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实践策略
一、探索文化管理新思路
文化管理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靠管理主体与对象主体(中介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可见,文化管理的中心是人。它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是更高层次的“人本主义”。文化管理重视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价值观、品德规范、团队精神、组织氛围、管理艺术等软要素,管理是间接的、隐性的、柔性的。推而广之,学校对教师实施文化管理其要意是,以教师为本,强调教师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将教师看作是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尊重教师的价值,注重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开发教师队伍的人才资源,以道德和精神引领教职工和学校的发展。首先,对于学校内部而言,必须重塑学校文化,使发展专业学习共同体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学校主要是由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群体所组成,而任何依赖高度专业技能的组织机构,采用同事共享权力模式均可获得高效率的运作。同时,这种模式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合作的精神,更有利于富有向心力的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其次,对于学校外部而言,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为学校提供一个相对自主的宽松环境。减少自上而下、命令式、强制性,取而代之的是自下而上、协商式,增强服务性。教师专业团队彼此信任的、有效合作的文化氛围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教师之间的彼此信任可以减少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挫败感,还有助于在以学校为主的职业团体中形成高效的社会控制系统。由此形成的组织规范,使日常工作井然有序,同时教师又仍然能感到相当的自主性以及个体在工作中的互动性。彼此信任还为学校改革创造了一种道德资源,使每个教师能团结在组织周围,能继续在思想上保持对组织使命的认同,能坚定地不断自我发展。
(一)提高教师的现代教养水平
现代教养是指现代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现代教养就是现代人的真善美,教师的真善美可以起影响引导作用,它是一种价值导向,能凝聚成积极向上的组织风气,还可以起到塑造教师的作用。
1.在学校组织中倡导“重德主义”的行为原则和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或德性文化,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学校文化建设要以德行文化为背景,提倡重德主义的行为原则和行为方式。我们倡导治学从教,贵在有德,要倡导“与人交流,以德待人”,强化“努力、立志、为公”的学校精神,在师生中建立起学校具体倡导的德性行为。
2.培养必备的现代思维方式
现代人所必备的五种思维方式有求真意识、理论意识、创新意识、批判意识和主体意识、这五种思维方式是教师提高自己现代教养水平所必须具备的。
3.传承现代文化人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意识是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觉传统,每位教师树立责任意识,把教好每位学生视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
4.形成崭新的现代视界
21世纪随着现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发展,教育理论开始生成、涌入,如人本主义、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双主体理论,等等,我们应该把这些丰富资源吸纳、内化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成为紧跟时代需求的教育工作者。
5.在功利化的时代培育一种超功利的精神
教师应是时代精神的脊梁,固守一份超功利精神,有这种精神会耐住寂寞,心态平和,不患得患失,不抛弃规范、淡漠名利。
(二)构建教师的“精神家园”
教师的精神家园的重要特征是什么?它包含归属感、被尊重的价值环境,对话的精神平台,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归属感是精神家园的基本特征,在这个家园里,既有物质资源共享,也有精神资源共享,物质资源共享是精神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精神家园与教师之间具有一种互动生成关系,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个性自由和独立的价值追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精神家园的精神力量会不断地影响教师,完善教师。
此外,要着力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利用学校文化陶冶教师的情操,影响、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和专业水准。
二、完善健全培养制度
学校的管理应该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完善健全一整套适合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特点的规章制度,不仅是学校规范办学之必须,而且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持续发展之必备。
确定教师主动发展的目标:
1.总体目标定位:
建设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素质,有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兴趣特长、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队伍。
2.具体目标定位:
(1)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胜任课堂教学。
(2)胜任班主任工作,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
(3)具有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非本学科专业的特长与爱好。
