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22年高考有专业级差的高校

2022年高考有专业级差的高校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涉及三个核心概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其二,教育部有关方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界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和近年来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大多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情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的。

第二章 研究设计

当今,设计深深影响着一个组织的命运,从一个组织管理者的个人气质到组织内部文化,再到最后展现在公众面前的组织形象、产品和服务,无一不浸透着设计的气息。对于本研究而言,设计成功与否也与本书的研究价值密不可分。本书试图围绕“如何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个核心问题,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为载体,科学分析现有制度环境是无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必须探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这样一种思路下,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并界定本书的一组核心概念,交代本书框架结构及研究方法。然后,就什么是发展战略、如何制定和实施好发展战略展开论述。最后,以本书提出的创新点作为结束。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本书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涉及三个核心概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如何对这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和厘清,对本书的研究十分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内的高等教育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的本科院校达到1 129所。在本科院校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同时,社会各界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的分层问题,需要给不同的本科院校赋予不同的定位和功能。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在全国1 129所科本科院校中,除一部分综合性大学被赋予从事培育研究型人才的功能外,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到底需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个概念就呼之欲出,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一般而言,有这样几种观点。其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该分类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70年开始设计。[1]这种分类所依据的主要标准是专门人才的类型而不只是层次的高低和科研规模的大小,更加突出了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这个中心工作,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按人才培养目标分类指导,也有利于高等教育的主要过程与社会需要相协调。该标准将高等教育及第三级教育分为两个层次,相当于我国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的为第一层次,序数为5,该层次细分为5A与5B两类,5A是理论型,5B是实用技术型;相当于我国博士生教育的为第二层次,序数为6(如图2.1所示)。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特别强调了受教育者的职业目标、所培养人才的类型、是为研究准备理论功底还是为职业准备应用技术;也适当考虑了按学位分层,但只分为博士学位和非博士学位两个层次,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是为理论研究还是为技术应用作准备。

图2.1 三级教育示意图

其二,教育部有关方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界定。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突出特征的一种新型本科院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和近年来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大多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其三,国内有关专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界定。例如,潘懋元等认为,我国的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2]①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多科性可以称作“大学”,单科性的称作“学院”。在这里,大学与学院并无层次高低之分,只是多科与单科之别,其培养层次均为本科(学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如工程师、医师、律师、教师和管理干部等。包括一部分“211工程”大学、一般部委属大学、地方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②学术型大学。也就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或所谓的“研究型”大学,其培养层次为本科(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以学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学术人才,也就是前人所谓“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所也”。主要是以“985工程”大学和部分“211工程”大学为主体。③职业技术本科院校。也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其培养层次为专科。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职业技能为主,培养不同层次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3]也有人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从事以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并从事相关实用研究的大学”。一般情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我国目前大学培养的特点,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借鉴发达国家或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发展经验,在大学结构体系中,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及应用型本科院校三者,合理的结构比例应像金字塔的三层,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是比例最大、最为广泛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界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权威的定位,一般认为,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高职类大学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大量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培养的是介于前两类大学之间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它具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

综合各方的观点,本书作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介于研究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之间,它以服务地方或者行业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本科教育的办学层次为主。按照这种划分思路,我国教育部实施的“985工程”就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重点资助一批大学。这些大学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学科交叉,大力提高建设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的能力,这些大学都属于研究型大学。在我国,还有一批高职高专大学,它们一般培养技能型人才,归属于技能型大学。除这两类大学外,还有几百所大学,它们或从原国家部委下属单位转制而来,或从属于地方,一般具有行业特色或者区域优势,这些大学基本归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例如,重庆科技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于2004年 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由两所原中央部委所属学校——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坚持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和“立足重庆、背靠行业、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办学思路,通过深入实施“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把学校打造成西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首选基地。

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无疑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通常,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在制定人才培养发展战略时,遇到首要的问题往往是“什么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可以说,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制定发展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在全球人才竞争激烈的大格局下,我国尤其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确定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人才问题,尤其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格外引人关注。对于“什么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有这样一些认识。

