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会师中学
素有“高考状元县”和“教育名县”美誉的会宁县,文化历史源远流长,重教之风浓重深厚。这样的氛围,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北大、清华生,孕育了会宁莘莘学子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的成才之梦,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英才辈出的会师中学。
会师中学是一所县属初级中学,始建于1985年,位于会宁县城砚台坪2—1号。国务委员方毅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占地面积1649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332平方米,操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研究生1名,本科学历36人,教师合格率95%以上,中学高级教师10名,中学一级教师50名;教学班24个,在校学生2018人,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前茅。
目前学校经过24年的探索、实践、修订,现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40余种,基本上做到了各教研组、各年级教学工作有章可循,各岗位人员有条例可依。校训为:探索、求实、开拓、奋进;校风:勤学、诚实、团结、进取;教风:慈、严、勤、精;学风:尊师守纪、勤奋创优;校歌:《让雄鹰翱翔蓝天》。
纵观会师中学建校24年,学校发展及办学情况大致可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1993年)
会宁县会师中学1985年分离于会宁一中,选址于会师镇砚台坪,1985年春副校长柳更生负责建校,建成两排砖木结构平房,秋季开学,李春胜副校长主持工作,两年后调教育局工作。1988年崔秉华任校长,期间由两排砖木结构平房增至三排,教职工30人左右,每级2个班,共6个班。
这一阶段学校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原则,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制定了“形成共识,全员育人;畅通渠道,全方位育人;完善育人,全面育人;改进方法,科学育人”的教育工作总方针。1988年学校党支部提出了“八句话——六十四字的师德建设基本要求”,即师心慈——爱护学生,诲人不倦;师身端——仪表端庄,言谈文明;师风正——谦虚谨慎,团结互助;师志坚——执著追求,无私奉献;师学勤——勤奋好学,力求上进;师业精——业务求精,教育有方;师纪严——严于律己,遵纪守法;师道良——品高德正,为人师表。1990年提出了“四增强,四热爱”,即增强事业心,热爱学校;增强责任心,热爱学生;增强进取心,热爱成果;增强自尊心,热爱自己师德建设的基本措施。学校通过整章建制,整顿校风、师风、教风等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有效地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打造出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后来取得很高的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阶段属创办阶段,学生生源差,办学条件简陋,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第二阶段(1993年—2001年)
第二阶段属发展壮大阶段。1993年李相林任校长,赵连城任书记,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新增两排砖木结构平房,教职工50人左右,每级由2个班增至4个班,教学班24个,教学条件较大改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期间校领导重视制度建设,通过抓校风、教风和学风,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章制度。通过整顿领导班子,大胆起用管理人才,狠抓教学管理。1994年开展了“五正教育”:一要存正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心地要纯,心术要正,自觉克服私心杂念,不断净化心灵,注重陶冶情操;二要做正人,为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言行一致,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三要说正话说真话,不说假话,不在背地里说别人坏话,不恶语伤人;四要干正事,凡利国、利民、利校、利生、利他人的事就干,不损人利己,不做坏事、丑事;五要走正道,要认准人生路标,选择正确道路,不走歪门邪道。1995年又提出了“五个自我修行”,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等。发扬“四互风格”,即互谅、互让、互敬、互学。坚持“一个观点”,即: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负其责。确立“一种思想”,即: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办事。争做“五种人”,即:人之楷模的好领导,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党性纯正的好党员,热爱本职的好职工,教书育人的好园丁。懂得一个教师“做人的哲理”,即:身正为人范,学高为人师。
同时学校把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心。先后采取:建立“德育基地”、确定“德育教育月”、“请进来,走出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体育活动、读书活动、书画绘画等形式,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争创意识教育,参与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教学上主要采取立足“双基”、“三点”教学,注重改进教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先从抓学生的常规管理入手,尽可能把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领导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任课、听课、评课,采取各种措施抓质量。教导处五个环节要明确,各科任课教师心中要有“纲”,手中要有“本”,心中要有“人”,不但能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而且讲课能掌握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向45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效能。提出了“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学习成绩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总目标。规定:一要把好备课关,在备课时要把立足点转移到怎样引导学生学懂上;二要加强练习指导,把预习引进课内;三要尽可能给学生以训练和实践,力争形成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四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和指导,班级建立学习园地和图书角,学生有读书笔记。
至此,会师中学为高一级学校输送1300名新生,升学率达51%,学校多次获市、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994年成为白银市首批标准化学校。教师中授予各级各类先进称号的达51人;刘汉举、王军等8名教师的25篇论文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上发表,其中刘汉举撰写的《班级健三制》一文在《中国教育报》发表;1997年全校前七名的学生考入会宁一中后仍排名在前七名,初三4班在全县统考中物理第一、语文第二的好成绩。
会师中学从1994年开始,通过探索与实践,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校管理再上新台阶,从而使学校形成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局面,中考升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估连年居全县第一,各项工作均居全县前列。
第三阶段(2001年—2008年)
飞跃阶段:2001年南居钱调入会师中学担任校长职务,周维权任书记,这一阶段学校主要有三大变化。
一、硬件建设
1.建成会师中学第一幢教学楼。为了解决学校占地面积小,校区周围居民居住密集,学生人数剧增的矛盾,学校经过多方筹款,于2003年建成校史上第一座教学楼。
