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相互作用分析

课堂教学相互作用分析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福琅德课堂教学相互作用分析技术是一种行为分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它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一定的时间内,由课堂观察人员记录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然后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解码、分析、处理和结果解释。根据福琅德相互作用分析系统,TTR和STR是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标志,也是判断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的依据。

第一节 课堂教学相互作用分析

一、福琅德(FICS)教学相互作用分类系统介绍

福琅德(FICS)课堂教学相互作用分析技术是一种行为分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它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一定的时间内,由课堂观察人员记录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然后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解码、分析、处理和结果解释。它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开发和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探讨课堂交互作用的关系问题,即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问题,用以解释学生学习成绩的可控性。我们所采用的福琅德(FICS)课堂教学相互作用分类系统,是由福琅德和他的同事于1970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开发、创立的。

我们知道,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环境下的教学相互作用情况与传统教学环境下的情况有所不同,该环境下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再只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计算机。因此从课堂的交互作用来看,存在学生与教师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通过计算机的相互作用、学生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如图6-1所示。

我们在将这一分类系统运用于分析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课堂教学行为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即计算机替代了教师的一部分工作这一问题。

img56

图6-1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中的教学相互作用

具体分类记录的方法是:根据课堂上观察到的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按照FICS分类系统的标准,将序号填在一个20×20的表格里,平均每隔3秒钟做一次记录。一般观察20分钟,也就是说要做将近400个记录。

(一)第一大类:教师方面(包括计算机替代教师的行为)

(1)教师陈述自己的感受,正面的或者是反面的,预见的或是回忆的,是一种平铺直叙的陈述,对学生没有任何的诱导。

(2)表扬或者是鼓励。教师有表扬或者鼓励学生的行动和行为,例如缓和气氛的微笑、点头示意等,或者是计算机反馈的认可或表扬的信息。

(3)教师接收学生的思想,把学生的建议分类、发展或者扩展。如果教师将更多的自己的思想引入,就应该将其转入分类5。在这一分类中,具体有五种表现形式:教师通过复述,认可学生的思想;教师用自己的话修改建议,复述或者概念化;利用学生建议作为教学参考;比较学生建议,把学生建议与以前学生表述或者教师的表述之间的联系找出来;总结学生的建议。这五种教学行为都应归在分类3。

(4)提问(包括计算机的提问)。提问的目的在于:将进程引入下一步;介绍一种新的问题元素;集中于教师认为是重要的思想,其基本要求是,教师希望得到一个回答。

(5)讲座。教师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也包括那些教师即席发表的议论。

(6)给予指导。包括计算机给予的指导或者是命令。

(7)批评,或者是为了纠正学生错误、让学生接收正确的知识或者是行为而采取的陈述等。

(二)第二大类:学生方面

(8)学生的反馈行为。学生的这一行为是由于教师的要求,或者是计算机的要求,甚至是学习伙伴的要求。这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回答比较简单、没有充分发挥的学生行为都属于分类8。

(9)学生的主动行为。学生主动发言,自由发表意见,超出现有的知识结构。而对于某一些问题,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比较大,这时应将学生的行为归在分类9。例如,在本模式的教学软件中,有一些问题我们给出了两个层次的回答余地,即难一点的、容易一点的。对于难一点的问题的回答应该属于分类9,而对于容易一点的问题的回答则应该属于分类8。

(10)沉默或者拒绝。具体表现行为是停顿,或者短时间的静默,或者是学生的行为不能被观察者所理解。

在具体操作时还有两条原则需要掌握:

一是当对于某一类行为不知道归属于哪一类时,从数字上选择离分类5最远的。例如,拿不准5或7,则7;拿不准3或5,则选3。

二是如果有一类很少发生的行为发生在记录的间隔时间内,这时就应该增加记录的速度,也就是说将原来是3秒的间隔缩短到2秒或者3秒以内。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目的

我们进行课堂教学交互作用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找出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环境下运用新模式,与传统教室环境下运用一般模式的课堂教学交互作用情况的差异,搞清楚教学活动的变化趋势。

(二)观察的对象

北京东城区府学小学四年级三班和五班。对于这两个班级,任课教师认为各方面情况相差很小。

(三)采用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福琅德课堂交互作用分类系统,主要对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运用新模式时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教室环境下采用传统模式时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对比。按照一般的对比实验设计原则,我们必须设置控制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必须进行实验前和实验后两次测量,以防止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区别在实验前就存在。由于本项研究采用的是一种行为观察技术,是要观察在不同的刺激条件下学生行为发生的情况,而控制组和实验组所处的外部环境,不论是物理环境,还是教学相互作用的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观察到的、正在发生的行为,两组之间肯定有所不同。我们的目的在于观察这两种环境下正在发生的行为有什么不同,而不是观察脱离这个环境以后学生的行为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比较。

(四)操作的步骤

课堂教学交互作用情况分析的程序是这样的:

(1)首先选择观察对象。在一般模式下和新模式下应选择同一个教师,以利比较。每一个观察对象安排两个观察者。

(2)新模式下,根据教学课堂进程图选择2~3个微结构进行观察、记录。一般模式下选择大约20分钟左右进行观察、记录。

(3)数据处理。根据以上确定的程序,我们首先确定观察对象,然后对观察者进行培训、预记录的练习,让观察者熟悉所要观察对象的行为以及所要记录的内容。观察的顺序是:首先观察教师按教室环境下一般模式展开的课堂教学;隔周以后观察另一个班级同一个任课教师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环境下利用新模式的课堂教学情况。

(五)数据处理

表6-1和表6-2就是我们这两次观察的数据记录。

表6-1 一般模式课堂教学交互作用观察数据

img57

表6-2 新模式课堂教学交互作用观察数据

img58

续表

img59

根据Scott系数计算公式(关于Scott系数的详细含义请见附录D),得出表6-1中数据的信度系数r=0.74。也就是说这次观察数值是有效的。

同样,我们也可以计算出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环境下,运用本文所建构的教学模式展开的课堂教学交互作用观察数值的信度。信度系数r=0.76,因此观察数据有效。

根据观察到的数据,将其解码以后,我们计算了这样几个指标:教师的活动比率TTR、学生的活动比率STR、教师的反应比率TRR、学生的主动性行为比率PIR、教师的提问比率TQR。将这几个指标在传统组和多媒体组之间做一下比较,如表6-3所示。

表6-3 课堂教学效果对比

img60

(六)结果分析

根据福琅德相互作用分析系统,TTR和STR是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标志,也是判断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的依据。从我们这两次观察的结果看,一般教学模式下展开的教学,它的TTR和STR与新模式下展开的教学相比,差异分别是37.3%和43.4%。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我们基本上实现了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可以说,本文所建构的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控制这一中心环节。

TRR这一指标的高低代表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反馈信息的收集以及据此作出的反应程度,间接地表示着学生的主动性程度。从一般模式和新模式的比较看,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很大,但是相比之下新模式的情况还是好于一般模式。这说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并没有因为计算机多媒体环境而受到阻碍,反而由于计算机的交互性得到了加强。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PIR这一直接体现学生主动性行为的指标,来认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PIR与课堂交互气氛正相关。从本指标来看,计算机多媒体环境下新模式的运用,使得课堂的气氛更民主,学生更愿意在此环境下表达他们的意见。

TQR是课堂上教师主动性行为高低的标志。从两个组的对比情况看,多媒体组的TQR比一般模式降低了将近30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运用本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传统的那种主动性降低,也就是说教师不再只是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障碍和问题为他提供指导或者是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教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促进者、管理者角色的转变,这也是我们建构这一模式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