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沙爱民先进事迹
沙爱民,安徽宣城人,1964年1月生,中共党员,西安公路学院公路工程专业本科及硕士毕业、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汽车公路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博士后经历。现为长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国家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带头人,教育部特殊地区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获得“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陕西省青年突击手标兵”和“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沙爱民,中共党员,西安公路学院公路工程专业学士及硕士毕业、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汽车公路技术大学博士毕业,现为长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国家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带头人,教育部特殊地区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其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试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道路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公路学报》《长安大学学报》和《公路交通科技》编委会委员。
沙爱民从事高等教育二十余年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求真务实,勇于探索,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模范履行岗位职责,无私奉献,师德高尚,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均取得丰硕的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奖项,充分展现新时期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光荣形象,深得全校师生的肯定和好评。
一、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注重教育教学方法与改革,传承优良教风,教书育人成绩显著
沙爱民谨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古训,始终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本科生讲授路基路面工程等专业主干课程,并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爱岗敬业,成绩卓著,深受学生的爱戴。在教学过程中,他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并积极实践新方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沙爱民曾说过“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道为最先。而要传道,教师首先得正身,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对社会的影响是永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书育人是师德之本”。而沙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也正是这样切实践行,以德育德,以行导行,言传身教。在工作中,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乐于奉献;在生活中,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对待教学始终坚持“每课必备、每课必新”的原则,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虽然对教学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但他仍多方搜集资料,认真备课,力争使每一节课都有一些新鲜的思想和内容,使学生有新的收获。
沙爱民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善于为学生确立长远和近期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平时的教学中,他注重分析学生群体特点,针对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千差万别、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各不相同的现状,做到“教亦多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同时,他用自己的人性魅力点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一个好老师眼中的学生是一个人,一个和自己人格平等的人。他从来不会贬低学生、辱骂学生。他爱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真正关心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发展。在为人处世原则中有一条“将心比心”,他时刻想着“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了解学生。一直以来,学生都在一股积极向上的气氛中搞学问,得益于他的温馨的鼓励。他愿意花时间去和学生交谈与沟通,有空时读一些有关的书,希望能知道更多他们的想法。这样做,使得他的教育更有成效。关心学生的发展,关心自己的教育会给学生的未来带去些什么,总希望给他们的是积极的、有用的东西。除了积极的传授专业知识,沙爱民还传给学生三样东西:一是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方法,使学生在科研中受益良多;二是自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得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向上;三是为人处世原则,处理社会和学校关系时候,亲身示范,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沙爱民长期从事公路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是公路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在他的团结和带领下,该团队传承优良教风,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课程建设和团队建设成果显著,主编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9年,“公路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路基路面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他以科研促教学,教学内容保持与行业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同步更新,依托学校在公路交通科学研究中的强大实力,以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为支撑,不断将科研成果和成熟技术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中来,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其中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奖励。
二、潜心研究,孜孜探索,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科研成果丰硕
沙爱民主要从事道路与铁道工程及道路建筑材料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立足于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及其两者间的关系,围绕公路建设与养护中出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开展深入研究。他潜心学术,教学相长,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科研成果突出。
近年来,沙爱民先后主持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和知识产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科研著作4部。
2009年,他所主持的《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结构理论、多指标控制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揭示了半刚性基层材料强度、收缩和冲刷性能的控制原理,提出了半刚性基层材料结构类型概念、试验检验方法以及混合料组分计算方法,使我国半刚性基层材料设计水平位居国际先进行列。该项目研究成果纳入交通部颁布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和《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取得了系统自主知识产权。该项目成果已在陕西、河南、天津、安徽、山东、云南、浙江等地的十余条高速公路上得到应用,提高了路面修筑质量,延长了路面使用寿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沙爱民淡泊名利,胸怀宽广,甘为人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可谓殚心竭虑,他倾力帮助青年教师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其开展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竭力为其成长创造机会,积极支持年轻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还定期选派年轻人员包括研究生在内培训学习,拓宽专业视野,加强学术交流。沙教授不仅倾注心血的教导科研方法,更注重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他经常语重心长地教诲“要做好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人。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应该是带功利性的,而是要跟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息息相关,这样发展空间才会很大。其次,在工作作风上,科学研究往往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需要一个长久的、深入的、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阶段。‘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对科研工作者很好的勉励。”正是在他这种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带领下,学术团队充满活力,富于朝气、勇于创新、善于开拓、敢于践行,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绩与学术成果。
沙爱民重视不同学科、不同行业及不同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动学术视野国际化,把握学科前沿,取得了积极的合作成果。近年来,他先后组织或主持召开了“中日铺面技术研讨会”“沥青路面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2010中国-泛俄地区交通铺面国际学术会议”等高水平学术会议,推动了中日、中美、中俄、中欧等国家与地区在路面工程领域深入、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沙爱民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受邀在国内外讲学,作大会主旨报告,并与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长期的科研合作,共同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国际合作项目。他在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积极开展原创性理论与试验研究,促进源头创新和自主创新,促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三、恪尽职守,牢记党的宗旨,增强服务意识,为学校科研和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贡献力量
沙爱民教授不但在教学、科研上成果颇丰,而且积极履行副校长岗位职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克己奉公,为学校科研和实验室管理等工作的不断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沙爱民坚持政治思想建设,注重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注重用于指导工作实践和世界观改造。他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始终以学校和师生的利益为重,把学校的发展放在首位,重视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日常工作中,他能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不谋私利,胸怀坦荡,能严于律己,廉洁自律,起好带头作用;敢于开展严格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民主管理,走群众路线,并自觉地做好精神文明的表率,以良好的师德去体现、维护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带动教职工。
在学校党政的领导和支持下,沙爱民认真全面分析学校科研情况,继续保持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科研层次不断提高,科研项目不断增多,科研成果显著。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科研课题在内的科研项目,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0余项,取得了“十一五”期间连续五年获得1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业绩,年科研经费超过5.2亿元。
沙爱民教授爱生敬业,师德高尚,乐于奉献,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也是一位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科技工作者,更是一位时刻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工作者。他将继续传承、保持优良的教风和作风,将自己的爱心、热心和信心奉献给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谱写高等教育更加辉煌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