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服务型体育体制的运行机制和职能
机制一词是指机体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功能及其作用传递过程。服务型体育体制的机制是指体育体制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作用传递过程。服务型体育体制的运行机制有以下内容:
(1)服务型体育体制的动力机制
任何一个系统运行,只有当它拥有较为适度的运行动力时,它才能保持其持续、稳定的发展。服务型体育体制的动力机制,从其结构上看包含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个体(微观层次)、群体(中观层次)和国家、社会(宏观层次),形成个体需要→群体需要→社会需要的动力链。从其运作过程与手段看,则包括动力源的开发与培育、动力分配与转化、动力监控与反馈等环节。未来我国服务型体育体制动力机制中,首要问题是开发动力源和维系完善的动力链。开发动力源包括开发和培育个体(运动员、教练员等)、群体(省市体育群体与组织)、社会(国家)积极参与体育的适度动力。在个体动力源上,其内在需求决定于体育发展目标(社会需要),因此,科学地设置体育发展目标,是开发和培育个体动力源的客观要求。在群体动力源上,其社会需要应改变为满足社会发展中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和发展竞技体育产业等。只有这样,群体才有动力。在社会(国家)动力源上,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是社会(国家)动力的直接来源,但还必须建立新的目标,比如切实打造公共服务体系,也应该成为社会(国家)动力源之一。
(2)服务型体育体制的整合机制
所谓整合是指各种利益的协调和调整,整合机制则指影响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功能及其作用原理。在服务型体育体制整合机制中,其整合对象就是各种不同的利益,其整合中心则是我国服务型体育体制的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其整合过程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不同整合形式和环节。中国服务型体育体制整合机制的核心是突出奥运战略、加强公共服务。围绕这一核心,将全国上下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群体,形成认同性整合中心。通过整合中心使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地方,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集中有限的人、财、物,自觉地实现服务型体育体制的最高目标。
(3)服务型体育体制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可简单地看做引导社会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较多地是注重对社会个体激励的研究与实践,包括激励标准、激励手段、激励过程的研究,如对群众、基层教练、基层运动员、地方行政人员等的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信息激励、知识激励等。这些通过长期实践探索和积累的有效激励机制,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体育系统运行激励机制,以及形成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机制的耦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虽然个体激励是最基本的激励,但群体成员的激励却是容易被忽视的、且是在整个激励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激励。尤其在体育向着公共服务方向发展、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加强激励过程的导向环节,即从市场导向、政策调控、法规制度方面有效地激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则是研究和制定我国服务型体育体制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4)服务型体育体制的控制机制
控制机制的形成和发生效用,是在明确控制对象前提下,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强化各项控制环节中实现的。其中,控制手段的完备、严密和可行则是建立控制机制并使之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控制手段的分类有多种,较多的是分为组织、制度和文化三种控制手段。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组织控制,主要表现在构建适应我国国情和满足广大人民体育需求的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度控制的重点在于建立能够规范群众体育活动行为、保障体育公共服务系统正常运行秩序的法规制度体系;文化控制则属于非刚性控制,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更新、社会舆论导向等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之统一在群众体育发展总目标之下。
(5)服务型体育体制的保障机制
与社会保障有所区别,体育系统运行保障机制强调的是为该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资源和条件(人、财、物、信息等)的保证。在人员(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等)保障上,提高人才素质是实现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和产生新的增长点的客观要求,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是充分利用有限竞技人才资源的基本条件。在资金保障上,要形成国家投入、社会资源配置和体育产业经营返还为群众体育发展的三大支柱。在设施硬件保障上,应当承认我国群众体育硬件设施条件较陈旧和落后且存在利用率低的现象。因此,规划群众体育硬件建设、科学布局群众体育区域中心将直接关系到群众体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信息保障上,我国体育信息保障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因此,构建服务于群众体育发展的信息网络体系,也就成了研究和制定中国群众体育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战略和目标的一项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