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高职教育强校战略实现的任务体系
一、坚持大职业教育强校理念,进一步加大教育开放程度。大职业教育是院校与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建立互惠互利长期稳定合作的体制机制,强调职业教育面向全民,贯穿终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的是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让更多公民有机会学习新兴技术,提高全民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但目前许多院校并没有走出传统精英教育思维,仍然固守着单一学历教育办学模式,缺乏开拓职业培训和社区教育市场意识和有效行动。高职教育强校必须肩负起面向全社会普及高职教育的重任,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为社会培养真正急需的技术与技能人才。首先要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改单一学历教育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走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之路,让所有需要职业培训的人成为高职学生;教学组织可以灵活多样,采用全日制、半日制、夜学制、周末制、工学制以及工学交替等模式;教育形式上可以采用“学习项目”和“课程项目”,学生可以选择全部或部分项目或课程进行学习,并允许其分阶段完成学业;教育质量评价主要由市场完成,通过高职院校间充分的教学竞争吸引生源,政府则根据生源情况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其次,要强调校企社互惠互利,整合优势教育资源,从单一学历教育向职业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领域拓展,从单一院校办学向校企社合作办学拓展,形成校企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体制,从而增强自身办学基础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立法与完善政策制度,政府经费足额有效投入为强校建设提供保障。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行业企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相关利益得不到体现和保障。因此,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确定行业企业投入实际精力、财力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方式,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特别要把国家减免企业教育附加费等相关税收和经济补偿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通过经济杠杆行业企业在参与培养人才后有经济收益。从培养目目标、培养体制、培养模式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考核标准,都需要行业企业参与,从而使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完全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其次,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参与高职教育强校建设。政府对高职教育的主导功能之一体现在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是高职教育强校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更多院校资金来源于省市地方政府。同时还要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力度,确保资金都用在学校发展和教学最需要的地方。第三,政府要在规范和协调高职教育强校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一要制定政策鼓励发达地区先进高职院校联合欠发达地区较弱院校,实现共同发展;二要协调区域内高职院校的整体布局和专业设置,将不同学校各专业进行优化,实现强强联合,避免恶性竞争,协调各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推动改革成果相互共享;三要督促高职院校在遵循市场规律、自主发展的同时,保证其公益、公平、公正、非营利等教育属性。第四,立法机关要立法规范各行业制定并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强调高职教育培训功能提升全社会就业人口职业素质,提升全社会经济运行效率。政府要提供充足的经费组织高职院校给予免费或低价培训,确保低收入人群就业的权利。
三、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服务功能,实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校策略。高职教育强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强校提供物质保障和努力方向,高职教育强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持。高职院校一要抓住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机遇。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结构优化决定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水平和结构,从而推进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调整优化升级。目前,我国沿海发达区域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不断增大,各种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创新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为高素质技术与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同时企业逐步认识到依靠传统短期培训和挖墙脚的方式难以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人才瓶颈,最有效的途径是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人才。这种态势为高职教育强校建设提供了大好机遇。高职院校二要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推动力。目前我国部分东部沿海城市人均GDP接近或达到10000美元,正处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急需大量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与技能型人才,这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因石油危机促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时,社区学院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背景十分相似(1978年美国人均GDP是10310美元)。最新研究表明,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3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是75%左右。因此,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可以通过聚集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聚集和创新新技术和新工艺,为区域产业调整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有效解决当前人才过剩与人才短缺共存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四、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整体质量,坚持内涵发展优质特色强校道路。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紧密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走内涵发展培育优质特色的道路,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全面推进高职素质教育,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养成。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必须彻底改变目前注重初次就业率忽视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注重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扭转培养规格下移的趋势,在继续完善和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要通过构建完整有效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与职业素质能力认证体系,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学习情境。第二,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加快推进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沟通衔接,促进就业创业平台形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平台,同时以完成情境任务、虚拟任务和生产性任务作为界定实训与实习效果的依据,为学校管理制度、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方案制订、实习实训指导和毕业综合实践改革创新提供了载体,为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中顶岗实习则侧重于生产性任务完成,强调学生通过实际工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性,提升了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经过行业企业简单培训或无需培训即可上岗,实现零适应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学生在企业摸爬滚打,也促进了学生对行业企业的深入了解,有利于在行业内自立门户创业,避免盲目冲动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目前,许多院校往往用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代替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甚至出现“放羊”和有“工”无“学”的现象。必须加强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系统化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建设,形成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沟通衔接的培养体制。第三,注重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促进特色品牌优势专业(群)形成。专业(群)竞争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而在专业建设中,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目标、途径与方法。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背景下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求,使课程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应体现岗位内涵,满足学生职业兴趣和特长和个性化需要。因此,课程开发任务应由课程专家主导完成,企业专家要协助课程专家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解、归纳、总结,形成课程内容,教师负责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引领的理论知识的组织。三者一起编写课程标准,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并对所有课程进行综合平衡与整体结构优化。通过持续有效的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一批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最终形成一批优势专业(群),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第四,多元化开拓师资来源,优化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重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先决条件。目前当务之急是扩大兼职教师比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聘请本地区本行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建立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有机组合的“双导师制”、“教学公司制”或“工作室制”培养体系。同时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调研、挂职顶岗与合作研发,将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