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差生”是造出来的
“差生”,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教育者、受教育者、家长都耳熟能详。一般的,我们将考试分数低的学生命名为“差生”,将成绩差又不“听话”的学生称为“双差生”。其实,这些“差生”并非天生的,而是被我们制造出来的。
传统的智力观
传统的心理学将智力定义为“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在该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称为“差生”,并且经常用“冷眼、讥讽、挖苦、嘲笑、体罚”等方式强化这种认识,使他们终日觉得低人一等,矮人一头,没有做人的尊严,从内心深处厌恶学校,逃避学习,对抗老师,这时我们称其为“朽木不可雕也”。
实际上在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文字/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九种智力构成。每个人的智力都由这九种能力中的若干种综合组成。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只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只要教师对每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朽木”就可以雕刻成各种“艺术品”。
传统的评价观
传统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分等、甄别与选优,依据是考试分数。在一些教育者眼里,学生只有名次上的差异,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等方面的差异都被忽略不计,一“分”障目,不见“全人”。这种评价方式下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优生,所谓“培优”教育实质已沦为“造差”教育,彻底击溃了一些学生的上进心,增加了对学习的畏惧感、失败感,使他们带着创伤、带着心理的阴影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并影响其终身。
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和唤醒。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方面。老师对每位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点及闪光点都及时记录并予以肯定。评价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的主体多元化评价,改变以往那种老师说了算的片面化、大一统局面。对所谓的“错误”延迟作出判断,以免有失偏颇;批评学生时讲究策略,避免给学生造成伤害。崔永元在《不过如此》中记述了两位老师。一位是小学语文老师,对他作文中“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一句话评价很高,使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建立了自信,并对人生、理想产生执著的追求;另一位是初中数学老师,在上课时,他正“想入非非”,老师用粉笔头砸向他且出口讥讽,使他从此加入了数学差生的行列,以致在他38岁时还做了一个噩梦——解不开一道数学题。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是多么深远。
传统的师生观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道尊严”等传统的师生观根深蒂固,它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把学生当作获得奖金的筹码和晋升职位的阶梯”,学生把教师当作获得知识的一种工具,功利性成为师生关系的主旋律,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对立和异化,人性在这个过程中被扭曲。
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由对立走向平等、对话、互动和共同发展,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单一角色转变成为引导者、研究者、学习者、参与者、合作者等多重角色,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成长是教师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教学观
“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把教师奉至教学中的神灵地位。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课堂教学一个模式,统一要求,对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关心、不研究,不尊重个体差异,而对“差生”的迷惘、困惑、不解和失望更是熟视无睹。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丧失信心,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差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传统的教学观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不再是主客体式的对立关系,而是“你——我”式的平等关系。师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不再把教师和学生任何一方当作教学主体,使师生之间打破了对立、统治、失位的关系,由垄断性变为等价性,由独占性变为共享性,由单向性的交流变为双向性。这种“科学、民主、合作”教学观的确立,使每个学生都能彰显个性,学有所获,逐步提高。
传统的“三好”观
人数指标化、标准分数化是传统“三好生”评选的特征。学期临近结束时,老师会根据学校分派的指标,把期中、期末分数平均一下,从高到低排出本班的“三好”学生,根本不考虑其他。“一好”顶“三好”,“一俊遮百丑”。
与新课改理念相配套的评价观,要求变“指标化”为“达标化”,变“唯分数论”为“全面发展”,变只重结果为重视过程,变老师独评为多元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导向,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上进,谋求发展。
传统的学习观
传统的学习观是练习、练习、再练习。熟记题型及答案是很多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功利性目标,教科书以外的书籍根本不去涉及,甚至连教科书没有读熟就去做大量模拟习题。这种“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大大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观察我们身边的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不思进取、不肯用功、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差生”,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时间积极组织阅读,带头示范阅读,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广泛涉猎那些对人类影响巨大的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杜绝“差生”的形成。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把更多的爱心、关心、赞赏、宽容、接纳洒向每一个学生,呵护、唤醒每一个学生稚嫩的心灵。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社会的期待,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