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应对策略

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应对策略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对教师职业“高原现象”有两种研究取向。教育学观点认为,研究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教师顺利应对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因此,教师职业不可避免地存在职业生涯“高原现象”,而且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体在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历程中甚至会多次面对职业生涯“高原现象”。教师应理性地认识这些压力与职业生涯“高原现象”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自觉地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发展韧性。

第三节 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应对策略

目前对教师职业“高原现象”有两种研究取向。教育学观点认为,研究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教师顺利应对职业生涯“高原现象”。首先,在教师层面上加强教学技能技巧的训练、提倡反思性教学、积极开展科研兴教活动、自我调控压力、增强自我效能感。其次,在学校层面上重视校本培训及终身教育、创造教师成长的机会、实行工作轮换、建构有效的教师成长激励机制等。最后,在社会层面上优化社会心理环境、给教师更多的心理支持、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教师职业持合理期望。教育学研究取向探讨的主要是专业发展方面的客观职业“高原现象”。

心理学研究取向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应对措施。一是个人应对措施。强调教师提高对职业的认知,自强不息,内外兼修,增强适应能力,客观认识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化解。二是学校应对措施。强调学校努力营造教师职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激起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并引导其自我发展需求方向,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个别咨询。三是社会应对措施。强调优化社会心理环境、给教师更多的心理支持等。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应对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个人应对

(一)提高职业认同感

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全面辩证的深刻认识,不仅要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教师职业中的苦乐得失,并从中解读出自己的责任,看到自己的使命,寻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用武之地。只有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完全到位,教师才会努力追求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崇尚职业荣誉感,勇担职业重任,并在从业过程中领略到职业乐趣和精神的满足,甚至以苦为乐、以失为得,产生愉悦感、成功感等职业情感。

(二)正确认识自己

立足实践,正确认识自己,找准职业系留点,设定恰当而多元的职业目标,坚持不懈,力争职业目标的达成。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埃德加·薛恩的职业生涯系留点理论认为,个体在经过长期的职业实践后,对自己的需要、动机、能力、价值观等方面有了真正的认识,从而形成个体终身所认定的、在再次择业中最不肯舍弃的东西就是职业生涯系留点。[7]埃德加·薛恩将系留点分为五类:技术性能力,这种人的职业生涯核心是追求自己擅长的技术才能和职能方面工作能力的发挥,其价值观是愿意从事以某种特殊技能为核心的挑战性工作;管理能力,这种人的职业生涯核心是追求某一单位中的最高职位;创造力,这种人的职业生涯核心是围绕着某种创造性努力而组织的;安全与稳定,这种人的职业生涯核心是寻求一个组织机构中安稳的职位,且该职位有长期就业、稳定的前途,能够达成一定的经济目标等;自主性,这种人的职业生涯核心是寻求自由、自主地工作,能够自己安排时间,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教师职业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上述五种职业生涯系留点。但许多选择教师职业的个体未必都找准了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系留点,因为每一位选择教师职业的人都是带着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进入学校的,而这最初的理想职业目标常常是基于个体的美好职业愿望和对自己才能的模糊认识而设置的,它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是需要职业实践加以检验并修订的。如层级高者,在认清自己确实具有极强的管理能力和教师职业特点后,可以在管理方面继续追求,也可以转向其他系留点;如果发现自己的管理能力一般,应该主动减少成为高层管理者的向往,趁早转向。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注定了绝大部分的教师只能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系留点。研究发现,教师在对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追求上相对不易进入职业生涯“高原现象”,也就是说教育教学工作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但在选定相同职业生涯系留点的教师中,个体能否获得职业成功不仅依赖于个体的能力,而且受制于众多复杂的影响因素。因此,教师必须立足职业实践,躬身自省,结合教师职业的特点,找准职业生涯系留点,转换和修订原有职业目标,使其多元而恰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职业生涯系留点相关知识和技能等内容的储备,为职业目标的最终实现而努力。

