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沟乡宋坪小学

大沟乡宋坪小学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坪地处大沟乡北部,南邻大沟乡新坪村,西接刘沟村,东北与掌王相连。学校命名为会宁县张家坪民办初级小学,有学生30名,其中女生3人,打开了本村女子入学的先例。本村校于1964年春经大队研究,上级批准,本村人王连珍为教师,大队址为学校,报名学生30多人,当时学校定名为宋坪民办初级小学,延用旧校印。1989年,颁发了新校印,学校定名为会宁县大沟乡宋坪小学。

大沟乡宋坪小学

宋坪地处大沟乡北部,南邻大沟乡新坪村,西接刘沟村,东北与掌王相连。是一个山梁纵横、高山大涧、交通不便的山区。全村辖5个社,农业人口1500人。本村的学校教育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

一、村民兴办私塾

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相当落后,本村的教育起根发苗可追溯到1946年。当时,全村不足70户人,识字的人聊聊无几。那时家底逐渐上升为富裕农户的南国玺,因为自己的几个弟弟和侄子正当读书年龄,便和邻村有适龄孩子的家庭商议,以他为学东,在他家门前山坡窑洞里设私塾,请会宁杨集人王映民为老师,教学生15人,读老儒书。年底,王映民辞退了,亲戚家的孩子因吃住不便而离去。1947年他独请了通渭黄家窑人陈彦禄(一个游闲的老人)在他家二院设私塾,教学生5人,读老儒书,开创了该村农民办私学的先例。同年,通渭人韩永禄给他家打长工,韩永禄是一个读过儒书的人,秋后事先和村中富裕农户且有适龄孩子的马进孝、孟成往等人商议,取得大家同意,允许韩在1948年春带家小前来本村张坪坪上居住,利用坪上的闲窑作学堂,教学生17人,读老儒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底韩永禄辞退教书回了故里。

1950年,经本村人孟昌礼、王席珍等人商议,请本村人王俊美(1942年会宁枝小毕业)在现在的校址两孔窑洞里设私塾,教学生20人,读老儒书(以上私塾老师的报酬由学生负担)。1951年秋,本村进行土改,农村成分定案后,王俊美为地主,令其辞退。命富农郭维新(1944年枝小毕业)接替任教。这段私塾在70年代培养了大队支书和文书、保健站的赤脚医生。

二、由私塾过渡到民办初小

1952年—1955年,村贫协研究郭维新任教,时学生27名,读的书新老夹杂,有儒书,有三字经,还有初小课本,逐步过渡到初小课本。此时,教师报酬以变工队形式解决。1956年春,社委会决定由复员回农村的抗美援朝志愿军马国治任教,有学生20人,报酬由初级社记工按劳取酬,全部用初小课本。1957年,乡社研究由郭维新任教,由高级社检查主任孟昌礼兼校长。学校命名为会宁县张家坪民办初级小学,有学生30名,其中女生3人,打开了本村女子入学的先例。随后颁发了校印,学生分班定级走上了正轨,教师由高级社记工按劳取酬。这可视为本村学校的正式开端。

1958年—1959年调来本村任教的公派教师有王天芝(榆中调城人)、姜克敏(会宁南乡人)。本村丁耀华也在这时任教一学期。

本村冯坪社在1958年春办起了一所命名为邹川小学的民办初级小学,由本村人陈景山任教二年半,学生30—40人。1960年开学后,由于两校学生减少,就合并在张家坪民办初小,有学生24人。

1958年全民皆兵大炼钢铁引洮引黄,农业主要劳动力调赴各项工程建设战线,再加上大跃进浪潮刮起五风,农业生产失误,造成了1959年—1960两年人民生活的饥谨。学生逐渐减少,1961年春开学,就没有学生,学校关闭。

为了挽救危机,刹住五风,政府将不该上马的工程停了下来,将农业劳动力调回,经过1961年—1963年的农业苦战,农产品获得了大丰收,关闭的学校重新恢复。本村校于1964年春经大队研究,上级批准,本村人王连珍(1947年省立会宁师范毕业)为教师,大队址为学校,报名学生30多人,当时学校定名为宋坪民办初级小学,延用旧校印。从这时起,学校从各个方面开始了大发展。1965年6月1日,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正式在本村校成立,当时只有一个中队。此时任教的老师还有孙治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革命风暴不可避免地冲击了学校。1966年8月—1968年1月,有学生75名。1968年寒假,大沟公社召开了学区教师会议,给被整教师(王连珍是其中之一)平了反。这一时期,为了响应中央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改革”的口号,将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废除考试制度,实行推荐上学制度。

这段时间,为上世纪70年代培养了有文化的大队主任及各生产队的会计及记工员。现今定西市医院的主治医师刘维珍就是当时的启蒙学生。

三、20世纪70年代教育的发展

1969年大队革委会成立,重整旗鼓,新建学校,涌现了许许多多投资建校的先进事迹。这时将校址移至蒲弆社(现在的校址),由大队负责,群众投资献料,先后建起了2座4间土木结构教室,解决了教室问题。与此同时,在本村冯坪、大湾、河川也建起了学校,冯坪小学规模最大,由二年制变为五年制又变为四年制。以上学校的教师均由这一时期高小或初中毕业的本村人任教,由生产队记工按劳取酬。

由于师资及办学条件等原因,70年代末,大湾、河川小学都撤并到宋坪五年制小学,只保留冯坪小学。这一时期由于教师队伍不稳定(仅这十年,在本村任教的公民办教师多达20人),教学质量差,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有初等文化的劳动力。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教育改革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对教育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989年,颁发了新校印,学校定名为会宁县大沟乡宋坪小学。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逐步改革,学校教育内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一时期,县上拨款,村上集资,先后新建教室1座2间,教师宿舍1座6间,结束了教师住窑洞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又拆建新建教室一座。特别是进入21世纪,校容校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2003年,“危改项目”新建砖木结构教室2栋4间,261平方米,教师办公室1栋5间,85平方米,总投资11.8万元。与此同时,学校自筹资金,打起了校墙,购置了篮球架,建起了大门,修建了砖木结构的厕所,学校硬件建设基本赶上了村级小学水平。

这一时期,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素质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7年至今,累计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663名。特别是90年代以来,毕业班在全乡升学考试中多次取得了好成绩。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教师的知识层次发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有2名民办教师被录用为公办教师(王俊秀、王文太),两名民办教师考上了靖远师范(王文恒、路进天),1名县聘代课教师被招聘为公办教师(南德旺),5名教师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大专文凭(王文恒、路进天、南德旺、孟仰吉、陈振华),一名教师通过函授取得了大专文凭(王渊),1名教师离职进修取得了中师文凭(王文太)。同时学校教师王俊秀获白银市“园丁奖”,王文太、南得旺荣获县“园丁奖”,孟仰吉、陈振华获市县优质课竞赛奖。

进入新世纪,学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严谨勤奋、开拓进取”为校训,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加强教师业务学习,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立足全方位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7年3月,省级骨干教师童强(会宁县东小教师)来我校支教,对教育教学从多角度予以指导。学校要求在职教师要以百倍的精力、忘我的敬业精神,投身伟大的事业,为振兴本村文化、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供稿人:王俊秀 南德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