及学校的革新改善实现了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意味着教师教育观由静态向动态、开放的转变,是符合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无疑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
在对首届“崇文名师”进行访谈的时候,当谈到教育科研方面的问题时,大家都认为小学教师的科研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并且他们都认为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课题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作为崇文实验学校的分管科研的副校长,虞大明认为:“中小学教师和大学里的学生、老师搞科研不一样,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教学实践。许多中小学老师常常认为教学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搞研究,这是他们对教育科研的误解,其实我们可以从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然后去解决问题,这是互相促进的。”在虞大明的自传里收录了他的第一篇论文发表的经过,正是因为他在课堂教学中投入了丰富的感情,才有了把自己关于“情感投入”的认识和做法记录下来,总结一番的念头,所以才有了发表在《浙江教育》上的《怎样“情感投入”》一文。“其实,这并不能算做论文,因为,文章中没有理论层面的阐述,它只不过是描述一些简单的做法罢了。但我还是异常的兴奋,毕竟,这又是我的第一次,而且,它源于我的教学实践”。而“一切工作课题化:教研活动课题化,德育工作课题化,教学管理课题化”则是崇文实验学校俞国娣校长“理想的追求”。作为一名校长,她在学校里作了许多的尝试,“做课题,搞研究,越搞越觉得自己的水平不够。经常有如进入沙漠的无助感,如登上高山的缺氧反应。”就是俞校长在自传中对课题研究的感受,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后,她才开始了进一步的学习,也才一步步地在学习中成长起来。
学校2001年开始实施“新班级教育”课题研究,这是在学校前期开展的小班化教育、信息技术、合作学习、课程整合等课题的基础上的整体改革,是对小班化教育的深化,涉及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工作,校园文化、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评价、班级活动、教师合作、学校管理等都是研究的内容,学校组成了课题网络,由校级课题、区级课题逐步上升为省级国家级课题,目前学校承担各级课题27个,同时,每年学校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教师做出指引,鼓励教师把目前遇到的问题形成新的校级课题,开展长期的研究,这种课题有以班主任为主体开展的,如“作文档案袋评价”,有以学科组为主体开展的,如“三年级语文教师学科合作研究”,也有以学校管理方面的,如“寄宿制学生身心发展研究”等。在教师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形成了研究意识,掌握了搜集资料、设计方案、分析总结的科研能力,提高了反思能力,促进了不同班级不同特色的形成。
(二)用制度保障课题研究的进行
在过去,教师们会认为只有是经过在学校申报,上级教科研部门立项的规划课题才称得上是课题,在学校的奖励机制中,往往是教师科研成果获奖后才进行奖励,在课题立项后,往往也只是学校领导挂帅,带几个骨干教师进行研究,写个课题报告就参加评比,和普通老师好像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学校需要建立真正的与教师课题研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能够帮助普通教师把“问题”转化称“课题”,对教师的课题研究经费、政策上的支持、奖励和推广,使反思、研究成为教师日常的工作、学习方式和自觉行为,崇文实验学校经过多年课题研究的开展和不断思考,于2004年2月指定了《崇文实验学校课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在教代会通过审议,成为引领崇文实验学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纲领性文件。
编制《办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学校科研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组长的研究管理意识和责任心,强化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识,端正教师的“课题研究观”,体现课题组研究工作的相对自主、独立性,最终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制订本办法。
