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一、引言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课程需促进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培养,以课程和实践为依托促进创新,发挥研究生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是研究生教育领域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至关重要。在当代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多学科整合和渗透是常态,建构主义的互动教学是主流。本文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理论》两门课程为例,探讨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二、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整合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人才培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当今科学知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加强。在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根据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及时调整,使其跟上学科前沿知识的发展速度,突出研究性和学科前沿。
(一)社会语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整合
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其基础是语言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整合,其发展过程也是学科整合与分离的过程。社会现实的需求和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则是社会语言学整合趋势的动因,并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势。半个世纪以来,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在扩大,理论视角在更新,学科对象定位于“语言的社会和情境基础,语言能在社会和交际过程中做什么”,关注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现,认为语言不仅表现思想,而且具有社会意义,使用中的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会相互作用并产生社会效应。社会语言学与多学科有着广泛联系,如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传媒理论、文学、哲学和文化研究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大多是从社会科学中来的,包括: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主要是实证性研究范式,以系统的材料采集和分析为基础,使用量的、质的方法,对社会语言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学习社会语言学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意义、理论、方法和前景,将其在未来的语言教学和使用中自觉应用,并丰富我们对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语言与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对促进我国英语教学,培养外语基本技能和通晓不同文化背景的外语人才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英语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的选用。教材选用了英美大学相关方向的多部原版经典教材,也选用了国内著名学者的经典论著;参考了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并编写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纲要,以体现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2)教学内容的取舍。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补充最新国内外研究动态。例如,对近20年来兴起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补充,其是以揭示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特别是权利关系的蕴涵为特征的话语分析方法,形成于社会科学与语言科学的交融。批评性话语分析继承了西方社会科学的批判传统,特别是马克思、阿尔杜塞、福柯等人的思想,也从语言学理论特别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借鉴了对于语言进行具体分析的操作技术。这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一方面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它不局限于文本中语言形式的分析,而是积极参与社会批判和改造的过程中。它对大众媒体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支配保持着特别的敏感。另一方面它将社会分析植根于对语言的细致具体的分析中,言之有据。它的分析深入地揭示了语言对于思维无所不在的影响,从而昭示了语言研究对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作用。①对全球化这一过去10多年研究的重点的补充。社会语言学从宏观层面关系英语的地位,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及英语作为外语和二语教学的研究。其特别强调全球化和本土化中的英语和其他语言的混合,强调英语的国际应用的“全球和地方混合”特征(glocal nature)。这些都涉及社会语言学课程的语言变体,语码选择和言语社区,因为英语的变化形式“不仅作为现代性或传统的指示,而更重要的,是种族的,性别的,阶层的和性的主体性,它们构成了现代性和传统”。②变体标准的多元化的思想,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变体、语言教育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3)突出多学科整合特点。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范围和基本方法都具有多学科整合特点,如语言知识、语言变体(包括地域变体和社会变体)、语言与社会等。在讲授中既强调其定义、功能及“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也突出介绍和人类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密切相关的学科的整合。在皮钦语和克里奥耳语研究中,突出介绍了历史渊源和交际理论。而语码,话语社区,双语和多语现象,语码转换,社会网络等,则与当代社会理论密切相关。通过语言变体的讨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变化的观点,方法、相关理论和存在的问题。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讲授、讨论和例证,从沃尔夫假设、亲属系统、术语分类学、颜色词、原型理论、禁忌语和委婉语等方面得到了解释。在语言交往的讲授中,从人称和呼语、礼貌性、合作原则与面子、会话特征等方面,涉及了如交际民族志,人类学与民俗学等的多学科整合。在语言和性别及语言规划讲授中,突出了宏观和微观研究,也突出了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如女性主义思潮、语言与认同等结合。
(4)突出新研究领域。社会语言学关注口语和书面语篇,特别是媒体语言。其强调社会语言学各分支的“分”与“和”,如会话分析对交往的详细分析,语言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社会理论关于民族国家语言和社会的理论,语言、社区和认同,经济全球化和资本的流动,语言的商品化,等等。在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影响下,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与社会因素是相互建构的,例如性别与语言的关系,一方面性别身份影响语言的使用,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本身也是塑造身份的过程。一些社会语言学的经典概念,也在建构思想的影响下得到修正和发展,变得更加灵活,例如“言语共同体”正在与“实践共同体”的概念结合起来,聚焦于实际语言活动,而不再拘于某种语言能力的刻板疆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语言”与“社会”在社会建构主义关照下的“超学科”整合创新,一方面是基本概念和研究问题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性挑战中获得多元发展空间。[1]
