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人生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心态决定命运》。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讲,心态固然很重要,但一个人成功与否又与他的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点显得尤为明显,因为高中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他们就如一张张白纸,需要在老师和长辈的正确引导下画出自己色彩斑斓的人生图画。而习惯恰恰在他的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的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它包括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
一、影响习惯养成的外在因素
首先,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家庭。家长的个人综合素质及对事物的认知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思维习惯。比如,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叫王新的,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不理想,但在我的印象中,他又是一个很爱学习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我安排的内容他每次都做得又快又好。我百思不得其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他的父亲交流,他的父亲是一所知名大学的教授,本人博学而有思想,但交流中我逐渐发现了问题,他父亲对很多问题的看法都很消极,或者说逆反思维比较强,这与他从事的研究有关,同时他的父亲也坦白地承认自己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其中很多时候起到了反作用。比如我班的物理老师很温柔,也非常认真,但这个同学就是不喜欢他,他总是看到老师的缺点,却很少关注优点,致使他的物理成绩经常不及格。
其次,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源于学校,源于教师。
1924年,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一文中谈到,鲁迅听说《呐喊》一出版就被请进中小学课堂之后,不但感到极为沉痛,而且此后一看到这本书就讨厌。鲁迅先生的反应为什么如此之强烈呢?因为他很不愿意孩子们读到他这些阴惨寒冷的作品,最不愿意孩子们读到处处“吃人”的《狂人日记》。他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他进而愤激地说,这本书不但没有再版的必要,简直应该让它绝版。他甚至不想再写这一类的小说。而我们的教材中这类能带来消极影响的作品还不止一两篇。这些作品的存在恰恰从某个方面误导了学生的思维。
再次,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制于社会的整体导向。
现在,新闻媒体上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恐怕不一定是那些好看的电视剧,而是一些类似于“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一类的写实性节目,这类节目真实,揭露社会弊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每天早晨一打开电视就是这样的节目,吃饭会影响胃口,甚至会影响人一天的情绪,而我们尚在成熟中的少年看到这类节目又会如何呢?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翻遍我们的晨报、晚报,除了抢劫、贪污,积极乐观的内容并不多。而这些内容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导着我们的思维,尤其是学生的思维。
二、高中生习惯倾向分析
(一)思维习惯
当代高中生中有两种典型的思维习惯。
1.逆反思维
当代社会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因而逆反心理也成为当代中学生的时尚心理。与家长针锋相对,与同学格格不入,与老师讲评论理。
我班的一个学习成绩十分优异的学生竟然在一次作文中这样写:“大人们对我们说话总是以这样的几个字开头,‘不要……’。其实越是‘不要’,我们越‘要’。有时看到大人生气,我们竟有一种莫名的快感。我曾经就有几次和父母吵过以后竟笑出声来。”震惊之余,我给她写了很简单的评语:在这时,你的父母快乐吗?
这种表现可能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不善加引导,学生也可能会走入歧途。
2.以个人为中心
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很容易养成一种自私的心理,继而她的思维习惯就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我就曾教过这样的一个学生,一次交流中,我说要他替父母想一想,他的回答让我哑口无言,他说:“我为什么要替他们想,我考大学,我自己生活。”他的话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他的这种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他在班级中的处世,诸如同学关系,诸如面对集体利益时他的一些做法。我曾想,以他的智商,他完全可以考上很好的大学,但他的这种思维习惯只能使他考上低一档次的学校,而事实也恰恰如此。
(二)行为习惯
1.行为素养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的优秀传统已绵延了数千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各方面带来的冲击,中国的道德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高中生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公共场合所表现的个人修养,比如自习的纪律、集会时的纪律。其实,我们的高中生还有很多行为需要学校、老师的引导,比方在校园,见到老师不问好的现象比比皆是;与老师一起挤一扇门;出入教学楼,在有“请随手关门”的标语提示下大多数的学生仍然不关门;教室里到处是纸无人问津;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比如老师的办公室、教室);在学校禁止手机带入课堂的要求下仍有不少人将手机带到学校,并能借给同学玩游戏;在班级上自习,要求不准听随身听的前提下,仍有人在听;撒谎;在外面,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任其发展,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杂志上曾登载过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求职而被拒绝的尴尬经历,原因是他乘坐地铁时逃过三次票,殊不知国外先进的科技早已将他记录在案,而国外的所有公司看中的恰恰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因为这将决定一个人是不是具有可信度。这件事足以说明高中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2.学习习惯
