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弘扬求是精神

弘扬求是精神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于2003年8月调入杭十五中任校长,近六年来,笔者立足于学校文化系统构建的研究与实践,偕同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组从传承、移植与创新学校文化的角度,研究开发依托浙大的优质人文资源,改造学校文化,确立“三大系统”的文化体系;移植学校文化,着力校本管理的文化模式;创新学校文化,彰显“五全一体”的德育特色。

个案一 弘扬求是精神 创新教育品牌

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和史密斯曾指出:一个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即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导致成功的教育途径。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笔者认为,学校文化的“魂”是学校在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个核心,教师可以不断更新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从而增加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学校的发展。笔者于2003年8月调入杭十五中任校长,近六年来,笔者立足于学校文化系统构建的研究与实践,偕同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组从传承、移植与创新学校文化的角度,研究开发依托浙大的优质人文资源,改造学校文化,确立“三大系统”的文化体系;移植学校文化,着力校本管理的文化模式;创新学校文化,彰显“五全一体”的德育特色。构建了学校“民主和谐,求是创新”的学校文化,形成了“双负责”的办学理念——“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使得学校成功走到教育改革领域的前站,学校文化的系统构建让我们尝到成功,同时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探源:重续“求是”文化之脉络

1.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学校文化这一概念自出现以来,对它的定义始终处于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和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这种概念随着教育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但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这一定论,始终是供认不讳的,它引导着学校健康、持续、和谐地发展。

(1)阵痛过后,坚定重塑学校文化之信心

21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阶段,从1996年到2003年间,学校多次分分合合,先与求是中学合并,后又与高中部分离,学校的领导班子频繁变动,在改革与竞争的浪潮中经历了一次次打击与阵痛。学校就像波涛中的一条小船,在浪尖和谷底间颠簸。2003年6月,学校中考成绩下滑,社会信任一度丢失,教师们因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而感到迷茫,学校前景模糊,发展陷入了困境。2003年8月,笔者对学校历史进行认真回顾与分析,走访了全校百余名教职工的家庭,平均每周一次召开教师座谈会,踏踏实实的调研工作让笔者认识到,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是学校文化滞后,主要原因是多年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对学校文化的作用缺乏认识。同时,曾经是省一级重点中学初中部的光环让我们变得故步自封,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永远是教育教学的先头兵,对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有抵触的情绪,优越感让我们变成井底之蛙。

(2)科学调研,文化没有“章”可循

余秋雨说,一切经济行为的目的和极限都是文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至一个企业,它的发达和贫困都是其自己的文化选择,一个学校也是如此,这种文化选择无时不在。

在改革的阵痛之后,对于学校文化的建构,教师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笔者在全校教师中通过调查研究,采用全员调查的方法,共发放138份,回收有效问卷138份。综合调研结果,发现一些问题。下面选择最重要的几项说明。

①教职员工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看法

img13

图10.1

图10.1显示,教职员工认为学校最需要完善的制度是“教学管理制度”,其次是“行政管理制度”,再次是“岗位职责说明书”,最后是“后勤管理制度”。当问及“您认为对于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度建设,最需要引入哪些理念”时,有44.9%的员工认为是“把管理者素质提高和被管理者能力提高有效结合起来”;有42%的员工认为应该“把学校发展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有效结合起来;有38.4%的员工认为要“把合理的管理目标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有效结合起来”。以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当时学校的评价和期望。

②教职员工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看法

img14

图10.2

图10.2显示了教职员工对学校文化建设重要性的看法。这表明杭十五中大多数教职员工已经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为杭十五中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当被问及“您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什么”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校的远景规划”(21.0%)、“学校的管理理念”(62.3%)和“学校的形象设计”(3.6%)。

由此可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问题上,教职员工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即强调学校的远景规划和管理理念的梳理。访谈调查的情况,如实地反映出了教职员工在当时学校发展形势下的困惑和努力方向。

③教职员工对文化传播渠道的看法

img15

图10.3

图10.3显示教职员工认为比较好的转播学校文化的渠道。学校报刊被认为是传播学校文化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学校网站这种传播途径也被大家看好。

对于一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活动多久举办一次较妥的问题,员工们的回答总结如图10.4所示。

img16

图10.4

图10.4说明,多数员工认为文体活动和专题讲座每月组织一次较好,节日聚会、知识竞赛、技术培训等活动没半年组织一次较好,技术比武和旅游考察每年组织一次较好。因此,杭十五中在年度活动规划安排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教职员工的上述意见。

综合各类调查结果,笔者认为教师的主流是构建学校文化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杭十五中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很高,有很强的教学能力,渴望获得新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工作勤勤恳恳,有很强的敬业爱岗精神。教师是学校建设的主力军,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十五中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大优势所在。

第二,高品位的文化基础

十五中“求知、求真”的学校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优良基石。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还要抓住核心精神,建立健全学校文化理念,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智力和动力保障。

第三,高质量的工作环境

尽管学校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但从教职员工对学校工作环境的认同度来看,杭十五中有一个质量颇高的工作环境提供给教师和职工。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协调同事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和实施。

第四,高要求的文化建设

绝大多数教职员工对学校文化建设都予以高度肯定,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且都把自己对学校的关心和爱转化为给学校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这表明全校对文化建设抱以极大期望,希望通过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优势之一。

(3)多元介入,确立“双负责”办学理念

2005年,学校成立教育集团。教育集团由浙大附属初中、西溪中学和钱塘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组成,其中浙大附属初中与位于城西蒋村商住区的西溪中学为公办初中,实行就近入学;位于学院路钱塘外国语学校为全国首个名校教育广场,由学校承担初中教育教学。由于处于不同的社区位置,校区之间相距较远,生源差异很大,浙大附属初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市居民,家庭文化素质较高;西溪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钱塘初中部的学生有一部分来自外地,实施全封闭住校管理。教育集团的成立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给集团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构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传承学校文化?怎样发展学校文化?是当时学校面临的新课题。

