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集中心小学
韩家集乡中心小学始创于20世纪40年代,其前身是三家私塾合并而成的“保国民学堂”。1944年,政府委派周围鼎先生来校任教。学校创建之初,学生按不同程度分成不同的年级,开设《国语》和《算术》两门学科。
综观学校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4年—1978年)起步阶段
1946年,张守仁先生受政府委托,四处奔波,多方筹集资金。在全乡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他将保国民初级小学改办成一所完全小学,校址设在韩集乡旧街道以西(原保国民学堂校址)。改建伊始,学校仅具雏形,教学设施简陋,办学规模较小,校舍建筑面积仅为60平方米,有简易教室2间,教师宿舍1间。专职教师3人,曹秉功先生为教育主任。在校学生有70余人。学校开设《国语》、《算术》等课程。
1947年,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走出校门,22名毕业生中有10名分别考入会宁简师及会宁中学。
1949年8月,会宁解放,韩集小学由人民政府接管,刘振麒任校长,胡贤德任副校长,李养荣任教育主任。
1952年,刘振麒、李养荣调离,胡贤德任校长,张治斌任教育主任。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带领全体师生、配合村民扩建教室2间,并对原有校舍做了修缮。至此学校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有6个教学班,教室6间,教职工7人,学生增至240余名。
1955年,殷志科出任校长,刘元任教育主任。此年教师增至8人。在此后几年,崔秉文、徐树堂、刘沛文、柴运余、张元成先后任校长,教师陆续补员至11人,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最大班额达50人。
20世纪60年代初,韩集小学在校长徐树堂的领导下,学校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班主任工作、升留级、奖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必要的规章制度,促进了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使之日趋走向正规。
1967年春,韩集农中从袁咀迁到韩集小学,二校合并为一所学校。由于地方狭小人数众多,学校教学受到严重影响。
1974年,学校中、小学部再次分离。韩集农中更名为韩家集中学。小学部迁至原剧场处,并新建土木结构教室2座,宿舍3间,总建筑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由于当时经济较为紧张,学生上课没有桌登,只有几十张纸浆桌凳来维持教学。后几经风蚀雨浊,教室、宿舍四壁开裂,7名教师分别挤在面积不足15平方米的三间宿舍办公。为解决校舍不足,部分班级和教师分别搬迁到张寺堡、湾口等处开展教学工作。
第二阶段恢复阶段(1978——198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大力发展教育。新任校长韩慕休同志集思广益,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当地政府提出了“三处合一,重建韩小”的设想。
1983年10月,县政府从“两西”建设款项中拨出45468元,乡政府筹集4532元,学校自筹8000元重新修建韩集小学,校址设在今韩集街西南部。
1984年7月,新学校的建设顺利竣工。这时,学校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砖木结构)803平方米。学校更名为“会宁县韩家集乡中心小学”。
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激发了师生的教学热情。从此,学校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三阶段(1984年—2000年)发展阶段
1990年,学校凭借“普初”的东风,对教室、宿舍重新修缮。并多方筹资1万元,修建了砖柱钢管大门,购置篮球架一付。
1991年,又筹建了40平方米的厕所,从而使学校实现了“六配套”。
1998年,学校又配备了“贫三项目”实验仪器、图书、音体器材,其中实验仪器达国家三类标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硬件设施上了一个台阶。与此同时,学校努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1993年1月,学校被认定为“市级标准化学校”。同年12月又被白银市评为“市级示范化学校”。
第四阶段(2001年—2008年)辉煌阶段
自2000年以来,学校迈上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2003年,学校利用“两基”达标的机遇实施了“二期危改”项目工程,新建33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教室6间,总投资11.2万元。同年学校又实施了“中欧甘肃教育基础合作项目”,配发了教师学习资源中心项目设备。
2004年,学校作为乡中心小学,率先在全乡进行了起始年级课程改革实验,这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007年5月,学校又进行了《参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操作》项目培训和推广工作,有效地解决了课改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韩家集乡中心小学重要年份办学规模一览表
通过不断努力,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各类教学竞赛中,4人次获市级奖,23人次获县级等次奖。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步形成了“文明、守职、幽静、乐学”的校训,“忠诚、严谨、勤奋、创新”的校风,“开拓、进取、刻苦、高效”的教风和“团结、诚实、勤学、上进”的学风。
会宁县韩家集乡中心小学历届校长名单:张守仁、刘振麒、胡贤德、殷志科、崔秉文徐树堂、刘沛文、张元成、曹福治、薛仰礼、王秀兰、杨桢、韩慕休、刘迈祖、杨克堂、曹秉军、王号军
(供稿人:王号军 杜念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