(4)培养一定数量的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坚力量。
为了促进教师成长,保证教学工作的规范到位,学校进一步健全诸如《任课教师岗位职责》、《备课组长岗位职责》、《教研组长岗位职责》、《杭二中分校学术指导委员会岗位职责》、《教学师傅岗位职责》、《教学徒弟岗位职责》、《担任实习任课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教师教研活动管理条例》、《教坛新秀评选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创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组室实施意见》、《教师自评、互评条例》。学校各部门分工协作,建立一整套的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及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
以下呈现的分别是学校《备课组长工作职责及考核标准》、《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及考核标准》和《教坛新秀候选人课堂教学评估量表》(见表8.2)三个实例。
备课组长工作职责及考核标准
备课组长是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骨干,是该年级学科的带头人和负责人,是该年级各项教学、教研、教改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协调者。备课组长对教研组负责。
1.订出本学科本年级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组织实施和检查。
2.组织好本学科本年级教师集体备课和业务学习,定期检查教师教案。认真钻研教材,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安排好本年级公开课,做好评议工作。
3.协调组内各教师的教学进度,统一年级教学的深广度。组织好教学资料和学科单元测验。
4.把好年级质量关,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教师,经常了解、检查本组教学工作状况和教学质量,发现、总结和推广好教学经验。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2节(组内每位教师的课至少一节),课后进行交流对话,召开年级学生课代表会议,了解和分析本年级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组织教师研究,提出改进措施。
5.做好学科本年级阶段和期中考试工作,拟定命题人员。对背靠背命题的试卷,提供命题双向细目表并负责考后对试卷进行质量分析和综合评价。组织好本年级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做好本年级学生学分认定工作。
根据学校对备课组长每月工作的考核标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每月对备课组长工作进行实效性奖励,具体条款如下:
1.备课组长按工作职责条例完成当月任务的发放基本奖12.5课时点/月。
2.对学校工作做出特殊贡献或承担附加工作的(如:承担师范院校的实习生指导工作、组织科技节活动、学科周活动、在省市级竞赛活动或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等)当月再奖励6.25课时点。
3.拖欠当月任务(如未按时上交备课组活动记载卡、考试情况分析表等;未按时出席备课组长会议等),在补完成任务后当月仍要扣除6.25课时点。
4.备课组长未履行职责或出现违规行为(如:违规订资料;未按要求组织备课组活动;命题、阅卷、登分等环节出现事故等),在相应的行政处罚后仍要扣除当月绩效奖12.5课时点。
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及考核标准
教研组长是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骨干,是学科的带头人和负责人,是本学科各项教学、教研、教改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协调者、教研组长对教学处负责。
1.根据本学科教师结构和特点,提出本组新学年或新学期教师任课安排的建议,向学校推荐本组的备课组长或学科组长的人选。有时教师不能上课时,协助教学处组织教师代课。协助教学处做好下学期本学科各年级的教材及教学辅导资料征订工作。
2.参照《教研组工作规范》,结合本组实际,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并定时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搞好学期或学年教研组工作的自查和总结。
3.协助教学处检查本组教师执行授课计划、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4.组织本组的各项教学研究活动,安排好每两周一次的本组教研活动内容。
5.根据新课程要求,确定选修课开设科目,编写及修订选课手册。指导并组织本学科教师完成学分认定工作,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等。
表8.2 教坛新秀候选人课堂教学评估量表
6.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教师,经常了解、检查本组教学工作状况和教学质量,发现、总结和推广好教学经验。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组内每位教师的课至少一节),课后进行交流对话,做好本学科公开课的组织评议工作。每学期召开两次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本学科教学的意见。
7.组织审阅和帮助论证本组的教学研究课题,推进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
8.审阅考试命题,组织教学质量分析。
9.确定、落实本组的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做好本组学科竞赛的组织工作。
10.协调本组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注意本组教师在思想上、业务上的交流,努力搞好本组的教风和组风建设。
11.参与本组教师教育、教学情况的考核和评价,特别要帮助、关心新教师的成长。
三、学习共同体的推进
(一)完善教师发展中心