在《办法》中规定,一个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将经历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案撰写与陈述、课题立项、定期开展研究与完成报告、研究进展反馈、结题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该《办法》对一系列过程以及相关的经费使用与评奖等工作做了详细阐述与说明。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课题。但必须以学年为单位,在每年暑假前完成。主持课题研究的教师均有资格向科研中心提出课题申报意向,并以书面形式提交“崇文实验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表”和“课题经费预算”,递交时间为新学年开学后的第二周前;申请课题的教师需就该课题的研究范围、对自身和学校发展的价值、需要的帮助和支持做公开陈述,由科研处在新学年开学第一个月组织部分校四级以上教师对所申报课题的“可行性、实用性、科学性”等作出评估,确定部分课题为校级课题。区级以上课题申报就从校级课题中产生,不再单独组织申报活动。
在《办法》中规定了对每一个课题专项研究经费的数额范围,凡立项课题,均有资格向科研提出“科研经费预算”申请。课题申报同时,课题组负责人可以对本课课题研究的所有必要费用进行测算,一次性向科研中心书面递交“经费申请”报告。每个课题的总经费为“课题基本经费×系数”,课题基本经费为(年度)校级:1000元;区级2000元;市级:3500元;省级:5000元。系数为1—2。例如尹××领导的市级课题“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的研究”最终系数确定为1.5,那么一年的研究总经费为3500×1.5=5250(元)。系数的确定由科研处组织专家评估鉴定小组决定,考察的材料为课题方案和课题陈述。一般校级课题由校级专家组成,区级课题由区级专家组成,省市级课题由省市级专家组成。课题总经费的使用必须精打细算,专款专用,并严格遵守财务制度,总经费中60 %为研究经费,20 %为专家咨询鉴定经费,20 %为奖励经费,研究经费使用范围包括:资料费、必要的文具费、外出调查、学习、交流费、交通费用等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研究经费自课题立项后拨入后勤处专项课题账户,采用报销制度,由课题负责人签字,科研处主任审批,可使用的额度为总经费的80 %(研究经费+专家咨询鉴定经费),占总经费20 %的奖励经费在课题结题后科研处根据研究质量和成果直接下发课题负责人,由负责人进行分配。若发现课题组有经费使用不当或研究工作不得力的现象(如无价值的课题研究报告或公开陈述),科研处有权收回经费并给予网上警告。如因为正常原因造成课题经费不足,课题组可向科研中心进行再次申请,科研处可追加支持经费。
凡已到结题时间、符合结题条件的课题,由课题负责人向科研处递交“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由科研处根据该报告、平时进展、课题陈述等进行鉴定工作。科研处有权对课题成果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推广;课题按时正常结题后,发放课题总经费20 %的奖励经费;课题研究成果在区级以上各级评比中获奖的,科研处另行配套发放评比中获得的同等金额的奖金;课题不按时结题的,科研处收回所有课题经费,科研处年度考核降级。
作为课题组长,需要负责制订研究方案,撰写学期研究计划,进行学期研究工作陈述和总结,完成结题报告,按月工作汇报完成学分登记;同时,认真有效地组织实验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收集、积累能反映实验教师研究工作态度和质量的一切资料。
四、结对子——与同事合作,向导师学习
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除了平时上课的学生外,接触最多的还是自己的同事,因此教师之间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个学校中有几个专家型教师,并且把他们作为模范,那么学校中的其他教师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受到他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影响,从而得到进步和提高。另外,近年来在管理学领域非常流行的头脑风暴法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中,教师之间的头脑风暴更是教师互动与交流的直接体现。在对首届崇文名师的访谈中,他们都谈到,他们很多新的想法和有创新性的教学设计都是在和同事、和名师进行思想交流、课题讨论时产生的。
(一)向同事学习
同伴互助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同伴互助型的培养方式进行教师专业培训。每学期初要求集体备课,学科组长和组员共同学习教材,根据学科特点,明确学期要求和教学任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然后把备课任务分解,要求每个教师的教案中,既有集体备课的部分,又有个人独立备课和反思的部分。教师个人备课的部分要求有体现自己班级的特点,并且在“教学五认真”检查中相互督促,利用这样的方式结合教师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收获个人的成长。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便利的校园网络和现代化教育信息设备为教师创造教学研讨的平台。信息中心收集了日常教师教学视频、开课教案、课件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开发网站方便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提供便捷的服务,除了在校园网上可以看到大量教师个人的反思文章之外,教导处还定期组织网络教研,把交流研讨延伸到更广阔的网络空间。
