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重心下移原则
以学校为基地,关键是要把教研活动的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做到教研活动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教学的过程成为研究活动的过程。因为教学研究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所以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抽象谈论是容易做到的,但意义不大。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情境,对于具体学校而言,解决面上的教学问题就显得不那么真实,总有一种隔离感,不能对学校的教学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把它们置于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境中才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如果能为教师提供持续关注某个或某些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想方设法在教学行为中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地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教研活动平台,那么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拓展资料1]
在教学情境之中发现课题?
研究始于问题。俗话说“问题的提出就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对于教研活动来说,其有效与否首先要取决于问题的有效与否。
案例:在观摩某一学校的课堂教学时,一位教研组长对笔者说:“我们不知道校本教研选什么题,你给我们提点建议吧?”另有一位教研组长在参加浙江省E环境下的教师专题研修的培训后,对组里的教师说:“我们就定建构主义和小学英语教学这个题为校本教研的问题吧。”有一教研组长在被问及“问题从哪里来”时,回答说是老师讨论的结果。
反思:有效的校本教研问题不是别人指定的,不是书上拿来的,也不仅仅是老师讨论的结果。有效的校本教研问题应该来自教师自身特定教学情境中的疑难和困惑。所以,校本教研活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自下而上形成的,而非自上而下部署的。校本教研的问题是教师自身教学活动中的困惑或疑问,而非上级下达的某个课题。(2)是“怎么做”的问题,而非“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比如,有一所实验中学校本研究的问题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他们研讨的子问题不是“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问题”,而是“怎么才能做到有效提问”,“我们做到了没有”,“没有做到,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问题”,已经由前人给出了概念。作为一线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实施和操作,而非对理论体系作出贡献。(3)细小的、真实的、典型的,我们自己能尝试解决的我们自己的问题。前面所提到的“建构主义和小学英语教学”显然太大。在观摩校本教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五个备课组中共有三组选择了“任务型”教学途径为研究的主题。可见教师对“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困惑之大,同时也反映了所选问题与本土教学实践的结合不够密切,因为是大家的,就不是本土的了。教研组应结合本组教师在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研讨。这里就有一个从发现问题到提炼问题的较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通过科学的手段了解问题的症结,并对原因做出合理的推测,最后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认识,并提炼出一个切口比较小,但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某组教师普遍发现,学生在汇报或展示自己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时,所用的语言质量差。原因在哪?在对本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后,教师们发现教师介绍任务的指令语都比较复杂,而且含有生词或学生未学过的短语,令学生费解。所以,小组活动开始后,学生都要花较多的时间去讨论教师到底要他们完成什么任务。而且,由于课堂上所给的完成任务的时间比较短,当教师要学生结束小组活动开始汇报时,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因此,通过以上调查和对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教师们推测出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的指令语。这时,教师就从原来所发现的问题中提炼出了一个真实的、典型的、细小的、本土的问题,即“对‘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指令语的研究”。
(来源:傅咏梅博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