(二)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整合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涉及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学习者本身和学习环境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因素,输入,学习者差异,学习过程和语言输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能帮助研究生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研究的主要方向,并对语言学习理论进行有批判性的思考和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将其不断完善,将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及形成过程变成明确的和有意识贯彻的理论,对促进我国英语教学,培养合格的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英语教师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的选用。教材选用了英美大学相关方向的多部原版经典教材,也选用了国内著名学者的经典论著;参考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并编写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纲要,以体现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2)教学内容的取舍。通过补充最新国内外研究动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例如,澄清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一个误区,即认为二语习得理论应当以语言教学为评价尺度,批评二语习得研究“远离语言教学”。[3]二语习得的理论背景是语言学理论,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结论并不能直接指导教学实践。其次,厘清语言教学和二语习得的关系:语言教学必须承接和发展二语习得的研究结论,将其转换为可以进行有效性验证的教学法原则,并据此原则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之间的研究内容有差别。二语习得的主要研究问题是二语习得的本质过程以及影响语言学习者的各种因素。其根本目的是认识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包括第三或更多语言)的根本原理和途径。语言教学,“是在语言学习的相关学科里面,寻找有关教学理论原则及其实践法则的活动。”[4]它研究的内容是教学理论原则以及如何运用实施,揭示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规律。
(3)突出多学科整合特点。二语习得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借鉴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采用的是高度概括化的研究手段。语言教学研究不仅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如“行动研究”“反思”“叙述”“哲学性论述”等,这些是研究方法的整合。二语习得在理论上注重的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即指满足习得二语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这是“概括化、简略化、形式化”的科学研究传统。而语言教学除此之外,还要求研究结论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有效性,即指如何在满足这些必要和充分条件的情况下解决语言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二语习得研究要认识二语习得的本质规律,为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提供基础理论指导,以推动语言教学实践的发展。这些研究结论通过语言教学研究转换成一系列“教学原则”,然后,教学研究根据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学、语用学、话语分析、语体分析等一系列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学科,将“教学原则”放入实际课堂中进行验证,寻找具体、明确、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步骤。脱离二语习得理论的语言教学只能算作“教学技巧”探索,没有“教学研究”的配合,二语习得理论也只是空中楼阁,因为一个正确的二语习得研究结论必须是最终能够在“语言教学研究”上被证实的。这样,新的研究领域就应运而生。
(4)突出新研究领域。二语习得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之间的关系,近10年来吸引了不同学科整合,使得研究的模式和理论构建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二语习得理论目前的两大学术传统即心理认知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心理认知学派认为二语习得本质上是一个心理认知过程,社会环境能够产生影响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社会文化学派坚持认为二语习得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文化建构的过程,批评心理认知学派的二语习得理论缺乏社会文化要素,因而理论视角偏颇。二语习得的心理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二语习得的理论前景可能就是Lantoff所说的“社会文化理论”和“认知科学”的结合点:“社会认知”理论。[3]在实际研究中,突出二语习得领域目前的两个热点问题:年龄和话语互动中的重述反馈问题。儿童获得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不同的学派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心理认知学派认为是生物关键期(敏感期)的原因,而社会文化学派则否认关键期的存在,提出了社会、心理、认知等非生物因素影响年龄对学习的作用。敏感期的争论涉及语言观的分歧,是把语言看作单纯的生物机制还是社会交际的产物,两种解释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在能力标准、年龄定义、测量标准等方面有个统一的尺度,要充分考虑影响年龄与成绩之间的各种非生物因素的中间变量的作用。另外,不仅需要从行为上还要从大脑机制上对语言的不同层次(词汇、句子、语篇等)、不同方面(听、说、读、写)进行更系统的、整合式的研究。
话语互动的认知研究认为话语互动有助于语言习得,并力图从心理认知机制的角度进行解释,其最近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隐性负面反馈,尤其是纠正式重述在二语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心理认知学派注重话语互动引发的诸如注意力资源的分配等方面的心理认知机制的解释,社会文化学派则注重从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上来解释话语互动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其认为:话语互动不仅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机会,而且话语互动本身就是语言学习。重述反馈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期待解决和澄清,如概念不统一、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的区分、提供反馈的时机等。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研究领域,存在着各种分歧,诸多分歧的对立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为我们开辟了进步发展的崭新道路。
(三)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整合
社会语言学研究能够给二语习得研究提供方法,而二语习得研究能给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视野和现实问题,因此,两门课程的整合有其可行性。例如,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及方法成为认知和社会理论的平衡。社会语言学方法帮助认识社会因素对习得新的语言体系的认知过程的影响,因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社会,包括社会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一个重要特征是研究中介语使用的社会背景和学习者的认知过程的相互依赖,该认知过程影响着学习者语言变异和变化,最终导致习得。
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即如何认识这些变异的话语行为的心理语言学基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中介语)可根据对话人和环境而异,依赖学习者的认同。因此,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同话语域有不同的语言特征,中介语和对其的认知过程解释被认为受到社会因素的巨大影响。二语习得社会语言学模式则认为,学习者是社会的,其认知过程受到和他人的社会交往和关系影响,包括提供二语输入和反馈者。其中,维果斯基强调社会关系对二语词汇和句法产出的作用,库克强调多能力观。社会语言学的二语习得理论发展,是Fasold and Preston[7]提出的多语者大脑中的一种语法模式。该语法和社会语言环境及时间相关。该理论能解释中介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揭示了社会环境对认知过程的影响,该影响又作用于特定语言形式的习得,以创造中介语法。社会环境相关的社会原因导致的变异,包括如Lafford[5]提出如下社会因素:参与者、交际目的、社会场景、交际规范。
过去10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社会环境因素,如参与者、任务、目的、社会场景、交际规范、对学习者二语变量形式的使用的影响。社会环境不仅影响学习者话语产出,还影响其对二语输入的感知,如社会环境影响学习者对自己错误的正确反馈的注意。社会语言学二语模式的结论是,二语语言知识的变异或变化原因是:①社会环境因素;②语言环境因素;③学习二语的时间。
