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五方联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基于“五方联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绝大多数的本科院校已经将学校的战略管理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并依照发展战略对学校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从近几年许多本科院校的改革过程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已经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战略管理思想,制订了战略规划。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渠道,战略管理往往仅体现为某职能部门的责任。

第八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管理体制改革

本章首先阐述我国本科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再从国家、社会、企业、学生与本科院校五个方面来考察其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关系,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框架与内容。

第一节 我国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教育体制改革,使得本科院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己经无法适应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战略管理己成为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部分本科院校的管理者意识到这一点,将意识转化为积极的行动。一方面认真学习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把自己以往的管理经验与科学的管理理论结合起来,大力调整管理思路和办法,逐步提高自身领导水平;另一方面在本科院校内部设立“高等教育(本科院校)研究中心(所)”和“发展规划研究处(室)”等与本科院校实施战略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和机构,表明了管理者对战略问题研究的重视。2002年,教育部部属本科院校大多设置了类似的机构,如北京大学设立了发展规划部、中国人民大学设置了发展规划处、厦门大学设置了发展规划室等。有不少的学校制订了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三大规划,为推进战略管理提供了基础。近年来,许多本科院校都从制订发展规划入手,开始了战略管理的实践。大部分部属本科院校的管理者们逐渐认识到,实施战略管理是中国本科院校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绝大多数的本科院校已经将学校的战略管理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并依照发展战略对学校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从近几年许多本科院校的改革过程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已经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战略管理思想,制订了战略规划。但是,本科院校实施战略管理,必须要有完备的战略管理机制。由于我国本科院校战略管理还处在完善过程中,战略管理机制存在一些问题[1]

(1)战略制订的机制不健全。战略规划的制订涉及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层面和学校发展的微观层面,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领域,需要本科院校校长亲自领导与负责,以规划制订人员为核心,实行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其原因是战略规划的制订过程,就是对规划进行讨论、宣传和统一上下思想的过程。总体规划制订结束后,本科院校的全体人员应该对本科院校的使命、本科院校所承担的责任、本科院校未来一段时期所面临的环境以及本科院校内部资源的基本状况和本科院校的目标域有一个基本了解,这是本科院校战略能够实施的群众基础。而目前在制订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缺乏全员参与的机制与渠道,使规划制订成了几个人的事,即便是讨论也是找几个人应应景,提不出具体的意见。缺乏由总战略目标统率下的“子战略—规划—计划”体系,与规划人员,校级领导的关系不明确,本科院校的战略管理意识比较薄弱,许多本科院校甚至部分著名本科院校的战略目标不够清晰;战略目标缺乏系统性,也没有明确的支撑保障战略。还缺乏正确的制订方法,使制订出来的目标与现实差距太大。

(2)实施的制度不健全。战略规划一经制订,就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战略规划内容的调整,应有必要的机制。否则就会出现战略执行的政策性不强、随意性大,甚至“一个领导一个调”。战略规划的权威性、“法定性”未能得以体现,规划难以指导学校的日常工作,规划与实施存在“两张皮”现象。上述问题在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其结果是规划工作与日常工作脱节,各项工作缺乏协调协作,各种资源缺乏整体配置,各个部门各自为战,管理的有效性不够高。战略目标、战略措施需要细化和分解,并落实到部门的具体计划之中。由于战略编制过程与执行过程分离,战略目标与措施细分不够,经常出现在执行决策时与战略发生冲突,不能有效地支持战略管理过程、无效或无计划地处理现实问题等方面。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渠道,战略管理往往仅体现为某职能部门的责任。而不体现为整个学校的责任。关键部门和教职工没有被纳入战略管理体系,战略管理工作缺乏充分沟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战略制订之后,通常缺乏对战略的宣传和讲解,使教职工缺乏对战略的全面了解,造成战略管理成为一种非动态过程,战略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3)评估的机制不健全。在战略管理中未能有效地建立起与战略相结合的绩效考核体系,不能按照战略标准来检验业绩、实施对战略结果的评估,不具备战略预替体系和反馈体系,使评估工作被忽略。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形成从战略编制到战略评价全过程的管理流程。在编制阶段采用非标准化的制订过程,随着时间期限和内容的改变而改变,难以形成规范的方法论和评价标准。在实施阶段虽然预算计划与战略规划之间的联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没有形成与各个具体部门负责人单独确认目标过程的机制,且执行过程大部分是分开进行,难以有效解决部门计划与整体战略之间的分歧,难以实施持续的战略控制。在本科院校发展规划职能部门的职责中,都没有对规划进行评估的职责。这只说明,目前本科院校对战略规划的实施和评估不重视,更不用说建立正确的评估机制了[2]

