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优化学习进程中学生心理因素研究

技术优化学习进程中学生心理因素研究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以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为重要特征。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大量运用,给教育领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引起了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心理反应。本文将报告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和武汉市水果湖第二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心理因素情况,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计算机态度问题。

第一节 技术优化学习进程中学生心理因素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以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为重要特征。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大量运用,给教育领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引起了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心理反应。人们对计算机这种复杂的心理反应就是计算机态度。本项研究利用利克特态度量表对与计算机态度有关的几种因素进行了测量,抽取出六个因子,从总体、性别、区域以及计算机经验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管是使用时间,还是最终教学效果,都离教育信息化还有比较大的距离。

一、研究目标

计算机这种新型媒体将深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将给传统的教学结构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而且也将给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报告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和武汉市水果湖第二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心理因素情况,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计算机态度问题。

具体的研究任务有以下几条:

(1)描述现阶段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态度和认识的大体情况。

(2)描述地区差异导致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差异。

(3)描述性别对计算机认识和态度的影响。

(4)描述计算机经历长短对计算机态度和认识的影响。

(5)探讨计算机态度和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我们在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和武汉水果湖第一小学四年级中分别随机选取一个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实验班,共116名学生。使用利克特态度量表对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测量。其中有效问卷100份,北京地区42份,武汉地区58份。为了使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量表时不产生困难,对于量表中的每一个项目我们都请四年级学生任课的语文教师进行评判和修改,消除那些有可能产生歧义理解的叙述,以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读懂和正确理解。

三、数据处理结果

我们运用因子分析技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抽取出六个因子或者说是维度。这六个因子的累积解释率达到整个量表的63.7%。抽取这六个因子的标准是取它的特征根值大于1。

表9-1 因子分析

img110

从表9-1我们可以看到,特征根值大于2的只有两个因子:焦虑因子和计算机与成长的关系因子。其中,焦虑因子对整个量表的贡献率达到21.3%,远远高于其他因子。从这张量表可知,学生对计算机的焦虑感排在首位。

从表9-2我们可以认识到组成每个因子的项目数以及每个因子的平均得分和它的标准误差。因子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对这一因子描述的认同性越高。从这六个因子的平均得分来看,焦虑因子的得分也是名列首位。

为什么会产生焦虑呢?这主要是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当计算机在教学和学习现实中的角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产生的矛盾进一步升级时,学生就会产生焦虑。

表9-2 子量表的Alpha系数以及均值和标准误差

img111

从每个因子中项目的平均得分看,第一个因子、第二个因子和第六个因子中项目的平均得分分别是4.48、4.38、4.43。而第四个因子中项目平均得分只有3.17。处于中间的是第三个和第五个因子,项目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97、3.71。

1.焦虑维度

从表9-2我们可以看到,焦虑因子是由5个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的得分从1到5,全体被试学生在该因子得分的平均分是22.44。这说明这两个学校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热情非常高,按照心理学的解释应该说已经走向焦虑这样一个极端。从表9-3、表9-4、表9-5、表9-6、表9-7看,在这一维度,学生的性别、经历以及地区之间都没有形成显著差异。

2.计算机与成长的关系维度

从表9-2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与成长的关系因子是由4个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的得分从1到5,全体被试学生在该因子得分的平均分是17.54。这说明这两个学校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认为在未来社会掌握计算机是必须具备的技能。从表9-3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维度上,男学生和女学生的认识之间存在着显著(P=0.05)差异,女学生的认识好于男学生的认识。从表9-4、表9-5、表9-6、表9-7看,在这一维度,经历的长短以及地区之间没有形成显著差异。

3.计算机与成绩的关系维度

从表9-2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与成绩的关系因子是由3个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的得分从1到5,全体被试学生在该因子得分的平均分是11.91。这说明在这两个学校,计算机掌握得好的同学学习成绩也好。从表9-3、表9-4、表9-5、表9-6、表9-7看,在这一维度,学生的性别、经历的长短以及地区之间都没有形成显著的差异。

