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构架
第一节 教学质量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构架要素
一、基本概念
一般来说,质量这个概念是相对于某种产品提出的。对于高校,对质量的理解有其特殊性。
1.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 804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术语》中,把质量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对高等学校而言,其主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核心过程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又是教学质量。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反映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2.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定义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就是一个以教学质量为保证与监控对象,既有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又有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的闭环的系统。实时控制是在教学系统运行前和运行中根据目标(即人才培养的质量或教学效果)的要求和系统可能出现的偏差,对系统进行人为干预与影响而实现的控制。反馈控制就是根据系统的输出(即人才培养的质量或教学效果)与系统预定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即误差),对教学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
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的对象,均包括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的输入(人财物的条件、精力的投入等)和教育教学的过程。
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组成要素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学校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必然会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工作环节。这个体系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要素子系统。就是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所要保证与监控的各要素的集和。例如学校的目标(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总体目标)、教学资源的占有与有效利用情况(特别是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情况、教学效果(包括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映与评价等),都是构成控制系统的要素。
(2)质量标准子系统。要保证与监控教学质量,就必须建立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建立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眼于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并不断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这些标准为教学质量体系的建立、实施、改进和审核认证提供了基本原则,规定了教学质量体系建立的一般方法和程序,确立了教学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依据。
(3)统计、测量与评价子系统。要进行教学质量的保证与监控,就需要搜集有关教学质量的各种信息、资料和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而在教育活动中,搜集信息的主要手段是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这是教学整体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的意义之所在。
(4)组织子系统。这是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中直接参与教学工作、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关系的组织机构的集合。它大体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代表学校从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工作的机构;二是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教学单位,如二级学院或系;三是与教学工作有着直接关系、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的职能部门。
(5)保障子系统。就是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中为教学工作(包括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条件的组织机构的集合。这个系统为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基本条件,创造良好的环境。
(6)制度子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构成及运行,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确定。
第二节 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监控保障体系的任务
在中国,高校众多,并且水平参差不齐,情况也比较复杂。因此,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运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各有侧重。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学校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运行中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工作环节:目标的确定、组织结构的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教学主要环节关键监控点的确定)、统计与测量(即教学工作过程中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评价等。
一、目标的确定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在运行时,首先要确定目标。这里所谓的目标既包括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也包括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的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是各类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条件下,不同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并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对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防止片面追求相同的目标,尤其是要防止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高目标。高等学校定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三个层面。当前应重点研究的是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其实质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在对高等学校进行定位时,应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关学校的状况以及自身具备的优势等各方面的因素,展其所长,要有大视野、大智慧和大手笔。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点。
(1)办学方向的定位。这是高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宏观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在当代经济、科技、文化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如何确定自身的方向。
(2)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这是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对培养人才的结构、规格和模式的定位。
(3)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定位。这是学校在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中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在学科设置、专业结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定位。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以学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学术人才;职业技术高校是培养不同层次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以培养专科生为本,以学习各行各业的职业技能为主。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技术高校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它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但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同时,它虽面向行业,但与面向具体职业的高职高专不同,所面向的不是具体职业而是某类行业,培养的是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口径较宽、适应面较广。它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技术高校的发展定位之间。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应该具有足够的实践能力。