笔者认为重塑学校文化首先应确立办学理念,即学校文化之魂。有个问题在脑中思考,怎样的办学理念是真正符合科学的教育规律,是回归人性的教育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明白两个问题:“教育对谁负责,负什么责?”“学校办学应对谁负责,是对上级政府负责,是对教师负责,对家长负责还是对学生负责?”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对上级负责就是对学生负责,对教师负责就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就是对学生负责,结果做出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蠢事。学生是教育的唯一主体;教师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笔者认为就学校而言,对教育主体负责,才是对领导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纳税人负责,而且只有对全体学生负责才能对政府负责、对家长负责、对教师负责。那又负什么责,怎样负责,教育工作和学校要负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责,教书育人的责,管理育人的责,服务育人的责,这既是教育思想的问题,又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笔者组织了干部、教师的学习讨论活动,同时也召开了家长委员会进行讨论,经过多元的参与,层层的讨论与思索,“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的办学思想渐渐显现在大家的脑海里。趁热打铁,笔者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就是这个理念,同时及时向全体教职工全面阐述“双负责”办学理念的背景、依据、涵义,再发动教师职工进行多次讨论。最后在统一思想基础上我们把“双负责”的办学理念写入了学校五年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中,并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至此,杭十五中学校文化之魂像一颗种子悄悄在每个人的心中发芽。

2.求是精神——学校文化的本源

杭十五中创办于1947年,后成为浙大附中的初中部。62年的办学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沉甸甸的学校文化积淀,也是我们建构现代名校的基础。历史上曾有许多优秀的浙大教师到学校从教,现在依然有许多的家长是浙江大学的教师,学生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去浙大去参观考察等,浙大著名的教授经常受学校的邀请,给教师和学生作精彩的报告。浙江大学的“求是精神”在校园内潜移默化地传播,我们的校园文化浸染着浓浓的“求是”精神雨露,这种“求是精神”就是学校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我们重构学校文化的核心。我们在探寻“求是”文化脉络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求是”文化之本真。

“求是精神”包含两种含义:一是科学的精神,指的是一种对真理的探索,包括严谨踏实、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二是指的人文精神,即对科学的奉献精神,提倡一种踏实、务实的态度,诚实不弄虚作假,要求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社会各界常常赞誉学校优良的校风,孩子在学校内能受到优秀教育的熏陶。学校的学校文化是“民主和谐,求是创新”,我们要构建“民主和谐,求是创新”文化精神的“魂”,无论学校的师生更换了多少代,学校文化的“魂”则是永存的。浙大深厚人文底蕴构筑的“求是精神”,则为我们构建学校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源。

如今,教育集团属下的浙大附属初中,从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的角度,研究如何开发依托浙大的资源,构建学校“民主和谐,求是创新”的学校文化,从而促进学校形成平衡的开放的和谐的校园。

依托浙大的人文资源,构建学校“民主和谐,求是创新”的学校文化的途径主要表现为:学校文化的改造,确立“三大系统”的文化体系;学校文化的移植,着力校本管理的文化模式;学校文化的创新,彰显“五全一体”的德育特色。

(二)改造:提炼“求是”文化精华

2004年基于《学校文化建设与形象设计——杭十五中个案研究》的省级规划课题,进行学校文化的系统构建和实践研究,注入“求是”文化活水,确立学校文化之魂,即“双负责”的办学理念系统及相应的制度系统和标识系统。通过“双负责”的办学理念系统的构建,制度系统的强化,标识系统的外化,教师和课堂文化的内化等来完成学校文化的改造与移植,全面推进学校“民主和谐,求是创新”学校文化的建设。

1.确立理念系统,形成“双负责”的主流价值观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而精神文化的内核是一所学校的价值观。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它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学校全体或大多数师生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学校意义的终极判断。明确的学校价值观,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显现,有利于全体师生对精神家园及教师对职业操守的守护,有利于激发教育情感和对教育的责任。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经过充分调研与分析,学习与讨论,以“双负责”的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理念体系最终确立,这套理念系统包含:校训:求真、求善、求美、求新;教风:敦品、博学、精艺、创新;学风:勤奋、自律、互助、创造;教学理念:学以自主探究为本、教以科研创新为先;领导作风:诚心待人、公心处事;共同愿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根本、把学生培养成知书达理、责任感强的优秀初中毕业生,把学校创建成为具有实力、拥有合力、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三高”、“三化”、“三型”的省市名校。三高即实现硬件设施高标准,各项管理高水平,教育质量高品位;三化即实现教育集团化,现代化,国际化;三型即建构学习型,合作型,服务型的学校。浙大现任校长杨卫教授在给学校校本教材《开创校园文化新纪元》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十五中校训集中体现了先进的文化理念与办学理念,与浙大‘求是’校训有着历史渊源联系。其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求是’为根,以人为本的胸怀。”

2.完善制度系统,提升“民主和谐”的制度文化

制度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关键。没有有效合理的制度,理念就无法贯彻实施。没有一个科学的制度,学校的运作就将大打折扣,甚至损害学校文化理念的内容和意义。制度是可以衍生文化的,或者说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本制度与制度文化的趋同性主要表现在:从文化管理思想中生成的组织制度文化是以民主自治为特征的;从文化管理思想中生成的学校决策制度是以消解专制,实行科学民主为特征的;从文化管理思想中生成的人文制度是以发展人为特征的;文化管理中的用工制度把人力资源变成管理的战略资源的核心资源。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双负责”理念引领下,我们的制度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柔性管理。达到由他律到自律,使师生在心情舒畅、民主自由、尊重个性的环境中创新和创造,拥有乐学乐教的空间。

学校2000年独立办学时,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系统。到2003年9月,特别是在我们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新课程的实施和学校拓展了一个校区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用制度来强化学校的文化系统构建,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在修订和完善制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第一,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第二,反映安全要求;第三,适应集团办学需要。