从哲学上看,人才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即理论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即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关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通常认为是这样说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或者是文化这些方面的人才。”简单地说,就是“心里有做事(从业)的套路、眼睛能看到事情去做、手上有做事的技能”。换言之,叫作“做事的套路、观察的套路和思考的套路”。他们的特点是有比较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对相关领域的生产或者实际状况比较了解。比如生物技术,它的基础就是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等。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企业的欢迎,所以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也要随时关注最新的社会动态以及科研发展。从学术上讲,所谓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的概念。2007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朱高峰院士曾指出:“除了纯科学研究(不以直接应用为目的,而是为了探索事物规律)以外的人,都应属于应用型,因此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了人才中的绝大部分。”按照学术界对于人才类型的划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可细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三种。综合各方的观点,本文作者认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应用、推广、转换、创新能力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在我国,探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了解到,社会急需大量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对相当数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并不认同。把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责任,是难以服众的。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教育体制及观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改革教育体制和观念,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发展途径。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一方面,那些重点大学培养的人才更受关注,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太受重视,甚至有些家庭认为,子女只有上北大、清华等名校才能说是“成才”,不太接受“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提法。另一方面,社会上即使接受“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观念,但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责任归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他们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未被社会承认,其责任在于现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制及质量有问题。本书作者认为,现有教育体制和观念,甚至是现有的国家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均不利于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现有政策环境下,国家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就业未建立明确有效的指导方案,社会舆论还不认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提法,企业也未广泛参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家庭则对“精英型人才”比较推崇,不支持子女成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仅仅依靠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难以完成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大任的。因此,我们只有革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制度,建立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实施主体,国家、社会、家庭支持,企业广泛参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制度和环境,才能让更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脱颖而出。

第二,探索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完善多方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机制。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是关键,推动与社会、行业、企业等多方合作是重点。具体探索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推行学校与行业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行“2+ 1”“1+2”“1+ 1+ 1”等多种模式,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树立没有一流的监控制度、就没有一流的质量的观念。与企业联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设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和平台,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

本书作者根据长期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思考,结合学界的研究,提出一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五方联动机制”思想。观点有几层意思:①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必须是以理论作为基础的,不能简单等同于技能的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指具备高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②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力量,但不是唯一力量。换句话说,单靠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不可能的。按照常规思维,社会把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责任往往归结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证明,这种就教育谈教育的思维过于狭隘,对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③在我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国家、社会宏观的大环境的配合,仅仅依靠学校封闭的教育环境是难以完成任务的,至少需要国家宏观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社会(行业)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家庭人才观念的转变和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配合、学生本人的认同和参与。只有国家、社会、企业、家庭、大学这五方达成共识,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紧密合作,我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才能真正取得质的飞跃,我国大规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才能够培养成功。在后面的章节中,本书作者试图探讨一种“国家指导、社会倡导、企业参与、家庭支持、大学实施”的机制(“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五方联动机制”),这里就不展开。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是一个组织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该组织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是一种未来价值倾向的谋略。其特点是:其一,它一般着眼于组织的整体利益,关注的是组织的整体问题,而不是局部问题,具有整体性;其二,它具有长期性,关注的是该组织的长期性的问题,而不是短期问题;其三,它具有基本性,关注的是组织的基本问题,而不是具体的问题;其四,它具有计谋性,关注的是关于组织计谋性的问题,而不是常规问题。在国内外本科院校竞争加剧、教育大众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发展,如何在众多的本科院校中发挥重要作用、谋得发展先机、脱颖而出,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那么,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呢?本文作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国家人才战略转移,着眼于学校发展的未来,为培养高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谋划和实施的策略和规划。

从结构方面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一般应包含七个方面的内容:发展定位、战略目标、战略规划、师资规划、学科发展、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创新。

(一)发展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介于研究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之间,它是以服务地方或者行业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本科教育的办学层次为主的大学。根据这个界定,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特征。其一,它可以从事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其二,它与其他本科院校一样也要求进行科学研究,但其是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同时,它虽面向行业,但与面向具体职业的高职高专不同,所面向的不是具体职业而是某类行业,培养的是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口径较宽、适应面较广。其三,从培养的学生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应当加强通识教育。换句话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应用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通常,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应该包括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三个层面。当前应重点研究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其实质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问题。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进行定位时,应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关学校的状况以及自身具备的优势等各方面的因素,展其所长,要有大视野、大智慧和大手笔。本文认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应当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方向的定位。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宏观位置的选择,即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当代经济、科技、文化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如何确定自身的方向。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位置的选择,即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培养人才的结构、规格和模式的定位。第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定位,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中位置的选择,即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专业结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定位。本科院校扩招以来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包括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存在着对自己所处的位置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忽视自身优势、贪大、求全、追高的倾向,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要做到:其一,坚持能级原理[4],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使管理的内容动态处于相应的能级中,管理能级必须按层次进行。在现代管理系统中,各元素的活动必须服从于系统,具有高效率与高可靠性的要求。管理的能级结构是指为了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结构,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管理的对象置于相应的等级中。管理的能级一般包括组织各层次的岗位能级和各类型的专业能级两个方面。所以,管理系统中能级的划分不是随意的,其组合也不是随意的。理论和实践证明,稳定的管理结构应是正三角形,上部具有尖锐的锋芒,下部又有宽厚的基础,这种稳定的管理结构正是建立在合理分级的基础上的。归结起来,其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时,必须根据能级原理的分层理论,科学确定自身的服务类型;其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立足现实,面向市场,找准社会服务切入点;其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坚持多样性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目标的实施要注重突出教学中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出特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战略目标

