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寨元淌学校

刘寨元淌学校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淌学校位于会宁县东北部,始建于1953年3月,校址选在元淌社,起初为几眼窑洞,学校占地面积不大,由本村村民元玉珊担任校长。为“戴帽子”九年制学校,此阶段学校处于稳定阶段,但由于办学硬件赶不上去,加之教师调动频繁,到2006年学生人数下降严重。由于学生流动严重,教师调动频繁,再加之“戴帽子”学校的种种弊端,初中部被淘汰撤并。同时,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刘寨元淌学校

元淌学校位于会宁县东北部,始建于1953年3月,校址选在元淌社,起初为几眼窑洞,学校占地面积不大,由本村村民元玉珊担任校长。后搬迁到现址,当今学校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创建之时,正值解放初期,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办学规模很小。

纵观学校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1964年)

为学校创建之初,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教职工由1人扩充为4人,教室、宿舍为几眼窑洞,这一时期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学校学制为四年制,学校学生人数为50余人。

第二阶段(1964年—1968年)

学校改名为元淌高级小学,开设6个班,教师达至6人,规模逐渐扩大,学生人数增加至180多人。

第三阶段(1969年—1978年)

学校扩建为七年制学校,当时是“戴帽子”七年制初中,此阶段依次由外乡的范俊德、柴永余、冯祖武担任校长,教职工增加至10人,学生人数增加到370余人。

第四阶段(1979年—1996年)

学校改为为八年制“戴帽子”学校,此阶段由本村的冉志向、侯惠林、元照玺担任校长,这一时期由县教育局、乡政府筹资扩建,随着国家进行改革开放,政府、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政府投资,当地百姓投工投料使得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教职工发展到24人,截至1996年,共有教学班12个,学生人数升至730多人。这一阶段,学校校长真抓实干,教师呕心沥血,学校向中师,中专、重点高中输送将近500人。教学质量达到全县前列,办学规模扩大,但办学条件依然很差。

第五阶段(1996年—2006年)

为“戴帽子”九年制学校,此阶段学校处于稳定阶段,但由于办学硬件赶不上去,加之教师调动频繁,到2006年学生人数下降严重。

第六阶段(2006年—2008年)

变为六年制学校。由于学生流动严重,教师调动频繁,再加之“戴帽子”学校的种种弊端,初中部被淘汰撤并。2007年由县教育局出资修建了302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的校舍,缓解了当务之急。

学校坚持以“三个面向”为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尊师重教、求实创新、以人为本、奠基未来”为校训;形成了“文明守纪、积极进取”之校风;“热情严谨、开拓务实”之教风;“诚实勤奋、勤学精炼”之学风。近年来在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校已步入科学化、规模化的轨道。

学校在办学模式、教育教学、学校工作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实践中做出了一定成绩。学校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努力创设宽松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成长环境,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构建“互动、创新、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但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学校教师还远远跟不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步伐,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使自己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掌握更多更好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历届学校领导都注意端正办学思想,始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建设一支素质高、稳定性强、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累计已达5100多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下面几位是其中的代表:王景玉,元淌村人,现在美国读博士后;蒋安应,后沟村人,在兰州大学工作,博士;元炳成,元淌村人,农业博士;孙守京,后沟村人,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张懿笃,王山村人,临洮县县长;张广智,东河村人,白银市建行行长。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校全体师生将在新的环境下,继续奋进,再创佳绩。

(供稿人:邵进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