2004年上半年,我们对制度系统从岗位职责、党政管理到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几个方面均进行重新修订,每一个制度都通过多方酝酿、民主讨论产生,最后经过教代会的反复研讨审议后,表决通过。2005年出台了含146项规章制度之多的《规章制度汇编》。新的《规章制度汇编》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创设了非常好的平台。主要表现在:

第一,分类清晰,制度分岗位职责、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四个方面。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有依据。消除过去职责含糊、事事人为的现象。

第二,第一次将学校的理念系统和发展目标编入《规章制度汇编》。如《杭十五中理念系统》、《2004学年—2008学年发展规划》,使学校文化的建构成为每个人的共同目标。

第三,规范性管理有“法”可依。如《重大事宜议事制度》,《校务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学校行政会议制度》、《杭十五中教职工办公制度》、《首问责任制》、《教学常规》、《听课评课制度》、《中层干部的考核》、《年级组长的考核》、《教职工考核条例》等教育管理制度和后勤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工作走入规范化的途径,让管理者有据可依,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教师也可依各种制度去看待管理者的能力,民主化管理纳入依法治校的轨道,让教师深切体会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体,增强管理者的服务意识。

第四,搭建了培养教师的平台。如《教师校本培养规划》、《教师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奖励条例》、《骨干教师培养条例》、《青年教师培养条例》、《师徒挂钩办法》、《教师校本培养学分制的规定》、《教师进修奖励条例》、《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规定》、《课题管理条例》和《十佳青年教师评比条例》等条例,意在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训机制。

第五,学校制度的修订和完善表现出发展性,至今,我们每学年依然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教代会修订制度,如上学期修订了教师教学常规和课题经费管理等6项制度。

学校的制度制定和修缮强调“来源于教师,服务于教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弘扬了人文精神。其制定或修订过程蕴含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潜移默化的效应,使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成为教师自觉行为。制度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形成。如今学校教师虽无坐班要求,但大家都能早到迟退,兢兢业业工作、默默无闻奉献。老师们的敬业乐业、合作探究精神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传承和提升。

3.构建标识系统,凸现了“求是鸟”的视觉形象

标识系统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式。“双负责”的理念产生在1962年的艰苦奋斗历史、现代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因此,我们需要形成能涵盖文化底蕴、体现“双负责”理念的新标识系统。

在专家的指导下重新设计,提出十组图标,并加以说明。组织全校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评议投票。同时,在杭州市2004年4月15日《都市快报》上刊登学校的校标征求市民意见。教师、学生、家长的投票有效率达98%以上,有许多的热心市民打电话来表达了他们对学校发展的建议。整个过程历经2个月。最终,涵盖学校学校文化底蕴的标识系统浮出水面。标识系统用数字和鹰的图形表现出十五中的历史文化,用不同的颜色及变化表达出充满生命的学生和教师,及“双负责”的办学理念。用中英文的校名来表达出学校的向现代化发展方向。

img17

图10.5

为了突出学校文化的外显作用,课题组将一个图标拓展为标识系统,整个系统分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形成了《视觉视别管理手册》。使学校文化通过形象设计和传播,使得学校在家长和公众中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高。外显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激活:“求是”文化之抓手

1.探索发展途径,实施校本管理

(1)高效的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管理是指管理机构的精简和高效。2005年,学校的课题《集团下扁平化的校本管理模式探究》在区课题研究中立项。两年来,我们从机构设置、会议模式、聘任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将成功的经验制度化。如有关制度有《教育集团组织机构设置及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学校行政会议制度》等,在机构设置上提出精简高效、重心下移和合作服务的原则。浙大附属初中和西溪中学的校长分别主管总校的教学和德育工作,但又侧重于各校区的全面管理,总校成立科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和信息中心,这些中心为各校区提供服务。行政会议由原每周1次,改为每月1次。全校中心理论组的学习,由年级组、中层以上干部参加,每周会议分校区进行。实行二级二批聘任制和改革考核制度,从年级组开始考核与聘任,上报校区考核,最后由总校审核。

(2)科学规范的目标管理。“所谓目标管理,就是强调通过目标来进行管理,目标管理应置于管理的中心地位成为经营管理实践中一项强有力的中心原则。”(美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集团下的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中心的管理、目标网络为基础的系统管理,及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式管理。目标管理有利于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发挥驱动力和内聚力。集团根据管理者的设想、师生的建议,提出目标初步指向,然后组织教职工与管理人员上下沟通和共商,形成各方面都可接受的目标,包含各部门的发展目标,各年级和班级的发展目标,各学科的发展目标。

在集团成立后,为使集团化运作更加有序高效,学校实施重心下移的扁平化管理之外,还就如何推进目标管理以确保工作实效性开展了系列研究与实践工作。学校首先在年级组长及以上的管理层中开展了《积极推进目标管理,提高管理有效性》的中心理论组专题学习,并开展了深入的思想交流活动,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文明班组建设、学科成绩、优秀生选送、教师发展、“2+1”体艺项目以及班级发展特色等七大目标,自班级而年级、自年级而校区,结合实际开展了各层级目标制定工作。总校、校区分管校长到部门实行逐层加强对目标落实情况的监控。目标管理的推进,既有助于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又使以班级集体的建设明确了工作的方向,还有助于在工作工程中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现在,各校区除初三年级以外的40个班以及6个年级组集班级学生、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意见为一体的班级、年级由七大维度组成的目标制定在几经讨论后已初步确定,各班级、年级组织落实。

2.鼓励内外兼修,提升教师素质

“求是精神”孕育出学校“敬业乐业,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教师文化精神。我们在这种文化的引领下,依托浙大的深厚人文资源,以教师发展目标为引领,架构“求是”文化平台,推行校本管理的文化模式。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进修,努力实现教师个体优秀、整体优化的专业化成长格局,推进学校文化的迁移。

(1)开展切合实际的校本培训

学校发展首先需要全集团上下齐心。为统一思想认识,学校各层级重视教工的学习活动,经常组织教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各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规范办学和教育教学行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同时学校积极推进民主管理,通过校务公开、教代会、座谈会等形式,及时向全体教职工征求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增强办学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①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如组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的“三长”培训、年级组长和中层以上干部的中心理论组的学习。请浙大著名教授吴华介绍现代学校管理新策略,请吴吉春局长作新课程管理方式变化的报告。同时组织干部们结合工作实践讨论和交流。