制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一定要明确其战略目标是什么。战略目标是战略研究的核心,是某个历史时期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在确定战略目标时,要注意不仅要包括规模方面的目标,还要包括质量、结构和效益方面的目标;不仅要突出体现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办学效益的提高,还要反映各自的办学特色及其社会声望和地位。不同类型的本科院校在发展目标上不能攀比,即使同一类型的本科院校,在发展目标上也应该体现出办学的多样性。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力求“准、高、新”(“准”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要看准自己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空间,“高”是指纵向比要高于过去、横向比要不比他校逊色,“新”是指要体现学校的教育创新思想)。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社会的需要做到扬长避短,选择好发展的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

(三)战略规划

与其他类型的本科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要重视其战略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发展规划要体现战略管理的理念,要建立在对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认知与培育之上。发展规划要体现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具备灵活性和博弈特征。战略规划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战略阶段五个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订战略规划中,应该注意四个方面。第一,明确战略规划的内涵,把握学校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学校的自身特点,提出超常规的战略措施。第二,发展战略规划要确立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思路。第三,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要立足校情分析,突出特色和品牌。第四,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要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要突出战略管理。

(四)师资规划

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内外本科院校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本科院校人才的竞争则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的竞争上。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更要重视本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要处理好人才引进与稳定的关系、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规范管理与人性管理的关系。新世纪新阶段,本科院校间的竞争明显加剧,竞争的焦点围绕着高水平、高层次优质教师资源的竞争而展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引进重点宜放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待遇引进,引来即用。对关系到学校发展的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建设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良好发展潜质的学术骨干而在本校短期内又难以培养的人选,要下决心,提供优惠的条件,花大代价积极引进。二是战略引进,重点放在基础好、素质高、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的引进上。在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应将工作的主要精力和主要的财力投入到对现有教师的关注上。须知对同质的人才,流出一个的损失,要远远大于引入一个的收益。对学术上造诣深厚、学科上的领军和旗帜性人才,要支持他们承担重大课题,不断激发他们旺盛的创新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始终走在学科前沿。加大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

(五)学科发展

直接服务社会是国家赋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项基本任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从追求发挥传播知识的作用向主动、积极地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作用转变。我们传统的大学往往是对社会进行批评的角色,现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则应该是积极的角色,应该参与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在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积极地服务社会,必须根据国家、地方产业政策调整及行业升级换代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方向和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应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紧密的应用型专业,打造特色品牌专业。本科院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必须克服认识误区(盲目拔高、贪大求全、定位不准、亦步亦趋、急功近利),树立科学发展观;要科学定位;要打造好地方品牌,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建设特色学科。此举不仅可以提高学科建设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地域文化建设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利用地域自然资源特色所建设起来的特色学科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发展规划是为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对学校学科数量和发展方向的调整、师资队伍的优化、教学科研设施的配置所作出的谋划。它是学科专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依据,是学校战略规划实现的保障。因此,以科学、务实和创新的精神作好学科发展规划,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六)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毋庸置疑,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首选基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其发展战略中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发展战略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采取差异化战略,培养不同于传统大学的人才。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人才培养应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大学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应用、推广、转换、创新能力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能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符合行业要求,能够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一般而言,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地方本科院校要多层面考虑定位,使其与办学目标相符合,必须从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社会需求上合理确定学校应该具有哪些功能,并作出恰当选择。其主要功能应定位于着力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贴近地方企业进行科学研究,搞好社会服务。笔者了解到,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很多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社会及行业新发展的需要,其改革步伐难以跟上地方经济社会改革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进行改革。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培养能够主动适应新要求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思想上要与时俱进,瞄准国家中长期发展格局、国家“十二五”产业布局的调整、学校所依托行业的换挡升级、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的导向性,以这些信息来指导我们,修订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他方面的改革。不断调整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通过系统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审视和反思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措施、培养特色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实现培养人才规格、知识能力结构和社会适应性的调整和转变。