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习惯将行政化的组织原则与结构形态推衍到大学组织,依据或比照行政体制来塑造大学,使大学组织在运作形态上类似于政府机构行政运作。大学不仅以此管理非学术事务,而且将严格的垂直等级管理方式运用于管理大学学术性事务,并由此导致大学组织内的人际关系类似于行政等级式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体系中,不仅行政人员之间有严格的行政级别区分,而且教师之间也因职务、控制资源的能力的不同而存在着地位差别。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大学行政权力泛化导致大学组织成员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动机以及行为方式的扭曲和变形。按照科层体制的管理模式,组织的决策权力位于科层组织的顶端,组织内部成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级和组织的权威。但是就大学而言,其组织的权力机构为二元的矩阵结构,除了行政管理的权力以外,还存在着力量巨大的学术权力和权威。学术权力要求坚守学术自由的最高意旨,排斥来自科层制的无论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管理和控制,学术权威则高扬教授治校的旗帜,要求在学校事务管理,尤其是学术事务中享有充分的发言权;而科层的行政权力则倾向于不断实现自身管理权力的最大化,并尽可能地以制度化的方式宣布管理权力的合法性。对于大学的战略管理而言,由此所导致的后果在于:第一,战略管理只是学校层面的事情,与下级单位无关,即使下级单位无法认同学校的整体战略思维,也由于行政权力限制而无法自由表达和改变,使学校各个系统之间无法形成合力;第二,由于行政权力剥夺或限制了学术权力,而掌握学校主要资源的又是行政部门,所以学校的战略管理无法体现学术意志,而学术性正好是大学战略管理区别于其他组织战略管理的重要特点。

由于上述原因,本科院校战略管理机制存在不足,使本科院校战略执行力偏弱,执行效果不理想。如通常在规划的制订过程中,有一个实施计划。但这个计划,在规划的前两年还有一些用,到了规划的后几年,就基本上没有什么用了。因为有的已经实现了,有的由于政策的变化和情况的变化,没有意义再实施了,所以后面几年基本上脱离了规划,主要以各业务部门的计划为依据。[3]

第二节 基于“五方联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本科院校不能仅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对发展战略进行管理,而应该采取一种开阔的思路,在政府教育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引下,建立吸引社会、企业、学生家庭参与的“五方联动”战略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

一、政府指导

我国教育历来偏重集权管理,高等教育是政府高度重视的行政领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经济、政治体制逐步开始改革,教育界也开始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但从总体上看,在此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政府管理模式依然是较严密而完整的国家控制模式。1985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没有很好地管起来,主张要加强宏观管理,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如下:第一,转变政府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到进行宏观管理。第二,实现分级管理与分级负责。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进一步确立中央与省分级管理、分权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由中央直接管理一部分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在高等教育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学校和少数行业性强、地方不便管理的学校。对地方兴办的高等教育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和权力都交给省,扩大省的教育决策权和对中央所属学校的统筹权。第三,增强大学自主权。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立法明确大学的权利和义务,使大学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对政府管理大学提出三点要求。第一,继续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式,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形成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经国务院授权,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管理大部分高等本科教育的权力以及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由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第二,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省级人民政府发展和管理本地区教育的权力以及统筹力度。第三,切实落实和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增强学校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扩大大学招生、专业设置等自主权。

从上述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看,我国本科院校自主办学权利扩大了。但是,在国家行政主导下,国家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甚重。在现代社会,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具备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使得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由边缘趋向中心。因此,国家政策经常性地表现为通过促使高等教育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的实现来间接地为国家服务。同时,政策在资源的分配上也给予符合政策导向的本科院校以资源支持。

另外,国家经济、产业政策主导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自然吸引着社会各界围绕着国家经济政策指导的方向从事生产、经营与工作。由此产生了在国家经济政策指引方向的人才需求。而本科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为社会提供需要、适用的合格人才,其培养的人才才有市场,才能进一步得到生存与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与实施战略中,要以国家的教育政策、经济与产业政策为指导,才能实现国家、社会组织、本科院校、学生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促进本科院校的发展。