(三)提高职业生涯高原商,重塑职业生涯

个体在遭遇职业生涯“高原现象”时,会主动或被动地进行应对,进而生成对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职业发展韧性,这种应对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职业发展韧性就是职业生涯高原商。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职业生涯“高原现象”是每一种职业都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教师职业不可避免地存在职业生涯“高原现象”,而且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体在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历程中甚至会多次面对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因此,提高职业生涯高原商就成为教师个体应对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根本措施,也是保证教师个体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何才能提高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商呢?一方面,客观认识和面对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化解。作为教师个体,当发现自己遭遇职业生涯“高原现象”时,既不能无动于衷、听之任之,又不能惊惶失措、谈“高原现象”色变,而应积极面对现实,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由此而生的挫折感、自卑感,相信自己的能力,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情况,积极寻找产生该现象的根源所在。然后,充分利用资源,主动寻求帮助,如求教于有经验的同事、同窗好友、心理专家、教育专家、教研组和年级组同事、领导,甚至校外人士等。另一方面,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要自强不息,内外兼修,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教师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职业,其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承担远比其他职业大得多的压力。教师应理性地认识这些压力与职业生涯“高原现象”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自觉地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发展韧性。一般而言,一个职业发展韧性较强的教师,往往把压力看成一种难得的挑战,在应对压力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愉悦的体验,而且会提高自己的职业韧性。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在提高自己职业素养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培养和提高职业韧性,重塑健康职业生涯。

(四)立足职业实际,积极开展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由每天单调、乏味的生活走向教育的幸福之路,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教师走上研究之路。要引导教师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进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探索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其主旨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发现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行动加以解决,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其实质是教师在职业实践中通过行动和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水平和质量。当教师成为自己岗位上的研究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者的时候,其职业的挑战性和刺激性将大大增强,这是有效应对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方式之一。

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在课题中学习成长是一种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教师成长模式。融教育与科研为一体,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渗透,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开展亲近实践的动态研究,正在成为教育科研领域的新亮点。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师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是一次教育思想观念的实践。教育科研是提升理念、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问题意识是科研的动力,是科研精神的基石。提出了问题,并由此产生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教师积极思维,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和努力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问题意识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有助于教师解决个人能力以外的问题而成为激活思维的发酵剂。

教师的研究所面对的绝不仅仅是外在的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主观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研究是“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成长的过程。我们说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要做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其目的在于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从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中学,把个人融入集体,汲取大家的智慧,这是一种更好、更直接的学习,是要通过研究使教师发现并获得这种改变自己的力量——研究中成长和收获的体验。

(五)加强教学技能技巧,提倡反思性教学,增强教师自我效能感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首先应该肯定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教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因为教学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劳动,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际,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固定于一种模式。教学效果的好坏,还与教师的语言、机智、热情等素质有关,要做到“无意于法则,而合于法则”,“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的确也是一种艺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既是一位教育家,又是一位艺术家。综观教学发展史,名师的教学都是科学再现与艺术表现的辩证统一,彼此相融,相得益彰。鉴于此,加强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训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举措和当务之急。教育教学是知识传播的过程,也是艺术再现的过程。没有一种熟练的传播技能和完善的再现技巧,教育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完成。实践证明,教师不仅要有一般知识和经验,而且要有从事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要有把知识表达出来,传递出去,教会学生学习、做人、处事、生存的能力;要有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合作能力和共同处理课堂事务的应变能力等。新教师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技能技巧训练,才能轻车熟路地把握内容,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和谐自然地引导学生。

反思性教学,又称反思性实践,即教学经验的反思。换言之,是教师由于体验到教学实践的困境,受到不安全和不确定感的影响,开始回头分析他们的经验,借助发展逻辑推理技能,仔细地推敲、判断,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这种分析既可能发生在教学实践之前,即为实践反思;又可能发生在教学实践的结束,即对实践的反思;还可能发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即实践中的反思。反思性教学是在对教学的道德责任及技术性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思性教学旨在更好地意识并激活内隐的、缄默的知识,并加以解释、说明、评判、验证和发展。在反思性教学模式里,被视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是行动的研究者,他们能思考、发现及提炼出实践中碰到的教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他们能把教学的信念和技巧内化,并用以研究自己的教学,同时使自己的教学日臻完善。他们还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教师发展的中心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求教师培植反思的意识和心态,训练反思的技能和技巧,养成反思的兴趣和习惯,大力提倡反思性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监控、自我完善。只有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才有可能获得教师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作为新教师尤其应该具备这种反思的能力,经常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观察、分析所发生的教学活动;不断地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明晰和提升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进行概念化的梳理,为尽快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做好技术和心理上的准备。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对教师来说,指的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其工作动机的基本源泉。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容易感受到职业压力大,易精神疲惫,而且缺乏成就感,以及进一步开拓进取的内部动机。在面临困难或失败的时候,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因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而放弃继续努力。也就是说,职业“高原现象”更频繁地发生在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身上。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经验或信息对自我做出的判断。根据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