高校扩招以来的新建地方高校,存在着对自己所处的位置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忽视自身优势、贪大、求全、追高的倾向,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其定位应坚持能级原理,确定自身服务类型;立足现实,面向市场,找准服务切入点;坚持多样性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三大原则。目标的实施要注重突出教学中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人才质量是学校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人才并不仅指研究创新型人才,还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上,比如研究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等。而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也不可能都定位在培养研究创新人才上。最为关键的是,在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满足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需要的基础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较为准确地提出教学质量目标要求。很显然,这些质量目标蕴含着高等学校各自的个性与特色。应当指出,个性特色与质量是共生共存的。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其目的是要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那何谓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的概念。从哲学角度说,人才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即理论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人,即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2007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朱高峰院士曾指出:“除了纯科学研究(不以直接应用为目的,而是为了探索事物规律)以外的人,都应属于应用型,因此应用型人才包括了人才中的绝大部分。”按照学术界对人才类型的划分,应用型人才可细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具体而言,应用型人才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应用、推广、转换、创新能力的中、高级人才。
二、组织结构的健全和完善
组织机构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发挥保障体系作用的关键。教学工作的方向、重点、教学方针、规范制度的落实、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教学信息的搜集与反馈,都需要一定的机构和相应的人员操作。因此,从教学决策、执行、评估、反馈都应有相应的机构负责,各机构目标明确、职能明晰,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应明确划分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的职责,校级(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职责突出目标管理,重在决策监督,根据学校定位和发展方向确定学校教学工作的方向;院级(院长—分管副院长—教务办)职责突出过程管理和组织落实,教学管理重心下移至学院一级。教务处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执行部门,起着组织、协调、分析和反馈作用。下设教研科、质量管理科、实践教学科、教材科和教务科,其主要的管理、监控职能有效地覆盖各主要的教学环节和相关活动。教务处在开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指导、教学大纲制(修)订指导、本科专业教育评估、名牌专业评选、专业评估、新专业检查、课程建设、课程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学事故认定、违纪学生处理、教学名师评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期教学检查、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实习检查、毕业论文(设计)检查与评估、考试试卷评估、教材质量评估、教学实验室评估等工作中,能有效地实行全方位、严格的质量监控。学校应成立校院二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学校或院系重大教改方案、教育教学研究立项、教材建设立项等的推荐和审批工作,尤其注重教学质量标准的制订及执行情况的考评。校院二级教学督导委员会的督导范围应包括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试卷、专业实习等主要教学环节。学校的其他行政管理机构应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自觉为教学服务,在各个方面发挥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
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能够正常运转,真正发挥效用,不是一个领导或几个领导等少数人能够掌控的,它需要学校的每一位领导、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同学,甚至是每一位后勤工作人员的参与。因此,要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条不紊地运行,要使学校每一分子都参与其中,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的教学工作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依。一所学校的教学工作制度应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主讲教师准入、评价与考核制度,包括主讲教师资格认定与复查办法、教学事故鉴定与处理办法、年度教学考评制度等。二是教学质量信息搜集与反馈制度,包括教学检查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制度、学校领导与中层干部听课与巡查制度、教师同行听课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等。三是教学评估制度,包括试卷、毕业论文(设计)专项评估制度、课程评估制度、新办专业申报论证制度、教学实验室评估制度、专业评估制度、单位和部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等。四是学生培养质量评审制度,包括学生考试作弊的认定与处理规定、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毕业资格与学位审查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五是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包括制订督导委员会工作条例、定期开展督导研讨交流会、编辑教学督导简报等。
四、教学主要环节关键监控点的确定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决策、执行、评估、反馈系统都可能在运行中出现问题,这就需要实时监控。在实时监控中及时发现问题,作出恰当的调整,保障整个体系健康运行。因此,确定教学各主要环节的关键监控点,是保障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时性和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
五、畅通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的形成
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要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事后把关型”转变为“事前预防型”,强调对教学质量的过程评价,把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达到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目的。重视教学信息的来源,通过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信息来源渠道,获得准确、可靠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的诊断、决策、优化奠定基础和依据。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并逐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网络。教务处应协同其他教学机构,通过组织专家综合、系统的教学检查、专业评估与检查、课程评估、试卷评估、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评估、院级教学评估等系列质量监控活动,直接获取质量信息。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直接获取课堂授课质量信息;校院两级领导通过随机性抽样听课,获得第一手质量信息。学生通过网上评教和教学信息员制度,直接参与质量监控活动,将质量信息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师通过查询网上学生评价意见,听取教学督导反馈意见以及学院意见来获取本人的教学质量信息。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掌握教学动态,了解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质量状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教学质量符合标准并持续提高。
六、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过程监控