二、社会倡导

高等教育承担着社会责任,其发展状况对社会未来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整个社会都应关心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大整体,社会虽然无法直接参与到本科院校的战略发展管理中,但是它可以间接地参与其中。如,通过多种媒体发表关于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采取何种发展战略才利于社会、经济与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中存在的学科、教育等问题,可在相关媒体或者直接发送信件提出建议等,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促进其改进、完善。对正确而完善的发展战略,也可以在重要媒体上发表观点,促进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改进发展战略中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有大量的实习训练,因而社会各界应积极响应政府及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配合本科院校设立实习基地,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这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实现,也可使大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不断改善条件,使实习质量不断提高。还能带动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认识、了解,形成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外,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应该给予关心,对他们形成社会关照、体现人文关怀,表达出真挚情感。关心、帮助学生渡过难关,不要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尽量激发学生进入社会的积极性,对学生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给予尊重,保持其理性的生活态度。

三、企业参与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高新科技产业,尤其是网络经济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利润的迅速增长,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转化,高新科技产业正在成为主导产业的趋势。这表明人才作为生产力要素,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知识经济的特征,高等学校必须符合知识经济中企业的各项需求,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能够创造知识、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专门人才。

高等学校靠帮助企业培养人才,靠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活动。同时,本科院校的科技工作者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推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带动了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大幅度调整。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本科院校的职能也有了较大的扩展,即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基地,还应该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哺育场所、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甚至还应是知识经济的策源地。能否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能否把提高学术水平与创造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应该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如何的重要标志之一。

21世纪,各国各企业间正爆发着一场抢夺高科技人才、新经济人才的无硝烟的战争。企业都知道人才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还知道现在的人才奇缺。如第二届中国国际高科技成果交易会上,中国信息产业的企业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结构不合理,而且绝大部分的核心技术或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仍然控制在少数几家外国公司手中。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抢占人才这个新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实现扩张,我国企业希望与能够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适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高等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直接与高等学校一起培养新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后备人才资源,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型人才。如2008年,常熟市300家民企对接52家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到2010年5月,山东省规模以上企业中有八成以上都至少与一家本科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企一校或一企多校的合作局面;在第三届APEC中小企业对话世界500强财富论坛上,远东控股集团公司与全国25个大学研究所建立了培养战略合作关系。

同样,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必须加强与本科院校的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企业是与信息科技相关的企业。以芯片、存储器、软件与咨询为代表的新兴知识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代表着新经济最重要的力量,成为企业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是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和未来发展的主导。美国的硅谷在30年内就发展成为美国的第九大制造中心,一个比尔·盖茨一夜之间超过了积百年财富的大汽车公司,这便是知识产品带来的魔力。知识产品的出现,使企业的价值不只体现在企业规模的大小上,更体现在拥有智慧资本的数量上。而且,传统产业要生存和发展,也必须借助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改造。因此,知识产品的形成,是企业与本科院校结合的强大磁力。

因此,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制订、实施都需要企业的参与,才可以适应市场与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企业也有参与制订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愿望,以加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如很多大型企业的老总,遇到问题时会想到向本科院校求援,并且不局限在技术合作与服务的范畴。这表明他们对本科院校的认识要比中小企业的老总更深入、更全面。在合作过程中,也比较尊重与注意适应本科院校的特点,注意发挥本科院校的长处,更多的是将本科院校视为合作伙伴。这为本科院校邀请企业参与战略规划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了良好条件。

四、学生与家庭参与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它在学生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学生在独立于社会之前,有2/3的时间是在父母身边度过的。学生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受着家庭的熏陶,父母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家庭环境是学生素质养成的基础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家长的榜样作用得以实现。这种榜样作用的力度、深度远胜于其他环境的作用,家庭环境教育的价值由此显现。