为了实现“深化教育改革,打造和谐校园,构建教学特色,创设学校品牌”的目标,全面提高我校教职工队伍素质,学校创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一块园地,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教师发展中心是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一个基地;教师发展中心更是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的一个平台。教师发展中心是由校党总支,校工会,校团支部共同创办,有明确的创办宗旨、目标设计;有明确的领导小组,组织形式,活动计划,工作安排,有固定的活动地点。学校还建立了一个100兆的校园网,教师可以直接上网进行电子阅读、阅览、收集国内外各种教育资料和教改信息。教师发展中心对每位教师制定详细的五年或十年发展规划,并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校本培训。由“教师发展中心”牵头,以如下活动为抓手,在教学实践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1)落实新教师的师徒结对;(2)新教师岗前培训;(3)实施针对青年教师的“青蓝工程”;(4)建立青年教师的成长档案;(5)实施针对成熟教师的“名师工程”;(6)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7)实施全体教师的“五个一工程”;(8)进行全校性的教学诊断和反思。
【案例1】 裘微教师个人五年发展规划
一、外部条件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教学行为等方面必须不断更新与深化,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二、自身条件分析
优势:作为一名教师,具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经验,有较强的课堂协调能力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弱势:业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知识面还应更广。尤其是要加强计算机方面的学习,使教学工作更得心应手。
三、自我定位与总目标
1.自我定位: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做学生、家长信赖的教师。
2.发展目标:努力形成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淡泊名利、严于律己、宽厚容人的人格魅力;练就处事豁达、谨慎,待人真诚、和善的处世能力;提升勤于学习、乐于思考、善于领悟、精于表达的业务水平。
四、分项目标和任务
(一)师德目标方面:(略)
(二)学识目标方面:(略)
(三)教育教学方面:(略)
(四)教育科研方面:(略)
五、通过五年对规划的逐步实施,应达到的预期效果
(一)学习专业化知识、提高专业化技能的自觉性有明显提高。
(二)能够产生比较强烈的自我提高欲望。
(三)成为思想素质高,改革意识强、专业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师。
六、措施与对策
(一)专业水平的提高(略)
(二)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具体略)
(三)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具体略)
(四)勤于思考,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体略)
(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具体略)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争做一名领导省心、家长放心、同事欣赏、学生喜欢的科研型教师。
(二)打造科研型教研组、备课组
教研组、备课组工作的关键是突出教研功能。“研究出智慧、研究出特色、研究出质量、研究出规律、研究促学习、研究促发展。”教研组、备课组应该研究常规教学中带普遍性的问题,研究课改中先导性、探索性的问题,研究整体提高教师水平、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的问题,研究和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律,等等。
1.备课组建设。发挥集体优势,注重教研效果,踏踏实实以研导教,以教促研,集思广益,勇于创新。通过具体而严格的规章制度落实备、教、听、评一系列规定动作,备课时实行备课组成员主讲制,教案中突出整个备课组教师集体的教学思想精华;寻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最佳方法,每个教师在此基础上发挥聪明才智、体现个性特长。
2.教研组建设。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教研组实现组内成员相互协作、团结一致,同时鼓励成员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出现不同教学思想的碰撞。教学研究倡导坦诚、无私的对话与交流。
(1)教研活动。教研组活动:通过以优秀教师为主,通过共同备课、听课、上课、评课,特别是在示范课和汇报课中组织、评价、实施过程中,使新手教师学会备课、上课、作业布置、辅导和学生检查五个方面的基本技能。
此外,每学期都有开放周或开放日活动,我们组织教师参加这些活动。观摩外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回校后加以评析;组织观看教学大赛的录像,并认真进行讨论和分析研究以促使老师教学方法的成长。
(2)微型教学。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或在课前设计好问卷,课后由学生填写以了解学生的反馈;经过分析和评论,再次进行以另外的学生为对象的微型教学并录音录像,然后一起分析第二次微型教学。
(3)网上评课活动。将教师的公开课同步录像后挂到校园网上,全校师生均可点击观看,并打分和评价,既可以促使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又可以博采众长,相互学习。
(三)推行德育导师制
为了进一步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培养既是教学专家,又是育人能手的全方位人才,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在对各年级思想品德、心理行为等方面最需要帮助指导的问题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慎选一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师德修养,学识广博,身心健康,乐于奉献又热心德育导师工作的非班主任担任德育导师,作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一种有益的补充,营造全员德育的育人氛围。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力辅导”,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开展对他们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个别教育。学校各部门、班主任、导师与家长之间加强协调、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学校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以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创建互助型年级组