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对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至关重要。学校应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形成文本式的规章制度。校领导应带队开展开学教学检查、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期末考试巡视,督促、检查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同时,对照各项制度要求和质量标准开展专项检查与评估,组织校级专家队伍就各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等方面开展评估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整改问题。组织开展新办专业水平评估,校重点课程、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检查评估。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每学期必须听课的次数。实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强化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通过听课、参与各项专项检查、巡视等方式搜集和反馈一线教学信息。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建立前期、中期和后期检查制度,对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实施全程监控,有效地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七、构建全面的教学评估系统
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估系统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用非凡。如果没有形成全面的教学评估系统,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因此,针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课程评估系统、专业评估系统、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实践教学评估系统等方面着手,进行全面的教学评估系统构建。
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学校应对教学评价的分类、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法与时间、评价的要求、评价的结果以及计算机网络评价系统的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并针对课程的类型和使用的对象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在课程评估方面,学校应本着科学、简易、可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在专业建设方面坚持抓两头,即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和新专业建设来带动学校整体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八、健全教学质量激励监控运行机制
有人说:“激励是行为的钥匙,又是行为的按钮,按动什么样的按钮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这形象地说明了激励对行为的重要作用。激励作为组织行为学的术语,“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对教学质量实施激励监控,其目的有三:第一,运用激励机制引导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沿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前进;第二,运行激励机制促使教师、学生、管理者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监控;第三,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管理者、学生与管理者以及人与其他教学因素的关系实施有效调节。教学质量激励监控的具体实施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员工的教学工作热情;二是充分运用激励原则这一教育学中的重要原则,帮助学生强化学习动力和成就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九、教职员工的激励机制
教职员工激励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其次,能留住优秀人才。德鲁克认为,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三个方面的绩效,即直接的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未来的人力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绩效,组织注定非垮不可。最后,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科学的激励机制包含一种竞争精神,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组织成员就会受到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正如麦格雷戈所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才是激励的主要来源之一。”激励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管理中教师激励也遵循着心理学的行为规律:需要产生动机,动机驱动行为,行为指向目标。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由动机引起的,并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建立高等学校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首先应以满足精神需要为着眼点。教师需要的特点表明,只靠物质奖励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物质激励的动力不能坚持长久,而心理需要引起的动机行为不但不会因暂时的需要满足而消失,相反会引起更强烈、更浓厚、更持久的动机行为。因此,在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时,应有意识地将其激励的着眼点放在心理需要之上,至少应努力使之与心理需要挂钩。其次,创造条件激发成就动机。
十、学生的激励机制
高等学校学生的激励机制,首先是目标激励机制。大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大学期间的塑造实现人生理想,并为未来的不断发展提供可能。大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应充分把握学生自我实现需求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努力学习、把握大学黄金时间是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前提,使学生随时处于目标激励的状态,每一天都为目标的实现而不断积累。另外,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人生目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区别对待,在尊重其自我选择的同时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选择适合自我特点的成才之路。其次是情感激励机制。情感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对激励客体的情感发生影响,从而使其焕发内在精神力量的过程。正面情感是人的活动的催化剂,具有主体性的调节作用,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将情感激励机制运用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教师首先要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不断获取前进的信心。同时,教师要善于发挥和利用这种积极的“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充满信心并抱有积极的期望。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监控保障体系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院教学实情的基础上,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健全教学质量管理机构、理顺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完善关键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为重点,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工作现状,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学质量。
(2)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搜集信息的基础上,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3)坚持全面综合评价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不同的评价主体,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评价的全面性。
三、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教育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严格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主要立足于组织架构、控制环节和内容设计三方面来构架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四、教学质量监控范围
