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学校文化依托并通过学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但是,在现实的学校文化建设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学校文化的价值意义,总是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学校文化建设,使学校文化偏离其价值意义。目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集中到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轻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学校文化的外在标志,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学校甚至把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学校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比如说,学校建造漂亮的图书馆、阅览室,添置了大量的图书,但校园里可能是缺少真正的书香,或者说是缺少品书香的人。那么,一切的设施也就只是学校硬件达标时的一项合格的项目,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讲,只是一种摆设而已。教师的专业修养、精神修养,并不是靠增添些设施就能实现的。同样,我们在不少的学校,也都看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三风”追求,不是张贴就是上墙,甚至做成册子,人手一份。但是,这些理念、规定并不是上墙、上镜就能实现的。可见,现实中的学校文化离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
二、传统教育思想色彩浓重,现代教育意识淡薄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发扬光大。但也毋庸讳言,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仍存在不少,甚至成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文人相轻、论资排辈、保守保留等。
古人对教师地位作用的界定,常被学校用来开展尊师教育的依据,“天地君亲师”的至高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师徒关系,使教师拥有先天的权威,不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不利于能者为师、教学相长的师徒关系的发展。
传统的学习观强调勤与苦,那种“悬梁刺股”式的刻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诚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少学校把勤奋刻苦作为校训,告诫学生,勤奋再勤奋,刻苦再刻苦。
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学校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三、学校文化封闭状态明显,教育开放明显不足
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学校总是按照本校传统的思维,尽最大可能构筑起自身的学校文化体系,以抵御社会文化中的消极的有害的东西渗入,使青少年能在一个相对洁净的安全的学校环境中成长。同样,学校文化体系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来讲,也具有各自独特的环境与氛围,以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学校特色。特色固然必要,但却存在明显的封闭意识。学校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已不符合开放的现代教育要求。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学校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的互动,使师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吸收、批判能力,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