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改革开放下的科学教育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科学教育开始得到不断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曲折历程,我国科学教育的制度和内容都得到了相对稳定。
一、1978年的教育改革
1978年1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这份草案明确规定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以及中小学学制为十年(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统一为秋季始业制度。为了纠正“文革”时期对基础知识不重视的倾向以及保持文革中对政治的重视性,这一教学计划主张:“各科教材和教学,都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统帅起来。既要防止不重视政治的倾向,又要反对取消科学基础知识的倾向。”(7)在这套教学计划中,初中课程中所包含的科学课程有: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和农基。高中则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和农基。在制定了教学计划之后,同年,我国又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15册以及配套的各科教科书第一册和教学参考书。
1978年12月18—22日,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在会上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这次大会召开后,我国开始实行拨乱反正,实行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教育事业也趋于稳定和前进。1979年以后,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提高科学教育教学质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延长学制。高中由两年延长到三年,中学逐渐由五年制开始延长到六年制。
(2)增加教学时数。由于《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是在“文革”之后仓促颁布的,学制短,各科课时数少,为此在1981年颁布的《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中开始主张增加各科课时数。科学教育亦是如此,其中地理课由160学时增加到234学时,生物由94学时增加到192学时。原教学计划中只在初中一、二年级分设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高中阶段是没有地理课的。而在1981年颁布的教学计划中,开始在高中增设地理课。
(3)在课程取向上,科学课程依然强调对发展现代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为此学生在学好科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了解它们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还要求学生能为将来参加工农业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打好基础。
(4)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在强调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下,还适当增加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在科学课程中,注重增加对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内容的介绍,这是这一时期科学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比如在物理教材中增加对人造地球卫星、半导体、激光、原子能等的介绍,以及一些近代物理学的重要观点如质能联系、统计概念、波粒二象性等。在化学教材中用量子力学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更新了玻尔原子模型,用摩尔代替了克分子、克原子和克离子,使得用理论解释结构、性质等比过去更深入。生物教材,首次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明生物学的本质,反映了现代生物学逐渐从描述性阶段向揭露生命活动本质阶段过渡的发展方向。生理卫生教材增加了免疫、内分泌等现代科研成果。(8)
(5)改变过分为生产服务的课程观念。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学教育所做的一项重要调整是,改变过分强调为生产劳动服务的课程观念。这从表20-1中的两份物理教学大纲的比较中可以明显看出。(9)
表20-1 1963年和1978年中学物理教学大纲部分内容比较
在1978年的教学大纲中,特别突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这对后来我国的科学教育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影响很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明显地体现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体现了很强的为升学作准备的倾向。
(6)将实验教学看成是科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强调自然学科的实验性质。
这次教育改革对于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开始改变了过去我国学校科学课程内容设计混乱的局面。但由于经过先前的“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学生的底子薄、教师水平得不到保障,实验设备严重不足,这使得科学课程内容对学生而言依然难度过大,而且内容偏多,学生负担过重。为此,从1980年起,我国开始连续五年对科学课程内容不断进行精简,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1986年,国家教委对1978年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通过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再根据审定大纲对中学各科教材进行相应的修订和调整。
二、1985年和1986年我国科学教育的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使得我国教育焕然一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掀起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课程改革浪潮。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满足人类种种需求、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对我国的科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理科分科教学的实行,更是难以满足世界的新发展,综合理科的实行应运而生。上海市综合理科教材编撰委员会张德永就指出:“当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多学科相互交叉与合作,新学科层出不穷,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出现了当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面对这种情况,因势利导,建立一个适宜于中学生学习的综合自然科学的课程《理科》,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极其明智的选择。”
特别是在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种教育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之路。
1988年5月起,中共中央起草了我国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经过多次讨论研究,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终于在1993年,正式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最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性文件,进一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1988年9月20日,国家教委还制定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计划(试行方案)》,对于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要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和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初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发展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