其次,要以实施国家大力倡导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载体,重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立项研究和改革,鼓励多方位、多元形式的人才培养。支持学校的各单位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机制。

其三,要重视学科专业的应用性问题,重视实践教育,坚持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用相结合,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改革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和有效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将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应用能力培养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大力发展产、学、研平台建设,切实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

其四,要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要求,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一体化建设机制,深入推进各项实践教学工程,在创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各种竞赛活动。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建设优良学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学相长、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格局。

(七)管理体制创新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战略实施效果如何,其关键环节在于其管理体制是否得以同步调整、其工作机制是否得以创新和发展。因此,要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各项战略目标,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本科院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相协调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遵循现代大学的治理理念,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建立和完善学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等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建成现代大学制度和机制。第二,构建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系。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加强预算管理。规范管理校院二级财务、人事和资产。加强学校图书资料和信息化工作建设,形成科学的数字资源配置体系。对重大项目实行立项管理和绩效考核,实现学校人、财、物等办学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深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科学配置后勤保障资源。第三,创建科学的校院两级管理运行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深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应实施学院制和机关大部制,实现二级学院实体化运作,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对学院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形成职责明确、管理规范、权责统一、监督到位的运行机制。以扶优扶强为主要途径规来范学院管理权力的使用,以有偿使用资源的方式来配置学院办学资源,保证学校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学院权力的有效行使。第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坚持营运大学理念,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对外合作、对外投资,做好开源节流,积极拓展学校办学经费。利用好国家实施的教育振兴计划的机遇,实施好中央支持地方本科院校建设项目。加强学校资产营运管理工作,规范学校的对外服务,促进学校资产保值、增值,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来源。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在界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几个核心概念之后,明确本书的研究思路就十分有必要了。因为,研究思路决定了本研究的逻辑关系是否严密、论证是否系统、研究层次是否清晰。本书的研究思路从“如何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个首要问题出发,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为研究的载体和研究视角,紧紧抓住“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如何制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如何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发挥作用?”这个核心来层层展开论述。最后,交代本研究的研究问题、结构框架和所应用的几种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经验告诉我们,研究的目的决定了研究的角度。如上一章所述,本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需求非常巨大,但现有制度环境导致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法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了探讨怎样才能培养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个问题,笔者要对此进项探讨。基于以上目的,本书的研究视角是假定笔者是一个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设计者和制定者,肩负影响大学未来、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使命,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核心理念,以引领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的艰巨责任,以战略眼光和发展策略,大胆倡导改革和发展,谋划这类大学的发展和变革任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的领导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境内外大学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家通过教育改革和提出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要求国内各大学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能否成功,大学能否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领导者能否创新性地做好大学发展的顶层设计,制订和实施好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因此,本书作者着眼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将自己的视角转换为一所大学的领导者,以大学的发展战略为切入点,探讨学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理念和途径,按照“先有优秀的发展战略,然后才有优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机制(模式)”的逻辑进路来展开研究,最终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领导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

二、研究问题

尽管发展战略在欧美大学早已成为一种常态性工作,我国大学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重视自身的发展战略及相关的规划问题。总体看来,我国大学的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处于一个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细的过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有共识的理论框架体系。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种是着眼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的相似性来探讨大学发展战略问题。例如,通过针对本科院校扩招、学生收费、教育资金短缺、高等教育分层、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分析,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中长期计划。另一种路径就是比较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对策。其他研究者一般以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走过的发展历程为蓝图,运用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强调通过比较为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重视比较借鉴的实用目的,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

就研究的问题而言,本研究另辟蹊径,在细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上,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如何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个核心问题,探讨如何制定和实施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让发展战略为人才培养服务。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问题,本书试图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为什么要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本书剖析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研究的意义所在,即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事关国家人才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要求。作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从发展战略高度,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科学规划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制度、机制、措施,让发展战略规划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任务。第二,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什么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没有对这几个核心概念的准确界定,本书的研究价值就会大大降低。第三,如何制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这就需要借助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去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环境和定位分析,以及科学设置指标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制定发展战略提供范例。具体来说,通过科学的环境分析,本书作者认为,现有的体制及大环境无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必须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五方联动”的战略设计思路,并围绕“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中心任务,大胆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建立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五方联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机制”。第四,如何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发挥实效?从一定意义上讲,让发展战略发挥实效比制定好战略价值更大。因此,本研究试图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战略的保障机制方面寻求创新。

