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核心竞争力优化
一、核心竞争力构成。关于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一是“六大板块”说。朱明、刘兰平、靳国庆等认为,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夯实以下“六大板块”:合理定位是前提,优化方案是导航,专业建设是重点,师资建设是关键,持续创新是动力。二是“三大路径”说。张清霞、张国宏、吴雪敏认为,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路径有三条:一个是文化力路径,即创新办学理念,进行科学定位,培育独特的校园文化。第二个是生产力路径,包括高效率、高效益的管理,高水平、相互协调的教科研、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自身优势的专业。第三个是影响力路径,具备良好的社会声誉、校企联盟的深度和广度,高质量的学生就业率。三是“五大着力点”说。李小鲁指出,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明确五个着力点:一是初创性,初创时期要有反省意识,要树立事业发展的危机感和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二是成长性,突出智能培养来实现自身成长,培养的人才比中职生更有竞争力。三是技能性,技能型是就业点,落脚点是技术性。四是职业性,瞄准职场需要进行专业建设。五是社会性,加强校企合作、与行业协会沟通、中高职联动等来实现优化发展。上述研究高度重视内涵建设,从高职院校内在环境出发,提出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但忽视了对高职院校外在环境对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影响。课题组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合理定位,科学规划,长期培育,不断促进内在与外在环境、内在与外在发展要素良性互动形成的,蕴涵于学校内质之中且难以被其他学校模仿的,支撑学校在未来竞争中稳操主动权的竞争优势或核心能力,由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文化力六大要素构成。
研发能力是指通过研究开发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制造、服务与管理实践,创造性地将设计、决策转变为优质产品和服务效果的能力,包含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咨询服务三个层次。高职院校提升研发能力必须与企业行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服务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知识积累、人才积累,建立科研团队,保持长久不衰的优势,使他人难以模仿和超越。创新能力是根据内外环境变化,重新整合各类资源,进行办学模式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的能力。学校要获得核心竞争力,必须准确把握社会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与发展动态,制定相应的创新战略,使专业创新、课程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得以协调展开。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强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在所有的创新中,思想创新(观念创新)的难度最大、影响力最深、覆盖面最广、渗透力最强。学习能力是借鉴国内外经验不断调整优化自身发展思路的能力。在学习能力中尤其要强调团队学习能力,通过团体学习将所得到的共识转化为优化发展思路。协调能力是从组织结构、战略目标、运行机制、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增强团队精神与凝聚力的能力,表现为组织的大局观与整体协调能力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是高职院校建立科学发展驱动系统和加速发展系统的前提。领导能力是校长(院长)的策划决策与组织管理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能力就是吸引人才的能力,就是进行人力资源建设的能力。校长(院长)要具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凡是办得好的高职院校,必有一位领导能力强的校长(院长)。文化力指文化的力量,即文化产生的“能量”。高职文化力则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的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产生的独特的“能量”,是校园文化对学校全体成员所产生的认知力、导向力、凝聚力、整合力、推动力、约束力,以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识别力、渗透力、辐射力、感染力、影响力、号召力。高职院校文化力具有动态性,通过对校园文化元素创造性地、有效地运作,在学校内外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最终体现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力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软实力,在学校核心竞争力诸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全新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硬实力随着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往往通过政府政策倾斜、社会支持和师生努力在短时期内得到提升,产生明显改观。而软实力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一旦形成就会持久发挥作用。文化力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本质的体现,是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成果,通过显性与隐性的教育途径,再通过师生的积淀、内化,作用于学生身体、生理、心理各个层面,使其获得未来成长和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素养。
二、核心竞争力特征。分析核心竞争力的五个组成部分,会发现具有下列特点:一是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应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高职院校所不具备的(至少暂时不具备),是学校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之间的异质性与效率差异性。二是价值优越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学效率的提高,能够使学校在培养人才与降低办学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加优秀,同时,可以给社会(或企业)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三是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与学校相伴而生,打上了学校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深刻烙印,其他学校只能感受到,却难以模仿,如若模仿,必将失去特色,失去竞争力。四是难以替代性。由于核心竞争力具有难以模仿的特点,因而依靠这种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不会轻易被其他学校的学生所替代的特征。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可以看出,办学硬件的好坏并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硬件设施可以被模仿、被替代,只要有钱就能办到。因此,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应更注重软件建设,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三、核心竞争力培育。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上述五大要素中,人的要素是核心主导要素,理念要素是核心引导要素,而体制机制则是核心效率要素。
