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教师如何艺术地批评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因为他们正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难免在生活和学习中犯一些错误,教师作为教育者,就要利用批评这个方式,推动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断完善自我。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教师怎样批评正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课题,如果批评不恰当,学生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错误会愈演愈烈。教师批评的艺术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分析总结出来的,恰当的批评,成为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饱含着对学生的爱。”即使批评,也要基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护,有爱的教育才是人文的教育。理解、尊重、关怀、鼓励是批评始终应该遵循的准则,真诚的思想交流,才能取得批评的最佳效果。
一、批评时不忘对学生的尊重
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育时期,这时往往自尊心极强,教师的批评不可语言过激,更不能冷嘲热讽,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多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批评到点上是对的,一定不要让孩子过分难堪。长期的教学经历会告诉我们,常常是一次不恰当的评判造成他们一蹶不振,不但达不到批评的目的,还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阴影,长期下去,部分孩子一则自暴自弃,一则敏感叛逆。教师只有充分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在批评中呵护,在责备中关怀,学生才能暗自扪心自问,才能事后诚心改过。
二、批评场合的选择也很重要
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自尊心越来越强,越来越不喜欢教师当众的挖苦。如果学生的错误性质比较严重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就应当当众批评。这种场合批评威力较大,不仅能使当事人受到深刻教育,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敲响警钟的作用。如果需要当众批评,语言一定要相对委婉。而其他情况,教师最好选择单独交谈。切忌在班级、操场、教室走廊等大庭广众之下大声斥责。部分学生会觉得在这种环境下是当众出丑,自己的难堪会归罪于教师对自己的厌恶,因此产生逆反心理或报复心理,甚至在以后的课堂上变本加厉,愈发不服管教。
三、批评要找准时机
学生犯了重大错误之后,心情依旧难以平静,他们当时所想的都是别人的不对,如果立即批评,他们出于当时的自尊或延续的怒气,都有可能说出言不由衷的话。这时教师可以先沉默,给他们一点反思时间,等冷静下来之后,更容易理智地接受教师的批评,甚至有的同学会主动找老师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过时间也不宜隔得太久,否则缺少情境,便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四、就事论事,批评要有针对性
学生的点滴表现都记在教师心里,这是教师认真负责的表现,但不要在批评学生时把以往的错误一一摊开。有些教师以为这样的批评更有力度,一棍子打蒙,看你还有什么辩解。但是却不知道这是学生很反感的一件事,有时还有避重就轻之嫌。批评要有针对性,是什么问题就分析什么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要把他压倒。如果教师是一副秋后算账的架势,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这个老师早对自己反感厌恶了,他们的自卑心理随即产生,哪里来热情和信心改正错误?批评要一事一议,批评不是小题大做发泄教师不满的情绪,批评是为了弥补不足,帮助学生完善自我。
五、关注个性,区别对待
批评要看对象,对象不同,批评的方法也不同。在教师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到第一手材料之后再进行批评教育。但是个性特点不同,承受能力也不同,批评时就该区别对待。性格开朗乐观的,可以当众批评;性格内向自卑的,就要单独批评;性情懒惰的,需要严厉批评;情绪激烈的,要平心静气地批评……不管采取哪种批评方式,都要根据学生个体的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来确定,对症下药的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指导今后的行为。
六、批评中不要忘记给学生希望
批评主要说的是孩子的错误,在批评当中教师还要考虑孩子的心理变化,是不是虽然承认错误了,却觉得自己已经一无是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批评当中穿插表扬,这里面的表扬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他们还有许多优点,只要努力,他们依旧会很优秀。这样,学生不但对批评容易接受,更能对自己以后的在校生活充满希望,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教师的批评要适当,而同时的表扬也不要过火,点到为止也能给他们力量。
七、做好批评后的善后工作
批评虽是事件的后续环节,但是并没有结束,学生是否接受了老师的意见,老师要继续了解情况。批评可以严厉,善后必须做得妥帖,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继续扫清他们改过路上的荆棘。善后的交谈不同于先前,态度要更加诚恳和婉,最好以商谈的口气,从而发现他们心理残留的问题,并以平等的方式给予解决,多鼓励多支持,以期获得学生的信赖与爱戴,增强他们奋斗的信心。
总之,批评学生既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同时也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批评学生时一定要尊重学生,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艺术,给学生以良性刺激,让学生的过错给其一生带来积极影响,使其成人成才。
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但是尊重是始终不变的原则,有人说“过度的严厉会造成恐惧,过分的温和会有失威严。不要严酷得使人憎恶,也不要温和得让人胆大妄为。”所有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让我们以此共勉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