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前瞻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前瞻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类社会发生的这一深刻变革中,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看到,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高等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前瞻

进入新世纪,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也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人类社会发生的这一深刻变革中,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建立国家信息化平台、形成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机制、推动高教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也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必须对其建设思路、设计方案、管理体制与措施等进行深入探讨,以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迈向一个崭新台阶,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鉴于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技领域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正在改变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以及整个教育体系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世界各国对教育信息化均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试图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重视信息化建设,从上届政府开始,组建了以国务院总理为组长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部也及时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下,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经过“211工程”、“985一期”、“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较快发展。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取得显著成就,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1)在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方面,一是建成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其主干网带宽和路由技术居领先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科研网、世界三大学术网之一、中国第二大互联网,已具有相当的国际知名度;建成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CEBsat),覆盖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互联互通,初步形成“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进一步完善。二是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主干网建成开通,为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三是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旨在整合各种资源,建设服务于教育科研的大平台,取得了重大进展,得到了初步应用。四是已有70%左右的高等院校建立了校园网,利用校园网开展了远程教学、后勤管理等应用项目(1)

(2)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各类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体系的雏形,大学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是“211工程”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之一,目标是建设开放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文献保障与服务。经过几年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文献网络基本框架。1999年,教育部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组织了321个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和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试题库)开发项目。参与项目建设的高校近百所,从事开发的教师技术人员约万人,对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还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计划经过几年的建设,完成1500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这些课程的教案等相关材料通过上网可以使所有教师学生学习共享。

(3)在人才培养方面,广泛开设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信息技术必修课,加大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设立了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和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举办了各种培训,信息化人才培养速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全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绝大部分都要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作为本专科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在大学一、二年级普遍开设。作为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形式,2001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批准了35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高水平、多类型、实用性软件人才。在软件学院建设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教育部又批准试办35所专科层次的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强调以技术应用为核心,实行开放办学,校企结合,突出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特点,培养软件生产一线需要的“银领”人才。

除此之外,在重大应用方面,开展了网格技术研究与应用、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招生录取、网上就业服务、远程教育试点等,网络教育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逐步加强,初步发挥了基础网络设施和资源建设的投资效益;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解决了困扰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多项难题,开创了东西互动、资源共享的全新网络联合办学模式,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在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方面,初步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工作,为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

二、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

应当看到,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适应网络教育需求,覆盖范围和网宽有限;资源分散,优质教育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区域发展也不平衡;标准化程度较低,限制了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息孤岛”;信息化人才培养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质量亟待提高。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高等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尤其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些都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于今后如何继续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以下思考。

1.增强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确保资金投入,保证持续发展

应当看到,信息化观念不强,尤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在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变革,直接影响到一些领导正确地认识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使得各级政府缺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和有效措施。一些地方政府信息化观念不强,尚未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还未充分意识到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重要手段的必要性。为此,必须提高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为构筑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经费投入不足,资源开发利用不高,是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国家虽然高度重视教育科研事业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自1994年启动高校校园网建设以来,国家已为建设高等学校校园网投入了大量经费,并使全国绝大多数学校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但信息经费不足仍然是困扰国内高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除全国重点大学的校园网基本能够满足师生的需要外,许多学校特别是西部高校的校园网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要求。在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校一般也只是考虑硬件设备的投入,而对相应的软件投入很少,很多学校没有自己的信息数据库、资料库和电子图书库。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发网络资源、开办现代远程教育等无从谈起,也缺乏与外界的链接和交流。人员培训、运用推广、教学研究、日常办公等往往不予考虑。

从政府投入体制看,目前没有拨给教育系统科研事业费,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专项经费投入,使基础设施、信息系统、重大应用工程的日常运行维护、持续发展没有根本保证。只能靠多方宣传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相关部委、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来维持。因此,必须建立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要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央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经费落实,使中央专项资金用于开展试点工作和补助中西部和特困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保证教育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稳定投入,持续发展。在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还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育信息化实施的效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鼓励、吸引企业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国家投入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大发展要求的情况下,各高校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为信息化校园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在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中,也要重视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知识仓库的建设,要防止建“路”后无“车”可跑的现象的发生。要尽快建立教育软件资料库;在图书馆建立光盘库,并实现高校的链接和共享;组织开发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促使教师将教学信息,如备课教案、教学要求、参考数目、学科动态、研究成果等直接上网;建立较完善的FTP站,加快信息的交流与互通。实际上,要使网络真正有效地运转,关键是使网上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2.统筹规划,总体设计,使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迈向一个新台阶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使其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在总体目标、建设思路、设计方案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

在总体目标上,要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项目示范、强化应用,人才支持、全面发展”的原则,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开放资源为核心,人才培养为重点,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为保障。最终要建成惠及大多数学习者的国家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平台,开发丰富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努力开发服务于各领域的信息化重大应用,使教育信息化成为建设小康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更多的人利用网络网络便捷地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

在设计思路上,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整合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升现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缩小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高校研究基地信息化程度,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不断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

在建设方案上,要重点解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信息系统间的交互、共享与集成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规范未普及,管理体系亟待加强等问题。总体建设方案如图10-1所示。由硬件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服务体系等主要业务系统,公共资源、公共应用、公共服务等主要数据系统,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培训服务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主要支撑环境组成。

(1)硬件平台。CERNET是目前国家教育、科研机构业务运行的主干网络,经过前期工程建设,CERNET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带宽水平和用户规模,但其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能力仍有待加强,CEBsat建设一期工程已完成,有待于进一步扩容,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规模。因此,应进一步升级国家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硬件平台,包括主干网扩容、改造、卫星转发器扩容、节点扩展等方面,构建起真正满足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天罗地网”。

(2)应用支撑平台。经过前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不少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都配备了信息化应用系统,但“各自为战”现象较为严重,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国家级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构建国家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统一调度和安全认证等服务,以及利用网格计算、数字版权保护等先进技术提供公共应用保障是建设重点。

(3)服务体系。国家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着重为所有国内教育行业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门户,使目前的多点服务统一为“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因此,需对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资源/应用的集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教育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

img125

图10-1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建设方案

(4)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教育行业各具体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包括中国教育科研网格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数字博物馆系统、科研基地数字化环境、教师信息化系统、高校学生信息服务体系、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等具体领域的内容。它们直接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5)管理体系。教育领域里的信息化建设职权分散,管理体制松散,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也直接产生了分散建设、标准不一等问题。要加强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实施。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理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相应的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或机构,在教育部的直接指导和协调下,统一部署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形成全国一盘棋。

(6)标准规范与法律法规。目前存在的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岛”现象,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上缺少一个有关数据、软件开发和资源应用的标准和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标准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一个最大的障碍。因此,要加快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在教育信息化的统一框架下,联合各单位,制定教育行业信息标准规范,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要专门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订和贯彻执行建立保障体系,普及教育信息化标准,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健康发展。还要建立一套适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运作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有法可依。

(7)科学决策与关键技术攻关。要解决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创新求发展,必须充分依靠专家,实行科学决策。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效果评估,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为行政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还需解决许多关键技术,如网格计算、信息交换引擎、数字版权保护等重难点关键技术,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深入开展。

(8)人才培养和培训服务。要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准备相应的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培训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队伍,满足中国社会信息化建设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