1.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首先是基于区域发展环境开发内部资源培育核心竞争能力。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基于学校所处地理环境、区域经济特点,政策制度环境,开发学校内部资源,构建核心竞争力。一般可通过“SWOT”分析法,对学校现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从中提炼、熔铸,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是基于有关各方利益结合点联合培育核心竞争能力。高职教育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是由院校和行业企业两个“办学主体”有机融合建构的合作办学体制;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专科层次教育,而是与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职业培训教育沟通衔接形成的“立体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建立校企、校际合作办学集团,通过集团成员间的资源共享,降低核心优势的培育成本与风险,借助集团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集团化办学可以采取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与企业合作模式,也可以采取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与行业协会模式,还可以将县(区)政府或政府行业经济主管部门纳入集团化办学体系。三是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高职教育是国际化教育。因此,必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收、融合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2.核心竞争力培育程序。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应全面考察现有资源与能力、可能存在的发展机遇、可以利用的内外部资源、自身条件和能力不足,制订切实可行的对策,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扬长补短,形成核心竞争力。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步是教育理念要素培育,解决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发展路径问题。理念既属于观念范畴,又体现在实践思路建构层面。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反映了该校对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价值关系的认识程度,引领着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学校核心管理者对理想办学状态的追求。基于高职教育区域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特征,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应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特色服务型教育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生机和活力,就要研究区域和国际市场当前和未来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就要确立学校围绕当前和未来的市场办学,办学资源基于市场经济规律获取,专业围绕当前和未来的市场设置,学生按照当前和未来市场需要的规格来培养,质量靠市场欢迎的程度来检验的办学策略。要实现上述办学策略,高职院校必须建立特色服务型教育体系,面向地方提供特色服务产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与技能人才、应用技术与技能开发成果和优质社会服务。当前要尽快建立起与中职相通、应用本科相连的高职教育“立交桥”,面向全社会不同层次类型的职业教育需求者,建立形式多样灵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具有不同禀赋的社会成员提供多种成才的途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多种多样的人才群。高职院校只有通过自身强大的服务功能才能从行业企业引进或聘任大量的专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在企业参与和支持下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
第二步是人的要素培育,解决发展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发展能力问题。关于核心管理者综合素质及其人格培育:高职院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是高职院校强校建设的带头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强校建设,要求高职院校核心管理者具有多方面的较高素质,如科学的现代的治校思想,卓越的与时俱进的治校能力,堪为管理者之表率;高尚的思想品质、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堪为师生之楷模;同时,要具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和宽阔的知识面,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多种特长,掌握各种现代化工具和使用多种语言交流能力;具有团结人的亲和力和吸引人的凝聚力,有效协调校园人际关系,密切校企、校际合作关系,有效整合开发经营教育资源;具有积极进取的创新思维和多元发展的能力;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保持学校蓬勃向上的活力;考虑问题应该是非线形的,对复杂的系统问题能抓住主要矛盾;具备统领全局和驾驭工作的治校能力,保证完成教学工作目标,全面推进学校发展。培育高职院校核心管理者综合素质及其人格,首先要建立高职院校核心管理者职业化任职标准和职业资格培训认证体制,其次要建立民主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确保热爱高职教育,懂高职教育,立志献身高职教育,有高职教育家潜质的人才走上高职院校核心管理者岗位;第三要创造国际交流考察的机会,让高职院校核心管理者不断拓宽视野,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第四要通过“去行政化”,科学划分有效整合党群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为高职院校管理者充分发挥治校治学才干营造制度环境;第五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绩效监控与考核机制,确保高职院校核心管理者在民主监督和科学评价机制中,按照正确的轨道发挥领军作用。
关于管理团队综合素质及其合力培育:高职院校管理团队既包括校级管理者,也包括中层管理者,如各分院、系的管理者直至教师。校级管理者是决策者,如制定院校总体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创新管理制度,整合优化配置校内外教育资源,监控教育教学质量;中层管理者是实施者,把院校制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等创造性地落实,从而实现院校的总体发展目标。高职院校管理团队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决策力、合力和执行力。院校级管理者只有正确把握高职院校强校建设的客观规律,全面正确理解关于政府发展高职的相关政策,才能根据学院的内外发展环境,制订发展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提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中层管理者必须创造性工作,才能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正确的发展战略变成现实。两部分管理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形成竞争力要素。因此,无论是校级还是管中层理团队,都要善于学习,有创新意识、有强烈的事业心、廉洁、务实,才能带领全校建设高职教育强校。为此,培育高职院校管理团队综合素质及其人格,首先要建立高职院校管理团队任职标准和职业资格培训认证体制;其次要建立民主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确保热爱高职教育,懂高职教育,立志献身高职教育,有高职院校管理才能的人才进入高职院校管理团队;第三要建立学习创新型机制,让高职院校管理团队在办学实践中掌握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第四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绩效监控与考核机制,确保高职院管理团队在民主监督和科学评价的机制中,不断增强合力和执行力。
关于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及其合力培育: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三部分组成,分为专兼职两个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随着产业结构变化,专业优化调整,不断调整优化;同时,高职院校教师要有很强的专业教育实施能力,能够有效参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这里所说的专业实施能力,不仅仅是个别岗位的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专业理论能力,而是由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与专业教育能力构成的专业教育综合能力。