在中小学时,家长往往能主动与学校保持长期的联系,原因在于九年的义务教育让学校掌握着主动权。为了能让子女进入理想的大学,应试教育的现状多少让各位家长们心甘情愿地保持着与学校的联系,以便随时能从校方得知子女的成绩和在校的思想表现。子女的年龄偏小也是需要家长照顾的原因之一。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其判断事物的对错能力和克制力都尚未成熟,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监护人,理应与学校保持长期的联系。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本科院校的学习是倡导以学生自学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与中小学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对于自控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来讲,大学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是一种考验。但大部分家长忽视了高等教育中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和重要性,加上交通、时间等客观原因,对于继续与学校保持联系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只有等到发现问题或者问题严重时,才发现高等教育也需要保持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另外,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具有塑造学生人格、培养专业技能的全面功能,社会和家庭也给予了高等学校充分的信任和认可。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教育环境改变了,教育方式也需要调整。但是,很多高等学校并没有与时俱进地及时转变思想,而是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完全依靠本科院校管理,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加上高等学校学生往往来自全国各地,受家庭分布分散等客观原因的约束,本科院校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并没有给予家庭教育以充分的认识和肯定。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产业化观念的提出与实施,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家长认为交费上大学就是购买服务的过程,自己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进而以“消费—服务”为基本逻辑,认为已经交了钱,学校应当全权管理。家长们也往往因为完成了培养子女上大学的重任而长舒了一口气,认为孩子上大学了,只要每年付学费,就能顺利地等着孩子毕业、就业或升学。而且,通常考上大学的学生一般在父母眼中都是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父母认为没有必要再主动与本科院校老师保持联系,忽视了家庭在教育全程中的重要性和在高等教育中的必要性。家长往往不再像中小学时代那样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主动与学校联系,对学生的在校行为缺乏及时准确的了解。据统计,子女上了大学后,家长能继续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的还不到10%[4]

然而,家庭作为本科院校生源市场,本科院校必须要了解学生及其家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便于了解学生的希望与成才目的、要求,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教、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战略制订与实施中需要学生家庭的参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教学,也加强了家庭与本科院校教育的沟通,让家庭的“消费”得到心理认可,有利于人才培养。

因此,从企业、家庭与本科院校教育的关系看,第一,家庭为本科院校提供生源。第二,本科院校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第三,企业需求人才。该过程虽然看似链条形式,但其间是一种紧密合作与参与的关系。家庭为学生进行基本教育,也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在本科院校教育中也参与了教育与培养;本科院校的教育需要学生家庭的配合,同时作为人才的供应基地,要按照人才市场,即企业需求出发来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本科院校的教育需要企业的参与,另外本科院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也需要企业的参与、合作;企业是人才、技术的需求场所,他们的需求引导着本科院校、家庭对学生教育的投入与培养方式,同时企业发展也需要本科院校在人才与技术方面的支持。因而,家庭、本科院校与企业建立在多方共赢的基础上,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战略管理的整个活动中都需要企业、家庭的参与。

五、本科院校实施与管理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自身战略的主体,负责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管理。在整个活动中,以政府政策作为指导,积极邀请企业、家庭参与,形成一种多方合作的战略管理模式。依据战略管理活动程序,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战略制订、战略实施、战略评估与反馈。

战略制订是通过对外部环境、内部资源与能力的审慎分析,确立学校的愿景、使命与长短期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进行战略选择。而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影响大学发展的因素的多样性,这些来自于社会、经济、法律、制度、教育领域需求、同类型大学之间的竞争多种因素,在大学战略的制订过程中,由于战略制订者的认识局限和因素的潜在影响力等,战略制订者不可能全部把握。同时这些因素又是鲜活、变化的,战略制订者或管理者对其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否符合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只有在时间逐渐逼近时,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因此,从复杂的认识论出发,大学的战略规划无论做得多好,也不可能是完备、充分的,它只是为大学战略管理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起步的一个指导性的文件。有可能初始的一个微小差别,将会导致结果的重大差异。这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分析政府教育与经济、产业政策,审时度势,积极吸引企业、家庭的参与,才能在战略制订中把握战略管理的全过程。

战略实施就是动用一切可用的资源,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确保战略的达成,并在实施过程中,感知战略目标的制订与战略选择的可能性,根据战略实施前的环境分析、战略实施中的环境监测、实施结束后的结果评估和适时反思战略制订过程中对目标的确定与战略的选择,对不符合战略规划文本的总体原则与精神的内容,及时进行修正和战略再抉择。特别是在战略制订过程中,由于影响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进,有些逐渐由不确定变成了确定,有些由确定发展成为新的不确定,因此,对最初的战略目标就有一个逐渐修正的过程。对目标的分解,也有一个重新认识和修改的过程。同时,对战略措施的选择也会带来新的变化。