年级组实行双向聘任制,教师必须业务过硬才会受到聘任,给教师自我发展施加了压力和动力;同时教师又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有良好教学环境的年级组,将年级组建设推向更高的台阶。年级组定期进行德育和教学的研讨会,既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让教师在研讨中学习和成长。
由一名副校长、一名中层、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助理、几位资深教师组成年级核心组,集中了德育、教学的核心力量。聘任原则不是强强联合,而是互助原则,形成备课组为单位的教学合作组,十位班主任形成德育互助组。每两周有例会,备课组交流教学经验、研究疑难问题、研讨学生学情等;班主任团队分享班级管理经验、分析学生个案、交流阶段工作重点等。年级组还不定期的发一些理论资料供老师们学习,如《了解我们的孩子》、《学会赏识孩子》、《种下责任的种子》、《帮助孩子走向成功》、《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等。让教师们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下工作、学习、交流、成长。
四、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学校发展的步子,我们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机制,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各学科名师荟萃的教师队伍。依托我校学术委员会的力量,借助市教研室、浙大、市教科所等专家的指导,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如新教师培训班、新课程系列校本培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青年教师教科研研究小组等。这既优化了教师的成才环境,又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师资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具体实施中,既强调统一与规范要求,围绕共同关心的研修方向,设置专题沙龙,以研讨会、座谈会、专家讲座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又注重对不同的教师采取个性化的培训与培养,形成多个层次的、风格各异的、有独特个性特征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的、自主发展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一)专家引领
1.专家讲座。学校每学年都要根据教师发展的需求请校外的专家做不同专题的讲座:如浙大曹立人教授的考试策略的研究;浙大盛群力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教研室曹宝龙主任的关于新课程研究;杭师大周俊教授的案例研究等。这些专业知识的介绍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策略的优化、教学研究的深入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2.拜专家为师。学校为部分骨干教师牵线搭桥,与教研室联络,邀请各位教研员作为这些骨干教师的师傅,经常邀请这些专家来指点课堂教学,作教材分析等,给他们压担子、找任务,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
3.校内师徒挂钩。为充分发挥名师的指导作用,我校专门成立学术委员会,这是针对分校目前状况有效地开展教科研和中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工作的学术指导性机构。它集研究性、参谋性、咨询性和指导性为一体。同时我校为教龄三年之内的新教师安排了教学师傅和班主任师傅,以利于新教师快速成长。每学期召开三次师徒座谈会,开学第一周内开见面会,相互介绍、相互了解,并对师傅和徒弟分别提出要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在教师节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并当场签订师徒挂钩协议。期中考试后开交流会,谈体会、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期末开总结会,回顾一学期的得与失,奖励优秀师徒,推广经验。学校自始至终关注师徒双方的指导和学习过程,督促协议内容的落实。
(二)师德培训
我们在校本培训中,强化师德教育,注重激发教师的敬业和乐业情怀。在平时,根据教师的思想实际状况认真组织教师政治学习。学习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时间保证、内容丰富,并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看专家的师德讲座录像,请本校优秀教师(如金牌教练金永胜老师)为青年作师德报告,开展师德演讲比赛,以青年教师身边的典型人物,感人事例来激励他们追求师德上的高品位。我们还开展“四讲”系列活动,讲工作、讲学习、讲团结、讲奉献。规范教师的言行,做到“四个一”,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不让一位学生掉队,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营造“乐业、善教、和谐、进取”的良好氛围,增强教师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三)基本功培训
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方面,我校以教师基本功培训为突破口。组织教师开展了教学设计培训,包括新课导入、板书设计、媒体制作、练习设计、课堂小结等分项训练,要求人人过关,以提高教师运用专业知识,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组织教学的能力。并在青年教师中开展达标活动,即普通话,计算机操作,三笔字达标,请校内外的相应的特长教师担任指导,全员参与培训,人人练就一手过硬的基本功。达标成绩纳入考核,并对优胜者予以奖励,激发教师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竞赛
为激励教师精益求精的竞争意识,在教师中营造“比、赶、超”的教学氛围,我们采用了“以赛促训”的教学竞赛的方式。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有规划的教学比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个案研究,基本功等比赛,教师全程参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懈追求,不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工作。