②认真开展读书活动。3月份是学校的读书月。读书节活动内容精彩纷呈,包含面向全体教师的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心得活动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读一本好书、记一张文摘卡、写一篇读书征文、制作一张好书推荐海报活动以及面向每个班级的读书节主题班会、“好书交流”书展,等等。并就教师的读书体会举行了读书报告会,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碰撞中,老师们真切感受到了读书在更新思想认识上的作用,感受到读书在增加生命厚度上的作用,读书已经成为师生业余时间的一种自觉行为。

③组织暑期师德培训。每年7月暑期开始的第一周,我们都通过对全体教职工的师德培训,来达到提升全体教职工素质的目的,师德培训的形式多样,有名师寻访的交流,有感动十五中的演讲,有浙大专家的学术报告,有年级组长的竞选活动等。

④强化专业理论培训。学校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培训,借助浙大人力资源,基于“问题研究”,请浙大盛群力等教授为全体教师作课堂有效教学的学术报告。请浙大肖海龙等专家进入课堂、进入教研组点评问题,进行一线培训。我们了解了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学会用科学发展观动态审视课堂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进行目标明确的分层培养

①引领青年教师,发展新生力量。我们在《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业务培养管理条例》中提出,青年教师成长目标:“一年合格,三年优秀、五年形成特色。”党支部和团支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各类活动,如才艺大比拼、听课评课活动、案例交流活动、寻访名师活动、同步中考等,并积极搭建各种平台,通过对身边那些工作有特色、有经验的教师留心、细心、耐心的走访学习教育教学的有益经验和有效方法,并努力在教育教学中既传承学校教师的优秀传统,又树立作为青年教师的个人风采。为鼓励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勤钻研,出成效,在家长、学生推荐以及自荐基础上,经教研组、年级组、科研中心、教导处、各校区逐级考察推荐,最后经校长办公会议确认,推选十佳青年教师。如积极向区教研室、培训部等部门推荐优秀的教师去展示风采、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参加区以上各类培训。

②加强新老挂钩,促成共同成长。新老挂钩注重点面结合,点是指见习教师的师徒挂钩,新老挂钩的面是指其他教师的结对互助关系。过去只有见习教师的一年教学和班主任师徒挂钩,如今我们改为三年满师。根据五年内青年教师的自身需要,分别给予教学挂钩或班主任挂钩;根据新调入教师的需要,让新调入教师与骨干教师互助挂钩。同时,强化开学时对见习教师和新调入教师的校史教育和教学常规教育,落实常规的听课和检查,增加期末的教学挂钩考核和班主任挂钩考核。

③培养骨干教师,开展业务竞赛。学校积极鼓励骨干教师开设示范课、公开课,参加各层级的优质课评比。同时,为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正在开展首届“飞跃杯”轻负高效教师的评选活动。学校还积极推荐学校踏实工作、乐于奉献的教师参加“感动西湖教育的园丁”评选活动。

(3)实施注重实效的问题研究

集团下的校本教研是文化迁移的重要载体之一。基于课堂“问题研究”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立足点。我们的工作模式是,依托浙大教育科研资源,在专家的指导下,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同伴互助、合作探究的“首席教师集备制”的校本教研。为了加快学校发展,提升办学品位,丰厚办学实力,促进学校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向深层次发展,打造高品质的教育,学校聘请省市区的教育专家担任学校顾问。教育专家们对学校科研指导、决策咨询等工作的参与,实现了他们更直接、更深入地指导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在学校“着力课堂‘问题研究’、关注学生课堂生命质量”的科研活动中,专家顾问便对学校的问题研究课例进行了深入客观的指导性评议,进一步深化了教师们对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实效的认识,促进了教师关于课堂教学的改进、优化和提高问题的反思,极大地培养和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研究方法、研究行为和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①寻找“问题”,创立“首席教师集备制”的教研模式。各备课组通过寻找影响本学科教育教学的问题,结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每学年确定一个教科研问题,在每周的校本研修学习日中,对问题进行分解并分工进行研究与讨论,在备课组活动中设立“首席教师”主讲的模式,“首席教师”是指学科的骨干教师,“首席教师”的将自己对某一个单元的教学问题研究情况介绍给大家,在此基础上将课堂教学的小单元分给学科内其他教师,教师分头备课,然后汇总资源,各教师再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作调整。这样的形式让备课组的教师优势互补,形成一种乐于合作,善于探究的教研氛围。如语文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例文的拓展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学习,关注教育的人文性,以学定教。数学组:研究课堂中的有效评价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外语组:研究如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英语的语言和文化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交流。自然组:研究如何结合学生学习心理,设计有效的课堂探究学习途径。社会组:创设师生合作学习和开放学习的情景设计与课堂评价体系重构,让课堂学习变成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音美组:研究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民族文化和世界多元的艺术文化,让学生学会享受艺术。体育组: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目的。

②基于“问题”,构筑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教研平台。学校搭建了主题为“立足课堂开展问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研究”的交流平台,各教研组推荐出骨干教师作课堂问题的研究发言如《语文课堂“个性化学习”指导》、《课堂“文本”多元学习方式探讨》、《综合探究课的困惑与思考》、《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性任务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结合》、《英语课堂学生活动有效性探讨》、《构建初中学生数学学力水平多元化评价的尝试与思考》、《新课程初中各阶段数学教学衔接》、《初二科学“难学、难教”的对策研究》和《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褚献华、肖海龙等教授进行点评,对学校的老师在课堂教学勇于探索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给老师们很多启示,提升了教师研究课堂的兴趣,增强教师发展自我的信心。

③带着“问题”,开展自由化、沙龙式的教研活动。教学骨干开设“问题”的研究课,教师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后教师人人写课例,带着课例参与教研组的交流,专家亲历课堂,与一线的教师对话,手把手地引领教师成长。这种校本教研模式不仅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重要的是严谨治学、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传承。