表9-3 男女学生子量表的得分以及差异

img112

4.CAI的认识维度

从表9-2我们可以看到,CAI的认识因子是由3个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的得分从1到5,全体被试学生在该因子得分的平均分是9.50。其中在组成这一维度的3个项目中,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只有3.17。如果3分算作及格的话,那么学生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只能说是刚及格。这说明这两个学校的学生在这一维度上相比其他维度来讲有比较大的差距。从表9-3、表9-4看,在这一维度,学生的性别以及地区之间都没有形成显著的差异。从表9-5、表9-6、表9-7看,(P=0.05)学生对于计算机经历的长短使得这一维度形成了显著差异。总体来看,学生的计算机经历越长,在这一维度的认识就越模糊。

表9-4 地区之间学生子量表的得分以及差异

img113

5.计算机应用的认识维度

从表9-2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应用的认识因子是由2个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的得分从1到5,全体被试学生在该因子得分的平均分是7.41。其中在组成这一维度的2个项目中,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是3.71。这说明这两个学校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相比焦虑维度和接触意愿维度来讲有一定的差距。从表9-3、表9-4、表9-5、表9-6、表9-7看,在这一维度,学生的性别、经历的长短以及地区之间都没有形成显著差异。

表9-5 学生经验对于子量表得分的差异(1)

img114

表9-6 学生经验对于子量表得分的差异(2)

img115

表9-7 学生经验对于子量表得分的差异(3)

img116

6.计算机接触意愿维度

从表9-2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因子是由2个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的得分从1到5,全体被试学生在该因子得分的平均分是8.86。其中在组成这一维度的2个项目中,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是4.43。这说明这两个学校的学生对与计算机接触意愿这一维度上有很大的倾向性,愿意更多地与计算机接触。

从表9-4看,在这一维度,学生地区之间形成了显著差异。北京府学胡同小学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意愿明显强于武汉水果湖第一小学的学生(P<0.05)。

另外,我们还利用府学胡同小学参加这次测试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与这次分析所产生的六个因子,利用结构方程对此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如下:Anchi(成绩)=77.57+0.078*f1+0.019*f2+0.045*f3+0.0088*f4+0.13*f5-0.043*f6, Errorvar.=0.97, R*=0.030

这一结果说明,从焦虑、计算机与成长的关系、CAI的认识、计算机应用的认识、计算机接触意愿几个维度上看,这些因子对府学胡同小学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而且计算机接触意愿因子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还是负面的。这也说明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雷声大雨点小,学生运用计算机的兴趣点并不在于对自己学习方面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可能更多的是从娱乐功能着眼。这也体现出目前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中的运用,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离我们的目标还很远。

四、讨论

从前面的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经验越多,也就是说接触计算机越早的学生,他们对于CAI的认识就越不够,在这一维度的得分就越低。这是由于我国初期把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主要模式是把计算机看作被指导者——Tutee,也就是说是由人教会计算机做各种事情,例如用计算机编程(即计算机程序设计)就是要让计算机学会按照人们编排的指令来完成各种操作,这种应用模式通常被称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而不是把计算机看作工具,以辅助学生学习的方式来认识和掌握计算机。

另外,我们从前面的分析结果中也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计算机的热情非常高,而且也非常愿意接触计算机,但是他们对于计算机在他们的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并不是非常清楚,尤其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由于这种矛盾,必然会使学生对于计算机这种新型媒体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产生焦虑,同时也说明在我们的学校中并没有把计算机作为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真正列入学校教学工作日程中,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并不多。这与国际上计算机教育的大趋势是不相符的。让计算机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作用,使得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从结构方程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们调查的学校中,计算机在教学中或者说是在学生的学习中的作用是非常小的,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这些调查结果告诉我们,要对现阶段计算机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作用有一个清醒和客观的认识,要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把推进教育信息化看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