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也是爱
一 走进学生的心灵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教育注重面向个体,教师既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又要规范个体行为。人是有情感的,在人的情感当中存在着愿意与不愿意、喜欢与不喜欢。富有个性的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是每个教育者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师生情感融洽与否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好坏。
关爱学生是师生情感融洽的前提。只有真心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注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爱学生的全体,那种只爱“优秀生”,不爱“差生”的偏爱,不是真正的爱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通过真情的流露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少老师把这一教育过程简单化了,以为在学生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了情感教育。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这种方式对认知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尚未完全觉醒的低年级学生往往能起到比较好的作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较高年级的学生生理发育开始日趋成熟,心理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发现了“新的自我”,明显地感到“我”是大人了,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民主、平等要求,在人生的追求中强化了自主管理和个人观念,产生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生理心理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古人所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现代教育,要求每位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出谋划策,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贴心人。
只要你对学生付出真情,奉献真爱,学生就会回报你、尊敬你、爱戴你,乐于接受你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夏丐尊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却是永恒的主题。
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用赏识换回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
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理解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因为学生的进步,心灵的完美,是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和机会的。
为师者,首先应当是一位“人师”,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人师者,就必须以人为本,善待学生。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经典的教育启示:他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男同学拿起砖头砸另一个同学,就急忙将其制止,并让他到校长室。陶行知先生回到办公室时,那位男同学早已等在那里。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接着,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这位男同学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期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于是,陶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同学哭了,他十分内疚地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砖砸他。”陶先生高兴地拿出第四块糖,说:“你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当我们用永驻的童心、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我们就会消除“火暴”和“急躁”,代之以“温柔”的方式去启发和诱导他们。也只有这样,才会让每一位家长放心地将孩子交到我们教师的手上。
给学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打击。那么,你的宽容、关爱与欣赏就会浇灌出一片生机和葱绿,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等待发光的金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