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老师的个性之美在于教学

语文老师的个性之美在于教学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月14日,我同本校语文科组二十多位教师参加了在凤岗镇中心小学举行的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的教学指导活动。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中其实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情感需要而进行教学设计,而这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所以,通过反复反思他的教学过程,我便觉得,是余老师对语文课程新标准的透彻理解以及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还有从教学角度切入的与众不同,才能设计出让我高山仰止的精彩创意。

个性之美——在课例对比中反思教师的文本解读

东莞市清溪第二小学 李志云

3月14日,我同本校语文科组二十多位教师参加了在凤岗镇中心小学举行的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的教学指导活动。余映潮老师用他那非常专业的教育理念和独到的教学方法为大家执教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和《威尼斯的小艇》。余老师以写读文,瞻前顾后等学习课文的独特创新教法,更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虽然首次听余老师的课,但他这种走进文本背后,倡导教学创意的课堂教学让我深深的反思起来,原来语文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张扬自己的个性之美!

余老师曾经这样诠释什么是教学创意:教学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他也是这样在他的课堂上展示他教学创意的,例如《牧场之国》。

我也上过这一课,但我的教学设计完全依照教学参考书,生搬硬照。设计如下:(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荷兰特色。(2)邀请学生做向导,通过朗读把大家带进荷兰牧场,去欣赏那一处处美丽的田园景色。(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随机出示段落中相应的句子,并在交流中随机指导朗读相关语句。(4)练习仿写,学习运用语言。上课时,看到学生非常懈怠、麻木,课堂上丝毫不见学生两眼发光的表情,我很着急,但却不知从何下手。

余老师的《牧场之国》的教学设计是:朗读与写作,在阅读课中渗透习作练笔。第一步朗读,读出诗意,读出主题句;第二步让学生创作,模仿老师的例句“奔流不息的江河,连绵起伏的丘陵,直插蓝天的雪峰,辽远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从整篇课文里面寻找词语进行仿写句子。老师先提出写句子而不是写片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接着,找句子,说一段话,把“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放在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从课文里面撷取你认为最好的内容,把它们整合成一段话。从这可以看出余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是很到位的,因为课程标准提出“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这一课中,余老师用“记一组词,写一个句,说一段话,答一次问”这四个任务巧妙地将语言训练与实践融为一体。记词、写句、说段、品析有机结合;由词到句,由说到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以写带悟,以说带悟,灵活运用本文的语言,感悟文中美景。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感悟课文,更重要的是把它当做习作积累的阶梯,读与写的结合,让课堂不再单调、乏味。听完余映潮老师上《牧场之国》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创意,竟有如此不同的学习效果!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有权利对课程进行调整、重组,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利,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中其实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情感需要而进行教学设计,而这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比如,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设计一个复习环节:“同学们,我们今天通过唱歌来复习复句知识。”大家一下子兴奋起来,议论纷纷:“嘿,真新鲜!”“唱歌怎么复习复句呢?”“李老师又要耍什么‘花招’了!”……“咳咳,咳!”李老师先装模作样地清了清嗓子,便唱起了“复句”:“要是有──人来问──恩──我,这是什么地──依──伊──方──昂──我就──欧骄──傲地告诉──乌他啊,这是我的家──啊啊──乡──”李老师的声音婉转悠扬,十分动人。大家正陶醉着,李老师突然不唱了,问大家:“请问这是什么复句?”李镇西老师的“花招”正是一种“创意”,这种有着“花招”的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在余老师的《牧场之国》这节课中,我还发现了他的一个细节,那就是在指导学生写句子时,他先出示一个例句“奔流不息的江河,连绵起伏的丘陵,直插蓝天的雪峰,辽远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而这竟然是课本的第一单元的导语。当老师指出句子的出处时,大家都感叹余老师的联想丰富!语文课程新标准同样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通过反复反思他的教学过程,我便觉得,是余老师对语文课程新标准的透彻理解以及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还有从教学角度切入的与众不同,才能设计出让我高山仰止的精彩创意。这样精致的展示课也许是很多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无法复制克隆的,但却给我们听课的老师很大的反思空间,我们应该把文本读深一点,教学中处处渗透新课题标准要求,设计一些以生为本的教学创意。这样的思路,我又从两节《将相和》的课例得到很大的启发。

4月15日,我们“反思性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促进语文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课题组又再一次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对一节五年级精读课《将相和》进行研讨。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教学重点一是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为“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围绕“起因…..结果”来分析课文,从而归纳出本文的人物形象。学习过程中,老师给两个小故事设置的问题都是相同的:故事起因是什么?结果又如何?蔺相如是怎样的人?廉颇又是怎样的人?最后一个重点问题是: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因为……所以……”句式概括三者的关联关系。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找句子,说理由”,在对话讨论中,老师得到了他预设好的想要的答案: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看起来并没脱离文本要求,但其实老师的有效指导还是有些不够,学生没有思考的深度,很多的问题答案都从老师的口中轻易漏出,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设想一下,如果教师能对教材更进一步的解读,多角度整合教学资料,从而提炼出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教学创意,也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巧合的是,4月20号,“阮美好名师工作室‘名师大讲堂’走进万江区 ”活动开展时,“阮美好名师工作室”成员、东莞市虎门外国语学校的廖老师便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将相和》,我有幸领略了同课异堂的精彩碰撞,也让我的反思之旅多了一盏指明灯。

廖老师执教的也是《将相和》第二课时,在本课的教学教法中,采用“长文短教,精讲多练”的教学策略。老师把教学设计分两个板块进行,一是求同,感悟人物形象;二是求异,感悟人物形象。廖老师结合文本特点,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先求同再求异,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语言、神态、动作,品味其对秦王和对待廉颇将军态度的不同,理解了将相从“和”到“不和”又到“和”的转变。通过这样的整合教学,无疑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其次,我还发现老师对文本内涵研读挖掘得深入透彻,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重积累、重体验、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多次的回顾朗读,每一次的要求都不同。值得我们反思学习的是,老师把课外知识引入课堂,如原著和某评论家的话,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需要老师立足文本,适度拓展,沟通课内外,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便可能别开生面,事半功倍。

倾听每一个教学课例,就让我感觉像是登上了一座又一座山头,登山的路上,我会冷静下来,慢慢地思考,并且在冷静中对比,在对比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这过程中,我的专业能力得到锻炼,眼界也得到开阔,个人的课堂魅力也得到升华,而心情也随之愉悦,因为学习者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