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族经济文化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京族经济文化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近年来中国京族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中国国内学界的京族研究在京族传统教育观念方面的研究还是挖掘不够。京族传统教育观念主要围绕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京族传统经济文化内容与京族民间文学里面跟教育有关的内容对京族经济文化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渔业是京族的传统产业。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首先表现在长期形成的民俗文化上。

浅谈京族传统经济文化对其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韩明俊[1]

[摘要]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同时又是中国唯一一个从事海洋渔业生产的少数民族。京族有着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在历史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歌谣、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谚语及戏剧、音乐、舞蹈等独具特色的京族文化艺术。随着代代相传、丰富和发展,京族教育观念已经成为京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京族传统经济文化内容与京族民间文学里跟教育有关的内容对京族传统经济文化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京族;经济文化;传统;教育观念

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同时又是中国唯一一个从事海洋渔业生产的少数民族。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县级市,由防城港市代管)江平镇管辖下的沥尾、巫头和山心三个行政村,人们习惯将这三个村称为“京族三岛”。虽然近年来中国京族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中国国内学界的京族研究在京族传统教育观念方面的研究还是挖掘不够。京族传统教育观念主要围绕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京族传统经济文化内容与京族民间文学里面跟教育有关的内容对京族经济文化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京族来源与经济文化特点概况

京族的原始居住地在越南的吉婆,后来迁至涂山(今越南海防市附近的海岛),主要以打渔为生。从1511年开始,京族祖先陆续从越南的涂山、吉婆、春花、宜安、花丰、芒街、沥柱、角自等地迁入中国,并聚族而居。他们最先居住在广西北部湾沿海的巫头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又逐渐向万尾、山心、潭吉、江龙、竹山等滨海村庄发展。巫头、沥尾、山心三岛居住着京族人口的60%,素称“京族三岛”。

渔业是京族的传统产业。在各类渔业生产中,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曳网渔业和杂渔业。渔业工具有拉网、塞网、渔箔、刺网,以及用于专门渔猎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蛰网、鲎网、墨鱼网等。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等都属于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由于各京族聚居地所处的地理条件的差异,从事作业种类也有所不同。沥尾主要以拉网捕鱼,山心主要以渔箔捕鱼,而巫头以渔箔和塞网捕鱼。渔具多、分工细,形成了京族独特的渔业文化。其中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生产经验。他们非常熟悉各种鱼类的回游规律,能准确预测潮水的涨落和海上气候的变化,根据潮水“涨”“落”规律来安排生产。

除渔业外,京族还兼事盐业和农业生产,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红薯、玉米、芋头、花生等。京族地区盛产香蕉、龙眼、木瓜、黄皮果、菠萝蜜等亚热带水果。由于岛上是不适合稻作的盐碱土地,土壤几乎全系沙土,作物不易生长,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一直是次要生产部门。

京族以渔业捕捞养殖加工为主的生产劳动和海岛、海港、海滩、海水、海风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可以说,广西12个民族中,除京族外,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如此浓郁的海洋文化韵味。

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首先表现在长期形成的民俗文化上。旧时京族民间宗教为道教、佛教、巫教相混杂,而以道教为主,也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京族“道教”与传统道教有异,其演译为“海神崇拜”。

哈节是京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是以祭祀神灵、团聚乡邻、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核心的。民族节日民间习俗活动中有“迎神”,哈节的前一天,村人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迎镇海大王等神至哈亭。

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海里的神仙、动植物都拟人化了。人物活动也与大海为活动背景和舞台。如动植物童话与寓言《海龙王开大会》《海白鳝和长颈鹤》《山揽探海》,以海里动物反映人情世态的故事《白牛鱼的故事》《鲎的故事》,历史传说《三岛传说》,寓言故事《日月分道》,神话故事《镇海大王》《珠子降龙》等。

京族的歌谣调有30多种,民歌内容十分丰富,由于生产生存环境的影响,有不少歌曲都与大海相关。如有一首海歌这样唱道:“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有一首情歌的歌词是:“摇船过海摇绳断,还有几摇到岸边;板短搭桥难到岸,望妹伸手过来牵。”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民族乐器,它演奏出来的声音优雅动听,似大海的儿女在吟唱。民间故事《独弦琴的声音》有多种传说,其中有一个说法,说独弦琴是由龙宫传来的人间宝物。

京族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也离不开滨海文化生态环境,如“捉活鸭”“顶头”“顶臂”“顶竿”等。其中“捉活鸭”,就是先将一只鸭子放进海里,待鸭子游出一段距离后,参赛者同时扑入海中,竞相捉鸭,以先获者为胜。

二、京族经济文化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京族人民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观念中体现了其受经济文化的影响。