(四)创新:弘扬“求是”文化品牌

1.在“双负责”的基础上重建课堂文化

重建课堂文化为学校文化发展的提供土壤,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推进课堂文化的发展。教师只有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上,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这一年来,我们在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对课堂文化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改革等。在表层意义上,我们直接感受到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变化;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学校文化是课堂改革的一个背景,是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课堂文化的改革是对学校文化系统的直接实践,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新的尝试。

依据“教以科学创新为先”,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是课堂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学方式是否灵活有效直接决定了课堂文化的质量。我们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经过众多教师的科研与实践,我们认为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如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的课堂活动。

2.在“双负责”基础上重构育人模式

突出德育首位,依托浙大“求是精神”的人文资源,联手社区,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并以此构建学校以知书达理、责任感强为品质特征的德育体系,树立“求是”文化品牌,彰显“三・四・五”德育的文化特色。“五全”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身心体验、全面评价”,“三爱自三信”是指“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自律、自治、自强,诚信、自信、信念”。见图10.6。

img18

图10.6 “三・四・五”的育人模式图

(1)全员育人——创设育人氛围。在重视发挥班主任、年级组长、思品教师、中层以上干部的骨干引领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带动全体教职工在工作中做到自觉育人,主动育人:一方面重视年级组长、中层及以上干部的岗位培训和中心理论组的学习,开展班主任工作的系列培训,使班主任在班级中开展工作能更加高效,更有针对性,更具时代感;另一方面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形成在岗位上、活动中、校内外都主动育人的氛围。

(2)全过程育人——细化育人过程。学校重视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和一学期常规的过程落实。通过开展“飞跃杯”读书节、科技节活动,注重活动过程的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学校还不断创新主题教育活动,以相应的活动为载体,将诚信、文明礼仪、和谐家园、绿色环保、心理健康、防艾禁毒、廉洁、计生、安全、国防、法制、网络道德等内容的教育融合其中,提高课堂教学育人、日常活动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全方位育人——挖掘育人功能。学校从教室到运动场,从校内到校外,积极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努力挖掘育人功能。

①学校积极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注重发挥名人班牌、黑板报、图书角等教室环境布置的宣传教育功能。浙大附初初一、初二年级以浙大名人命名的特色班建设已经完成命名工作,各班根据自己选定的名人,追寻名人足迹,探求名人精神,以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迹激励班级成员,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②进一步健全学区教育委员会功能,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开发社区的德育资源,并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每学年定期召开学区教育委员会会议。委员们就如何建立委员会日常工作制度,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工作,如何履行委员会委员的职责,如何加强委员会与学校两者之间合作互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加大了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力度,提高互动的实效性。

③在春假期间,学校学生深入各校区所涉及的七大社区,开展了以“社校共建生活品质社区”为活动主题的春假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团总支与各社区签订了校社共建的协议书,成立了“文明劝导岗、宣传教育岗、绿化养护岗、爱心奉献岗、文体活动岗”6个社区活动岗。同学们通过深入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共建生活品质示范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实现校社共赢。

④分校区召开了家委会部分委员会议,会议旨在加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目标构建,建立长效的促进机制,形成全方位合理培养孩子的格局,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快速成长。会上,在听取各年级组长对开学以来年级学生的总体情况的汇报后,家委会代表们分年级讨论学生的教育问题,家长与学校达成了育人的共识,对更好地实现家校携手,合作经营好高品质的杭十五中,合力培养知书达理、责任感强的学生起到了有效的沟通作用。

(4)全身心体验——探究育人方法。学校通过开展各层面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全身心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①三月份开展的“品读经典 感悟生命”为主题的第三届读书节上,面向全体学生的读一本好书、记一张文摘卡、写一篇读书征文、制作一张好书推荐海报活动以及面向每个班级的读书节主题班会、“好书交流”书展,等活动,让学生对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乐趣有了深入的体验。

②学校积极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建立领导小组,制订活动方案,扎实有效开展课内外体育活动,规范做好活动记载,在体育教学中狠抓“三课两操”的落实,重每位学生至少两项健身习惯的培养。学校召开了由区教育局组织的“2+1”文体活动现场会,为争创“区中小学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学校”做着充分的准备。

③学校切实重视初三学生体育训练和素质测试工作,继续发挥三大球及传统体育项目——射击运动的优势,做到训练活动规范化;切实抓好学生的眼保健操,加强动作规范指导和执行到位检查,在区教育局组织的眼保健操检查工作中获得了检查人员的一致好评。

(5)全面评价——完善育人机制。学校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评价体系涵盖了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对每位学生校内外的德育进行整体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一是德育理论考试分,二是学生德育实践评价分,包括课堂行为评价、社会规范评价、个人特长评价,将学生参与的各项评比、学生的特长表现纳入学生德育的整体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学生本人、班干部、课代表、学生小组、课任教师、班主任、家长自评等全方位对该学生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要求学生积累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真实故事,其中包括父母的期望,学习观察日记,等等。班级开展每月一次的整理,学校阶段检查,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得学生本人、课任教师、班主任、家长对该生有了客观评价,有效及时指导学生行为,完善了育人机制。

3.以校际联盟模式夯实“求是”教育品牌

校际联盟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种互访互助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活动。校际合作的对象既有行政隶属学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又有不同地域之间的校际合作;既有强强、强弱之间的合作,又有弱弱之间的合作;还有相邻的几所同一层次的学校组合在一起的联片互动形式。不论是哪一种合作形式,其目的都是相互学习和借鉴,取他校之长,为提高本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所用。作为学校来说,就是通过建立结对互助学校共同体联盟,以城乡结对为切入点,立足学校实际,扎实推进结对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来扩大名校教育资源对创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力,发挥名校在创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对于城乡结对互助联盟我们力求做到“三个明确”和“四个有”。“三个明确”,即,人人明确结对工作的意义及要求;人人明确我们的工作原则:坚持求真务实,合作共赢;人人明确我们的工作切入点:教师互动、党建互动、学生互动、教科研信息互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研组、年级组会议、团委大队部干部会议向全体师生宣传结对互助工作的积极意义,将“三个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与学生,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参与计划的修改、活动的实施等。我们立足学校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坚持做到“四个有”,即有组织领导(成立城乡结对工作领导小组),有工作计划(每学期与结对学校商讨制定结对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每学期有具体的工作行事例及活动方案),有检查反馈(每项活动开展后都进行及时总结反思),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运作,确保结对工作规范性。

