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模式选辅导员

“+”模式选辅导员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辅导员的选拔程序和待遇参照学校研究生西部支教工程执行。从2007年起,共选聘了“1+3”模式的专职辅导员23人。学校在每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初下发通知,要求各学院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本院选聘“1+3”辅导员的数量。协议签订后,学校正式组织“1+3”辅导员参加上岗培训,培训后正式上岗,同时落实他们的各种待遇。

“1+3”模式选辅导员

江西师范大学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高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江西师范大学现有本科学生2.9万多人,按师生比1∶200的要求,需要配备专职辅导员近145人。由于学校人事编制有限,学院收入二级分配等原因,学校难以全部实施专职辅导员;又由于兼职辅导员整体成效不太理想,急需创新专职辅导员的用人方式。

为增加学校专职辅导员的数量,保证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基本力量,江西师范大学从2007年开始实施按“1+3”模式选拔辅导员,即从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本科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先保留学籍一年,专职从事辅导员工作,一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并继续担任辅导员直至毕业。“1+3”辅导员的选拔程序和待遇参照学校研究生西部支教工程执行。从2007年起,共选聘了“1+3”模式的专职辅导员23人。

《江西师范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细则》中对“1+3”辅导员的条件、选拔、管理以及待遇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确保“1+3”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章可循。学校在每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初下发通知,要求各学院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本院选聘“1+3”辅导员的数量。学生处在汇总计划数后报学校研究生院,由研究生院在每学年推荐优秀本科学生免试研究生的计划中统筹安排;完成推荐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选拔工作后,在入围的学生当中,根据学生的个人申请,校纪委、人事处、学生处和用人学院共同组织面试等,通过面试优中选优,最后确定为“1+3”辅导员的人选;每年9月初,学校与新选聘的“1+3”辅导员签订协议,详细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协议签订后,学校正式组织“1+3”辅导员参加上岗培训,培训后正式上岗,同时落实他们的各种待遇。

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保证了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基本数量,实现了1∶178的师生比,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为学校辅导员队伍注入了新生力量,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活力与积极性。“1+3”辅导员刚从本科毕业,对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需求比较了解,容易与大学生沟通,工作比较有想法,工作积极性也非常高,工作成效相对比较突出。“1+ 3”辅导员与其他专兼职辅导员的工作很容易形成对比,同时他们的工作也相互借鉴,推动了全校辅导员的整体工作。每年学校的辅导员评优当中,“1+3”辅导员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学习生活更加积极。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1+3”辅导员都住在瑶湖校区,保证了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他们与学生年纪相差不大,所学专业相近,沟通起来方便、容易,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引导,能及时化解学生中的矛盾冲突,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1+3”辅导员既读书又工作,经过四年辅导员工作实践培养出来的“1+3”式辅导员队伍素质好、热情高,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不仅为学校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辅导员,而且为社会和国家提供了一批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后备力量。

实施“1+3”辅导员制度,为高校解决专职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如果有高校的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可以实施“1+3”模式的辅导员制度。“1+3”辅导员是高校保证辅导员专职队伍的重要补充,既可弥补兼职辅导员工作成效不理想的状况,又可以避免使用聘用辅导员(临时工)带来的劳务纠纷等。

“1+3”辅导员,是江西师大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可以很好地解决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学生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当前,不少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限制,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都比较缺乏。“1+3”辅导员攻读硕士研究生学历,提高了自身的学历层次,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他们从事辅导员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充分了解了学生工作,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能力,积累了辅导员工作经验,有利于他们毕业后继续从事学生工作。

案例点评

我省高校在贯彻执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碰到了一些问题,如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兼职辅导员工作成效不甚理想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江西师范大学探索实施了“1+3”模式的辅导员制,即从本校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本科生中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先保留学籍一年,专职从事辅导员工作,一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并继续担任辅导员直至毕业。这一做法创新了高校辅导员的用人思路和方式,为解决专职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提供了借鉴。该模式是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可以很好地解决研究生毕业从事学生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可以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部后备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