首先是利用教师行为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是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径,而失败与挫折则会削弱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这一点上,应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成败经验做出正确的、积极的归因,学校领导应注重教师专长,创造机会给予教师成功的体验。

其次是利用替代性经验。当教师看到与自己能力水平相近的其他教师取得成功时,就会形成比较高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则使自我效能感降低。因此,学校要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相互学习。如组织教师进行讨论交流、观看教学录像或观摩实际教学,树立专家型教师的典型,推广经验,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榜样。

最后是利用他人的评价和劝说,即领导或同行等对教师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所做出的评价、鼓励或劝说。学校领导应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自我,对教师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六)坚持自我调控,完善教师人格

基于“教育是人格影响人格”的观点,完善教师人格一直是社会赋予教师的一个基本追求。但由于其出发点只是注重教师职业对于社会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对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和生命质量的内在个体价值,导致教师对人格的完善缺乏内在动力,表现为消极、被动。因此,完善教师人格要做到:首先,强调教师的内在个体价值,以激活教师对人格完善的自我调控;其次,人格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的坚持,甚至终其一生,需要个体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要求教师在职业发展中改变好高骛远、求胜心切、过于急躁或自暴自弃等不良性格,培养实事求是、幽默、风趣、乐观、豁达、上进等优良性格。

专栏6-2

“搅动自己”,跨越教师职业高原期

当我的教学走入故步自封的境地时,我没有垂头丧气,而是想方设法使自己跨越这一阶段。

(1)在认识自我中开始

认识自我就是对自己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是一种比较痛苦的自我“解剖”。我首先找出自己近三年来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之后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进行自我专业发展设计,提出自己的发展意向,以避免领导期待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每一季度我都会进行专业发展目标对照,回顾本季度的得失,分析原因,并写下季度工作计划,包括工作重点、措施办法、预期效果等。

(2)在抛开经验中发展

今年,学校派我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赛课。我想,我与年轻教师比,年龄肯定不是优势;而电子教学呢,更不是自己的特长。但是,我有经验,我有信心。可试教的结果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效果不明显。我真的无法跨越发展的“瓶颈”吗?校长找我谈话:“你就把自己看做是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抛开以前固定的教学思路。”领导的话使我茅塞顿开:有时经验会束缚你的成长。想到在小学语文课中有好多“送别诗”,能不能以板块的形式来整合资源呢?新的构思形成了,后来的课上得也不错。

其实,人生就像一碗蔬菜汤,如果没有搅动,鲜美调料就会一直沉在碗底,唯有勤于“搅动自己”,才能走出故步自封的境地,跨越职业高原期。

专栏6-3

为自己喝彩,让自己出彩

我用两招跨越职业高原期:擦亮自身的闪光点,让自己出彩。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关键看我们怎样对待,闪光点时常轻轻拂拭才会光洁如新。凭借一本本小人书,我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年来,我记录了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并积极向各级各类报刊投稿。在编辑老师的帮助下,我的涂鸦之作变成了一行行铅字,成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找准自身的生长点,为自己喝彩。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教育博客,发了一篇“专业学习,鸡肋乎?醍醐乎?”的帖子,很快就看到许多不相识的网友的支持与鼓励,这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彼此感应,思想的火花彼此碰撞。之后,我积极主动地写博客、读博客、评博客,随时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对他人观点的看法呈现在博客上,与博客上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一年来坚持写教育博客拓展了我的学习路径和思维空间,唤醒了我的创新激情,提升了自我生命的质量和价值,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实践充满了信心。

当你处于职业高原期感觉步履维艰时,切不可迷失和淹没了自己,大胆地秀出自己的想法。当职业成为研究对象时,你就会产生无穷的乐趣,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和谐统一。

二、组织应对

(一)重视校本培训及终身教育

1.校本培训制度化

教育部师范司司长马立指出:“校本培训,即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校内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各级培训机构、师范院校要和中小学结成密切的伙伴关系,为校本培训提供支持和服务。”校本培训不仅可以解决教师在职进修求大于供的局面,而且可以使教师立足于本校实际,立足于教学实践,更好地为学校改革服务;不仅可以充分发掘各种校内培训资源,节约时间,节省资金,而且可以依托校外培训机构的力量、协助与支持。它具有培训面广、灵活性高、针对性强、实用性大、培训成本低等独特优势。学校要建立完备规范化的校本培训制度,从时间、场所、资源、经费、条件方面保证新教师以学校为中心的职业进修培训;要保证新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工作若干年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再学习。校内培训可以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如职前岗位培训、职后学历培训、职业道德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培训,如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等就当前教育科学的前沿理论及教育教改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等开展辅导讲座、教师沙龙、论文竞赛、教学竞赛等。