(二)向专家学习
教师最能接受的也认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专家与自己共同研究,同时,实践也证明往往教研活动开展的好的学校,必定有专家、骨干、带头人。从名师的成长过程来看,导师对他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崇文首届名师中,徐卫国的导师是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朱乐平,俞国娣的导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杨明明老师,虞大明老师的老师则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当问及“您认为对您成长过程中最有帮助的事件或人物是什么”的时候,三位老师一致认为是他们的导师。俞国娣老师在她的自传中这样写道:
我师从杨明明老师,听课学习,全是自觉行为。当时学校还没有“拜师”一说,当时杨老师也还不是特级。只是我喜欢杨老师的课堂风格,而工作一年后又搬到了杨老师家楼下的集体宿舍中,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向杨老师请教。杨老师带我走进了天长小学的“小学生最有发展综合实验”。我开始知道什么是教育实验,什么是巴班斯基的最优化。于是我开始拜读教育名著,接触了前苏联教育家的理论;认识了八十年代教育学理论界的泰斗张定璋先生和已故的华师大杜殿坤教授;感受了刘力老师的敏锐的思辨力、留英回国的郑继伟先生平和的语词下包容着的睿智。我仿佛进入了一片新的天空!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是学然后知不足吗?是泰山面前的自觉渺小感吗?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的跃跃欲试吗?……我不知道,反正我觉得有一种内心的躁动,有一种急于想找点事做的冲动,还伴随着不知道先干什么好的急躁。于是,我开始了认真的探索研究。不仅仅是搞干净教室卫生,不仅仅是一大早等学生来上学,不仅仅是利用休息天给学生补补课。而是一种真正的研究的工作,能让我平凡的教师工作不平淡的教学研究工作。
我开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开始琢磨杨明明老师的课除了好听还有些什么?张化万老师的课又有些什么独特之处?在天长校园里,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我汲取,我吮吸,我思索,我解读。
她还写道:
有一段时间,我着魔般地研究上城区语文学科三位特级的教学风格。看他们的录像,听他们的课,这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
“杨特”(杨明明)的课堂,如诗一般,充满激情,总能让人回肠荡气,慷慨激昂。因为杨明明老师,她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她有着诗人的灵感与气质。
“王特”(王燕骅)的课堂循循善诱,“步步为营”(我没有更恰当的词,只能暂用此词),如吃橄榄,可以久久回味。就如王燕骅老师的为人,含而不露的学识,严谨的长者风范
“张特”(张化万)的课,风趣幽默,平实而煽情。我们和张化万老师谈话就是如此放松,似不拘小节,又充满智慧。
对三位导师的学习研究,我甚至有这样的冲动和自信:总有一天我也会有自己的风格,我也能给听课者——我的学生和听课老师以享受。
十多年来,我带着这样一种冲动和追求,一路走来,不敢懈怠。
在访谈中,虞大明老师则诉说了一件这十多年教学经历中最令他感动的事。当他试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时候,试了好几次始终找不到感觉,张化万老师就找了个班级替他试教。可是张老师是有高血压的,医生多次劝告过张老师不能太激动,而张老师在上课的过程是很投入是很激动的,在上完课之后,他的血压就又升高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虞老师感动不已。虽然当时的虞大明是本着“鲤鱼跳农门”的想法才考进师范,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可是在张老师的熏陶下,他不但教学水平与日俱增,同时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其中的快乐,他也开始热爱学生热爱教学了。
所以,崇文实验学校也选择了用“师带徒”这种一对一的形式培养骨干教师。为他们联系、安排与校内校外著名专家学者师徒结对,鼓励他们在与导师的交往中不带功利地取得进步。
这种培养形式在校内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学校安排专家教师对骨干教师进行传、帮、带,帮助教师研究课堂技巧,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师徒一起研究教案和研讨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习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研究教材,以及学习如何管理班级,如何进行德育指导,等等。崇文名师的成长经验充分说明了师傅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具有的重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