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目前师范院校仍然是教师教育的主体,这一局面似乎还将继续一段时期。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更加集中教育资源,确保重点大学,加大了对重点大学和特色大学的支持力度,而师范院校由于长期以来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己任,其专业多与中小学教育内容对口设置,涉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专业有限。因此,除少数几所重点师范大学外,绝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难以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点投入和政策倾斜。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快速发展转型,地方师范院校也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阵地。本文将结合我校实情来探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如何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
一、地方师范院校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质量需优质生源作基础
地方师范高等院校由于社会声誉、办学层次、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就业领域等方面与重点大学存在较大差距,研究生报考生源多为二本或三本院校,或者自考、成教等或同等学力考生。在录取中往往还出现生源向热门专业集中,个别学科甚至缺乏第一志愿生源,在生源的选择上更多的是靠调配完成招生指标。体现师范类特色的专业如“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又由于受就业领域、学科专业等的影响,也未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招生录取中的热门。
我校2010—2012年研究生招生生源分配情况表
2.导师队伍需从量的扩张向质的迈进
地方师范院校导师队伍参差不齐主要反映在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上。比如在我校导师数量的扩张没有跟上招生规模的发展,导师数:全日制研究生=1:7,个别专业甚至大于1:20的比例。部分专业,导师队伍呈现老、中、青断层严重,由于客观原因,对已经遴选的研究生导师缺乏后续管理和淘汰,导师队伍在学校基本实行终身制。又由于我校工作、生活、学习、科研与重点大学相比条件不足,资源有限,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较弱,长江学者、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更是凤毛麟角。由以上不难看出,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导师队伍还处于量的扩张阶段,难以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3.培养质量的保障需管理机制的改革
我校研究生培养管理试行院校两级管理。研究生处对全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实行宏观管理,学院作为培养研究生的基层单位承担着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具体工作任务,配备了教务秘书和班主任具体从事研究生招生、学生管理、课程学习、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工作。研究生指导教师作为与研究生的一线接触者,成为学院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中的主力军,因此我校在实行院校两级管理的同时强调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经过对20多年研究生培养管理经验总结,我校制订了一系列规范的管理文件,促进了学校研究生管理机制发展,但同时我们也感觉到,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机制改革必不可少。例如从研究生奖学金指标与金额的分配、科研及学术成果创新的奖励、科研成果与社会生产力的转换,学术对实践的指导等都需要我们改革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以科学的机制来管理,促进管理效益的提高。
4.培养质量需充足经费作保障
地方师范院校相对于部属院校来说,研究生培养经费较少且经费来源渠道较少。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要支持学科的发展,仪器设备的添置、设立奖助学金、加强实践,改善师生生活、学习条件等都受到了制约。例如我校在有限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业务经费中,开展研究生科研奖励,开展研究生“三助”工作,开展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工作,这些在经费的支撑方面都受到了制约。
二、积极探索对策解决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1.务实基础,弥补生源质量不足
针对地方师范院校招收的研究生中同等学力、跨专业考生占有一定比重的情况,在进校后的培养中应强调培养环节,狠抓基础。导师应在为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之前充分了解研究生的学历背景、专业背景,以及包括研究生对今后的职业定位等信息,然后结合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为研究生量身定制合理的个人培养计划。例如,针对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生,导师应在第一学年要求其补修本科主干课程,并加强考核;在培养环节上强调中期考核,对专业基础弱,学习研究能力差的研究生实行分流淘汰。又如当导师了解学生对继续深造读博士有很强烈的需求,在个人培养计划中应强调课程学习的深度和难度,并在培养中重点强化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明确导师权责
在努力改善学校科研条件的同时,地方师范院校要着力建设良好的软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针对导师队伍不足的情况,建立导师组制度,吸引优秀中青年教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充当导师助手。到企业聘请骨干来担任专业学位导师,并定期召开导师培训工作会,将导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导师主要承担对研究生学术与人格品质上的指导,提供相应的学术机会、学术条件和学术环境,并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等负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同时也要赋予导师与责任相匹配的权利———选择权与淘汰权。
3.结合时代发展要求,重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研究生课程设置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校在做好自主设置授予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以来,及时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修订中强化研究生基础理论、重视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以一级学科为平台,二级学科为修订单元,贯彻一级学科下宽口径培养的思想,同时体现二级学科自身的特点,使研究生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同时,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以及论文选题等进行合理安排。
结合我校师范院校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开设了公共选修课“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公选课得到了研究生的好评,通过课程学习,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教师资格证的考取,为将来走上讲台增加了就业尺码。为增强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我校还开设了“英语口语”课,由外籍教师任课,实行小班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促进机制改革,向管理要质量
研究生培养机制影响管理水平,管理水平又直接作用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机制改革包括科学合理地设置奖助学金体系,招生指标分配机制、导师遴选制度等。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联动、协调与配合。例如我校研究生培养学院一直缺乏科研秘书岗,这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管理水平。通过开展教务秘书座谈会,通过到学院实际调研,我校以期设置正式科研秘书岗,以实现专人专用,高质量地保障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吴珺.关于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7).
[2]韩国防.构建过程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J].当代教育科学,2010(3).
[3]佟福锁.论职能部门管理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12).
[4]徐翠华.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作者:陈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