2.继续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对所有人的要求,对教师则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现代教育迫切需要大量的学者型、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教师若不争分夺秒地学习、充电,无一例外会被淘汰。另一方面,教师的学识水平、进取精神、认知态度和方式还直接影响一代人,所以,教师首先应是学习者,是社会上最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率先垂范者。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之快前所未有。作为教师工作对象的青少年学生接受信息渠道之广,内容之丰,层次之高,也是非同昔日。教师要传授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信息,培养创造性人才,就要开阔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化学科专业的认知水平,主动接受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学历层次、完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教师继续教育的终身化既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又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倡导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负载着育人使命的教师,理应将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天职。让教师在参加校本培训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地将自主学习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以学习促工作、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融合与建构。

3.业余学习自觉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腾飞、教育的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教师除了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外,还需要补充教学实践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掌握必要的文史哲、数理化、音体美、外语和计算机知识,了解新兴学科、相关学科、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知识并能应用到教学中。一名理想的教师总是不断超越现在、迈向未来的,支撑这一变化的内在动力是学习者因素,是教师业余学习的内心渴求。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职前专业教育只能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大量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是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工作实际自觉、主动地获得并提高的。教师要制订好个人的自主学习计划并认真实施,努力把自己培养为自觉学习、自我提高、自主成长、自由发展的进取型教师。

4.信息技术培训经常化

现代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多元化、开放化、网络化、特色化、超时空化和随之带来的学制、课程、教材等的深刻变革。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自主学习,减少工学矛盾;网络的快捷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丰富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教师既可以在学校里利用课余时间上网进行自我学习,又可以在家上网学习进修;既可以开展与校内教师的相互交流,又可以开展与校外教师的相互交流。通过自主学习和基于网络的继续教育培训,教师能极大地提高获取、处理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建构有效的教师成长激励机制,给教师更多的心理支持

行为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个体的需要,而个体需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个体的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占优势地位的需要也不同,有效的管理应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以满足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

现实中,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恰恰忽视了需要的个别差异性。如:有的学校注重教师的物质需求,有一定的奖金制度,却忽视了教师文化娱乐等精神需求;有些学校缺乏全面的育人观,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却忽视了教师的成长,不能认识到其职业生涯中存在职业“高原现象”,或对教师成长仅停留在一般性鼓励,没有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些评优、晋职等政策片面追求升学率,或注重按资排辈、人际关系的考察等,却忽视对教师自我实现、专业成长的激励。更有甚者,有些管理制度缺乏公正,领导作风不民主,用人不尽其才。凡此种种,容易使教师丧失主动进取的积极性,产生疲惫和厌弃心理,陷入职业停滞状态。因此,有效的激励机制要能够满足不同个体的优势需要。

必须承认的是,外在有形的激励,如工资、奖金、津贴等是必要的激励手段,倘若教师经济负担沉重、居住条件恶劣等,必然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但是,内在无形的激励比物质性的激励更为持续有效。一方面,有形的报酬不足以表现出个体的成就;另一方面,随着教师地位及经济状况的改善,这些基本需要已经不再是优势需要,教师更关注的是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从个人成长中获得自我实现的体验。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制度,使教师的培养、晋升、评优等系统化、科学化。学校领导要确立师本观念,把教师发展纳入学校发展的蓝图,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支持。如物质上给予经费支持,精神上给予鼓励、表扬等。此外,要营造公正、公开的竞争氛围。

在激励方式上,要把内部无形的激励与外部有形的激励、个人激励与团体激励、报酬性激励与非报酬性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并且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青年教师学习、工作热情高涨,渴望被认可、被发现,领导根据这一特点对其成绩应该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其学习进修的需要应该给予支持。中年教师工作经验较丰富,成就需要突出,而且在教师群体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学校领导应创设民主氛围,让他们参与学校的各种管理及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同时,支持其从事科研、教改活动。老年教师渴望得到尊重,那么就应该虚心听取其对学校建设、工作的意见。有效的激励,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使其奋发向上,有效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从而跨越职业高原期。