战略评估则是贯穿于大学战略管理的全过程,而不仅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在战略规划的制订环节,我们必须对每一个目标进行预评估,对每一项战略措施所实行的结果进行效果评估,以此为战略选择提供依据;在战略实施环节,每一项战略实施前,都要进行环境评估,看一看环境与战略制订时发生了变化没有,前一阶段所采取的战略措施的效果如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偏离了战略目标。甚至在对环境监控的基础上,一段时间都要对战略目标进行重新审视,看一看战略目标是否与新的环境变化趋势相一致。当环境及组织发生改变时,就要对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对个别战略进行调整。如加州大学就采用了“机会规划”来解决规划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使组织在面对原来的假设中没有预见到的事件和变化时,能够灵活、公开地对战略规划过程进行调整,将正式规划和机会规划结合起来”[5]

反馈也伴随在大学战略管理的全过程。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战略规划的制订环节,反馈起到了使目标逐渐清晰、逐次逼近我们的需要,而又符合大学实际需要的目标,使战略选择更加适合我们大学的实际。在战略实施环节,每一项战略措施实施前对环境的评估,要反馈到战略规划制订;实施中和实施结果的评估,也都要反馈到战略规划制订。对每一次战略评估的结果,都有可能成为下一次战略措施实施的起点。因此,我们可以说,战略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与多次反复的过程。

在动态战略管理中,战略是组织面对未来环境变化时,在发展道路上所依据的发展图式。这一图式,既不是“刻舟求剑式”的标记,也不是“按图索骥式”的“《相马经》”,而是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不断发展的认知图式,是组织自觉的一种标志。复杂适应系统进化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方式告诉我们,总结人类在寻找有序性的所有这些过程中的共同特征是,每个过程中都由一个复杂适应系统来获取环境及其自身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总结出所获信息的规律性,并把这些规律提炼成一种“图式”或模型,最后以图式为基础,在实际当中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将复杂适应系统进化与战略管理进行类比,我们可把战略制订的过程看成大学对自身发展规律性的总结、对前进路径的一种提炼,其所制订的战略规划文本就是大学进化发展的图式。而战略实施就是大学在面对未来进化过程中,依据这一图式的实践,在对图式的实践过程中,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图式进行修改,并作为继续前进的新的图式中的一部分。[6]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和内容

一、政府、社会、企业、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协调

本科院校通常在发展战略管理中,很少有政府、企业及家庭的参与,往往是由本科院校包揽所有的事物。作为相关利益者的“政府、企业及家庭”也认为,本科院校的战略是本科院校本身的工作,与自己无关,不愿参与。这造成了本科院校与政府、企业及家庭的信息沟通不畅,形成了很多误解,使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存在一些问题,如用心良苦却得不到承认或社会效果不佳、战略定位不合时宜、目标难以完成而且困难重重等。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战略管理中,应主动联系政府、企业、学生家庭,与他们及时沟通,同时搜集信息。

1.政府的指导与协调

政府作为一个宏观调控者,需要在本科院校教育中调整姿态,从形式扶持向内涵扶持转变,扩大本科院校在市场中的活动空间,增大本科院校教育运行过程中的自主权,通过制定法律、制度、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为他们的战略管理提供指导与帮助。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与协调。

(1)为本科院校战略管理提供国家教育发展政策、经济与产业政策的咨询,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机构理解国家政策及经济、产业政策发展方向,以便让本科院校战略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经济产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2)政府应制定法律明确社会各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采取有效的利益调控手段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接受学生的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素质,并对承担本科院校教育任务的企业给予其他优惠政策,对参与合作教育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利于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

(3)通过政府直接拨款、建立合作教育专项基金、减免企业税收等措施,引导、解决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教育所需大量资金的问题。

2.社会参与及协调

社会通常不能直接参与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管理活动中,不能直接对大学的发展产生影响,但是社会的作用对大学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但是,社会怎样才能参与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活动中?利用社会舆论,如在重要或有影响的媒体上发表关于本科院校发展规律的观点、人才培养的观点,这些自然影响到一部分学生、家庭、企业及本科院校,甚至政府的政策等,这些最终会影响到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的制订、实施与管理。当然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直接对大学的发展战略产生影响,如社会、社团组织等,可以直接对大学的发展战略提出意见与建议,或直接到大学给出建议,从而直接参与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中,还可以帮助大学协调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社会组织可以帮助大学联系、协调学生实习基地的问题。