在具体研究方向的整合上,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涉及语言和社会的多个方面,如,语言态度、动机和标准;双语;变体;语言规划和政策、语言变异、包括地域和社会变异、也包括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语言和性别等。首先,语言协商人际关系,建构身份。其次,语言能反映性别意识,性别身份和关系,说明性别是文化建构的。再有,将活动作为分析的单位。说话人根据不同活动,使用社会和认知结构来构建恰当的事件的变化,或表述话语和性别。实践社区和言语社区的概念的使用,能帮助社会身份互动的研究,总之,语言的社会,变体,交往和文化差异影响教育,并受教育影响。社会和政治因素在使用不同变体的人的教育中得到反映,这些,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形成有机的结合。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以学术研究为取向,研讨式、开放式及引导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激情,调动自身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加深对课程前沿知识的了解,开阔视野,夯实基础,提高对知识的探究能力、把握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课前准备、指定相关参考书目、介绍学习方法,课程讲解、学术研讨、参考文献阅读、课时设计,课程考核方式,都是要充分考虑的因素。研讨式教学方法,包括“专题研讨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程的“精讲+研讨”,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动力。教学中还要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托网络信息资源。教学理念的转变还包括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时进行调整。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要面向实际问题,使用调查、观察、实验、总结等多种方法以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所学理论进行分析思考。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
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课程需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是多学科整合和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方法的更新中,采取提问、思考、反问与质疑,经典案例模拟,实际问题解析等以互动为特征的开放式教学,通过启发,引导,激励的方式为研究生提供一种自由的学习空间,在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尊重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度和对权威的质疑,增加课堂讨论学时数,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安排研究生查阅相关的文献,写出文献综述,培养其掌握文献收集、整理的方法,并使其学会跟踪学术前沿的方法。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还要加强不同课程体系间的联系和结合,特别是加强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之间,以及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体现跨学科整合发展趋势。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的主体作用,强调知识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由学生主动建构的,教育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促进整个人的成长。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情景的重要性;认为“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受社会建构主义影响,研究生课程教学普遍使用课堂展示教学模式。
在研究生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课程教学中广泛进行了学生课堂展示教学模式,规定了时间限制和话题范围。学生通过小组或个人独立搜索、分析、归纳、处理相应的材料,将他们准备的话题进行陈述,并用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然后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论,最后,大家就不同的观点加以归纳总结进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成为参与者、研究者和讲解人,教师转变为咨询师、指导员、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才能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创造力的发挥。
开展多学科融合的读书报告活动,也是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根据研究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研究方向和知识结构,统一安排读书报告的日程,每月两次,每次由两名同学介绍自己学习文献或阅读书籍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读书报告这种启发式、开放式的培养模式不仅活跃了学术氛围,还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笔者在研究生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整合,教学理念改变和方法更新的做法,以人为本,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体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经过多年实践,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成效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不当之处难免,希望得到更多同行的赐教。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时代的进步,对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课程如何体现对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好地发挥研究生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社会语言学研究:作为知识增长点的“整合”[J].中国外语,2009(3):14-19.
[2]Bucholtz,Mary and Kira Hall. All of the above:New coalitions in sociocultural linguistics[J].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2008(4):401-431.
[3]邹为诚,赵飞.论二语习得理论的建设———兼评《二语习得之问题》[J].中国外语,2008(4)46-56.
[4]Widdowson,H. G.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Lantolf,J.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L2:State of the Art[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6(28):67-109.
[6]Tarone,Elain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1997-2007[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7(4):837-848.
[7]Fasold,R.&Preston,D. The psycholinguistic unity of inherent variability:Old Occam whips his razor [J].Unpublished manuscript,2006.
[8]Lafford,B. The effects of study abroad vs. classroom contexts on Spanish SLA:Old assumptions,new insight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C. A. Klee&T. L. Face(Eds.)Selected proceedingsof the7th conference on the acquisition of Spanish and Portuguese as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s[J]. Somerville,MA:cascadilla proceedings project,2006:1-25.
[9]McKay,Sandra Lee and Nancy H. Hornberger.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张荣建.社会语言学的整合发展趋势[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1(4).
(作者:张荣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