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

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他学科相比,礼仪具有一些自身独具的特征。学习礼仪,有必要了解它的一些主要特征,这有助于深化对礼仪的认识,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礼仪实践服务。总之,礼仪是人们内心文明与外在文明的综合体现,具有明显的文明性的特点。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这便是礼仪的民族地域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仪在继承历史遗产的同时,也有发展,有变化,因而礼仪具有时代性。

第二节 礼仪的特征

与其他学科相比,礼仪具有一些自身独具的特征。学习礼仪,有必要了解它的一些主要特征,这有助于深化对礼仪的认识,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礼仪实践服务。

1.规范性

礼仪是人类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性,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使之合乎礼仪。

2.普遍性

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国家之间、组织之间、个人之间,只要存在交往,礼仪就会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被普遍地遵守。比如,大到一个国家的国庆庆典,小到一个学校的开学(毕业)典礼、校庆,再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接待、见面谈话、宴请等,均需要讲究礼仪规范,遵守一定的礼仪行为准则。

3.文明性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从降世那天起就开始了对文明的追求。礼仪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比如待人接物热情周到、彬彬有礼;人们彼此间互帮互助、彼此尊重、和睦相处;日常生活中注重个人卫生,穿着适时得体,礼貌交谈,文明用语,体现出人们的品行修养。总之,礼仪是人们内心文明与外在文明的综合体现,具有明显的文明性的特点。

4.可操作性

人际交往中,待人的敬意应当怎样表现,不应当怎样表现,礼仪中都有具体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够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交际实践,并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反过来,又进一步地促使礼仪以简便易行、容易操作为第一要旨。

5.继承性

礼仪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一种礼仪形成之后,便会形成人们的共识,被人们认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在传承中逐步改进和完善。

6.地域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礼仪在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民族地域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仪文化。我国疆土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不同的民族,其风俗习惯、礼仪文化各有千秋。就说见面问候致意的形式就大不一样,有脱帽点头致意的,有拥抱的,有双手合十的,有手抚胸口的,有口碰脸颊的,更多的还是握手致意,这些礼仪形式的差异均是由不同地方风俗文化决定的,具有约定俗成的影响力。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以讲文明、懂礼貌为荣。但是,由于东西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所不同,因此,中西礼仪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们中国人早晨见面时,往往关心地问对方:“吃了吗?”或客气地询问“去哪里”?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民以食为天”嘛!而且彼此心里也清楚,“去哪里”只是友人在路上相遇时说的一句客套话。但西方人清晨碰见却很少这样寒暄,而习惯互道“早安”,或者“嗨”。倘若你用习惯用语“吃了吗”或简单地招呼一声“去哪儿”问候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他(她)可能会纳闷:“难道我没有足够的钱吃饭吗?”或许误以为:“你要请我吃饭?”至于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你的鼻子怎么伸得这么长呢?“去哪里?”本来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老外,说不定会把你的好心善意视为干涉其私事的不礼貌行为。

在我国,虽然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但是人们依然尊敬地称呼上了岁数的工人为“老师傅”,称德高望重的老师为“吴老”、“钱老”,称年事已高的先生为“老伯”或“老大爷”等。“老”象征着经验丰富,“姜还是老的辣”。而老当益壮者更是令人钦佩。不过,假如我们满怀敬意用“老”字称呼一些西方人,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美国,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美国一所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欢迎校长的母亲光临时,尊称她为“老夫人”,结果“老夫人”竟拂袖而去。对她来说,“老”意味着“魅力丧失”,“风韵不存”。无独有偶,一群欧洲游客在北京附近登长城时,热情的导游想搀扶一位外国老人,却遭到老人的“白眼”。“我不是‘老先生’,我自己能行。”在西方,“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老”有时就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谁愿意被人瞧不起呢?而独立意识强、不愿麻烦别人、不想拖累子女的西方老人,更是不言老,不服老,自然也不乐意被别人尊称为“老人”。故此,当我们与西方老人打交道时,要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意愿。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东西方人士都乐于此道。但是,同样是请客,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主致辞的风格却截然不同。中国人请客人动筷子时,往往客气地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一些西方客人听了此话好生奇怪,明明是满满一桌子菜,主人怎么说没什么菜呢?西方客人之所以疑惑不解,皆因不熟悉中国人的生活习性。中国人一向认为,“满招损,谦受益”,因此,视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说话时十分谨慎,甚至过分谦虚。相比之下,西方人请客时很少上许多菜,但却振振有词:“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者热情洋溢地说:“这道菜,是我夫人特地精心为你做的。”在中国人看来,这些西方人似乎有点狂妄,真不知天高地厚。但这恰恰表现出西方人的热情与直爽。这里顺便指出,中国人请客时,桌子上的食物若被客人一扫而光,主人的面子会很不好过。因为,这表明饭菜不够丰盛;而西方女主人见此情景,定会感到欢欣鼓舞。她若瞧见盘子里还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剩菜说明其烹调水平有待提高。

出国访问,外国友人喜欢送小礼物。如果带有包装的话,一定要当面打开来看,这是规范的做法,是表示重视、表示喜欢;要是不当面打开看的话,会被视为对对方的侮辱。然而,在我们中国,却要在客人走后才能打开人家赠送的礼物,如果当客人面打开,便是不懂礼貌。这便是礼仪的民族地域性。

拥抱亲吻在西方是一个普遍的友好礼节,然而在中国,如有男女当街亲吻,人们便为之侧目,认为有伤风化。

我们喜欢象征大吉大利、兴旺发达的红花,在新人成婚时,也以红色鲜花相赠,但在西方人眼中,白色鲜花象征纯洁无瑕,将它送给新人,才是合适。如果要给中国新人送白色鲜花,那被认为太不吉利。

由于礼仪具有民族性的特点,所以“入乡问俗”、“入乡随俗”和“入境问禁”都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涉外工作中,要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礼仪规范和禁忌,这对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商品流通和取得外交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7.时代性

礼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仪在继承历史遗产的同时,也有发展,有变化,因而礼仪具有时代性。学习与运用礼仪,最忌生吞活剥,墨守古法,唯旧唯古,食古不化,落后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

古代的某些礼仪规范在今天就不一定适合,如封建社会中三叩九拜之类的礼节在今天就显得十分滑稽。2004年6月14日,原阳县蒋庄乡堤东学校一起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被披露,该校二年级代课老师杜保岑,长期以来上课如同古代皇帝上朝。杜老师一上课就喊:“上朝!”学生们就要跪在地上喊:“吾皇万岁万万岁!”杜老师说:“平身。”学生们还要说:“谢皇上。”才能回到座位上上课。

“这个老师肯定是神经病!这哪是一个人民教师干的事情?”在堤东村,不少学生家长发出这样的疑问。

这个老师用如同古代皇帝上朝的礼仪形式来上课,既荒诞可笑又无耻,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