结对互助共同体联盟学年举行一次校长会议,商议每学年的工作计划。互助共同体联盟的活动方式非常灵活多样,活动地点也由联盟各成员学校来承担。当然,各个活动的技术指导还主要是我们杭十五中。这样既保证了结对互助工作的有序、有效和长效的运作,同时又给联盟中各成员学校提供一个展示校风校貌、优秀学校文化的良好机会,给各校老师,特别是乡镇学校的老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

根据联盟章程和学年的计划,我们主要开展的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管理层互动的研究

①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文化构建是学校成长的内驱力,这是我集团管理层与结对学校领导经过互动学习、交流、探讨后形成的共识,“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是引领我教育集团发展的学校文化之魂,集团管理层面始终把这种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过程和对学校文化构建实践的体会毫无保留地向结对学校领导传授,同时又合理吸收结对学校校长的实践经验。定期召开的碰头会,让彼此的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管理成效不断提高。近几年无论工作多么繁忙,笔者一直坚持为前来学校挂职锻炼的各兄弟学校校级干部开设专题讲座,即使只有一位听众,仍然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充分的准备。

②定期召开结对学校管理层会议(每学期开学初、学期末),讨论制订工作计划、结对互助学校合作体联盟章程等,总结交流结对工作及学校的发展情况,使结对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③精心设计方案,认真开展结对学校管理层前来学校挂职学习工作,坚持仔细、耐心带教,毫无保留地传授管理经验,交流管理方法等。2006年11月接待临安太阳中学6名骨干教师(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前来学习,采用全面参与(参与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全过程参与(活动的设计、实施、总结反馈等)的全透明学习模式,让各位老师受益匪浅。此外,还接待了来自湖州、台州、玉环、慈溪、江西、重庆等地的校级干部的挂职学习。

(2)教师互动的研究

①选派我集团各学科区、市级学科带头人前往临安太阳中学、临安玲珑中学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将学校成熟的问题研究理念、思路、方法、成果等信息带到两所学校,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学校问题研究的实践及成效:语文教研组——关于个性化学习的实践与感受;数学教研组——如何通过课题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恰当的课堂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影响;英语教研组——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科学教研组——探究学习过程的实效性;政史教研组——课堂多元化评价的实践;音美组教研组——对学生的艺术能力培养的多种途径的尝试;体育教研组——提高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方法等。太阳中学、玲珑中学的教师也分别介绍了他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展教学实践的体会。同时,针对太阳中学、玲珑中学教师反馈的信息,帮助他们查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立共同研究的问题,并明确研究的周期,由学校相应学科骨干教师定期检查、指导。通过交流沟通,大家一致认为,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我们学生的学、反思教师的教,探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这样的交流大家可以各取所需,各有所获。

②在我集团的教学调研周、“飞跃杯”英语节、教学开放日等活动期间,邀请两所结对学校的教师参与我们的教学展示及专家评课、讲座等活动;安排临安太阳中学、玲珑中学中考科目教师前来参与我集团初三各学科的集体备课活动,研讨中考复习思路、策略活动。此外,我们还接待大量省市区内外兄弟学校老师前来听课交流;认真承担人教版课程教学调研活动、承担嘉兴秀洲市中学骨干教师研训班各学科成员及余姚市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各学科成员为期一年的教学挂职、拜师学习工作。

③2006年11月,我们承接了来自临安太阳中学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六位骨干老师短期的教育教学拜师学习工作,学校沈小燕、王宇敏、沈仁红、陈兰波、王静、王建文、章思红、俞蕾、孟惠玲等老师承担了带教老师的工作,他们热情、耐心、细致的传帮带,认真负责投入的工作态度给前来学习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间我们还安排了王伟、俞蕾、丁莉军老师分别为他们作了班级管理理念、方法、学生成长记录册的使用等方面的工作介绍,让前来学习的老师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能有所收获。2007年4月9日,承接了来自重庆市涪陵区天台中学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六位老师短期的教育教学拜师学习工作,分别由初二、初三年级的陈兰波、李春梅、鲁小蓉、吕杭萍、徐美芳等老师担任带教老师,出色完成了带教任务。

类似的结对学校之间教师的频繁互动,虽然会牵扯不少的精力,会增加带教老师的工作量,但由于成立了互助共同体联盟之后,这些安排都形成了计划。随着这些计划的不断落实与推进,大家深切感受到的是它带给我们教师理念上、行动上的变化,教师互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今主动承担带教工作已成为全体老师的积极行动。

④2006年1月15日至18日邀请临安太阳中学、玲珑中学等结对学校科研骨干教师参与我集团以“立足课堂开展问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的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研究”研讨活动,聆听浙大教育学院的肖海龙副教授和区进修学校科研室主任张汝新老师对文理科的“问题研究”作的点评;聆听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的精彩讲座。盛群力教授以有效教学研究成果介绍为话题,对国内外关于学习理论、学习策略和教学模式等前沿教学理论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与评价。比如,加涅的九大教学步骤;史密斯和拉甘的扩展的教学事件;巴特勒的教学过程七要素模型以及五星教学模式等,使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有效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原则:教学启动阶段时必须考虑动机、兴趣、注意、目标的重要性;课堂导入过程中复习旧知、提示回忆、补缺的必要性;新课教学展开时呈现、编码、练习、反馈的连贯性;教学目标调整阶段的补救、补充的及时性;结束新课过程中小结、照应、提示课后作业的完整性。从古至今,由中而外,盛群力教授以高屋建瓴的眼光,对教师在学科专业发展上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导意见,充满了智慧的感悟、深厚的底蕴和艺术的高度,给参与活动的教师既提供了理论指导,更提出了实践的启示。

