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表现力的内涵及构成

教师表现力的内涵及构成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教师的表现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存在于教师个人经验之中、能有效展开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外显行动品质与能力。因此,教师的表现力是将教师与学生直接联系起来,实现师生交互影响的能力,是教师整个生命力量在教育活动中的呈现,是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二节 教师表现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表现和表现力

表现强调的是将内在的东西(比如人格、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表露、外显、展示出来,让别人(也包括表现者本人)能够清晰具体地感受到,直观形象地观察到。所有的表现首先都是一种自我表现,是对其以身份和角色为核心的所有构成要素(如情感、意志、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等)的表现,因而也是一种直接建立在亲身体验基础上的表现,每个人都存在着这样的表现体验。对人类而言,表现是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的结果”,因此,“表现作为手段,既是实践的构成成分,又是实践的丰硕果实,它同人类的知觉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一起成熟起来,是实践的光辉结晶”。

表现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敢表现、乐表现的意愿和会表现、善表现的能力。前者大抵指表现欲,后者就是表现力。表现欲是指表现自己的愿望和冲动,有先天的成分但更多是主观的。人无论老幼,在心理上大都具备表现欲望,无非是教师的表现欲要更强烈些。而表现力是展示自己的能力,是将自己的所有内在用最合理的方式或最有效的策略表达出来的能力。我们发现表现力是客观的存在,它有高级与低下、深厚与薄弱之分。有些教师很愿意表现自己,但总让人觉得是刻意而为,矫揉造作,甚至比缺乏表现力还要糟糕。就和舞蹈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的表现功力,你舞动的双脚会如同鸭子蹒跚走路一样,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教师需要的是积极、向上、健康、有效、智慧、创意的表现力,这需要不断培植、发展。

二、教师表现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教师表现力的内涵

相对于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言,教师是一个工具性的存在。教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而存在,如果没有学生或者没有学生的有效发展,教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教师作为工具性价值的存在,向学生展示的正是教师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感与所能。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影响学生的同时,也就是在展示自己、表现自己。这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能力,便是教师的表现力。

在教育生活实践中,教师表现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教师表现力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教师的表现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存在于教师个人经验之中、能有效展开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外显行动品质与能力。它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当时当地的课堂教学情境相契合的知识与能力、素质与理念的综合体现。这种能力,贯穿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在某一个特殊时间里才出现的;这种能力,最终的目的是指向学生发展,也可以说实现学生有效发展的活动能力就是教师的表现力。因此,教师的表现力是将教师与学生直接联系起来,实现师生交互影响的能力,是教师整个生命力量在教育活动中的呈现,是教师的综合素质。

具备良好表现力的教师善于把对学生心灵的感悟、接纳和对学生的期望、教诲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善于进行自我规划,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能善于科学合理地解读教材、组织活动,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善于选择每个学生所适宜的方式进行教育和教学,使学生成功获得长进和收益……教师的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艺术掌握;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

(二)教师表现力的要素构成

表现力一般分为语言表现力和操作表现力两类,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正是对教师表现力要素的集中概括。“言传”就是教师的言语行为,是语言表现力;“身教”则是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可以理解为操作表现力。在现实教育生活中,教师一般是通过“言语”与“非言语”两种行为方式来有效展示自己,与学生发生联系,影响学生的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

但是,教师的语言表现力和操作表现力是有着丰富外延的,它至少包括观察能力、谈话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指挥学生的能力、创造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师的表现力其实是一种综合的素质与能力。从教育教学的执行过程来分析,我们认为,教师的表现力在其开端首先体现为设计能力,在过程中则表现为对话能力、沟通能力、亲和能力、支持能力、交往能力等,在结束阶段则主要体现为评价反思能力,而且就不同学段的教师来看,这些表现要素的侧重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我们结合小学教师的特点,从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和新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出发,提出了小学教师表现力要素的初步模型(见图5. 2),它实际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具有表现性”无非是这些能力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标志性特征。

1.高超的设计力。对教师来说,教学设计能力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个能力,也是表现自己综合素质的第一个能力。表现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在第一环节就体现出自己的水平来,比如教材如何解读到位,活动如何精密设计,环节如何有效过渡,资源如何有效利用,特别是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何有效应对等,都是依赖教师的设计来实现的。

2.浓郁的亲和力。表现力强的教师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水平,能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手势甚至一颦一笑来吸引学生,善于表现的教师特别能在表现的过程中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与价值,特别对一些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总是给予细心地呵护和关怀,因此他们能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迅速有效地与学生拉近距离。

img24

图5. 2 教师表现力的要素构成

3.有效的支持力。表现力强的教师善于帮助学生确定有效目标,以课标为依据,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分层目标,让学生提出合适自己个体学习的目标;善于提供有效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善于设计有效问题,问在达到目标的关键处,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梯度地逐层向前;善于引领学生展开有效练习,注重学科内外的联系,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和创新实践能力;善于营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思考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这种帮助、引导、促进、激发、推动等作用,便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需要的教师支持力。

4.和谐的对话力。对话不是指仅发生于师生之间的谈话,而是指发生于教学研究者、各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评价方式等之间的语言及精神交流。表现力强的老师首先能在较为广阔的视域中展开对话,不仅善于和学生进行对话,还善于同文本、资源、同伴等展开对话;其次表现力强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尊重差异,接纳差异的特质。对话的最终目的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使其进入新的视界,师生双方在对话中“通过相互理解来维持差异”,而不会为了达成共识拒斥多元意义的共存。

5.准确的评价力。评价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可以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评价应及时、有效并具激励性;二是教师的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来实现自我完善,这在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欠缺的。表现力强的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评价能力,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归因,并从中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能自觉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总结教改实践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引领教师走向智慧的教育教学境界。

教师的表现力还包括和谐的交往力、灵活的应变力、清晰的自知力、有效的技术操作能力等,当所有的要素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教师的表现力便会释放出强劲的能量,不仅推进教育教学活动,而且也能使教师建立起积极的价值观,获得健康的人生。

三、恰切:教师表现力发展的不懈追求

通常我们的理解是,小学教师需要出色的、高超的表现力,教师表现力强了,她所带的孩子表现力自然就强了,但深入思考一下,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比如有的教师表现力很强,课堂成了表演自己才华的舞台,而没有留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这样的课绝对不是什么好课;这说明,教师的表现力要有个“度”的问题,要科学、合适、有效,要恰到好处,这就是我们提出的“恰切”。“恰切”,是教师表现力发展的目标与核心。

对“恰切”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教师的表现力要能感染孩子,能够激发孩子,但这种表现力不应该阻挡孩子们自身具有的独特风格的表现。教师的表现力唯有达到启发、激励孩子生成与展示更好的与众不同的表现,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恰切”表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