3.企业的参与及协调

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过程中,与本科院校开展合作共建工作,实现双赢的目标。包括共建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属于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模式,它可以为各方提供研发、培训、研习、交流的合作平台,保持合作的长期性、持久性。其目的:第一,推动企业对技术创新进行持续投入,使科研更贴近市场需求,缩短产品周期。第二,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新一轮的知识创新,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第三,促进企业与本科院校间的相互了解。但是,本科院校战略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往往存在很大差异,本科院校主要发展学术为主,而企业则以经济效益为重点目标。但是双方均存在合作基础:本科院校存在人才与技术优势,而企业存在资金优势。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互惠互利。本科院校在制订战略中邀请企业参与,提供发展建议;同样企业制订战略是也邀请本科院校参加,使企业与本科院校的战略相互配合,共谋发展。

4.学生家庭的参与及协调

由于历史原因,学生家庭很少参与到本科院校的战略管理活动中,对本科院校战略缺乏了解,容易对本科院校教育产生误解,对人才培养造成一定的困难。如学生家长对本科院校教育方面与形式不认可,学生不愿意学习或抵制,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本科院校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积极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其中,让他们了解本科院校制订、实施战略的思路,并且通过此过程,可以让学生及家庭与企业人员接触,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动向,利于学生在教育中明确个人发展目标,促进成才。

5.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协调

首先,认真分析政府关于教育及经济发展政策,对不了解的政策导向,寻求政府的帮助,以保证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致性;为了服务社会,需要广泛邀请企业参与战略管理活动,保证人才培养是企业所需的,促进学生就业;也保证了成果的市场性。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建立教师进驻企业制度,加强双方信息沟通。本科院校教师进驻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对技术创新中的成本控制,加强双方信息沟通,协调双方观念与行为的冲突。第二,建立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吸纳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做学校的客座教授,企业则要积极响应本科院校教师的双向流动制度,协助本科院校做好教师和企业高级人员的双向兼职、双向流动工作,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到本科院校任客座教授,做本科生或硕士生的导师。第三,实行合作办学。另外,为了稳定的生源市场,需要了解学生家庭的需求,需要邀请学生家庭参与战略管理。而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也需要广泛宣传,让社会了解、让学校师生了解,从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利于战略的制订、实施。

二、政府、社会、企业、学生与本科院校的管理与监督

(一)政府的管理与监督

政府对于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管理与监督不是直接参与,而采用宏观调控的手段间接管理与监督。对此,政府首先要改变过去“高度集权”的权力结构,改变过去上下级政府之间“以命令和服从为主”的权力关系。应赋予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更大的治理教育的权力,进一步解除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某些传统的制约性约束。遵循“政事公开”的原则,结合教育自身的特点,启动和推进“政校分开”的改革,使本科院校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政府成为监督和协调教育领域的举办者、办学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管理者,使政府由公共教育的提供者转变为公共教育质量的评价者、公共教育提供者与消费者关系的裁判者、公共教育产品的直接与间接采购者以及非竞争性公共教育的提供者。

其次,政府宏观管理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政府角色的科学定位和权力关系的重新构建。在政府监督模式中,政府的角色应当界定为“政府是所有大学的管理者(指宏观管理)”。第二,在政府的角色定位明确的前提下,政府的主要引导、监督本科院校发展战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接着,在明确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前提下,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政府宏观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要将过去以“计划手段和行政审批方式”为主的直接管理,转变到以“统筹规划、依法治教、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和适当的经济调控”为主的方式上来,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具体包括如下措施,第一,法律调控(规范性保障)。政府通过制定与实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高等教育市场化运行,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和在法律与政策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和政策环境。这是规范、管理高等教育活动,影响其战略最有力的调节手段之一。第二,经济调控(诱导性调控)。政府通过拨款、资助、投资、奖励、招标等手段,对高等教育的规模、速度、运行进行调控。实践证明,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控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政府对于教育经费运用得当,就意味着较好地掌握了指挥棒,就能运用经济手段把国家意志引入到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中,得以贯彻落实。第三,计划调控(预测性指导)。政府在对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和大学培养能力的科学预测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的指导性计划或指令性计划,对高等教育的活动实施宏观调控,以统一协调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质量、数量、进程、经费配置等,可以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直接产生指导性作用。第四,监督调控(协调监督)。政府通过检查、鉴定、评估等活动施行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监督。如政府采用各项评估指标来影响本科院校战略评估指标及手段,可以影响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目标与方向,对本科院校战略产生引导和监督、激励与约束作用。第五,信息调控(服务性引导)。国家建立起完备的高等教育信息网络,为有关方面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包括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供求信息和就业信息、高等大学的专业信息、收费信息和毕业生收益情况的信息等。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充分,是实现有效宏观调控的重要前提。