⑤学校的科研资源通过多种渠道与结对学校共享,通过校园网络及时向结对学校传递教科研信息,邀请结对学校教师参与我集团的教科研活动,向结对学校赠送集团编印的优秀论文集,不断拓展科研工作思路,增强各校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

(3)学生互动的研究

①优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注重教师互动的同时,我们十分重视结对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还可以促进学校文化深层次的交流。2007年9月,我集团“文明示范班”与临安太阳中学106班、201班、202班、301班缔结为“友谊班”,并授牌,进一步促进学生间的友好交流,让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学习农村孩子勇敢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获取知识的源泉。”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我们得知结对的临安太阳中学、玲珑中学校园设施简陋,尤其是图书室的书籍几年没有添置,由于课外阅读书籍的严重缺乏,学生课外阅读机会甚少、课外学习问题已成为阻碍那里的孩子健康成长的瓶颈的信息时,集团工会、团委、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倡议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加入到“成长1+1”活动中来,开展为同龄人捐赠一些健康向上、知识性强的书籍,帮助偏远、贫困的结对学校建立“爱心图书库”的活动,全校师生积极响应集团的倡议,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教师以工会小组为单位有序开展活动,有的整理出家里已有的书籍、有的专程去书店购买,短短一周时间,全校师生捐赠各类书籍3000余册、杂志2200余册,这些承载着我集团师生无限希望的书籍已于2006年12月9日送达结对的临安太阳中学,我们相信我们的爱心能为结对学校孩子的成长助一臂之力。

③2006年8月由夏英、廖忠祥等教师带队,2007年8月由丁莉军、方征等教师带队,我们以夏令营活动为载体,分别组织我集团优秀学生干部前往临安太阳中学、玲珑中学开展为期一周的学生干部异地培训活动,在活动期间通过交流工作得失、创意设计活动方案等形式,对学生干部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拓展学生干部的工作思路,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每次活动都赢得双方学校师生的交口称赞,使参与活动的师生颇有收获。

④于2007年9月启动,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本届初三学生向结对学校贫困学生赠送中考复习资料、复习笔记的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学生互动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结对互助的活动中来,感受助人之美、之乐、之幸福。

⑤在每年的各校艺术节上,我们与上泗中学、留下中学等结对学校之间互派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参加对方学校的演出。学生们为有同台献艺的机会而感到兴奋,兄弟学校的学生为我集团学生整体较高的艺术水准而惊叹,而我集团学生也被留下中学和上泗中学的学生克服困难、热爱艺术的热情所感动。

⑥2007年4月13日,学校两百名师生在校园内喜迎远道而来的绍兴西藏民族中学的藏族学生。在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的牵线搭桥下,学校和绍兴西藏民族中学正式缔结为友谊学校,从而在进一步落实“教育援藏”,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大政方针中跨出了可喜的一步。本次签约授牌仪式由西湖区教育局吴吉春局长主持。仪式上,杭十五中教育集团计国勇总校长和绍兴西藏民族中学孙清水校长互签了结对协议,省教育厅张绪培副厅长代表教育厅为两校结对授牌;刘希平厅长就两校今后进一步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杭州美,绍兴美,西藏美,祖国的山河很美,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们为我们的这方土地感到骄傲,我们中华民族应该紧密团结,去迎接中华民族的复兴。”他衷心地“希望两个学校精心地规划,认真地组织,经常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交流、沟通,让我们的孩子在结对当中学习好、身体好,将来为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授牌仪式结束,两校的学生还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展示了十五中学生和藏族学生的青春风采,为两校结对活动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我们相信,与绍兴西藏民族中学的结对,不仅会对双方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这个交流的平台会为促进民族友好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带来新的契机和动力。

(4)党建互动的研究

扶贫济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育人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同样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对帮助困难学生,是保护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急党政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的德政工程,是党员践行“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荣辱观的重要体现。基于上述认识,我集团全体党员和民主党派教师尽己所能积极参与与结对学校开展的“成长1+1”党员帮助困难学生活动,关爱学困生、贫困生。目前全集团已有40余名党员教师与结对的临安太阳中学贫困学生开展结对互助活动,从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去关心帮助这些贫困学生,让他们感受党的关怀、享受亲情的温暖,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之才。2006年12月9日,笔者带领集团20余位老中青党员代表带着全体党员的爱心以及捐赠给每位结对学生的钱物前往临安太阳中学,他们深入结对帮扶的学生家庭,与孩子及他们的家长进行交流、嘘寒问暖,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树立信心,我们的善举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一致肯定,我们相信我们的努力会对那些贫困学子产生积极意义。此后的日子里,频繁的电话、书信传递着浓浓的关爱之情,山里的孩子成了我们永远的牵挂。

2007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6周年之际,集团党支部35名党员代表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夏英副书记的带领下,第二次赶赴临安太阳中学开展“成长1+1”大型扶贫帮困活动,全体党员度过了一个特殊而有意义的节日。活动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帮扶和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在总校长助理王燕老师带领下的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再一次激起了全体党员的政治热情,坚定了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献身的决心。

(五)腾飞:展示“求是”文化风范

在2006年依托浙大资源,深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办学综合实力取得五项新突破的基础上,为确保学校文化建设也日见成效,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各校区办学实力整体提高,学校在家长和市民中的美誉度、知名度和满意度年年提高,学校被评为杭州市人民满意学校。2006年时任杭州市市长孙忠焕来学校慰问,与教师座谈时说:“杭十五中是杭城一所老校、名校、有特色的学校,长期以来为社会、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尤其是近几年来,初高中分离后,学校重教学科研,重教育质量,改革幅度很大,使学校成为一所极具特色和声誉的杭城名校。”2007年,结合杭州市政府“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西湖区“打造生活品质示范区”以及西湖区教育局“打造高品质西湖教育”的号召以及部署,学校以推进目标管理为抓手,以经营高品质学校为目标,各项工作抓落实,学校发展成效显著。求是,从这里起步。