专栏6-4

以科研促教师跨越职业高原期[8]

我校通过建立新的科研模式,使帮助教师跨越职业高原期的工作朝着制度化、系列化方向迈进。具体做法如下:我们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整合教育资源,采用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结合、校本教研与外地联谊结合、学科实践与评先创优结合的方式,开展贴近时代特色、贴近教师生活、贴近教材内容的专家讲座、热点讨论、案例评析、名课鉴赏、经验交流等活动,教师根据学科、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参加。为保证活动质量,我校要求每人每学期开一节研究课,撰写一篇学习或研究心得,参加评析一节公开课,撰写10篇以上的教学反思文稿,参加一次学校举办的专题讲座。我们将教师的这些活动成果收入校本汇编材料,推荐参加各级学术交流。同时,学校为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研究计划、学习笔记、听课笔记、教学心得(反思)、优秀教案、教育教学论文等都收录其中,让教师体验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获得科研成就感。我校的科研活动,为教师学习、科研提供资源和条件保障,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使教师顺利跨越职业高原期。

三、社会支持

1.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个体是否选择教师职业和教师是否愿意为教育奉献一生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心理环境。倡导公共信任、支持、宽容的社会氛围不仅会使教师产生高度的自尊感、荣誉感,而且使教师把教学视为一种可追求的事业而产生责任感、使命感。

2.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职业的社会地位不是通过空泛的宣传就能够争得的,而是通过从业者在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回报基础上具有的社会认可的广阔发展空间得以实现的。因此,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根本途径不是仅仅放在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经济待遇上,而应将重心定位于教师的职业发展。为此,国家不仅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护教师职业发展的权益,而且更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为教师专心从业保驾护航。

3.减轻教师的负荷

教育太复杂,孤立的学校不可能独立肩负起为国育才这一重任。然而,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教育责任分担失衡,学校处于孤立状态,它不得不将社会、家庭应该承担而没有承担的责任承担下来,也就是说,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它不该也无法承担的重任。而这些重任又最终转嫁到教师身上,增加了教师职业发展的负荷。因此,社会和家庭必须承担起它们所应担负的职责,支持、配合、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减轻教师的职业发展负荷,让教师轻装上阵,用教师的职业发展换来学生的更好发展。

4.尊重教师的自主权利

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公共事业需要政府保障和公众支持,但对于在教育专业领域内的工作,如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公众在要求教师承担责任的同时,必须不侵犯其专业自主权。教育行政部门应尽量减少检查、考评、验收、总结等名目繁多的留于表面、形式或造势的非教学项目,避免教师疲于应付,耗竭精力。同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主管部门要尊重和提供教师选择、重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自主权,在专业发展上按需选择培训内容、方式、途径等的自主权。

5.对教师职业建立合理期望

教师并非古书中的圣贤,其能力是有限的。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以减少教师的压力。同时作为教师个体,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当教师是师范生的时候,师范院校就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了解未来工作的真实世界的机会,使其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建立合理期望,避免入职后“高原现象”的产生。

思 考 题

1.简述教师职业发展的“高原现象”及其特点。

2.试分析身边的一位教师的职业发展特点,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探讨职业“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3.阐明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现象”的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1]Ference T.P.,Stoner J.A.,Warren E.K..Managing the career plateau[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7(4).

[2]钱兵.教师专业发展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继续教育,2004(1).

[3]郑友训.“高原期”教师专业成长必须逾越的平台[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4]苏虹.对新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的分析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3(4).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柳恩铭.学习型学校的管理理论与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8]寇冬泉.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特点及其与工作效果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0:19.

【注释】

[1]于源溟:《语文教学过程论》,济南出版社,1997年,第61页。

[2]章学云:《中小学教师高原现象的研究评述》,载《师资培训研究》,2005年,第3期。

[3]寇冬泉,张大均:《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阐释》,载《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4期。

[4]连榕,张明珠:《教师成长中的“职业高原”现象之有效应对》,载《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5]寇冬泉,黄技:《职业韧性与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产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6]费斯勒,克里斯坦森:《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49页。

[7]寇冬泉,张大均,黄技:《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自我应对》,载《教育导刊》,2008年,第17期。

[8]杨钦海:《以科研促教师跨越职业高原期》,载《福建教育》,2006年,第11A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