总体来说,高职教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职业教育理想和高尚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与时俱进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与职业成材体验;懂得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并与教学实践结合;较强的职业课程开发能力;根据专业调整需要适应专业教学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为此,培育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综合素质及其人格,首先要建立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标准,根据高职教育专业标准确定专业教学团队学历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数量结构;其次要按照教学团队标准制订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职业资格培训认证体制;第三要建立民主科学的聘用上岗机制,确保热爱高职教育,立志献身高职教育,有教学才能的人才进入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第四要建立学习创新型教学团队,让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掌握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第五要建立教师核心,学术权力主导,社会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团队在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理念和标准引导下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第三步是高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解决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发展效率问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效率,实现创新发展,培育特色品牌,提高质量水平的前提。现实条件下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创新要从三个方面着眼,外部管理体制创新要改变主要由教育部门管理高职院校的单一管理体制,建立政府教育部门牵头,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统筹规划机制、政策引导机制、行业企业支持与参与机制、项目支持管理机制、办学水平评价与问责机制等。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是建立具有开放办学特点的现代大学制度,包括教育家办学办学机制,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机制,教授治学机制,二级(分院、系)管理机制,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机制等。教学管理创新的关键是建立符合实践性、开放性教学特点,计划性与弹性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如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管理机制,兼职教师管理机制、顶岗实践课程教学管理机制、创业课程教学管理机制、创新课程教学管理机制、实践环节成绩考核管理机制等。
第四步是专业特色与品牌培育,解决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效益和影响力问题。高职院校只有办出特色培育出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关于专业特色与品牌培育:首先要把培办学模式先进、办学基础能力强、培养模式效率高、文化育人特色鲜明、行业评价高、企业用人单位欢迎,学生就业质量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作为特色品牌专业的标准;其次要把握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不论是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还是课程的专业性与技术性都必须定位在“高等”这个高度,明确所培养的是有较高综合素质、扎实理论基础与突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切不可为了就业率放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与专业理论素质;第三是把握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把紧密依托行业企业,与区域经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作为建立专业教育体系,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的基本途径;第四是建立基于市场需求的专业优化调整机制,专业调整优化的校企合作论证机制;第五在专业设置上,要通过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设置新专业,调整老专业,创新复合型专业,解决专业方向的职业定向性与针对性问题,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稳定发展问题;第六在专业内涵建设上,要选择本地区主导产业、优质特色行业、发展前景好并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龙头企业作为办学合作对象,把全面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创新发展,改善人力资源结构作为实现校企合作办专业的前提;第七要建立教育教学核心,教学行政统筹,学术权力主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首先在认识上要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核心工作;其次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当前和未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设计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性结构,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第三在课程教学体系上,要以职业实践活动过程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基于工作项目为任务载体,构建理论、实践和素质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同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第四在质量标准上要体现出以下特牲:一是统一的多样性。在上述总体模式引导下,建立符合专业特点、学生个性特点的培养规格体系、课程教学体系;二是应用性。无论是知识、技能和素养都要符合特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三是实践性。把职业实践活动过程作为设计培养过程的基本依据,把工作项目任务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载体,把融教学做一体化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把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把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准。
关于文化品牌创新:高职院校必须培育一种独一无二的,具有凝聚力和强大辐射功能的精神品格,才能称为高职教育强校。首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育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开放的办学思想,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其次在观念上要认识到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专业教育可以使学生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或“机器”,但不能成为有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环境友好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职业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必须使学生有真善美的辨别力;第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上,要通过融合区域传统文化、时代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第四在人才培养上强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作用,把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将人格培养与技术技能培养结合起来。
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决定了它绝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高职院校想要构建核心竞争力,往往要经过长时间不懈的努力,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整合一切可以获得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形成自身独有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特色,并最终形成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