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教师的发展应得到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科研支持。我校提出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要进行教学研究,确定自己的研究意向。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平时的教学活动要有意识地围绕研究主题展开。注重个案积累、分析。每月要记录研究进展和小结。此外,学校为其创设好外部条件;定期邀请专家作教学教研讲座和报告,学习教育教学原理和教科研方法,加快知识更新与拓展;有针对性地选送教师外出参加教科研培训;每学期举行一次优秀论文征集评比活动等。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水平。
(一)新课程研究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我校教学部门本着“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工作方针,运用不同形式,对每年高一年级的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教学方式的培训。同时,各相关部门及教师通过向样板学校学习、取经及学情调查,制定了适合我校实际的《学分认定办法》、《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细则》及《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整个培训周期内,培训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培训形式活泼,除采用主讲式外,更多地采用了参与式培训,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加快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理解与认识。
主要培训内容及方式如下:
●新课程理念及学校实验因子确定及进程安排,由教学分管校长方平在全校教工大会上主讲。
●学分管理方案起草,细则制定,先由高一各备课组进行学情调查,制定学科内评定细则,教学部门进行整合,确定校内统一的评定细则,由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到高一全体教师进行分层分级培训。
●全体高一教师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与交流:高一各备课组推荐相关教师利用校内I-class教室的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实录,由教学处将录像传送至校园网,供全校教师观摩、评价、交流。
●课堂教学观摩:利用周三、周四教研活动时间,分文理科开设观摩课,组织全校教师听课、评课、研课,特邀请市教研室朱可老师结合点评进行新课程培训。
●由陈海玲老师结合“参与省、国家课改专家研讨活动”体会,向全体教师谈实践体会与认识,进行新课程教学方式培训。
●IB选课方案的制订:首先组织各学科组组长研究IB课程,听取学科建议,教学处确定选课模式并制定出针对我校学生实际的选课方案框架,由各学科组完善课程分析、选课建议、高考方向预测等,落实高二学生走班选课。
●新高考方案学习:利用周三、周四教研活动时间,分文理科观看学习新高考方案的录像。并由方平校长作具体解读。
(二)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以各学科教学的共性为基础而抽象出来的通则,是各学科共同追求的目标。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达到教学理想状态的方法和途径的探讨,来摸索教学最优化的规律。管理者可以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型,引导课堂教学向素质化、最优化方向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评价教学效益的重要指标,有效教学旨在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为使教师的工作能最大限度地通过学生的进步体现出来,我校本着“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理念,查找现存课堂教学的问题,关注教学的具体环节,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具体措施如下:
(1)编印“有效教学”相关学习材料,引导教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有效教学”理论的学习,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撑。
(2)在全校三个年级学生中进行学习现状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师根据学生现状把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3)在全校任课教师中进行课堂教学中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的研讨征集,在充分分析教师提案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指导意见,作为今后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力抓手。
(4)结合学校各类课例展示活动,加强听课评课工作,对优秀课例进行推广,对有效性不高的课例提出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注重反馈引导。
(5)进行教学活动的“会诊”工作。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会诊”,通过研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处提炼出全校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将此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使课堂教学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有效性,同时也使“问题即课题”的意识在实践中深入人心,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2.达到的预期目标是:
(1)目标达成度最大化
最理想的目标达成度的增量为100%,即教学目标的课前达成度为0(全员未达标),教学目标的课后达成度为100%(全员达标)。为获得接近理想化目标达成度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准确设计目标:
①目标内容的和谐性
认知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态度、兴趣,意志、品格)的有机结合。
智育目标和其他各育目标的有机结合。
达成性目标(当堂课即可达到)和方向性目标(带有指向性、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的有机结合。
②目标层次的合理性
目标层次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目标有达成的可能。
