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走进差生的误区
“差生”这一现象在教育学界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差生并不代表永远都差,什么都差。只要教育者根据反馈信息,通过诊断,充分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在这基础上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建立他们的学习信息,都是可以转化的。目前,部分教师在转化差生方面还存在以下误区:
一 机械重复,效率低下
某教师为了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专门在时间上下工夫,中午留,放学留,采取机械重复的方法等。这是一种熬时间、耗体力、拼精力的耗时低效做法。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损伤了学生身心健康,又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渐渐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
二 缺乏热心、耐心、诚心
某些教师歧视差生,轻则责怪、厌弃。有意无意地嘲笑,重则以粗暴的言行将学生赶出教室,轰回家去,造成差生自尊心受到损伤,易产生“破罐子破摔”、“我不如人”的心理。长此以往,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帮助,也就逐步丧失了学习的毅力和动力。如果教师用热心、耐心、诚心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相信定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三 “一棍子打死”
有的教师常常给学生定型。“哎,这位学生这么差,没救了!”“不要管他了!”我们应该知道:差生不是先天注定的,之所以成绩落后他人,由于诸多复杂的因素造成的。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即使是差生,身上也都有闪光之处。这是作为教育者应该永远坚信的。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关爱之心去发现、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
四 将“师爱”转化为“大爱”
“师爱”,是对全体学生而言的。可有的教师却很吝啬,只关注优秀生,尤其是有的高中教师认为出成绩的、为自己挣面子的是优秀生,而对差生则不理不睬,不出大格就行。这势必加大差生同教师间的距离,产生人为的疏远和压抑感,更无益于学生的发展。这种“爱”是一种畸形的爱,是一种不完全的爱,它与“师爱”背道而驰。面对差生,粗暴草率、简单消极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者应积极而非消极、主动而非被动、发展而非静止地探索有效之法、转化之法,及早走出教育的误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