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草塬乡景庄小学
会宁县白草塬乡景庄小学位于会宁县东北部,始建于1978年3月。最初校址选在景庄与窟沱两村的交界处,由本县河畔人郭重民担任首任校长。创建之初,学校规模小,有160人左右,设5个教学班。后因景庄与窟沱分村,由本县白草塬乡人张勤基任村中心小学校长。
1988年秋季,由于校舍危改,在地方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怀和领导下,校舍重建,校址搬迁。校舍重建于景庄筅麻社,于1989年秋季落成并投入使用,并由本地人陈自荣担任校长。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领导工作的需要,1995年由本地人杜文科任校长。1988年由现任校长樊有权任校长。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教职工18人,教学班12个,学生400多人的农村“标准化”和白银市“园林化”的村级小学。
纵观学校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7年)
这一时期为学校初创时期,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率不高。这一时期因为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限制,学校保持着一个平行班的规模。
第二阶段(1987年—1998年)
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办学热情空前高涨。由于这一时期国家还相对较穷,地方教育主要由地方办。但地方政府也拿不出较多的资金投入教育,教育主要依靠地方政府集资、老百姓投工投料来办,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办学条件。虽然地方政府为实现“两基”达标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只能小规模运行,教室、课桌凳、师资等等硬件设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这一时期,平行班由1个变为2个,但班额很大,教学效益差。
第三阶段(1998年—2002年)
1989年,乡政府筹资40万元,扩建了此前在政府所在地景庄村筅麻社改建的一所村级小学,学校规模始有扩大,有平行班2个,教学班12个,学生500多人,教师22人。这期间学校被评为“白银市标准化学校”,此后,一直到2002年,学校保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第四阶段(2002年—2008年)
这一阶段,学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倾向于西部,倾向于农村,也得益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1997年学校通过市级标准化学校验收,并被白银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标准化建设“园林化学校”。重建后的学校占地19800多平方米,截止2007年校舍建筑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6人,其中女生174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专任教师13人,学历合格率为72%。
2001年—2007学年度,学校义务教育四率为:小学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在校学生辍学率0,应届学生毕业率100%,17周岁人口的初级中学教育完成率99.47%。在此期间,学校在全乡小学毕业升初中的升学率在全乡连续六年夺魁,受到上级教育部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2002年学校又被列入国家二期“义教工程”项目学校。
学校坚持以“三个面向”为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尊师重教、求实创新”为校训,形成了“守纪、文明、进取”之校风,“热情、严谨、开拓”之教风,“诚实、勤奋、精炼”之学风。
近年来,学校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目标管理,科学管理。
二、抓好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抓好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五、搞好后勤工作,实行勤俭办学。
现在学校管理以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软件建设初见成效。
从该校毕业的学生累计已达到3800多人,他们在各行各业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回顾过去,曾有辉煌的一页;展望未来,会有似锦的前程,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学校师生正乘风破浪,扬长避短,为营造新型的育人环境,为创建“让社会赞誉、家长满意、领导放心、师生依赖”的品牌学校而努力奋斗!
(供稿人:徐金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