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体制创新案例

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体制创新案例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属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根据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总结与发扬长期的历史办学经验与有效做法,积极探索与实践产学全程合作的多种途径与方式,不断完善合作体制与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特征的“产学全程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体制创新案例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属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根据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总结与发扬长期的历史办学经验与有效做法,积极探索与实践产学全程合作的多种途径与方式,不断完善合作体制与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特征的“产学全程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学全程合作教育的动因与内涵。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使命,以向社会提供技术开发推广与技术服务为重要目标。它是一种与生产实际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评价标准应与行业企业一线生产紧密相连,为此,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考核标准制定以及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应与学校办学面向的行业企业密切联系,全方位地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工作,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做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合作,教学工作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使学校办学行为与服务面向相适应,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保证学校办学水平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产学全程合作教育是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需要,在总结历史办学经验与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指学校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环境及其资源,通过学校向行业企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服务,企业向学校提供办学支持,而形成一种互动机制与良性循环,建立起企业全程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人才培养过程、毕业生择业就业与信息反馈等的合作关系,其关键是行业、企业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形式。其具体内容包括:健全由行业企业专家、政府经济部门领导等组成的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发挥其在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的职能;健全由相应行业企业的一线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组织与活动,强化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位培养、“1+2”联合培养等培养方式的改革,联合行业企业人才培养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标准;实施专业与行业相对应的“四个一工程”,建立“双师素质、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并扩大“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改变传统评价考核方法,按照“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要求,吸收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实行校企合作实现学生择业就业,毕业生再培养与事业发展,毕业质量跟踪与信息反馈等。

产学全程合作教育的核心是良性合作运行体制与利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通过学校自身的努力,不断提升学校人才与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企业、学生与学校的即期现实共赢,使学校由传统意义上的“索取者”,转变成为企业发展的“支持者”,使校企合作成为校企双方得益的桥梁与纽带,从而形成稳固运行并不断扩大的合作企业群体,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二、产学全程合作教育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产学全程合作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性工程,其组织形式包含从学校专业设置至毕业生信息反馈的全过程。学校作为合作教育的主体,应在合作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通过学院不断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实践,使得产学合作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从而达到合作机制更活、成效更显著的目标。

1.建立健全由行业企业专家、政府经济部门领导、职业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要,在开展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深入的人才市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办学基础与建设目标,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校的专业(群)结构。学院根据嘉兴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现代服务业与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的战略目标,在原有专业(群)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先后调整与增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报关与国际货运、商品花卉等专业,并初步形成了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群。通过专业的调整与整合,使学院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得到了家长与学生的初步认可,多年来学院各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与录取新生报到率始终处于全省同类院校的前列。

2.健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组织与活动。各专业(群)设立由相应行业企业的一线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审定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群对毕业生规格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专业委员会的经常性活动,紧紧追踪嘉兴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根据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岗位(群)对毕业生素质、知识、能力、职业资格的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从宏观上把握住人才培养的规格,各专业毕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近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3.联合行业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先后与敏惠企业、爱芬食品公司、恒光电器有限公司、用友公司等,联合举办“敏惠班、爱芬班、恒光班、用友班”等多个订单式培养班,与海宁中国经编园区实施“l+2”产业式深层合作培养,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受到企业、家长与学生的欢迎。联合行业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围绕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探索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内容。根据岗位任职要求,把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对具体项目进行分析,明确每一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根据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需要,确定各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技能标准与考核要求,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与合理排序,并及时以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方法加以充实,通过课程模块设计、课程规范的制订,形成了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训练为一体,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课程内容体系,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4.制订出台相关制度,实施“四个一工程”。“一师联一企、一师做一项、一师结一师、一师带一批”是学院为深化产学合作、强化双师素质所采取的切实有效的措施。专业课程负责人以自己所在专业及承担的课程为业务背景,率领课程组联系一个“技术领域”与自己业务背景有较强关联度的企业,并与企业保持稳定的联系,对企业的技术升级、品牌产品、人才需求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每位专业教师确保每年累计有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在企业从事实践锻炼、技术服务或开展技术攻关项目的工作,以此(为企业提供服务)为基础,增进与企业人员的协作、取得企业的信任、融入到企业团队,建立与企业紧密联系的通道。专业教师还要与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实践专家”相合作、结成“对子”,聘其为“兼职教师人才库”的专家,并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请其为校内专业实践课习教师或校外顶岗实习的指导老师,在教学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实现带一批学生在企业进行现场教学、顶岗实习、开展技术服务等;形成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订单式人才共培”的紧密型合作企业;建成一个“双素质、专兼职”专业教学团队。从而形成了学校、专业教师、学生、企业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

5.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并扩大“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共建共享机制。利用学校的场所、设备、人员与技术,引进行业企业的设备、技术、专业生产与管理人员,来校设立车间(基地)、建立研发中心、实训中心、举办立独资或合资的企业等形式,实现生产、教学、技能培训与鉴定、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良好与便利的条件。利用学校技术与服务优势,强化对行业企业的吸引力,利用联合科技研发项目、技术服务与推广项目、教师下企业等多种形式,通过对企业的技术输出服务,建立稳定校外基地,为学生参与项目与批量顶岗实习创造条件,从而建成一批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6.探索并实施体现“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要求的评价标准与体系。目标是行业实践教学考核与校内成绩考核相结合,具体做法是邀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吸收企业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考核方式与标准的有益做法,创新与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标准,推行以工作过程评价、项目工作结果评价等为对象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积极探索与实践以工作产品的市场检验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方法,如花卉专业学生以自己设计与制作的花卉作品、服装服饰设计与制作专业以学生自己设计与制作的服装服饰产品投放市场的效果作为评价标准,通过尝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方式,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与对专业的信心,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保证。

7.校企合作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教育,经常性的邀请行业管理人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历届毕业生代表来校作专题报告,开展对在校学生的择业观、职业生涯教育,行业企业人员的言传身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通过深入行业企业多方联系,组织邀请行业企业来校举办毕业生招聘会,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就业等工作,做好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工作,提高学生一次就业率。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常规性地开展与对毕业生的跟踪与调查工作,通过对毕业生的工作指导、生活与事业发展的关心,在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广泛吸收毕业生在就业情况和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为专业与课程设置的调整、培养模式与手段的改革等方面提供第一手依据材料。

三、产学全程合作教育的成效与前景展望。产学全程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学院自中职时期开始就进行了产学合作办学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嘉兴农业学校实施的“人才直接通向农村的研究与探索”、“农业职业院校能力教育体系建设”,嘉兴丝绸工业学校实施的“行业企业与地方政府联合办学”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实践,为产学全程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建院以来,学院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办学基础与优势,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与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地方属高职院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与上海职教所合作开展职教理论研究,与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具有地方属院校特点的产学全程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与地方产业发展一致的专业体系,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群)需要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能满足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实践教学条件等保障体系,新型的人才质量评价与跟踪反馈系统,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不断扩大,并形成了良性循环。

产学全程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综合性系统工程,随着区域社会经济持续进步,市场经济观念进一步增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与效益的不断提升,将在校企合作的形式与途径、教育内容与方法、质量评价标准与手段、信息反馈与利用、合作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深化,形成充分体现地方属高职院校办学特点、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示范辐射效应的学院办学特色。(案例选自周建松《浙江高职教育强省建设战略与实践》,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全程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