1.构建了学生文化,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良好的校风和班风是促进学生养成优良品行和健康精神风貌的关键。我们以走进浙大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培养“知书达理、责任感强”的学生文化精神。如: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当一天浙大学生”、“走进实验室与科学家亲密接触”,利用晨会聆听浙大优秀学生的演讲,在校园内建名人廊、浙大西迁廊,各班申请以浙大名人为班名的“名人班”,再结合寻找名人足迹、阅读校本教材《开创校园文化新纪元》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亲自体验名人的成长过程,启迪学生的心智,弘扬“求是”精神。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凸现知书达理、责任感强的素质特征。如在全校参加的元旦会演中,区体育馆的管理人员说:“十五中是进出秩序最好、最文明的学校,地板上是不用铺地毯的,事后也不用打扫卫生的。”音乐剧《音乐伙伴》几十学生赴上海、北京参赛,学生的文明礼仪有目共睹,受到组委会的多次表扬。每年,学生自觉为浙大支教团捐款,帮助偏远困难的孩子。去年,学校初二有一位学生得了白血病,学生、家长和老师共同捐款达16万元之多。学校许多毕业生在各类高中中担任班干部。高中对学校的毕业生评价是:文明礼貌,责任感强,发展潜力大。傍晚和假日在校园漫步和锻炼的社区居民常常赞不绝口,称赞整洁美丽的校园里总是弥漫着一种祥和的气氛。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浸润和熏陶下,学生各方面成绩进一步提高。

(1)重塑课堂文化——提高学生自主研究能力

师生齐力构筑的新课堂文化更多地体现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研究,研究课堂学与教的效率,使得学科质量有极大提高,近3年来学校中考成绩年年名列杭州市前茅。今年,在市后30%的抽测中,学校的成绩名列市第二。

(2)丰富“校节”、社团活动——发展学生整体素质

①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初三学生体育测试从平均27分上升到29.5分。学校的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比赛从区倒数上升到能拿区市冠军,代表区中学参加市中学生运动会。

②学生的艺术素养得以全面提高,在区艺术节中,2006年获全区第一名,被授予最佳优秀组织奖。许多作品代表区到市里参赛,获得一、二等奖。今年,学校原创歌舞剧《网络睡美人》获全市一等奖,在杭州赛区获得第二名,进入全国总决赛。学校2003年至今一直是区科技节总分第一名。

2.构建了教师文化,推动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学校挂职学习的重庆涪陵天台乡中学的汪召兰教师是这样评价的:“我感受到杭十五中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目睹了杭十五中教师敬业乐业的风采,体验了杭十五中和谐的校园氛围,这都给我极大的震撼……”三年多的努力,教师们已将工作看成事业,合作乐业精神基本形成。

(1)骨干教师成倍增加

我们不断加大本集团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力度,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历年都有10余位教师被评为区或市教坛新秀;在区、市、省教学基本功演练、课堂教学评比等活动中屡获佳绩,王静老师获2006年第五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评比一等奖;吕杭萍老师在省英语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王伟、陈国群、袁航、吕杭萍、李春梅、周海霞、沈小燕、陈海燕、虞琳、吴国英、卢晓艳、蒋琳丽、周娟、钮建萍、王宁、潜佳丽、来兰、徐小明等老师多次开设省、市或区级教学展示课或获奖,徐小明老师获市思品优质课一等奖;王伟、陈国群、俞蕾、吴国英老师被评为区或市百名课改优秀教师,朱涵老师被评为“感动西湖教育十佳园丁”。教师获得的区、市、省乃至国家级奖项:省春蚕奖、省市区师德模范、市区优秀教师、市区先进工作者、区十佳教师、市区优秀党员、区优秀园丁等的人次占教师总人数百分比历年稳定在55%以上,2005年、2006年超过100%;骨干教师比例成倍增加,2003年至今,高级教师的比例增加了6%,学科带头人比例增加了10%。

(2)科研能力普遍增强

学校开展“问题研究”的校本研修,校级领导带头研究课堂“问题”,并带着课堂“问题”去学习,提升“问题”为课题。教师教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立项课题和科研成果在逐年增加。许多教师都积极主动学习教育理论,用教科研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立项课题和论文等科研成果获奖比例在区内名列前茅。如今,学校被评为2006、2008年区优秀教科研先进集体,被确立为国家英语实验学校、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省教育学院教师教研基地、杭州市教育干部培训实习基地、省车模训练基地区科普教育基地。

3.构建了校园文化,实现了学校和谐发展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开放办学已成为学校展示学校文化、交流学校文化、让学校文化的血脉流动起来的动力之一。学校与全国20所各类学校组成了发展的联盟共同体,还与韩国、澳洲、新加坡等学校结成姐妹学校,共享学校文化发展的成果,共同研究学校未来的发展。

学校通过了学校文化的构建研究活动,带动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获得了“浙江省中学生文明礼仪样板学校”“杭州市城乡结对先进学校”“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等项荣誉,同时,还迎接并顺利通过了省体艺卫专项督导检查、全国卫生文明城市复查的健康教育检查、杭州市文明单位、杭州市文明学校、杭州市优秀心理辅导站以及区级领导部门组织的党建工作、档案工作、校务公开工作、校园综合治理工作的检查。办学水平的优质化使学校赢得了社会的认可,2007年3月,学校被授予“浙江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杭州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7年4月,学校又顺利通过了杭州市文明学校的复查,同时被杭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杭州市文明单位”荣誉。2008年3月28日,杭州市委、市政府隆重举行了“杭州市名校集团办学经验交流暨表彰会”。王国平书记亲自为学校颁发“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先进单位”的奖牌。2009年,学校获得了省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接过这些荣誉,我们备感鼓舞,又感责任重大。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努力,促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继续朝着规范、优质的方向不断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