三、结构框架

本书的分析框架及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论。本部分聚焦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试图阐述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内外背景,指明其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梳理相关研究理论和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工作。

第二章:研究设计。

界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这些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探讨研究视角、研究思路、研究问题、框架结构及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第三章: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环境分析。

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制定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为这些大学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第四章: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选择。

通过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探讨这些大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制订,进而探讨几种典型的战略选择,最后提出本书的核心观点:“基于五方联动机制的发展战略设计和选择问题”。

第五至第七章:通过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发展战略的监控与实施,从这几个核心层面来论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如何制定发展战略,实施好“五方联动的机制”。

第八至第九章:本部分通过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机制的创新,研究如何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发挥实效。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围绕同一个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者会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本书根据研究任务需要以及研究大学的特点,主要应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这三种方法。下面,就这几种研究方法在本书中的应用进行解释。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它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研究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现状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得出结论,它还需要对与现状有关的种种文献作出分析。文献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利用文献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没有继承和借鉴,科学就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这决定了人们在研究先前的历史事实时,需要借助于文献的记载;在发展科学领域时,需要继承文献中的优秀成果。现代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以人之间的协作为条件,同样需要以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条件。利用科学文献是实现利用“前人劳动成果”的重要措施和方法,也是促进和实现“今人的协作”的条件和基础。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地占有资料,进行文献调研,以便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前沿进展,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现状等。这是科学、有效、少走弯路地进行任何科学工作的必经阶段。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来看,文献法在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被经常使用。没有一项教育科学研究是不需要查阅文献的。

本书根据具体需要,研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深入地考察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高等教育政策文件,各大学自己制定的文件、发展战略规划文本、内部档案资料、网站资料及境外有关大学发展战略的资料等,对搜集到得资料数据,如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文件、校史介绍、学校战略分析报告等进行了研究分析。

二、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为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对其进行对照、比较,用以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的直观运用。通过比较研究法阐述在同一中需求差异、在差异中需求同一的辩证性。通过各个层面的比较分析,揭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基本规律。运用比较研究法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对境内外大学发展战略系统进行比较。系统比较分析法是由系统论理论与大学发展战略理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的方法。其实质就是借鉴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分析原理,把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站在更高的角度,层层分解,充分揭示其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协调全方位的动态结构,从而达到系统的整合与调适。二是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技能型大学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横向比较。这种比较方法其实就是分层比较,是根据教育分层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比较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任务、特点等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问题的差异性,找出它们的特色及不足之处。三是对我国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进行内部比较。同为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尽管它们面临相似的机遇与挑战,但由于各自校情的不同,其发展战略未必完全一样。本书主要是从其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其一是从发展战略目标选择的角度看,比较这些大学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结合各自的具体特点和任务,进行多向度的比较。其二是从发展战略制定这个核心任务出发,多维度地比较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规律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特征及成因,具体到我们的研究,就是比较不同大学在不同的时间段是如何制定和调整其发展战略的。同时,从事物发展的阶段上看,可以比较该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具体到我们的研究,就是依据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各学校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我们通过比较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其三是对我国众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内容进行比较。对事物的内容构成和分布进行比较研究,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我们分别比较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内容,分别罗列出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其成因。

三、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也称为“个案历史法”“案例研究法”。它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它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搜集、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在现场搜集数据的叫“实地调查”。它通常采用观察、面谈、搜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个案研究以某个或某几个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但这并不排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况,也不排除在个案之间作比较后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个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属于判断范畴,而非分析范畴。个案研究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判断提供经过整理的经验报告,并为判断提供依据。在这一点上,个案研究有点像历史研究,它在判断时常需描述或引证个案的情况。

本书多次应用了个案研究法,既有选取国外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重点研究,也选取了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研究。同时,还精选了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例如对重庆科技学院进行剖析,寻找制定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一般规律。

【注释】

[1]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J].教育参考资料,1998(18).

[2]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3]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4]能级原理[EB/OL].[2003-05-13].http://baike.baidu.com/view/993228.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