(一)教育的重要性

京族迁来中国之前,其社会已处于封建社会阶段,迁入中国时,正值中国明朝,其部分人沦为佃农和“网丁”。因为从第十世纪起越南社会已受儒家思想的深厚影响,所以京族传统教育观念中很重视读书人(京族人称为“有字人”)、重视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具有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京族人过春节时都是初一、初二在家里和亲人家过,初三在老师家过,称为“初一父节,初二母节,初三师节”。另外民间有很多歌谣俗语歌颂老师的重要地位及功劳,如:“没有师傅你不能成事”“过江你得做桥,想让孩子多识字得爱老师”“敬师才能为师”,等等。京族人也认为人应该不停地学习:“七十岁(的人)还需要像七十一岁(的人)学习。”通过京族尊师重道的传统与习俗,我们可以看出京族人对教育的重视态度。

但是,由于京族经济环境主要需要的是体力劳动,所以京族人也有不看重文雅知识的观念。京族歌谣中曾说“十年跟老师读书,第十一年跟牛去种地”,说明文雅知识在京族社会中起的作用不大,另外还有观点认为“学师不如学友”。京族人也不盲目地“尊师”,对于一些有知识但没文化的老师,或者道德作风不好的老师,老百姓也毫不客气地进行批判,嘲笑:“猫咬老师的脖子一口,老师把一群猫都打死”,意思是老师想吃猫肉所以用尽办法和借口;“(老师)‘五’字型地坐着吃个红薯,喊老板娘出来倒水”批判作风不好的老师。

总之,在经济文化的影响下,京族老百姓认识到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传统。但是相比之下,京族老百姓更重视实际知识,跟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知识,所以老师的地位不能高于传统道德。

(二)教育目的

由于古代京族社会是封建社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京族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目的是功利性的,学习是为了成名和当官。古代的京族学生认为考中了官职才算是英豪,非常有面子。直到现在京族人民在鼓励孩子读书时还常常用几句歌谣:“衣食是父母给的,字是老师教的,努力学习定会有成名的一天”。

除此之外,京族人也认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教育能使人得到更多的发展,能成为群体中的精英。京族人有句俗语是“学吃,学说,学打包,学解开”,这句话的内涵是小事情也要学习,不止是要学会能养活自己的技能,还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归纳和分析问题(“打包”和“解开”)等思维方式。因为京族人主要从事渔业,而且渔业是一个需要集体合作,团结互助的行业,所以族里有越多专业知识强的精英越好。因此京族人除了直接提到渔业知识、歌颂美德的民间文学之外,还常常劝说下一代:“有文有书才能成人”“想做行业的工作,要不怕学习”等。

(三)教育内容

生产劳动知识是京族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人说“京族的历史是用海书写的”。受居住地的自然条件的限制,京族首先发展起渔业生产,然后才逐渐发展起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并以从事渔业生产为主体。京族的生产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渔业生产知识的传授、农业生产经验和手工业技术的传授等方面,而渔业生产知识的传授则是其中的最主要内容。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生产经验,如他们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渔具、网具,并不断地把制造和使用渔具和网具的方法与技巧传授给年轻一代。除此之外,京族长辈或成人也很重视传授规律性常识,并成为京族渔业生产教育的重要内容,掌握这些本领的人也特别受到尊重,并成为渔业生产的指导者和传授渔业生产知识的教育者。古代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特定的禁忌,京族青少年从小受到父母、长者的传导,并在日常生活与劳动中遵照服从。在京族民间文学中,关于渔业、农业等生产知识和禁忌的俗语、绕口令、民歌等非常之多,可见京族人多么注重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京族逐渐形成了众多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活习俗。每一个京族成员都必须进行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接受民族特有传统、习俗的教育。京族古代的节日与其文化教育有着紧密联系,不仅提供了特定的教育机会和场所,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特别是有着丰富京族生活习俗内涵、民族特色十分浓郁、并与文化教育联系十分密切的“哈节”。其中唱哈是主要活动项目。“哈词”丰富多彩,主要内容是历史、习俗教育。

古代京族长辈对本民族青少年的宗教道德教育异常重视,不仅要求他们遵守民族传统习惯,履行应尽义务,还特别进行平等互助及民主观念教育。京族民间文学中也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教育。京族古代的一些民间故事,反映着京族劳动人民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情趣,其道德教育作用十分明显。如《三兄弟》教育年轻人和儿女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和老人们,包含着对待其他事物如何正确认识等人生哲理,就具有很突出的道德教育意义。诸如此类的伦理道德教育在生活民俗和文娱歌舞中也有比较广泛的体现。古代京族人进行宗教教育的形式之一,就是在生产、生活及重大节日里所进行的宗教仪式。例如,在渔业生产中,新网染好后在未下水之前,要准备好各种祭品到海边祭供海神,祈求海神保佑人们下海平安,捕鱼丰收。这种盛大海祭仪式,使青少年受到了深刻的宗教教育。至今一些《祭海歌》还保留了很多教育内容。

