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区域服务能力优化
优化高职院校区域服务能力,一要把创新理念,保证质量,作为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要素。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需要依靠高职院校自身的理念创新、内涵提升和资源整合等作为基础条件,增强实力以获得行业企业的支持,拓展互利共赢的发展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首先是创新服务理念,立足区域经济,关注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主动更新知识、技术,主动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并注重经验向知识转化,提供及时的理论指导和技术示范,实现从适应性服务逐渐向主导性服务转变;其次是提高服务水平,以强化自身服务引领文化、科技能力作为实现服务职能的前提,把提高社会认可度,建立互利共赢关系作为实现服务职能的基础;三是拓宽服务形式,通过提供学历与非学历培训、长期和短期培训、全日制与业余培训以及员工分层次培训等各类形式的培训;实施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传播,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加工、整合,继而进行理论提炼和实践的创新;建立文化设施共享、社区文化建设、居民服务及校企文化的融合创新等,实现从注重资源充分利用到推动优势整合转变;第四是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益。如完善学校内部动力机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增强学校自身的适应、协调功能。特别是在初期,更要注重建立导向和激励机制,使服务的方向与办学方向和区域社会经济结构一致,由个体型服务向追求总体效益转变。学校要建立相关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教师在社会服务中多作贡献,为教师服务区域创新搭建平台,把分散的合作汇聚成集中的合作。二要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作为社会服务职能的根本目标。高职院校区域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通过校企管理者共同选择、参与、设定产生出来的,是校企组织和环境基于互利共赢原则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依据自身特点和行业企业需求,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平衡点,共同发展的结合点,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服务模式。三要根据学校的基本条件和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围绕行业企业需求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区域行业企业对技术研发、职业培训和管理咨询服务的需求具有区域性、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高职院校优化区域社会服务能力,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有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要充分考虑自身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四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以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快速发展时期,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扮演了主力军角色,主要承担普通学历教育,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还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这一要求决定了提高高职院校区域服务能力,需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协同推进。首先是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核心,只有建立了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融“教学做”为一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才能提升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其次,以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专兼职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根本保证,需要依托行业企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第三是通过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社会服务平台。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因此,应按照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开展社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