我一直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好的有力保证。比如“提问”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非常爱学习的学生,叫杨东宁,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年级前列,连年被学校评为校特优生,但他不属于特别聪明的学生,他的优点就是勤学好问。他是每节课必问。学校开设美术选修课,多数同学在美术课上都是心不在焉。但有一次,学生回来就给我讲,说下课铃声一响,杨东宁便一个箭步冲到老师面前,问起题来,全场学生哗然,连呼“连美术老师也不放过”。有个同学作文中以打油诗的形式来赞叹他:常山赵子龙,七十犹建功;一高杨东宁,学习不放松。如此学习,哪有不好之理?其实关键还是乐在学中,加之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我们所谓的学困生,其实智商未必低,关键是学习习惯差,诸如下课不上厕所,上课铃响上厕所;下课不去接水,上课铃响去接水;上课铃响之后还在地上晃来晃去;上课铃响之后坐在那发呆,几分钟之后还不能进入状态。还有上课状态不佳,不知道如何听课。总之,表现出来的是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强烈的上进心。
三、高中阶段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
1.教会学生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多替别人着想。除了平时的开导之外,可用班委、组长、科代表等干部的轮换来调整学生的思维,角色的变换,会直接带来心理上的变化,长时间之后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
2.教会学生运用点儿辩证思维。
教学生之前,老师首先要能够辩证思维,尤其是班主任。比如不要老想着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只是少数(当然我不是指不去过问他们了),我们要多想想那些成绩好、守纪律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是多数。做到这一点就会少生气。以前我有这样的感受:只要一进班,第一眼见到的准是那些成绩不好不守纪的学生,越看越不顺眼,越不顺眼就越想他们的不好,结果是这节课上得就大打折扣。有时犯同样的错误,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我会一笑了之,而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非要穷追猛打。为什么会这样呢?从我自身的利益来考虑,是怕他们在总分上拖班级的后腿。说得堂皇些就是为他们好,就是恨铁不成钢。其实,也没有必要让所有的铁都成了钢。钢有钢的作用,铁也有铁的作用,有时铁的作用比钢的作用还要大呢!
所以,有必要运用点儿辩证思维,要知道,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有短。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学生整齐划一,都遵守纪律,都考第一,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距。另外,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守纪律的学生其实也有优点。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成绩不好,这并不等于以后还是不好,相反,有些现在成绩不好的学生以后的成就比那些成绩好的还要高。
教师如果有良好的思维习惯,那么第一个受益者便会是学生。不是说谁的学生像谁吗,慢慢地学生就会学会认识自己的缺点,也学会了肯定自己。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制定一个人人信服的班规班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首先必须有一个人人都必须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
但要想学生自觉遵守班规,就要符合班级的实际,同时更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因而,开学初,我利用一节班会的时间,由学生自己来制定班规,先让学生分组列举我们班级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每一个组讨论研究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将这些问题集中罗列,整理出大家共同提出的问题,并提交全班对其进行讨论研究,全班提出解决的措施,一条措施经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通过后就成为班规。
此外,班规中还包含班级目标、班级信条和班训。班规是学生做好各项班级活动的依据,而班级目标是学生努力的方向,班级信条是学生学习的指路灯,班训则是学生学习的保障。只有包含了这三个方面的班规才是一个完整的班规。当然这三个方面的拟定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班规的制定让学生的行为有了明确的依据。设想一下,当一个班级的学生每天都能看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样的班规,怎能不有很多人养成认真努力地对待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而以“做人诚心,做事细心,友情真心,生活开心”为班训的班级自然会养成学生真诚待人,关注细节的好习惯。
2.树立优秀人物的典型形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说,在人类的发展中,榜样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历史上的那些伟人的生平和业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样,在一个集体中,树立一个榜样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是非常强的。但因为缺乏具体的概念,因而很容易把某一个人当做自己崇拜的偶像和仿效的楷模,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学生中大量“追星族”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因而在班级中确立的榜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班级班风学风的好坏,影响到班级整体的行为习惯。作为班主任,可在班级中树立两类榜样:一类是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所接触到的一些优秀人物,有历史上的,也有我们同时代的;另一类也应该说是更重要的一类,就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也就是自己身边的同学。对前一类榜样,我要求学生学习他们的人文素养、精神素质。后一类榜样,因为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对于可以具体感知的事物,对人的触动往往是最大的。如我们班的杨东宁、史英楠同学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待人热情,劳动积极,生活俭朴,生活习惯好,在班级中我适时地表扬二人,以形成良好班风。我班还有一个叫鄂巍巍的同学,她有一个很破的文具盒,在一个刻意创造的机会里,我用它给我的学生上了一节节俭课,有效地抵制了班级中讲究穿戴的风气,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还在班级里举行“寻找我身边的榜样”的活动,让学生去寻找发现身边同学的闪光点,从而激励自己。要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发挥“文学”的优势
语文课上,我开设了每周一节的“佳作欣赏”课,还给班级订阅健康的刊物,从一些优秀杂志中选出对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有帮助的作品,一方面让学生品评它的思想性,另一方面学习它的写法,可谓一举两得。
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突破等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行为变为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一个人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