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异彩纷呈,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学生离开教师这一拐杖而能独立鉴赏诗歌十分必要。如果经过这样一番深入探究之后,学生再鉴赏咏梅诗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如何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异彩纷呈,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诗歌呈现给读者的是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情感美、技巧美,给读者以无限的美的享受。当前,高中语文版四册必修教材的每一册中都有一个诗歌单元,选修教材中也有唐宋诗词鉴赏部分,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占有8分的分值,而且古典诗词理解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都将有增加分值的可能。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学生离开教师这一拐杖而能独立鉴赏诗歌十分必要。那么“厚积”方能“薄发”,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多积累相关知识,他们才能有米下锅,做出香喷喷的米饭来。

一、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和训练中的每一首诗歌的特点,尽可能地从中挖掘诗歌鉴赏的知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多多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使学生多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经历。

有些教师怕耽误时间,对诗人的生平经历不讲或少讲,这是不对的。诗人的生平经历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创作风格,影响着诗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情感和诗作内容。所以要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

如学习鉴赏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让学生了解李清照少历繁华、中经离乱、晚景凄凉的人生经历,了解她前后期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鉴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使学生知道辛弃疾一生坚持抗金北伐,统一中国,却一生报国无门,壮志未酬。

2.使学生了解一点古典诗歌语言的特点。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代诗歌是古代语言精华的积淀,而要鉴赏古典诗歌的前提是要读懂诗歌,要读懂诗歌就必须要多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特点,多积累相关的知识。

古诗出于声律的要求、修辞的需要常出现语序倒装、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古今异义等文言语法现象。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故国神游”是宾语前置,应是“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也是宾语前置,应是“应笑我多情”。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中“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中“悄边声”是主谓倒装,应是“边声悄”;“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中“静烽燧”也是主谓倒装,应是“烽燧静”。再借此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这一特点:“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的语序应是“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陆游《昼卧》)的语序应是“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如果读不出这些诗句的倒装现象,势必影响对诗歌的解读。

又如《六州歌头》中“念腰中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的“埃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落满尘埃,生出蛀虫。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栗”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杜甫《恨别》中“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中“老”是形容词动用。

由于古典诗歌是古人的作品,其中有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辨别、积累。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中的“是”等。

3.使学生多积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及其特点、作用。

我国古典诗歌几乎每一首中都有典型的意象,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归纳,充分掌握各种意象的常见特点及作用。

如:在教学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可以通过联想扩展使学生了解“酒”在古典诗歌中的抒情作用。李白、杜甫等很多诗人喜欢借酒抒情,甚至喜亦饮酒,悲亦饮酒,尤其是善于借酒抒发万般愁情。李白诗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越销越愁的功业未就、作客他乡的无限愁苦,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借酒抒发依依惜别之情,李清照《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欲借酒来化解此时自己的国愁、家愁、情愁和学业之愁,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不能借酒浇愁的伤悲,李白《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借酒化解世态炎凉中自己的孤独、冷落之感。总之,酒本无情物,只因有情人,万般愁情,无尽苦楚皆以酒化之,借酒抒之。

又如梅花,它树姿苍劲,花色清丽,冷艳芬芳,清雅高洁,素有花中魁首之称。历代诗人推崇梅花。唐宋以来,凡诗人词家几乎无人不写梅花,或赞其幽香浓烈,或颂其坚贞如铁,或爱其旷达高洁,或喻其情操如雪……他们借梅言志,抒发自己的高昂斗志、美好情怀。元代人王冕《白梅》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从花色入手,咏其冰清玉洁的品格;而他的《墨梅》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花色之素雅跃然纸上之外,诗人还赞其香气淡雅,使梅之节操传诵古今。唐代诗僧齐己在《早梅》中以“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描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素艳的风韵,以此寄托自己的情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山园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意蕴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陆游《梅花绝句二首》)等等都是咏梅佳句。如果经过这样一番深入探究之后,学生再鉴赏咏梅诗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青山、绿水、明月、残阳、孤雁、梧桐、风雨、菊花、桃花、柳絮、淸猿、蟋蟀、杜鹃、燕子、鸳鸯等等这些自然之物都是诗人笔下触景生情、即景抒情的宠儿,它们还渲染出优美的意境。而且,很多诗篇都是写景写物、情景交融之作,因此,学生掌握并积累相关知识,十分必要。

4.学习诗歌的抒情方式,写作技巧。

诗歌写景状物有其不同的方法技巧,抒情言志有其独特的方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鉴赏诗歌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诗篇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规律。

如:教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就要以此诗为例,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用典”的艺术手法。辛弃疾要表达的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就借用典故含蓄地表情达意。词人一连使用五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即孙权、刘裕、刘义隆、北魏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引用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其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还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用典”的赏析方法是首先弄清典故的原本意义,再联系诗歌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现实比较,或与诗人比较,进而解读诗人将其引用到诗歌中的意义、目的及作用。如高适的《燕歌行》中结尾一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就是以汉代抵抗匈奴的名将李广的爱将士、善带兵,守住一方安宁来与现实对比,借古讽今,委婉地批评了朝廷的用人不当。

所以,结合具体诗篇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特点,深入探究,各个击破,反复感受、品味,就不愁“无法可依”。

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烘托映衬、比喻起兴等等都是诗人常用之法,各具情趣,必须掌握。

5.关注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诗人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使诗歌增添文采,更具韵味、情趣,更具有表现力、感染力,但也给读者增添了阅读、鉴赏的难度。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并积累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表达效果,来准确地解读诗歌,获得审美享受。

高适的《燕歌行》多处使用对比,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是处处对比,张可久的《醉太平·刺世》通篇运用比喻和对比。王实甫的《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运用了叠词、反复、反问、夸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樯橹”是典型的借代。柳永在《八声甘州》中借“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这一拟人化的景物描写,传神地将自己感受到的人生的悲慨借默默无语的江流传达出来。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不说人们引水灌田,却说小河携带绿水,围绕着秧田流转,担负着“护田”的任务;不说人爱看山色,舍不得关门,却说大山推门直入,把青翠的山色送给主人欣赏。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绿水青山以人的思想感情,把静止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富有灵性,感染力极强。秦观《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运用反问的修辞,写出了爱情的真谛。辛弃疾以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反问,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极其悲愤之情。

6.引导学生了解古诗人炼字炼句的技巧,语言上的风格特点。

此点在另一篇中已讨论过了,不再赘述。

7.还要通过学习鉴赏,把握古典诗歌常见的主题。如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送别感怀、生活杂感等等。

8.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知晓历史知识。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或借古讽今,阐述兴衰存亡之理,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追慕先贤,抒发个人的情志,感慨怀才不遇。总之,古代的历史人物、故事、古书中记载的神话传说、名人名句都可以入诗。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古文化知识,了解一些历史人物掌故等等。否则就不能正确地理解诗句。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多阅读,多背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多背、多读、多见,见多才能识广,才有助于更广泛地积累,从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为师者也要用自己对诗歌的欣赏、热爱与陶醉,用自己的知识、口才、热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激情。

上海的一位资深教师介绍经验时曾说过,他带领他的学生一天赏一首诗,一直坚持到高考前。我佩服之余更是深有感悟,培养学生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讲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