③目标表述的明晰化
尽可能用学生的外显行为语言来表述目标,使目标的达成具有可检测。
(2)学生参与度最大化
最理想的是100%学生以最大限度参与教学过程。
①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达到高度同步、和谐。这是参与的广度。
②全体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层次,表现出思维的主动性和深刻性。这是参与的深度。
③全体学生想进一步学习,表现出探究新一目标层次的积极性。这是参与的后效。
(3)时间利用率最大化
最理想的是时间利用率为100%,即被利用时间(可利用时间减去无效时间,无关时间)和可利用时间之比为1∶1。
①以最少时间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使无关时间降至最低程度。
②选择最适合学生智力活动水平的教学方式。使无效时间降至最低程度。
③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密度提高到最合适的程度。
(三)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以某一特定事件、情景或状况的客观描述为对象,通过阅读、分析与讨论,达到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功能为深化理论素养,丰富默会知识,增强对教育教学活动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教师具有进行案例研究的天然优势:自身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活色生香的感性素材,来自真实教育教学情境的问题意识等等。为了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我校邀请浙江省案例研究专家杭师大周俊教授为全校教师作“案例研究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指导教师进行案例研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动员教师们关注和挖掘身边的典型案例。
通过案例研究,教师获得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实践经历的机会,深刻地洞察和认识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梳理难以化解的难题,有效地促进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同时案例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有效渠道。
六、搭建展示平台,激发内驱力
1.提供方便,支持教师参加校外的各级各类培训。学校对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活动一直是大力支持的,不仅保证时间而且还资助部分经费,并且争取名额推荐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各类研讨会、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出国培训等。
2.争取机会,鼓励教师参加省市的各级各类比赛。为了让教师尽快崭露头角,学校根据上级各类比赛的要求提前在校内有计划开展比赛,选拔人才,让各教研组和全体教师先行体验,有准备地参加上一级比赛。几年来我校在各级各类教师基本功竞赛、说课比赛、优质课评比、教学案例和论文评比、课件制作评比、课题评比中教师参与积极性高,成果丰硕。
3.创造条件,帮助教师组织学生外出展示特长。学校根据学生特长,分层次教学,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条件,开设各类特色课程,如英语特色班、体育选项小班课等。并且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及社团,如科技活动小组、化学竞赛小组、文学社、弦乐团等。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并组织他们积极参赛。我校学生在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傲人。
七、完善发展型多元化教师评价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性,学校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向一专多能发展。
(一)评价资料的获取
1.建立听课制度(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听课、同学科教师互相听课)抽查调研和研讨学习相结合。
2.建立学生问卷调查制度(每学期2~3次,内容可由教导处或各教研组统一拟定)。
3.定期座谈制度(与学生课代表、班干部或家长)。
4.查阅资料(要积累教师日常工作的评价素材,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案、作业、课件、满意率、教师继续教育、教研活动、论文撰写、荣誉及奖励、班主任及值周工作、出勤等方面教育教学行为全方位的“实录”,以此作为教师评价的支持材料)。
(二)多元评价方式的建立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多元评价权重分配可以考虑为:教师自评(结合互评)30%、学生评价(结合家长评价)30%、学校评价小组40%,评价结果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评价内容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其他专长、受欢迎程度、奉献敬业精神等。在学校评优选先,晋级晋职时,慎用评价结果。
(三)增量评价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合理有效的增量评价方式。与之配套的奖励制度均以增量为基础,大大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将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内驱力。譬如教学评价:高一以入学成绩为起点,高二高三以统测成绩分班后为新起点,以平均分及保优率的增量作为标准,横向比班级之间的增量差异,纵向比在原起点上的提升幅度。这种评价方式得到每位教师的认同和响应,大家为了尽可能提高增量,一方面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另一方面取长补短,形成良性竞争。所以这几年我校在生源下滑的情况下,高考成绩不断提升,本科上线率平均每年以20%的增幅提升,远大于杭州市的平均增长率(10%)。学科竞赛获奖学生数、获奖种类、级别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积极性与日俱增,奖级也越来越高,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涌现了一大批省市学科带头人、学科大组成员、教坛新秀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