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遥远的风景盛开在当下
——评李晓宁《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
南丰职业中专 甘建英
在研究性学习盛行的当下,人们常说:老师一统课堂的时代一去不返了,现在的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课堂。于是很多老师都把课堂给学生,可又走进了另一误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然而教师的作用旁落了,于是我有了新的疑问: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该做什么?
值得庆幸的是,李晓宁老师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缺口教学”课例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说实话,无论是课堂气氛之活跃,还是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之高,甚至是学生的知识面之广,处处可圈可点!更令人震惊的是,教师仍然充分展示了卓越的教学艺术,让遥远的风景盛开在当下。我们可从一些细节入手,来捕捉这堂课的成功之处。
一、咬文嚼字,关注文本细节,引导学生发现性学习
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具有时效性、变异性等特点。与现在口语及书面语天差地别。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琐碎的讲解粗暴的分解课文,以诵读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堂课李老师更像是一个导演或演员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然后带领他们沿着古人的思路去读,用古人的思维去想,用正确语感去读。李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摒弃说文解字的传统教学方法,以轻松愉快、有序和谐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并有所发现。例:
师:大家看着黑板读一读这“三问”、“三答”,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丙:邹忌的“三问”问法不一样,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
师:据我所知,“我”和“吾”是一个意思,为什么不统一成一个字呢?
……
师:原来,古人用字有着这样的奥妙啊!
……
师:真好,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语言的魅力了吧?这个时候,我们也就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声音传达出这些看似相似,其实却有相当大不同的语句了。那就试着用声音传达一下吧。
看似抛开文本的逐字逐句却又不少咬文嚼字,在轻松愉快中,学生的文言知识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
二、推波助澜,碰撞思想火花,在发现中发展
师:对,三思。(板书“三思”)你现在就是邹忌,你会怎样想呢?
生:(小声讨论)
师:谁能到前面来想一想?(没人举手)
大家希望谁来?(异口同声指名一男生)
好,请你来。
在这之前,学生通过研读文本了解了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会想些什么,大家对邹忌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因此老师趁机推波助澜,甩出“你现在就是邹忌,你会怎样想呢”,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上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就激发学生展开思想碰撞,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本之间、生本之间有了广泛碰撞。
师:由“三思”到“三比”,由“悟己之蔽”到“推王之蔽”。(板书:推王之蔽)
如果你是威王,你会接受邹忌的进谏吗?
又是一个假如,正是这样的一种换位思考,课堂很自然地进入到对齐王的研读。贤臣与明君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在这里,老师的追问不仅有序地推进了课堂教学,而且如一只隐形的巨手,于无人知晓时掀起思想的浪花。
三、又弹琵琶,玩味语言文字,感悟升华
师:(重复)王曰
生:(声音渐高)“善!”
师:(板书“善!”),味道还不足,王曰……
生:(齐,酣畅淋漓地)“善!”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齐)好!
师:大王说“好”,那么好在哪里呢?我们从这一个字可以读出什么呢?
生甲:大王认为邹忌说得很对,很好!
生乙:大王觉得有这样的贤君提出这么好的意见,他很惊喜。
生丙:大王觉得自己是一国之君,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只用一个“善”字表达他的思想。
生丁:从这一个“善”字,我们可以读出大王纳谏的决心。
生:大王是说:“好吧,就按你说的办吧!”
师:是呀,每一个汉字独一无二的形象都饱含了古人多么丰富的思想。
李老师扣一“善”字,指引学生读出味道,在学生们“酣畅淋漓”的读声中又一次感受人物的性格魅力。
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很多老师都会这样问,坦白说这个问题是个假问题。因为答案已在讲解过程中了。所以学生大谈此文给人的提示:作为君王要善于纳谏,给人提意见要像邹忌一样委婉,谋士进谏不仅要有胆量,还要有智慧,说话讲究技巧是很重要的等。于是课堂走到了“山穷水复”的尽头了,似乎这课也要完了。这时,老师扣住学生说的“说话讲究技巧是很重要的”一点,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给出一个题:设计一个场景,运用类比的方法去说服某人去做某事。这时又是一个“柳暗花明”了,学生再次体味到古文字的无穷魅力。
可以说,在这堂“缺口教学”课例中,教师充分展示了他的教学才华,很好地回答了“在研究性学习课中教师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好奇的天性,让学生在朗读、品读的体悟中发展与创新。本堂课不只学生、教师,连文本也成了活的生命体,使课堂更有生命的感染力。文言文也变得趣味盎然,那道遥远的风景盛开在当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