(二)社会的管理与监督

社会对应用型本科的监督与监督与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监督有较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第一,监督重大问题与热点问题,对小问题很少关注。通常社会主要针对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问题反映大,容易影响大学的发展战略的管理活动,而对一些小问题或不突出的问题,基本忽略;第二,非直接管理与监督。社会对于大学发展战略的管理监督通常是运用媒体来监督管理,其他方式很少使用,即使使用产生的作用也不大;第三,管理与监督需要借助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社会无法作为一个组织直接对大学的发展战略进行管理与监督,而通常把问题反映给政府或其他社团组织,然后由它们把这些问题再反馈给大学,促使其作出解释或改进,从而达到管理与监督大学发展战略的目的。

(三)企业、学生的管理与监督

企业与学生是本科院校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但是,本科院校与企业、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互惠关系,不存在行政上上下级关系。因而企业与学生只能作为一种咨询地位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管理与监督,不能直接对战略进行管理与监督。

1.企业的管理与监督

企业与本科院校是一种合作伙伴,因此本科院校在制订、实施与评估发展战略的活动中,邀请企业参与。而企业在参与中,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提供一些经济、技术发展动向的信息等,如在战略制订中,可以提供本科院校外部经济环境,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发展前沿,以及人才需求形势、动向,人才需求形式等;也可以在执行战略中参与人才的培养,如为学生提供实习教学,或到本科院校担任实践教学的老师等,还可以参与本科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学生就业指导等。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的监督,主要是从战略的执行效果上提出一些建议,如在技术合作上,如何发展实用技术、如何培养实用人才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也可以在战略评估的指标中建议增加一些与企业发展实际更为贴切的评价指标或考核指标等。

2.学生的管理与监督

按照市场的观点,学生对于本科院校而言,是教育的“消费者”。但是由于教育与其他商品特性差异非常大,学生对本科院校产生的影响较小,或只能接受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不过,由于学生是直接利益相关者,有建议权或话语权,可以影响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战略。其参与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第一,接受邀请,提供学生学习培养方式的需求,以指导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第二,通过直接建议的方式,提出教育要求。第三,可通过本科院校发布的战略执行效果,按照战略目标要求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

(四)本科院校自身的管理与监督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发展战略的主要承担者,除了负责自身的管理与监督职责外,还需要与政府、企业、学生家庭进行协调、沟通,邀请他们对战略制订、实施、评估等环节进行外部监督,并接受其提供的良好建议。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订过程中,首先邀请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企业代表、家庭代表参加,对战略内容提出意见,同时在选择、评价战略时对战略方案提出良好的意见,同时对于战略效果的评价,可以向政府、企业及家庭进行咨询,旨在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达成多方谅解的合理评价。

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订发展战略后,向外界发布,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以及监督。以及定期发布战略执行情况,在专门的网站发布,使之得到企业、家庭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另外,可以专门社会沟通协调机构,建立与政府、企业、学生家庭的沟通渠道,对战略实施中的效果、问题以及他们的建议,进行及时沟通;或者选出企业代表、家庭代表定期(1年1次)召开座谈会,同时邀请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参加,就战略实施问题进行交流,也加强了政府、企业与家庭间的沟通交流。这样可以增加本科院校与政府、企业及家庭的信任感,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让本科院校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在战略实施中,可以邀请家庭帮助学生学习,加强学生的培养。这样,在家庭的帮助下,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更加到位、贴切,对其中的问题能够及时掌握,及时处理,更利于人才的培养。同样,企业可以参与战略执行,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关于企业参与培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工作场地现场授课、观摩等。对于科学研究,可以与本科院校建立研究基地,或在企业成立研究所,负责解决企业技术中的实际技术难题。同时,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企业选派技术人员与本科院校科研人员共同开发新技术。

【注释】

[1]何超.大学战略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2-62.

[2]何超.大学战略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2-62.

[3]何超.大学战略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2-62.

[4]陈光军.构建本科院校和谐校园应当重视家庭教育[J].陇东学院学报,2009(1).

[5]何超.大学战略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6:9 9- 1 0 2.

[6]何超.大学战略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99-1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