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小孩从出生便开始接受京族语言的教育。京族每年的“哈节”,其唱哈的歌本必采用“喃”字写成。此外,京族的经书、族谱等也用“喃”字书写。京族民间还流传着长篇叙事歌,这种歌曲对京族人民具有进行历史知识和民族史知识的教育作用。例如,“迁徙歌”中就说到“京族祖先几个人,因为打鱼春过春,跟踪鱼群来巫头,孤岛沙滩不见人”,“前续后接十几代,综计阅历数百年”。又如《三岛传说》等故事叙述了京族三岛的历史由来,也起到了进行京族起源方面的历史知识教育作用。

京族人民在其生活、生产实践中产生了多样的民间文艺体育活动。他们正是通过这些活动表达其生产和生活实践及其各种思想感情与憧憬。京族古代人民创作了大量反映封建社会京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口头民间文学,有《海龙王开大会》《日月分道》《三兄弟》等,还有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尤其是民族特色与滨海区域特色浓郁的海歌。京族人喜爱音乐,民间传承着大量的乐器与乐曲。从内容上分析,京族歌曲包括长篇历史叙事歌、生产劳动歌、抒情歌、风俗歌、宗教迷信歌等。京族青年经常在出海或捕鱼归来,恋爱传情和举办喜事、重大节日时唱歌,以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古代京族体育活动同民间游艺、舞蹈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体育教育也夹在这些体育活动之中。

(四)教育方法

因为受经济特点的影响,京族人特别强调实践教育,所谓“学师不如学友”,京族人常说:“走一天路学到一堆聪明”,或者“走一天市场学到一栏聪明”,意思是在任何环境与条件下都可以学习,要把教育放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进行,通过行动与实践的方法获得教育。京族父母长辈通常在日常生活与劳动实践中通过示范影响和具体指导教育年轻的一代学习识别各种渔具、网具和名称、式样及其特征、功能与具体操作使用方法。在京族青年一代通过观察和参加文艺体育活动时也不同程度地接受着审美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世界观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自身也得到很大的锻炼。

京族人认为知识技能,特别是生产技能最高的程度是要变为习惯性动作:“吃要健康,学要习惯”,所以要耐心锻炼:“每天多学一点,钢铁也有磨成针的一天”。因为受儒教的影响,所以京族传统教育方法赞同用处罚的形式进行教育的观念:“学习时老师会打,工作时身体会疼”。

在学习方法上,京族人民认为要循序渐进,对跳跃步骤的行为进行批判:“还没学爬路就学跑路”。学习的时候也要深思知识技能里面的道理,不要只顾模仿:“聪明人会从中发现道理,傻瓜模仿人家的一些表现”。长辈们也应该积极地教育下一代:“孩子三岁,一家人学说话”。

由此可见,通过初步研究京族传统经济文化与传统教育观念,我们可以看出京族传统教育观念是同京族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直接相连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制约,同时也受文化艺术的影响。京族传统教育观念具有原始性、民族性两大突出特点。京族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着多样化的形式,和京族传统经济文化本身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值得研究者们作深入地挖掘、研究、整理、发扬。笔者这里谈及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价值研究有待日后进一步深入开展。相信经过文化工作者们的参与和不懈努力,京族的教育会在新时期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陈时见.中国京族古代的教育活动论略[J].广西民族研究,1996(1).

[2]李芳兰.京族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3).

[3]钟珂.京族鱼文化在哈节中的表征与传承[J].河池学院学报(4),2010.

[4]覃泽宇.京族“哈节”的教育意蕴[J].教育田野,2008(12).

[5]王文光.越南京族、芒族的由来与发展之我见[J].广西民族研究,1994(3).

Influence of Gin’s Traditional Economy and Culture on Traditional Conceptions of Education Preliminary Research

Minh Tuanhan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Southwestern Ethnic Groups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Gin is an ethnic minority in Chinese,which is the only one in Chinese ethnic groups who go in for sea fishing. Gin people have their traditional art and culture. Gin’s traditional conceptions of education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social. In this paper,by survey Gin’s traditional economy,culture and folk art,which have a concern with education,we will preliminary surve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in’s traditional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their traditional conceptions of education.

Key words:Gin;Ethnic minority;Traditional;Economy;Culture;Conceptions of Education

【注释】

[1]韩明俊,男,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