(1)教师教学质量是监控的重点。要对老师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辅导答疑、作业批改、成绩考核等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重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和学习纪律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3)定期对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件进行检查和评价。重点检查学院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情况,完善规范化管理。
(4)定期对教师、教研室、专业、课程、教学基地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促进整改。
五、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架构与关键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一)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架构
在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架构上,由教务处和实验与实训中心负责教学日常工作的运行管理;实行由校长、教学副校长、教研室主任组成的三级纵向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由教务处、实验与实训中心、教学督导和评建办组成的横向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形成以学校党政联席会议、教研室主任会议、教师主题研讨会、全体教职工大会和教研室教研活动五轮驱动的教学信息传递与培训体系;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教学管理各环节的监督和指导。
(二)关键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1.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负有集体领导责任。学校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本学院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工作;副书记与副校长作为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本科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工作。领导班子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主要承担以下职能:①领导和组织全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②根据有关文件,统一领导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制订、修改和实施工作。③组织、协调学校各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在监控体系中的工作关系。④监督各教学部门执行学校教学质量标准的情况。⑤对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⑥对重大问题向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
2.教学副校长
其职能如下:①主持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日常工作。②主持制订各种教学质量监控方案、体系及文件。③主持召开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会议。④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开展教育理论、教学改革、教学评估的研究。⑤在学校党政联席会议上,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完成学校领导班子交办的其他工作。
3.教务处和实验与实训中心
教务办、实验与实训中心在分管副校长的领导下,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组织和调度,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4.教学督导员与评建办
教学督导员与评建办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听课、检查、参加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协助学校把好教学质量关。
5.系(教研室)
系(教研室)是教学安排、教学运行、教学研究和教学过程监控的基本单位,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管理的主要执行者。系(教研室)应组织集体备课、公开教学、政治与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检查和测评教师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状况。
6.学生处
学生处的工作职责如下:①制定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②做好新生素质调查的信息、资料、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总结工作。③做好学生的学风建设(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学生的考风考纪等)工作。④搞好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做好有关学生学风及第二课堂的信息、资料、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总结工作。⑤根据有关的反馈信息做好学生学风及第二课堂教育的调控工作。
7.学生教学信息员
学生教学信息员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对教师授课的方式、授课内容和课程安排等方面提出问题,以便及时解决,确保教学质量。
六、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控制环节
在教学质量监控的控制环节上,重点抓好教学质量的保障、监控体系的实施、信息搜集、分析评价、信息反馈与调控五个环节的工作,建立其协调机制。
1.质量保障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由决策系统、监控组织、监控制度、质量标准和教学运行与管理五个部分组成。其职能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主要任务是组织落实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明确质量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规章制度,确定监控内容,设定监控环节,制订或调整主要监控环节的质量标准,协调教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计分析执行结果,总结汇报,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具体工作由校长办公会决策、负责教学的副校长和学校教学管理机构实施。
2.质量监控实施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本科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控,目的是确保本科教学的顺利进行。完成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正常运行,开展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3.信息搜集系统
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课、教学督导检查、学生信息员信息搜集、学生评教与问卷调查、网上师生信箱、召开学生座谈会等途径,广泛搜集信息,为质量分析评价和信息反馈与调控提供依据。
4.分析评价系统
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学规章制度、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单项评估方案等,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实施综合评价。
5.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
该系统由信息反馈和调控两大模块组成。主要任务是对信息搜集系统搜集到的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准确、全面、快速地反馈到教学运行与管理子系统以及教学质量实施系统,通过制定调整措施,及时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和校正。对于重大教学问题要反馈到学院决策系统,为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七、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设计
在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设计上,以学校颁布的理论教学规范和实践教学四大规范为依据,重点抓好理论课、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五个关键教学环节。以下以重庆科技学院教学管理实践为例,说明本科教学主要环节的关键监控点及其要求。
例:重庆科技学院本科教学主要环节的关键监控点及其要求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时性和有效性,确保本科教学的顺利进行,拟对控制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质量关键监控点进行重点监控。以下对七个方面的主要教学管理环节和这些环节的关键监控点(见表6.1)提出具体要求及依据。
表6.1 主要教学管理环节及其关键监控点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八、本科教学监控保障体系组织机构的架构与关键教学环节管理程序设计
本节主要以图表的形式,对本科教学监控保障体系组织机构的架构与关键教学环节管理程序作以下设计。(图6.1—图6.10)
图6.1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架构
图6.2 各教学管理岗位在组织机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功能
图6.3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环节框架图
图6.8 学校课程设计质量监控框架图
图6.10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框架图(校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