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沟乡三合小学
三合小学位于会宁县大沟乡孟窑村黄集社,地处偏远落后的山区。在1978年以前,这里并无教学点,该辖区内的孩子上学路途遥远,困难很大。1978年,为了便于当地学生求知,广大群众在村长王守忠积极行动和带领下,在孟口社创办了孟口二年制教学点,当时校舍仅是一眼窑洞,桌凳全是土台,教师仅1人,开设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四门课程,由一名老师进行复式教学,在校学生30人。三合小学最早便源于孟口社的二年制教学点,至今已发展成为一所全日制的六年制完全小学。
1982年通过村长再次动员群众,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在黄集社建立比以前规模较大的村四年制小学,学校改名为三合小学,校舍极其简陋,两眼窑洞,两间平房,只有一部分简单的木制桌凳,其余均是土台。教师2人,张万义老师任校长,设置教学班4个,课程开设齐全,在校学生50人。学校以“热、尊、勤”为校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进积极创业,树立了团结向上的校风。
1986年,在各级政府的援助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又在黄集社建起了标准的五年制小学,设有5个教学班,教师5人,师资力量的加强使三合小学的复式班教学从此成了历史。由于硬件条件有所改善,淘汰了以前的土桌凳,在校学生60人。但是由于桌登的缺少,不能满足在校学生学习的需要,迫使部分班学生仍然挤在一起学习,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提出了“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的新要求。
2002年7月,使用多年的校舍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基本上全成危房,可以说坐在教室可以看见太阳,逢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对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各级领导鉴于学校极其恶劣的办学条件,多方努力积极争取,请求有关部门和个人伸出援助之手,募集资金修建新的校舍。于2002年7月动工修建新校舍,2003年1月基本竣工。经过这次新建,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三合小学的教学规模也得到了扩大,新建的三合小学有教师宿舍7间,设教学班6个。在现任校长陈守信老师的带领下,学校的新建大大调动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热爱。
由于地处乡村,与外界接触交往较少,信息较为闭塞,经费的短缺以及其他各种不利因素的限制,学校的师资培训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学校想方设法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利用有限的资源充分挖掘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努力创造机会为教师的进修提供条件,积极组织教师到其他先进学校参观学习,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会,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经过多方努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师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近年来,学校从自身地处偏僻落后乡村的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在乡村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办学宗旨,通过严格的量化管理,形成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以人为本,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管理思想。在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努力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培养教师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热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全面落实教育教学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大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的“两基”教育成绩显著,“普九”教育“四率”达标。成人扫盲教育达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要求,充分发挥了乡村小学在乡村教育事业中的独特作用。
目前,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大力进行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努力改进学校的硬件环境,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学校的管理向着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在党和政府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学校正朝着正规化、科学化的目标不断前进。
历任校长:张万义、陈守信
(供稿人:陈守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