2.校园全部硬化,师生告别了晴天打扫满天尘雾、雨天上学两脚泥泞的尴尬局面。同时建成校园绿化带,给广大师生一个全新的生态校园。
3.二层水冲式厕所建成。为解决学生上厕所难的问题,将原有的位于东南角鸦掌沟边的旱厕拆去,建成二层水冲式厕所。
4.建成锅炉房一座。锅炉房的建成解决了4层教学楼中24个教学班、20个办公室的冬天取暖问题,为广大师生的冬季教学、上课创造了温馨的环境。
5.与时俱进,引进现代化教学新设备。为适应新世纪信息时代的发展,建成校园局域网,多媒体教室2间、微机室1间,理化生实验室达国家Ⅱ类标准,教研组配备电脑,接入教育宽带,安装国家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系统。
二、班级由每级6个班扩大到8个班,共28个班。全校学生总数超过2000人,教职工达90人。
三、2001年—2004年年教学成绩居全县前茅(12名)后稳中有升。
四、“走出去,请进来”,实施教育教学双向交流活动。2007年春甘肃会宁与江苏如东两个教育名县签订友好协议,心手相牵。自2007年我校先后有三位教师到江苏省如东县交流学习,同时2007年3月迎来三位来自江苏如东的支教老师,在会师中学支教一学期,为会师中学实施新课改及教学管理带来新理念,为广大师生带来了无现生机与活力,通过大力推进“养成教育”,认真开展中学生“五个学会”,即: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吃饭、学会感恩、学会爱护大自然,德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四阶段(2008年—)
2008年4月,吴泰祥调入会师中学担任中学校长,周维权任书记,会师中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1.狠抓教师培训,构建现代教育教学新框架。为了创造新时代下素质教育教学新的辉煌和更高的成就,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会师中学首先把教师道德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作为学校发展的前提条件高度重视。从2008年秋季开学前15天开始,学校利用假期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施有效教学、全国教育专家视频讲座、邀请第一批如东老师曹林华、邢一平等作报告、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教师集体备课等求真务实、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来确保专业能力保持精良,职业道德纯洁高尚的教师队伍。
2.打造“六个校园”,即数字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文明校园。其中数字校园已基本实现,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套多媒体,办公室实施统一布局,统一配备工作间,结合校园网与光纤接入有效提高了教师办公效率。
3.实现“五个工程”。即管理效益工程、教师队伍工程、时效工程、科研兴校工程、沃土培植工程。要求教师具备六个一:一口普通话、一手工整字、一手好电脑、一颗慈母心、一脑好思想、一套好教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和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按时要结题,做好与第二批江苏如东教师的交流学习工作,把两地的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取长补短,带动年轻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通过狠抓教师队伍、塑造形象工程,培养良好的师德,极大的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4.知人善解,健全用人机制。学校领导坚持深入教师,深入学生,深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大胆起用德才兼备的教师,充分利用教师在不同层次的优势,不同领域的专长安排课程,安排工作。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在教学上坚持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走出去,请进来,倡导老教师上好“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好“研究课”,青年教师上好“试验课”,所有教师上好电教课。与此同时,把用人机制与公开课、教研活动、教改实践活动等相结合。通过各尽其能、各显其才服务于教学的机制保障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当年有30多名教师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全国初中中学生数、理、化竞赛中有32名教师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今天学校把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即为学生的终生奠基作为办学宗旨,以“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作为办学目标,把“树鸿鹄之志,育世纪英才”作为?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职工全面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及“提高教师素质以普及教研为主,提升办学品位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提高办学质量以加强内部管理为主”的“三主”工作思路。
目前会师中学被评为白银市“五星级”学校、县级“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体育项目学校、高考省级优秀考点、全国青少年书画摄影大赛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2年以来考入一中宏志班人数为:2002年28人、2003年30人、2004年38人、2005年32人、2006年34人、2007年28人,2008年宏志班、联想班共58人。其中全县701分以上两名为我校学生。
会师中学24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优秀的“会师”精神,继承了革命圣地的优良传统,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创造了非凡的业绩,成为了会宁教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今她又一次在以新课改为背景的浪潮中焕发青春,踏上了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
会师中学历任校长、书记名单
会师中学毕业的部分优秀学生
1.牟克典,男,会宁县头寨镇人,会师中学学生,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毕业,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现于北京大学任教。
2.马丽,会宁县会师镇人,会师中学学生,西安交通大学旅游日语毕业,日本东京大学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现于日本株式社会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
3.马琳,女,会宁县会师镇人,会师中学学生,上海外国语学院波斯语系毕业,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于外交部亚非司工作,国际广播电台波斯语部播音员。
4.张化宇,男,会师中学学生,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于清华园工作。
5.张焱,女,会宁县会师镇人,会师中学学生,西北师大硕士研究生,现于西北师大任教。
6.王坤,女,会宁县甘沟乡人,会师中学学生,西北师大美术系毕业,后于山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
7.文瑞丽,女,会宁县会师镇人,会师中学学生,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8.柳吉玲,女,会宁县会师镇人,会师中学学生,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博士研究生,军委直属兵器研究室工作。
大部分优秀毕业生毕业后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但因工作繁忙,于母校一直没有取得直接联系,故这里只能略举8名情况较为详细的毕业生。
学校所获部分奖项
学校建设和发展图片说明
会师中学
会师中学校门题词
教学楼
广东电视台领导及县上领导举行捐赠仪式
学校操场
多媒体教室
2008阳光体育迎奥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