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应树立的学生观

教师应树立的学生观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格需要尊重和保护,教师往往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容易形成盲目自尊、无视学生的人格、不容许学生有丝毫挑战的畸形心理。教师应该摆脱传统观念,具有现代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老师的基础。教师要理解学生,多替学生着想,多进行换位思考。有调查显示,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学生是属于最累的人群。要解决这种冲突,教师必须融入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中,与时俱进,并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人生引导。

9.教师应树立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作为人就有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人格和老师的人格是平等的。人格需要尊重和保护,教师往往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容易形成盲目自尊、无视学生的人格、不容许学生有丝毫挑战的畸形心理。教师应该摆脱传统观念,具有现代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老师的基础。

第二,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正在成长中,所以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需要教师引导、帮助、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只是闻道在先,在社会上起步早一点的人,纠偏正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一定要谨言慎行,切莫以自己的好恶和兴趣妄加评判,特别是不要把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不一般的爱好特长当做学生的缺点或者错误进行批评。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不仅会有缺点和错误,而且还可能会反复甚至多次反复地犯错。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一定要学会容忍,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不可轻则呵斥重则体罚,甚至一棍子打死,赶出学校,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

二、学生是社会中的人

学生从来不是孤立的人群,在他们身上总是打着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学生的情况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复杂与多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造成的。

教育就是要张扬人的个性,培养人的技长,而不能铸成千人一面。社会需要具有千差万别的特长的人,而且这种特长越突出越好。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首先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教师要理解学生,多替学生着想,多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整天就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的高期望、严要求之中,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极重。有调查显示,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学生是属于最累的人群。教师做学生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异,要循循善诱,要多肯定学生的长处,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舍得感情投入,善于捕捉教育的最佳契机,多琢磨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有耐心和恒心。学生观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观,虽然目前得到选拔人才的方式是高考,但老师们切不可就此认为学习好的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就是人才,其他的就是偏才、怪才或者蠢材。老师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三、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

社会在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社会的大环境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人与传统人在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巨大反差,是现代社会大环境的突出特征。教师同学生的年龄悬殊愈大,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反差就愈大;反之,年龄悬殊愈小,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反差也愈小。

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太阳,一家人围着他们转,造成他们的性格和多兄妹的人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家庭环境也比以前有很大的好转,这些孩子在物质上享受着生活的富裕,在精神文化上充分享受着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使得他们的视野开阔、思想前卫、评价标准多元。教师和学生的代沟是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有的老师不懂得自己和学生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想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弄得师生关系很难融洽甚至紧张,还经常发生冲突。学生和教师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思想的冲突,是文化的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教师必须融入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中,与时俱进,并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人生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